新安县40年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特点

合集下载

栾川县近50年强降水特征分析

栾川县近50年强降水特征分析

栾川县近50年强降水特征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利用栾川县1970—2020年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近50年栾川县强降水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暴雨日数地理分布特征较明显,南半川比北半川暴雨日数多,年际暴雨日数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暴雨日数呈波浪式变化,7-8月暴雨最多(占暴雨总日数的55.0%),同时也是短时强降水频发的月份。

其次,统计分析出23-04时是短时强降水频发的时段,分析研究出栾川强降水的特征和暴雨预警的重点关注时段和区域,为暴雨预报预警、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御洪涝灾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栾川暴雨,特征分析,暴雨预警栾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嵩县毗邻,西与卢氏接壤,南与西峡抵足,北与洛宁摩肩,素有“洛阳后花园”和“洛阳南大门”的美誉。

全县山多地少,跨越熊耳山和伏牛山,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沟岔交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县城海拔750米,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县城,海拔最高的鸡角尖2212.5米,海拔最低的汤营村伊河出境处450米,相对高差1762.5米。

栾川县全县214个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村、10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151处尾矿库;24个A级旅游景区;森林防火隐患较大,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运行造成的危害风险较大,对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2010年7月24日,栾川县境内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栾川站单日降水量达155.3mm,超过原历史记录(原记录为1961年,128.8mm),为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形成巨大山洪和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县14个乡镇普遍受灾,死亡68人、失踪2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9.8亿元。

本文目的在于研究1970-2020年近50年栾川县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栾川县域的暴雨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的分析,为暴雨和洪涝灾害的预报预警、决策服务和制定栾川县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本文选取栾川县 1970—2020 年栾川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常规气象站观测的近5年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和天气学分析等方法,对当地暴雨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三门峡市近50年气候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三门峡市近50年气候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三门峡市近50年气候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戴翠贤【摘要】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monthly averagetemperature,accumulated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sunshinehours,evaporation,frostless period,and so on in Sanmenxia City during 1960—2009,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limatic changeable feature of Sanmenxia in the recent 50 years by using linear equation,the cumulative average method, and climatic tendency method. In the recent 50 years,the temperature of Sanmenxia City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decreased,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days reduced. The intensity of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became weaker and its duration days decreased. Winter became warmer and summer became colder.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gradually,with large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The annual sunshine hours and the annual evaporation decreased. The frost-free days changed a lot in this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changes,the impacting on main crops was analyzed.% 利用三门峡市1960—2009年逐月气温、积温、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无霜期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方程、累积距平法、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该市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

新安县优质烤烟种植气候因子分析

新安县优质烤烟种植气候因子分析

( i nW e t e tt ni n n P o i c . n a n n 4 1 0 ) X n a a r ai He a rvn e Xi nHe a 7 8 0 h S o n
Absr c Ec ci tc n io me tlfau e r m 1 71 o 2 0 wee a ay e i f d p o u t n f tb c o n ld n tmpeau e, ta t o— lmai e vr n na e tr s fo 9 t 0 0 r n lz d n l r d ci o o a c icu i g e e o r tr
An l s n Hi h q a i I e c r d To a c i t c o s i n a u t ay i o g — u l y F u - u e b c o Cl s t ma i Fa t r n Xi n Co n y c YANG h — i n Z S i xa HANG u — o g ZHANG o y n YANG — i n HU n W ANG —k Ch n h n Ha — a Li q o g Ro g Ke e
Ke r fu — u e o a c ci t a to s a ay i; n a n n ywo ds l e c r dtb c o;lmai feir ; n ss Xi nHe a c l
特色 烟叶 是在 特定 的 生态 条件和 一定 的栽培 技术 下形
途径 。 对新 安 县的 光 、 、 资料 进行 分析 , 讨其 气候 资源 温 水 探 的优 势和 不足 , 出 应对 措施 和气 象服 务 的重点 , 提 以期 为烟
资源 与环境 科学
《 代农 业科 技) o o年第 5期 现 2l

