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提案
债务化解意见建议(3篇)
![债务化解意见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d615a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e.png)
第1篇一、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也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现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完善债务管理体制机制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责任主体、管理流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确保债务管理规范有序。
2. 优化债务结构。
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偿债压力。
3. 强化债务风险预警。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二、加强债务资金使用管理1. 优化债务资金投向。
优先保障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确保债务资金投向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实际需求。
2. 加强债务资金监管。
建立健全债务资金使用监管制度,确保债务资金使用规范、高效、透明。
3. 严格债务资金偿还。
明确债务偿还责任,确保按时偿还债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三、拓宽债务融资渠道1. 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渠道。
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2. 优化债务融资结构。
合理配置债务融资比例,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降低融资成本。
3.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四、加强债务风险防控1. 严格债务限额管理。
根据国家债务风险防控要求,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2. 加强债务风险评估。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3. 强化债务风险处置。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处置机制,对出现债务风险的地区,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进行处置。
五、完善债务监督机制1. 加强人大监督。
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使用、偿还等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债务管理规范有序。
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建议(3篇)
![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cd767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0.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是保障经济稳定、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现状及危害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提供参考。
一、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及现状1. 成因(1)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为推动经济增长,加大了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投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我国财政收入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为主,税收弹性较低,难以适应经济增长速度。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量举债,部分项目收益难以覆盖债务,存在较大风险。
(4)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部分资金流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推高了债务规模。
2. 现状我国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债务规模较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超过3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0%。
(2)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偿债压力较大。
(3)部分地区债务风险较高: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将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稳定。
二、政府债务风险危害1. 影响经济稳定:政府债务风险过高,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2. 加大财政压力:政府债务风险上升,将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影响财政平衡。
3. 增加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增加金融风险。
4. 影响社会稳定:政府债务风险上升,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稳定。
三、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建议1. 优化债务结构(1)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合理安排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减轻偿债压力。
(2)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加强财政收入管理(1)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税收弹性,增加税收收入。
(2)盘活存量资产: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财政收入。
化解债务对策建议和意见(3篇)
![化解债务对策建议和意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430b2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4.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隐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和意见。
一、完善债务管理制度1. 严格债务限额管理(1)完善债务限额制度,合理确定债务限额规模,确保债务规模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加强对债务限额的动态监控,对超出债务限额的地区,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2. 加强债务审批管理(1)完善债务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和责任,确保债务资金合理使用。
(2)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违规举债、违规使用债务资金。
3.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实时监控。
(2)根据债务风险等级,及时采取预警措施,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二、优化债务结构1.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1)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比例。
(2)合理配置债务资金,确保债务资金用于支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2. 丰富债务融资渠道(1)拓宽债务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
(2)加强对债务融资市场的监管,防止恶意炒债、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3. 加强债务资金使用效益(1)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确保债务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项目、民生工程。
(2)完善债务资金使用监督机制,防止资金浪费和挪用。
三、推进债务置换和化解1. 推进债务置换(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
(2)优化债务置换结构,降低债务成本,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
2. 化解隐性债务(1)全面摸清隐性债务底数,制定化解方案,明确化解时限。
(2)加大对隐性债务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新增隐性债务。
3. 加强债务重组(1)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债务重组,降低债务成本。
(2)加强对债务重组的监管,防止恶意逃废债。
四、加强债务风险防范1.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1)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评级质量。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建议(3篇)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eab87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d.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为保障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债务管理,完善债务预警机制1. 建立债务限额管理制度: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和债务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债务限额,严格控制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 完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债务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增强社会监督。
3.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对高风险地区和领域进行重点监控,及时预警和防范债务风险。
二、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通过发行长期债券、置换短期债务等方式,降低债务期限风险,延长债务期限,降低还本付息压力。
2.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 优化债务品种结构: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创新品种,满足不同领域和项目的融资需求。
三、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1. 开展存量资产清理:对地方政府拥有的土地、房产、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2. 推进资产证券化:鼓励地方政府将优质存量资产进行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 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运营管理,提高资产收益水平。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动力1.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2. 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地方政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3.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地方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强债务风险防范,严控新增债务1. 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口径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2. 加强监管问责:加大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地方债务化解工作的建议(3篇)
![地方债务化解工作的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12370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f.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政策、制度、市场、管理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二、政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1)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强化限额管理,防止债务无序扩张。
(2)优化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制度。
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发行机制,提高债务发行效率,降低发行成本。
(3)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及时预警,防止风险累积。
2. 加强财政政策引导(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对民生、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
(2)加强税收征管。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3)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改革。
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政府性基金债务风险。
3. 优化金融政策支持(1)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2)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监管,防止过度投机。
(3)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与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提高市场流动性。
三、制度建议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制度(1)明确地方政府债务责任主体,强化债务责任追究。
(2)完善债务责任追究程序,确保责任追究的公正、公平。
(3)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的监督,防止责任追究不力。
2. 推进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1)完善地方政府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2)加强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推进地方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市场建议1. 丰富地方政府债券品种(1)增加地方政府债券期限品种,满足不同期限资金需求。
(2)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创新品种,支持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2. 拓宽地方政府债券投资者群体(1)鼓励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提案
![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提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9db7d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7.png)
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提案第一篇: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提案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174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案由: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财政部办理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主题词:财政,管理提案形式:党派提案内容:从近几年的全国审计结果看,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2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万亿元,占62.59%;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4万亿元,占21.83%;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70万亿元,占15.86%。
总体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其偿债能力;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审计中我们发现,部分地区的债务偿还存在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偿债能力不足、逾期债务等问题。
因此,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势在必行。
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缺乏规范。
由于地方政府无举债权,其举债融资行为缺乏规范,各地举债融资渠道和方式不一,且多头举债、举债程序不透明。
如某县2007年以企业名义向社会集资8.63亿元。
2.地方政府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债务监管不到位。
除地方政府债券和各种财政转贷外,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和监督,相关管理制度也不健全。
3.部分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弱,存在风险隐患。
个别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担较重,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部分地区高速公路、普通高校和医院债务规模大、偿债压力较大。
据报道:到2009年5月末,全国共有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
政府债务化解建议(3篇)
![政府债务化解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7263b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7.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
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本文从政策、制度、管理等多个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二、政策建议1. 调整财政政策,优化债务结构(1)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优先保障民生、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2)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提高赤字率。
在确保财政可持续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财政赤字,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扩大有效需求。
(3)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合理安排短期、中期、长期债务比例,降低短期债务占比,避免过度依赖短期融资。
2.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防范系统性风险(1)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偿债能力等进行实时监测。
(2)强化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提高债务透明度。
定期披露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债务结构、债务风险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跨部门合作,形成债务风险防控合力。
财政、审计、金融监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合力。
三、制度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1)明确地方政府债务举借权限,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地方政府债务举借必须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
(2)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进行预算管理,确保债务规模可控。
(3)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1)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监督,确保债务资金合规使用。
审计部门要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举债、使用债务资金等问题。
(2)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监管,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
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市场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3篇)
![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6fd38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2.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政府债务风险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稳定运行,也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以下提出一些建议:一、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1. 建立健全债务限额管理制度:根据国家财政状况和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设定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确保债务规模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2. 规范债务融资行为: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监管,严禁违规举债,严格控制债务资金投向,确保债务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3. 完善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债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二、优化债务结构1. 合理控制债务期限结构:根据债务偿还能力和资金需求,合理安排债务期限,避免短期债务占比过高,降低流动性风险。
2. 拓宽债务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优化债务融资结构。