安新县情

安新县情
3、行政区划
安新县下辖九镇(安新镇、安州镇、大王镇、三台镇、端村镇、同口镇、刘李庄镇、老河头镇、赵北口镇)、 三乡(芦庄乡、寨里乡、圈头乡),有173个自然村, 其中纯水村39个。
4、人口资源
全县总人口393593人,其中农业人口374598人,非农业人口18995人,乡村人口376259人;人口出生率9.28‰,死亡率6.14‰,人口自然增长率3.14‰。
安新县地势低洼,古时有"泽国"之称。淀内湖泊相连,沟壕交错,地形复杂。九条河流(即唐河、潞龙河、 清水河、白沟引河、孝义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 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注入白洋淀。环淀有五道堤防是白洋淀蓄洪滞洪的屏障。有绵延全县的四门堤、横贯东西的安新北堤,淀南新堤和庸河大堤,在白洋淀的下游还有赵北口漫水闸,每年雨季,山区的雨水经过白洋淀蓄洪,减轻了下游的水涝灾害。
安新县县情
1、历史概况
安新县是安州与新安之合称。早在五千年前,今安新县境内白洋淀的西部、南部就有人类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安新县分属于燕、赵二国,以易水力界,安州归赵,新安属燕,故今日安新有"燕南赵北"之说。
安州春秋、战国时称葛乡、葛城。东汉末年在葛城置依政县,属河间国,不久废制。唐如意元年( 公元692年)在葛城置武昌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名唐兴县,初属瀛州,后归易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 改隶莫州。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建顺安军。金置安州。元、 明、清各代沿用之。新安春秋、战国时称浑泥城,为容城县地。金泰和四年(公元120 4年)置渥城县。元至元九牛 ( 公元1273年)置新安县、属保定路。明、清二代沿称, 隶归保定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安州、新安二县合并、始称安新县,隶属直隶省保定道。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废保定道,安新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安新县划属河北省第一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938-1940年)安新县划分为安新县和新安县,同属冀中区四专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安新、新安二县合并仍称安新县。民国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944-1945年)安新县划出白洋淀地区置白洋县,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秋,安新、白洋二县合并复称安新县。1949年安新县划归保定专区。1950年安新县人民政府由安州迁至新安镇(今安新镇)。1958年安新县撤制并入徐水县,称新安公社。1960年恢复安新县制,属保定市管辖。1961年复设保定专区,安新县归属保定专区。1 9 7 0 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安新县仍归属保定地区。 1995 年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称保定市,安新县隶属保定市至今。

新安县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新安县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境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河谷川地等各类地形齐全。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新安县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太阳辐射、地形地势和季风影响,各种气象因素变化明显,四季分明。

境内气候特点突出:光热资源充足,潜力大,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干旱时常出现。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新安县气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关于新安县气候变化研究较少。

鉴此,文中利用新安县2006—2017年12年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对新安县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当地气候变化规律。

1研究资料和方法气象数据来源于新安县气象局2006—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资料。

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到次年2月为冬季。

采用线性回归法、气候倾向率法对新安县近12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进行了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气温2.1.1年平均气温2006—2017年新安县年平均气温呈逐年增加趋势(图1),气候倾向率为0.458℃/10年,增加趋势较为明显。

近12年新安县年平均气温值14.7℃,其中年平均气温最大值在2017年,高达15.3℃,比平均值高0.6℃,最小值在2011年,只有14.0℃,比平均值低0.7℃,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1.3℃。

有5年平均气温在平均值以下,占41.7%,剩余7年平均气温在平均值以上或同平均值持平,约占58.3%。

2006—2011年新安县年平均气温呈逐年减少趋势;从2012年后则呈逐年增加趋势,增温幅度较大。

新安县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贾真真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气象局,河南新安471800摘要利用新安县2006—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对新安县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新安县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呈逐年减少趋势。

关键词新安县;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分析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077-02DOI:10.19383/ki.nyzhyj.2018.05.030作者简介贾真真(1988-),女,河南新安人,助理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观测工作。

洛阳新安县:豫西工业重镇,生态宜居新城

洛阳新安县:豫西工业重镇,生态宜居新城

洛阳新安县:豫西工业重镇,生态宜居新城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地处北纬34°36′至北纬35°05′,东经111°53′至112°19′之间。

北临黄河,与济源市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县及洛阳市毗连。

2017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4.31万人,常住人口48.41万人,城镇人口21.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74‰。

新安夜景新安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历为古都洛阳的畿辅之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秦时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文化先进县、国家文物保护先进县、中国旅游强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澄泥砚之乡。

涧河治理新安县境南北长约44公里,东西宽约31公里,总面积1164.24平方公里。

全县辖城关镇、石寺镇、五头镇、磁涧镇、铁门镇、石井镇、仓头镇、北冶镇、青要山镇、正村镇和南李村镇11个镇,257个村委会、51个社区。

新安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地形有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类型。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地貌为“四山”夹“三川”,总特点为“山陡岭多沟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

洛阳新安县新安夜景新安县历史悠久,河山壮丽,文物胜迹遍布全县。

境内发现古文化遗址39处,千唐志斋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平寨的仰韶文化遗址,安乐村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南岗村的殷商文化遗址等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要风景区13处,主要有黄河万山湖生态旅游区、千唐志斋、汉函谷关、黄河八里峡、龙潭峡谷和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等。

豫西工业重镇,洛阳城西重要“经济增长极”新安历为九朝古都洛阳畿地和西方门户,地扼函关古道,东连郑汴,西通长安,自古为中原要塞,军事重地。

当代,陇海铁路及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更成为连接祖国西北、华东及华北间的重要通道。

新安县不仅是河南省48个扩权县和50个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也被誉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最大、最具活力的县市之一。