3. 加强债务资金管理:建立健全债务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确保债务资金用于合法合规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财政管理1. 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2. 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提高非税收入比重,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3.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推动经济发展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后劲。
3.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拓展对外贸易,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五、加强风险防范1.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2. 强化债务风险责任追究:对违规举债、挪用债务资金等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化解地方债务的几点建议(3篇)
![化解地方债务的几点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1973e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c.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1. 深化分税制改革。
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使财政分配更加合理,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教育、科技、环保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 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防止资金浪费和滥用。
二、创新债务融资方式,拓宽债务融资渠道1. 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力度,拓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2. 探索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府与民间资本优势互补,减轻政府债务负担。
3. 发展金融资产证券化。
推动地方政府债务资产证券化,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债务风险。
三、加强债务管理,提高债务风险防控能力1.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实时监测,对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2.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安排债务偿还期限,避免短期债务集中到期,降低债务风险。
3. 加强债务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债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债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1. 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 提高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地方经济发展动力。
3. 优化营商环境。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强债务风险宣传,提高公众债务风险意识1. 加强债务风险宣传教育。
化解政府债务建议(3篇)
![化解政府债务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7a694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c.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化解政府债务的建议。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债务结构1. 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根据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和外部性程度,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上收部分事权和支出责任至中央政府,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2. 优化政府债务结构:提高政府债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降低高成本、短期限的地方债务占比。
具体措施包括:- 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
- 鼓励地方政府发行长期债券,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
- 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实现市场化转型,降低融资成本。
3.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和审批制度,提高债务预算透明度,确保债务资金合理使用。
二、推动经济增长,增强政府偿债能力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链水平,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2. 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升级,稳定经济增长。
3.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增加财政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偷税漏税行为,提高税收收入占GDP比重。
三、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2.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和领域进行预警,提前采取措施防范债务风险。
3. 加强债务资金监管:建立健全债务资金使用监管制度,确保债务资金合理使用,防止浪费和腐败。
四、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1. 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债务风险政策。
2. 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与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争取资金支持,共同化解债务风险。
五、推动政府债务市场化改革1. 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市场化: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提高发行透明度,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
化解地方债务政策建议(3篇)
![化解地方债务政策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8fe86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7.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如债务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隐性债务规模较大等。
为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政策建议(一)完善地方债务管理制度体系1. 健全债务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地方债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举债程序、资金使用、风险监控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2. 加强债务风险预警: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3. 强化债务责任追究:对违反债务管理规定、造成债务风险的行为,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优化债务结构1.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合理调整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降低债务风险。
2. 优化债务品种结构: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债券、地方政府融资券等债务品种,降低融资成本。
3. 拓展债务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宽债务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三)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1. 加强项目储备: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加强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支持,确保项目质量。
2. 强化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制度,确保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
3. 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监管制度,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规范使用。
(四)化解隐性债务1. 全面摸清隐性债务底数:开展全面排查,摸清隐性债务底数,为化解隐性债务提供数据支撑。
债务化解的提案(3篇)
![债务化解的提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f1b47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09.png)
第1篇提案人:[提案人姓名]提案单位:[提案单位名称]提案日期:[提案日期]一、提案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地区债务风险显现。
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深化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工作。
本提案旨在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化解措施,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1. 债务规模较大: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地区债务风险较高。
2. 债务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债务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一旦土地市场波动,债务风险将加剧。
3. 融资平台风险突出: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载体,其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4. 偿债压力较大:随着债务规模扩大,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债务违约风险。
三、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偿债压力。
(2)优化债务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债务化解,通过设立债务风险基金、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2. 加强融资平台管理(1)规范融资平台融资行为,加强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监测,防止新增隐性债务。
(2)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鼓励融资平台通过资产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优化债务结构。
(3)加强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协同,确保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可控。
3. 拓宽偿债资金来源(1)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提高非税收入比重,增加偿债资金来源。