1971—2000年新安县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1971—2000年新安县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冬、 夏两 季趋减 幅度 大 于春 、 秋两 季川 气候 变化 影 响 日照时 。 数 , 全球 辐 射 热 量 的供 给 条 件 发 生 变 化 , 而 影 响 生态 使 进 环 境 和社 会经 济 的发展 。 因而 , 不 少学 者对 各地 曰照 进行 有 过 有 关研 究口5新 安 县地处 豫 西浅 山丘 陵地 带 , -。 1 属暖 温 带大 陆 性季 风气候 , 季风 进退 和 四季 交替 较 为明显 。 究 新 安县 研 曰照变 化趋 势 , 对农 业 结 构调 整 及 合理 布 局 农 业 生产 有 着
40 0
景 誊 景 晷 ̄ 豪 漫 蒙 量 r 釜 姜 娶 善 豪 景 景- 蒙  ̄O 孽 蒙 晷 器 C ̄ 豢 量 景 "o o , 誉 c
… … … 一 H f q
4o o
垂 垂 塞 薹 垂 蟹 塞 莹 塞 至 璧 萋 § 塞 萎 墨 墨 耋 茎 塞 垂 塞 至 鲞 萎 萤
十 分 重要 的作用 , 还可 为太 阳能 的开 发利 用提供 科学 依据 。
1 数 据 来 源
均 每 年增 加 约 1 4h 3 . 0年 平均 目照 时数 为 21 27h 最 多 2 o 3 . , 的年 份 是 17 9 8年 , 24 3 : 为 0 . h 年平 均 日照 时 数 最 少 的年 6
2 日照 时 数 变 化 分 析 21 年 际 变 化 特 征 .
器 誊 孽 晷 孽 蒙 晷 晷 器 誊 器 誊 蓉 謦 豪 虽 蔡 誊 豪豢 累 重
年 份
图 1 17- 20 9 1 0 0年 新 安 县 年 平 均 日照 时 数 变 化 曲 线 22 季 相 变 化 特 征 .
份 是 18 9 9年 , 1 6 . h 为 76 。 8

新安县大风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新安县大风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18期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太阳辐射、地形地势和季风影响,各种气象因素变化显著。

大风是新安县主要天气现象之一,本文对新安县大风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文选取2008—2017年新安县风速、风向月值资料。

季节划分采用常规划分标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利用线性回归法研究新安县大风气候变化特征,概括新安县大风气候的影响因素[1-2]。

2大风气候特征2.1大风日数变化2008—2017年新安县共出现大风日135d,多年平均大风日数13.2d,年际变化差异较大;近10年新安县大风日数整体波动起伏显著,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21d/10年(图1)。

对2008—2017年新安县逐月大风日数统计分析可知,新安县月大风日数最多为12月(29d),最少为9月(0d)。

由季节上看,近10年新安县春季大风日数共出现42d,占总数的31.1%;夏季占总数的14.1%;秋季占总数的17.0%;冬季共出现51d,占总数的37.8%。

由此可见,新安县冬季大风日数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

2.2平均风速变化2008—2017年新安县年平均风速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分析可知,近10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6m/(s·10年)。

新安县年平均风速2.7m/s;年平均风速最大为3.1m/s,出现在2008年;最小为2.4m/s,出现在2014年与2.3大风风向变化分析2008—2017年新安县大风风向可知,以W向大风最多,占全年的16.7%。

其中,2008年W风风向频率为21%;2009年W风风向频率为17%;2010年W风风向频率为19%;2011年W风风向频率为13%;2012年W风风向频率为17%年;2013年W风风向频率为16%;2014年W风风向频率为15%;2015年W风风向频率为16%;2016年W风风向频率为17%;2017年W风风向频率为16%。

气候变暖对新安县高温与低温日数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新安县高温与低温日数的影响
大, 高低 温 天 气 已成 为 新 安 主 要 灾 害 性 天 气 之 一 , 而 持续 高 、 低温 往 往给 工农 业 生产 、 通安 全和 人们 日常 交 生活 带来 严 重影 响 , 因此 研究气 候 变暖 背景 下高 低温 日数 的变 化规 律对 新 安县 的气候 预 测和 指导 农业 生产 具有 重要意 义 。
变化 曲线 ( 2 中可以看 出 , 图 ) 新安 县的年 高温 日数 变化 总趋
势 呈凹函数 ,9 6年 左右为 分界点 ,9 6 20 18 18 - 0 0年 的年 高温 日数变化 的呈明显的增加趋 势 , 与平均气温变化趋 势相符 , 两
者 呈正相 关 。
该 研 究 所 用 数 据 来 自新 安 县 国家 一般 气 象 站 1 7 — 91 20 0 0年 的气 象观 测资料 , 选取气 温 ( 平均 值 )逐 日最 高最 年 、
℃. 历年 ≥3 = 5c 的高温 日数 有 4 1 , I 9 历年 ≤一 . o d 50 C的低 温 日
数 有 6 5d 4 。 1 . 数 据 来 源 2
图 1 17— 2o 9 1 O o年新 安县 平均气 温变化 曲线 22 高温 日数分 布特 征 . 221 年际 变 化特 征 。 17 - 2 0 .. 从 9 1 0 0年新 安 县年 高温 日数
1 数 据 来 源 与 研 究 方 法 11 研 究 区 气 候 特 点 . 1
哩 1 ,
鐾 豪 誊 誊 累 豪 晷 囊 蚕 器 豢 蕻 誊 器 誊 誊 晷 交 晷 晷蔡 量 茧 蚤 豢 豢 量
年 份
新 安 县属 于温 带大 陆性 季风 气候 , 冬夏 温差 大 , 季 风气 候 明 显 。 年 气 象 资 料 显 示 , 平 均 气 温 为 1 . 历 年 41

1981―2016年兴安盟索伦镇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

1981―2016年兴安盟索伦镇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

1981―2016年兴安盟索伦镇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摘要本文利用1981―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索伦国家基准气候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兴安盟索伦镇气候变化特征和影响。

结果表明,索伦镇年平均气温为3.0 ℃,平均气温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夏季增温最为显著,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较小;索伦镇年平均降水量468.5 mm,呈逐年减少,除夏季外,其余3季降水量均呈逐年增加趋势;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增温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加重农作物病虫害。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内蒙古兴安盟;索伦镇;1981―2016年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8)11-0202-01IPCC报告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农业产生重大影响,对适应和调整能力差、生产能力脆弱的地区更为不利[1-2]。

索伦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北部,属山陵地貌,全年积温为1 900~2 100 ℃,无霜期90~105 d,农作物以玉米、小麦、大豆、谷类为主,并种有马铃薯、油菜、甜菜、乳花芸豆等经济作物,境内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

本文通过对1981―2016年兴安盟索伦镇各气象要素长期变化趋势及由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热量资源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农业部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政府部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参考及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本文所用资料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索伦国家基准气候站提供的1981―2016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和滑动平均法分析索伦镇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文中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2 结果与分析2.1 气温2.1.1 年平均气温。

由图1可知,1981―2016年索伦镇年平均气温为3.0 ℃,气候倾向率为0.199 ℃/10年,年平均气温呈逐年增加趋势,增温幅度不显著。

年平均气温最大值为5.1 ℃(1988年),最小值为1.6 ℃(1985年),两者相差3.5 ℃。

宁德农业气候资源时空特征分析

宁德农业气候资源时空特征分析

宁德农业气候资源时空特征分析作者:陈苑旻陈志昭郭怡宁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3年第12期摘要浅析宁德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构建宁德茶树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宁德茶树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结果如下:(1)1970—2019年50年间,宁德年日照时数为1 332~2 076 h,气候倾向率均呈减少趋势,但变化均不显著。

空间上,各县(市、区)年日照时数为1 570~1 777 h。

(2)1970年至2019年50年间,宁德年平均气温为16.5~18.5 ℃,气候倾向率是0.28 ℃/10年,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8~23.4 ℃,气候倾向率是0.27 ℃/10年。

(3)1970—2019年50年间,宁德年降水量为1 148.8~2 541.8 mm,气候倾向率是34.6 mm/10年,时间上呈增加趋势,但增加不显著。

降水分布自东北向西南呈现少—多—少的特点。

(4)福鼎、古田、蕉城、福安、霞浦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多于寿宁、周宁、屏南、柘荣等县(市)。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时空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03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n NingdeChen Yuan-min et al(Fudi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Fuding, Fujian 355200)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n Ningde,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climate suitability model for tea trees in Ningd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of tea trees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in Ningde.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During the 50 years from 1970 to 2019, the annual sunshine hours of Ningde was 1 332 to 2 076 h, decreasing the climate tendency trend, but the change was not significant. In space, the annual sunshine hours of each county (city, district) are1 570~1 777 h. (2) During the 50 years from 1970 to 2019,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Ningde was 16.5~18.5 ℃, the climate propensity was 0.28 ℃/10 years, the annual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was 20.8~23.4 ℃,and the climate propensity was 0.27 ℃/10 years. (3) During the 50 years from 1970 to 2019,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ingde was 1 148.8~2 541.8 mm, and the climate tendency rate was 34.6 mm/10 years,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ime, but the increase was not significant.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presents less-more-less characteristics. (4)The activity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temperature of Fuding, Gutian, Jiaocheng, Fuan and Xiapu are more than those of Shouning, Zhouning, Pingnan, Zherong and other counties and cities.Key words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目前,由于人類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暖变化,其幅度远远超过了自然范围,吸引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大量目光[1]。

嘉兴地区四十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嘉兴地区四十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嘉兴地区四十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近四十年来,嘉兴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影响着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

首先,温度已经明显上升。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嘉兴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3℃ - 0.7℃,而冬天却反而下降了。

尤其是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7年,年平均气温都创造了历史新高,让嘉兴市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其次,降水量出现变化。

在近四十年中,嘉兴地区的年降水量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尤其是在1980年后,一个显著的流域出现在嘉兴地区,降水量达到了历史最高。

此外,台风活动也有所增加。

在这四十年中,突发的台风活性有明显的变化,增加了地方的气候变化。

这种气候变化造成了很多影响,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最明显。

高温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和农业,但同时也加剧了旱灾带来的困难,而高降水量和台风活动也更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此外,气候变暖也增加了嘉兴地区的疾病的潜在危险,威胁着当地社区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嘉兴地区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建设采暖设施,加强灌溉等。

也广泛开展旱灾公益植树,植树造林,台风洪水治理等项目,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

因此,嘉兴地区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气候变化使得气候更加温暖,降水增加,台风活动也有所加强。

这种气候变化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综合题专题训练 (3)(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综合题专题训练 (3)(含解析)

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综合题专题训练 (3)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江西吉安市位于山区,北、西面山势较高,冬暖夏凉,空气清新,被称为“宜居城市”。

材料二:近年来,江西赣州市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返乡投资,兴办了众多的纺织、玩具等厂。