(2)加强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为偿债提供支持。
(3)鼓励地方政府通过PPP、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债务规模。
4.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1)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化解债务风险的意见建议(3篇)
![化解债务风险的意见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947cb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0.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债务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二、当前债务风险形势分析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风险隐患突出。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但在一些地区,债务规模过大,部分债务投向不合理,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2. 企业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企业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等方面。
部分企业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负债率高企,偿债压力加大。
3. 金融体系风险不容忽视。
金融体系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等方面。
部分金融机构存在风险暴露、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三、化解债务风险的意见建议1.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1)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优化债务结构,合理确定债务投向,确保债务资金用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2)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明确债务限额审批程序和责任追究制度。
(3)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地区和领域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2. 优化企业债务结构(1)推动企业降杠杆。
引导企业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加强企业债务风险监测。
建立健全企业债务风险监测体系,对高风险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降低对债务融资的依赖。
3. 加强金融体系风险防控(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防止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传递。
(2)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加强金融科技创新。
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降低金融风险。
4. 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1)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处置预案。
地方性债务化解建议(3篇)
![地方性债务化解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496c5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01.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债务规模快速增长,经济增速下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不断提升。
地方债务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风险1.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合理确定债务限额。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力水平,合理确定债务限额,防止债务规模过度膨胀。
2.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增加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
同时,合理引导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降低融资平台债务风险。
3.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防范系统性风险。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体系,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 严格执行预算法,强化预算约束。
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控制支出,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2.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
优化财政资金分配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3. 加强财政监督,严防违规举债。
加大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地方财力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 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 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
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
四、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1.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定。
2.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 加强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国务院化解债务风险预案(3篇)
![国务院化解债务风险预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e10f2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f.png)
第1篇一、预案背景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部分地区债务风险凸显。
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保障财政可持续性,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债务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状况,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 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3. 加强债务管理,完善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4. 促进地方政府规范举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工作原则1.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2.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突出问题;3. 坚持风险防控,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4. 坚持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债务采取差异化措施;5. 坚持协同推进,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四、主要措施(一)优化债务结构1. 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
对存量隐性债务进行置换,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2. 提高专项债券比例。
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提高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比例。
3. 加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
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规范发行程序,确保债券资金使用安全。
(二)加强债务管理1. 严格债务限额管理。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2. 加强债务预算管理。
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确保债务规模与预算相匹配。
3. 优化债务资金使用。
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防控债务风险1. 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2. 加强债务风险应急处置。
制定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和责任分工。
3. 严格债务风险问责。
对违反债务管理规定、造成债务风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四)规范举债行为1. 严格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对债务化解的意见和建议(3篇)
![对债务化解的意见和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d8ba1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c.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确保经济金融稳定,现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一、总体思路1.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债务风险成因,找准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制定化解措施。
2. 强化责任担当:明确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责任,形成化解债务风险的合力。
3. 注重风险防控:在化解债务风险的过程中,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4. 优化债务结构:推动债务结构调整,降低债务风险。
二、具体措施(一)完善债务管理制度1. 健全债务预算管理:将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债务规模,确保债务资金合理使用。
2. 加强债务限额管理:严格限制政府债务新增,确保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 规范债务举借程序:完善债务举借审批流程,防止违规举债。
(二)优化债务结构1.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合理配置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比例,避免期限错配风险。
2. 优化债务融资渠道:拓宽债务融资渠道,降低对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
3. 推动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降低融资成本。
(三)加强债务风险监测1.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2. 开展债务风险评估:对债务风险进行分类评估,明确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3.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债务信息透明度,增强社会监督。