材料三:铁皮石斛是我国最珍贵的中药材之一,生存条件苛刻,自然产量稀少。

江西鹰潭市龙虎山是野生铁皮石斛的主要产区。

近年来,江西某公司先是成功选育出多个铁皮石斛品种,在大棚成功种植,后又以龙虎山崖壁为载体,在自然状态下生产“野生”铁皮石斛。

材料四:赣州、吉安和龙虎山位置图。

(1)从地形角度说明吉安市成为“宜居城市”的原因。

(2)分析近年来赣州外出务工者返乡办厂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别分析江西某公司用大棚种植铁皮石斛和生产“野生”铁皮石斛的原因。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湟水谷地地形水系图。

材料二湟水谷地年降水量约为330-6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

其夜间降水量大,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以上,如西宁≥0.1毫米年降水量的54%、≥5毫米年降水量的68%、≥15毫米年降水量的73%都是在夜间发生的。

材料三大樱桃属于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喜光,根系呼吸旺盛,对土壤的通气性要求较高。

青海省乐都区是全国大樱桃成熟最晚的地区之一,果实具有个大汁多肉厚、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含糖量高等独特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

2010年,“乐都大樱桃”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商标认证。

近几年大樱桃在乐都得到快速发展,但生产中经常出现死树现象,给果农带来了较大损失。

(1)分析湟水谷地降水集中于夏季的原因,说明该地夜雨率高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2)分析乐都有利于大樱桃种植的自然条件。

(3)指出湟水谷地导致大樱桃出现“死树”现象的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

(4)专家建议应在乐都扩大大樱桃种植规模,你是否赞同?说出你的理由。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新安县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新安县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新安县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作者:贾真真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摘要利用新安县2006—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对新安县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新安县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呈逐年减少趋势。

关键词新安县;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分析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077-02DOI: 10.19383/ki.nyzhyj.2018.05.030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境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河谷川地等各类地形齐全。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新安县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太阳辐射、地形地势和季风影响,各种气象因素变化明显,四季分明。

境内气候特点突出:光热资源充足,潜力大,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干旱时常出现。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新安县气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关于新安县气候变化研究较少。

鉴此,文中利用新安县2006—2017年12年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对新安县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当地气候变化规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气象数据来源于新安县气象局2006—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资料。

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到次年2月为冬季。

采用线性回归法、气候倾向率法对新安县近12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进行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气温2.1.1 年平均气温 2006—2017年新安县年平均气温呈逐年增加趋势(图1),气候倾向率为0.458℃/10年,增加趋势较为明显。

近12年新安县年平均气温值14.7℃,其中年平均气温最大值在2017年,高达15.3℃,比平均值高0.6℃,最小值在2011年,只有14.0℃,比平均值低0.7℃,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1.3℃。

有5年平均气温在平均值以下,占41.7%,剩余7年平均气温在平均值以上或同平均值持平,约占58.3%。

樱桃在林地

樱桃在林地

樱桃在林地篇一:樱桃简介及病虫害防治樱桃一、形态特征乔木,高2-6米,树皮灰白色。

小枝灰褐色,嫩枝绿色,无毛或被疏柔毛。

花序伞房状或近伞形,有花3-6朵,先叶开放;雄蕊30-35枚,栽培者可达50枚。

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无毛。

核果近球形,红色,直径0.9-1.3厘米。

花期3-4月,果期5-6月。

二、生长环境1.温度樱桃理想的露地栽培区的年平均气温应为7~14℃,一年中日平均温度高于10℃的天数至少在150~200天之间。

樱桃越冬休眠期的临界低温不得低于是-20℃。

当气温达到-20℃以下时就发生冻害。

樱桃发芽期适宜的温度为10℃,开花期适宜温度为15℃,樱桃显蕾后抗寒力降低,花蕾期发生冻害的临界温度为1.7℃,在-3℃下4小时花蕾会100%受冻。

25℃左右时花粉会失去活力。

果实发育到成熟期适宜温度为20℃。

开花和幼果发育期冻害的临界温度为~1.1℃。

甜樱桃萌芽至开花期需要10℃以上的温度总量为446℃,开花至成熟需要20℃以上温度总量为446℃。

2.水分樱桃是一种喜水又不耐水淹的果树。

樱桃根系分布比较浅,抗旱能力差,但其叶片大,蒸滕作用强,所以需要较多的水份供应,故有“樱桃不离水”的俗语。

一般地说樱桃适于年降水量600~800mm的地区生长。

有灌溉设施的果园不受年降水量影响。

如果土壤含水量下降到11~12%时就会引起大量落果;下降到10%左右时地上部分就停止生气;下降到7%时,叶片发生萎蔫。

樱桃的根系要求良好的通透气体条件,果园积水时,土壤的含氧量减少,就会引起根系窒息而引起烂根、流胶,甚至引起整树死亡。

所以樱桃园要建在排水良好的地方,园内要起垅栽种,以便随时排除园内的渍水。

3.土壤樱桃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力较高的砾质壤土、沙壤土、壤土或轻粘土壤中,根分布较深,根系发达,生长健壮。

在粘重土壤上,根系发育不良,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当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2%时,樱桃栽后2年就开始结果,4年就可丰产,最高亩产可达2000kg以上,优质果品率高。

新安概况

新安概况

新安县概况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东接洛阳、孟津,西邻渑池,南交宜阳,北界黄河,与济源市和山西省垣曲县隔黄河相望。

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

县城位于县境南部陇海铁路、310国道边,东距洛阳市20公里,距省会郑州173公里。

1998年,全县辖城关、铁门、磁涧、石寺、五头5镇和正村、李村、仓头、北冶、曹村、石井、西沃、峪里8乡,303个行政村,总人口47.4116万,人口密度409人/平方公里。

全县城镇人口6.0996万人,农业人口41.3124万人。

自然环境新安县属浅山丘陵区,西北部重峦叠嶂,山势陡峭,岩石裸露,形成集奇、秀、险、幽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自北向南有荆紫山、青要山、邙山、郁山4条山脉,境内最高峰为青要山的西大塬,海拔1384.7米。

山区植被主要为天然次生林。

黄河过境37公里,境内拥有小浪底水库水域面积20余平方公里;其它主要河流有青河、畛河、涧河、金水河、磁河。

山谷河川和境域东南部黄土覆盖的丘陵地为农耕区。

全境属北温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4.2℃;1月份平均气温-0.2℃;7月份平均气温27.1℃。

年均降水量642.4毫米。

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为地表、地下水计算数量之和,减去田面灌溉、渠道侧渗、山前侧渗、泉水出露等补给的重复量,即为水资源总量。

需要说明的是:因泉水有的为中深层承压水排出,即上升泉,不在地下水计算范围,暂不计入。

经过计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3亿立方,分区和各种保证率计算成果见表。

水资源总量计算表单位:万方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据调查计算,2000年(相当于平水年)全县共开发利用水资源7137万方,其中地表水4282.2万方(包括过境水资源1812万方),地下水资源2854.8万方。

在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中,农业用水1281万立方米,占总开发利用的17%;工业用水4597万立方米,占64%;人畜吃水333万方,占4%;生活用水113万立方米,占1%;城市生态用水813万立方米,占11%;其它用水占3%。

2023年河北省地理高考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河北省地理高考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河北省地理高考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组五指山大叶种茶品质优良,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

位于五指山热带雨林深处的毛纳村,曾是一个偏远落后的黎族村寨,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并依托茶旅融合(下图),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走上了生态美、产业兴、生活好的发展之路。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毛纳村乡村振兴的步伐越来越坚实。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五指山大叶种茶品质优良,得益于当地()A.悠久的种植历史B.传统的加工技艺C.优越的自然环境D.丰富的种植经验2.除茶产业之外,毛纳村茶旅融合发展的特色资源禀赋是()A.黎族文化和热带雨林B.热带雨林和乡村田园C.黎族文化和海岛风光D.海岛风光和乡村田园《海录》记载了我国清代船员的航海见闻:“万山一名鲁万山,广州外海岛屿也。

山有二,东山在新安县界,西山在香山县界,沿海渔船籍以笔风雨。

西南风急则居东澳,东北风急则居西澳,凡南洋海艘俱由此出口,故纪海国自万山始。

”下图展现了海南先民根据航向和用航海时间估算的距离而绘制的南海作业线路(局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广东沿海地名多有“澳”字,“澳”字代表()A.海峡B.岛屿C.滩涂D.海湾4.我国海南先民精确绘制该作业线路图,主要运用了()A.罗盘和燃香B.罗盘和洋流C.星象和燃香D.星象和洋流碳纤维作为战略性新材料,重量轻,强度高。

德国一汽车企业某款电动汽车采用大量碳纤维部件,其生产各环节严格遵循零碳排放理念。

下图示意该企业所用碳纤维部件的纵向主要生产环节布局,其中原丝碳化环节耗能较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企业选用在日本生产的碳纤维原丝,主要为了()A.开拓销售市场B.降低原丝成本C.促进合作研发D.增加战略储备6.将原丝碳化环节布局在M市,倚重了当地()A.丰富的水能B.先进的技术C.完善的设施D.便利的航运晋北山区一煤矿地处某河流源头汇水区,因煤质高硫、污染严重被关闭。

晋城市四十年气候及主要气象灾害浅析(1971年-2010年)

晋城市四十年气候及主要气象灾害浅析(1971年-2010年)

晋城市四十年气候及主要气象灾害浅析(1971年-2010年)摘要:通过分析晋城市四十年气候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而认识当地的气候演变规律,为当地政府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关键词:气候;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晋城市位于太行山南端,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特征是: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略长于秋;气候温和适中,雨热同季,大陆性季风强盛持久,海洋性季风的作用相对较弱;春季干燥多风,十年九春旱;夏季炎热多雨,热雨不均;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干冷,雨雪较少。

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陈、洪涝和大风。

一、气候变化特征1.气温变化特征由于本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所以,气温的年变化特点是:冬冷夏热,春秋适宜,四季变化显著。

据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1. 7℃(1971年--2010年,以下同),1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月平均气温为- 2.5℃; 7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4. 1℃;春季(3月-5月)气温回升较快,月平均气温递升5.5℃-7.2℃;秋季(9月- 11月)气温下降急,月平均递减5.6℃-6.9℃。