(四)推进债务化解1. 盘活存量资产:通过盘活政府持有的存量资产,增加收入来源,降低债务负担。
2. 优化债务重组:推动债务重组,降低债务利率和期限,缓解企业债务压力。
3.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确保投资回报,降低债务风险。
(五)加强金融支持1.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支持政策有效实施。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建议(3篇)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22fef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8.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结构复杂,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为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债务管理,优化债务结构1.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债务限额管理制度,不得违规举债,确保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
同时,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债务规模,避免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2. 优化债务结构: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偿债压力。
同时,优化债务利率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3.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二、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1. 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预算法,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合理使用。
同时,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2.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3.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 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1. 开展存量资产盘活工作:对闲置、低效资产进行清理,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2. 创新资产盘活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存量资产盘活,探索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盘活方式。
3. 加强资产评估和监管:建立健全资产评估和监管机制,确保资产盘活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化解地方债务的意见建议(3篇)
![化解地方债务的意见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51089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3.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为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建议:一、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强化法治化、规范化水平1. 完善债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议修订《预算法》、《地方债务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债务发行、使用、偿还、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债务管理有法可依。
2.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债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为债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要求地方政府定期披露债务规模、结构、风险等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风险1. 控制债务规模:建议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上限,严控新增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规模,防止债务风险累积。
2. 优化债务结构:引导地方政府债务向中长期、低利率、长期稳定的项目倾斜,降低债务成本和风险。
3. 加强债务置换: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置换到期债务,降低债务利率,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三、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1.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方政府投资项目,通过PPP、特许经营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债务规模。
2. 创新融资方式:探索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绿色债券、绿色金融债等新型债务工具,拓宽融资渠道。
3.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债务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债务风险防控,构建多层次风险防范体系1.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制定债务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确保风险可控。
3. 构建多层次风险防范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审计、财政等部门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债务风险防控格局。
债务化解政策建议(3篇)
![债务化解政策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def67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8.png)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隐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债务化解政策建议。
二、政策建议(一)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适度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确保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2. 创新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专项债券等创新债务融资工具,提高债务融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引导地方政府合理确定债务期限,通过发行长期债券降低融资成本。
(二)加强债务管理,提高债务透明度1. 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责任。
制定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债务管理职责,确保债务管理规范有序。
2. 加强债务信息公开,提高债务透明度。
要求地方政府定期披露债务信息,包括债务规模、结构、期限、利率等,接受社会监督。
3. 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提前防范债务风险。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预警措施。
(三)优化债务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1. 优化债务资金投向,支持实体经济。
引导债务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2. 加强债务资金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债务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3. 鼓励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债务资金使用模式。
引导金融机构为地方政府提供多元化的债务融资服务,创新债务资金使用模式。
(四)加强中央财政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1. 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适当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 鼓励中央金融机构为地方政府提供融资支持。
引导中央金融机构为地方政府提供融资支持,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
3. 加强中央与地方债务风险联动机制,共同防范债务风险。
化解隐性债务提案(3篇)
![化解隐性债务提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d1fd0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a.png)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隐性债务占比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保障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特提出以下提案。
二、提案目标1. 全面摸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底数,明确化解任务和时间表。
2.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3. 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优化,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4.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资金安全合规使用。
三、提案措施(一)全面摸清隐性债务底数1. 组织开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专项审计,全面排查债务风险。
2.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3. 明确债务化解责任主体,落实债务化解工作。
(二)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防控机制1. 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确保债务限额内债务风险可控。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实行限额内债务规模动态调整机制。
3.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集中到期风险。
4.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债务风险。
(三)推动债务结构优化1. 优化债务资金投向,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的投入。
2. 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市场化改革,提高债券发行效率。
3.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防范债务风险跨区域、跨行业传递。
(四)强化债务管理1.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统计监测,完善债务风险评价体系。
2. 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等环节,确保债务资金安全合规使用。
3. 加强债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债务管理水平和能力。
4. 加强债务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债务透明度。
四、提案实施步骤(一)摸清底数阶段1. 开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专项审计,摸清债务底数。
2. 建立健全债务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二)防控风险阶段1. 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确保债务限额内债务风险可控。
2.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债务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17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财政部办理
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
主题词:财政,管理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从近几年的全国审计结果看,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2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万亿元,占62.59%;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4万亿元,占21.83%;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70万亿元,占15.86%。
总体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其偿债能力;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审计中我们发现,部分地区的债务偿还存在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偿债能力不足、逾期债务等问题。
因此,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势在必行。
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缺乏规范。
由于地方政府无举债权,其举债融资行为缺乏规范,各地举债融资渠道和方式不一,且多头举债、举债程序不透明。
如某县2007年以企业名义向社会集资8.63亿元。
2.地方政府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债务监管不到位。
除地方政府债券和各种财政转贷外,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和监督,相关管理制度也不健全。
3.部分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弱,存在风险隐患。
个别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担较重,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部分地区高速公路、普通高校和医院债务规模大、偿债压力较大。
据报道:到2009年5月末,全国共有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
而从地方平台公司贷款债务与地方政府财力对比看,债务率为97.8%,部分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债务率超过200%、资产负债率超过80%。
4.部分政府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部分单位违规取得和使用政府债务资金。
乡镇一级政府债务还没有反映出来。
5.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多,管理不规范。
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模大,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不规范、盈利能力较弱。
根据审计署审计结果,有7个省级、40个市级和107个县级政府及所属部门,违规为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举借债务提供担保464.75亿元。
地方融资平台所负债务占到了市、县二级地方政府债务的70%以上。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资金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是债务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
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要求和战略举措,进行了扩内需等决策部
署和政策措施。
各地为实现战略目标,抢抓战略机遇,普遍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而地方财力有限,特别在日常运转支出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等),可用于基础公益性项目的财力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2.现行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中的某些欠缺是形成债务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国财政体制在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的集中度大幅提高,大量事权下沉,地方财政刚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多,形成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状态,便产生了举债行为的内在压力。
而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公债,缺乏必要的正规融资渠道,只得成立融资平台进行举债,如2009年某市本级城建资金来源中,财政拨款11.29亿元,而通过融资平台融资就达63.28亿元,是财政拨款的5.6倍。
3.现行干部考核机制是推动债务问题形成的内在因素。
过浓的政绩意识助长了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现行政府领导班子业绩考核中通常仅有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未将债务数额及风险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在政府债务与领导者的业绩及升迁联系不紧密、且政府债务期限远远超过领导人任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具有很强的投融资冲动,较多关注经济增长而轻视债务规模与风险防范。
4.地区竞争日益紧张和银行放贷政策宽松是债务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
在地区竞争日益紧张的今天,通过金融杠杆来加大投入,提升竞争力,成了政府加快发展的“智慧”。
这也派生出“能借到钱就是本事”的债务价值观。
导致过分依赖上级财政或金融机构,有的甚至存在逃废债务的心理。
5.政府主导发展模式是债务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中许多应由市场进行投入的领域还是由政府来挑大梁。
过多的职能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支撑,就现今的地方财力根本就无法满足,举债是“全能政府”必然要走的道路。
三、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建议及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在看到正面效应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地方政府过渡举债的危害。
对于在债务举借、管理和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改革完善分税制,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
要彻底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必须从财政体制方面入手,在现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上级和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科学划分上下级财政之间的收支,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情况,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地方财政的可用财力,减少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
2.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积极稳妥地处理存量债务对竞争性项目和有经营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形成的,或者是已成为竞争性企业的债务,应剥离政府偿债责任,主要用项目自身收益来偿还,必要时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无经营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形成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地方政府应制定偿还计划,通过预算安排落实偿债资金;对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偿债出现困难、债务风险较大的地区、行业和单位,各级政府应进行动态监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3.继续推进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规范,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行为
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整合规范融资平台公司。
通过兼并重组、关闭改制、充实公司资本金、引进民间投资等方式,促进融资平台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再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借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坚决制止为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举借债务违规提供担保和承诺。
切实处理好融资平台公司新建项目和在建项目的融资问题,严控新开工项目,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对在建项目,地方政府应积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或市场化方式解决后续资金的来源,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
4.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打通地方政府阳光融资渠道,可研究赋予省级政府适度举债权,逐步探索向具备条件的市级政府推开,举债计划需经国务院审批,编制地方债务预算,纳入地方预算管理,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全口径监管。
实际上从2008年起,我国开始试行中央代理地方发债制度,但显然中央代地方发债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只能使问题更加扭曲。
只有从制度层面考虑才能堵住各种隐形的、违规的借债融资渠道。
可引入民间资本,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5.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动态监控,并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改变官员政绩考核办法,防止出现“政绩债务”。
探索出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偿债机制办法,修改和完善《预算法》,规范地方政府举债,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建立借债举债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以及举债建设的资源效益评估机制。
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之外的其他相关债务,各级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和控制规模,建立备案制度。
健全债务监管体系,将债务“借、管、用、还”等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和任期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明确和落实责任,防止违规、过度举债。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