春季以4月份气温回升的最多,平均回升幅度为7.2℃,日平均递升0.24℃。

秋季以11月份降温最大,平均降温幅度达6.9℃,日平均降温0.23℃。

6月、7月、8月3个月的温差最小,仅达I. 5℃左右。

气温的年变化特征是:夏季(6月-8月)温差最小,冬季(12月-2月)次之,春季、秋季变化最大。

气温的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为26.6℃。

总趋势是由北向南递减;山区低于平川、丘陵。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6℃: (2002年7月15日和2005年6月22日),但出现极少,自1971年以来仅出现过两次。

年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分出现在7月份。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9.0℃:(1972年1月26日),由南向北递减,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2月,出现在l月份的最多。

2、降水变化特征2.1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匀晋城市降水量的时间分布很不均匀。

镇安县近40年气候特征分析

镇安县近40年气候特征分析

镇安县近40年气候特征分析作者:郭涛,周焕成,杨建民,张磊来源:《新疆农垦科技》 2016年第4期郭涛1,周焕成1,杨建民1,张磊2*(1.镇安县气象局,陕西镇安711500;2.新疆农垦科学院)摘要:利用镇安县迁站前后1958—1980年以及1981—2010年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镇安县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58—1980年镇安县年平均气温呈波动性,波动幅度不大,而1980—2010年年平均气温上下波动较大。

1981—2010年年平均气温以0.53 ℃/10 a的倾向率上升。

镇安县年平均气温为13.7 ℃,月平均气温最高均出现在7月份,1958—1980年为24.4 ℃,1981—2010年为24.7 ℃,最低均出现在1月份,分别为0.6 ℃和2.0 ℃,气温温差较大。

整年四季分明,夏季温度较高,冬季较寒冷。

1958—1980年年平均降水为952.03 mm,1980—2010年平均降水为769.94 mm,1981—2010年平均降水较1958—1980年少182.09 mm,近30年降水有所减少。

镇安县1958—2010年月平均降水均由1月至7月逐渐增多,7月以后逐渐减少,最高降雨量均出现在7月,分别占29.96%和19.17%,夏季降水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

高于800 mm的降水保证率为37.73%,高于700 mm的保证率达到了69.81%,高于500 mm保证率为100%,表明镇安县雨水充足,气候湿润。

关键词:镇安县;气候特征;农业生产收稿日期:2016—03—09*通讯作者:张磊(1982-),男,陕西三原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研究E-mail:zhanglei3127@。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作物生产力的影响[1]。

有研究表明,到2050年几乎所有地方的农业种植制度将发生较大变化;气候变暖将导致增加复种指数和种植方式多样化,但降水与蒸散之间可能会出现负平衡以及土壤水分胁迫的增加和生育期的可能缩短,这将导致主要作物的产量下降[2-3]。

新安县

新安县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21年,新安县地区生产总值452.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降12.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4 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97.4亿元,下降31%;第三产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比 重为5.6:43.6:50.8。
截至2022年8月,新安县下辖1个街道,10个镇:汉关街道、石寺镇、五头镇、磁涧镇、铁门镇、南李村镇、 北冶镇、仓头镇、正村镇、石井镇、青要山镇。 县政府驻黄河大道103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质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土壤
植被
新安县,位于洛阳市西部,地处北纬34°36′~35°05′,东经111°53′~112°19′之间。北临黄河,与 济源县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区及洛阳市毗连。 东 西宽36千米,南北长46千米,总面积1160平方千米。
新安县地下水资源主要是靠大气降水补给,其次是灌溉回补及地表水的恻渗补给。年平均降水补给量5643.2 万立方米,灌溉回补量643.74万立方米。地表水体渗补量1699万立方米。总计地下水资源量7885.94万立方米。 如包括同地表水的重复量,地下水资源储量1.21亿立方米,中等干早年(P=75%)1.05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 0.799亿立方米。实开采利用量0.13亿立方米,占16.5%。
2021年,新安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较上年上涨1.4%,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中呈“六涨一平一降”态势。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3.3%,非食品价格指数上涨1.6%,食品价格指数上涨0.6%,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 0.6%。
人民生活
2021年,新安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 6.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7.7%,农村居 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增长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县40年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特点
【摘要】新安县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复杂,对1971-2010年近40a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热量资源呈增多趋势;水资源变化不大,夏季多冬季少,分布不均,光能资源比较充足,4-6月光照时数最多。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点
0.引言
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全球气候增暖明显,环境恶化加剧,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水资源分布失衡,农作物气候资源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从气候角度看,农业气候资源以光照、温度、降水三者最为重要。

通过对197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光照、温度、降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变化特点。

1.热量资源
热量是农作物生育期不可缺少的条件,适宜的热量是决定农作物生育是否正常和产量高低的因素之一。

[1]界限温度反映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的要求,不同作物、不同发育期对界限温度要求不同。

[2]进行农业气候资源分析时,常用的衡量热量资源的多寡和可利用程度的指标有:稳定通过一定界限的日平均温度(0℃、5℃、10℃、15℃、20℃)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以及年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极端最低温度、无霜期等。

[3]在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时,要充分认识热量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合理利用,扬长避短。

1.1 40a月平均气温变化
月平均气温则能反映出一地各月气温变化的大小及冷暖程度。

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最高,为26.5℃;1月份最低,为0.5℃,年较差为26.0℃。

从1-7月份逐渐递增,8-12月份递减,其中3-5月份回升较快,为5.2-7.0℃,9-11月份降温较快,为5.7-6.6℃。

月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为41.7℃;月最高气温≥37℃有6个月,月最高气温≥40℃有4个月;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为-14.7℃;月最低气温≤5℃有5个月,月最低气温≤10℃有3个月。

1.2 40a季平均气温变化
春季平均气温为14.8℃;夏季平均气温为25.7℃;秋季平均气温为14.4℃;冬季平均气温为2.0℃;季最高气温出现在年1997年夏季,气温为27.6℃;季最低气温出现在年1971年冬季,气温为-0.3℃。

1.3 40a年平均气温变化
新安县40a年平均气温为14.2℃;最高年平均气温出现在1999年,温度为15.2℃;最低年年平均气温出现在1984年,温度为13.0℃。

1.4 40a年极端气温变化
40a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004年6月(2天),气温为41.7℃;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89年1月31日,气温为-14.7℃。

冬季最低气温是小麦越冬及各生长期分布界限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夏季高温达40℃以上对农作物会带来热害。

极端最高气温≥37℃有39年,极端最高气温≥40℃有10年;极端最低气温≤5℃有39年,极端最低气温≤10℃有14年。

1.5 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和积温
当气温<0℃时作物停止生长,≥0℃时缓慢生长。

统计1971-2010年资料,气温≥0℃的初日平均在2月7日,终日为12月21日,初终间日数为317天,因此作物的生长期相当长的;期间平均积温为5167.6℃。

气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在3月12日,正是冬小麦春季进入正常生长期;终日在11月23日,初终间日数为258天,期间平均积温为4926.2℃。

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3月30日;终日在11月3日,初终间日数为219天,期间平均积温为4590.8℃。

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是喜温作物的生长期,是冬小麦快速生长的时期,期间的积温是各种作物生育期热量供应保证的指标。

气温稳定通过15℃的初日在4月23日;终日在10月9日,初终间日数为170天,期间平均积温为3921.4℃。

稳定通过15℃的初日是喜温作物的生长盛期,终日是盛期的结束期。

气温稳定通过20℃的初日在5月21日;终日在9月11日,初终间日数为114天,期间平均积温为2864.6℃。

稳定通过20℃的初日是冬小麦灌浆及成熟期,玉米、棉花等作物的旺盛生长期。

气温稳定通过22℃的初日在6月6日;终日在8月28日,初终间日数为85天,期间平均积温为2193.45℃。

稳定通过22℃的初日是小麦进入成熟收获期,秋作物开始播种;终日是玉米等秋作物的成熟收获期。

[1]
2.水资源
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4]“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已说明我县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2.1 40a月平均降水量
新安县1971-2010年月平均降水量7月最多,为149.3毫米;8月次之,为105.6毫米;1月最少,为9.8毫米;12月次之,为10.4毫米;日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2年7月30日,降水量为184.5毫米。

雨量集中期在7-9月,降水量达338.9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52%,是发生洪涝、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少雨期在12-2月,降水量为35.8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

2.2 40a季平均降水量
由于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新安县各季节的降水量悬殊很大。

春季平均雨量为123.4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9%;夏季平均雨量为330.5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51%;秋季平均雨量为157.1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24%;冬季平均雨量为35.8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年2003年夏季,雨量为696.9毫米;季最少降水量出现在年1983年冬季,雨量为2.8毫米。

2.3 40a年平均降水量
新安县40a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47.8毫米;最多年降水量出现在2003年,降水量为1282.3毫米;最少年降水量出现在1997年,降水量为294.1毫米。

3.光能资源
太阳辐射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唯一能量来源,也是热量的主要来源。

因此,一个地方光能资源的多少对充分发挥这一地区的光合生产潜力十分重要。

3.1 40a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40a月平均日照时数5月最多,为224小时;6月次之,为217.8小时;2月最少,为141.7小时;2月次之,为152.6小时。

月变化大致为2-5月递增,6-12月递减。

3.2 40a季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40a春季季平均日照时数590.2小时;夏季季平均日照时数584.0小时;秋季季平均日照时数499.3小时;冬季季平均日照时数441.2小时;季平均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2000年春季,为814.2小时,季平均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2008年冬季,为232.7小时。

3.3 40a年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40a年平均日照时数2123.3小时;最大年日照时数出现在2008年,为2403.6
小时;最小年日照时数出现在2010年,为1830.8小时。

(下转第59页)
(上接第52页)4.结论
新安县气候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

20世纪90年代后的热量资源明显增多;降水时空分配不均,7-9月的雨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52%,最多年降水量与最少年降水量差值为988.2毫米,十年九旱是新安县水资源突出的特点;光能资源充足,4-6月光照时数最多。

[科]
【参考文献】
[1]闫小珍,李伟.焦作市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特点.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05:68-71.
[2]孙书安,郑国清,刘九芬,孟菊茹.气象因子影响度的概念及其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1993.
[3]郭天财.中国粮食安全.2008年河南气象学会年会,2008.12.
[4]杨艺,周继良,吴明作.河南省各地区主要作物生态需水研究河南科学,2008,26(6):676-6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