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接触疲劳强度模拟试验的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20CrMoH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研究

20CrMoH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研究
根据表4可绘出喷丸齿轮接触应力与寿命对数曲 线,即S -N 曲线,如图6。
S -N 曲线在高应力区为一条斜率为-360.87的直 线,直线方程为Y=-360.87X +4 775.2 。
2010年第2期
汽 车 工 艺 与 材 料 AT&M 57
数 字化园地
D I G I TA L
DOMAIN
奔腾B50副车架内高压成形有限元分析
(a)7号齿轮A面
(b)8号齿轮A面 图5 齿轮宏观剥落照片
丸齿轮疲劳寿命及对应的试验载荷。
表4 喷丸齿轮疲劳寿命及对应的试验载荷
扭矩/Nm 计算的齿轮接触应力/MPa 循环次数/×106 备注
2 700
2 195
11.20 14.20 14.20 17.80 22.37
剥落 剥落 剥落 剥落 剥落
进行接触疲劳试验时,应保证齿轮在试验过程中 不发生弯曲疲劳断齿。本文选用M8标准齿轮(M8代 表7~9 mm模数齿轮)。当齿面出现接触疲劳失效或 应力循环次数达到循环基数5×107次时,试验终止并 获得在试验应力下的1个寿命数据,即1个试验点。完 成一条齿轮接触疲劳S -N 曲线,至少应选择3个应力 水平,最高应力级中应力循环次数不少于1×106次, 应力增量一般取5%~10%,每个应力水平取2~4个试
目前,管材零件内高压成形技术的研究逐渐向 管壁薄、形状异的方向倾斜,这类零件的外观特点主 要就是壁厚小、轴线为空间曲线。各大汽车制造商 (Daimler-Chrysler,Volkswagen,Opel,BMW, Ford,General Motors)都在自己所生产的汽车上开
发应用了大量的空间轴线薄壁空心零件,如轿车副车 架、仪表板支架等。由于成形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 该类零件还有很大的研究及应用潜力。

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

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

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齿轮在机械设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齿轮传动来实现机械运动,比如汽车的变速箱、风力发电机和其他机械设备都离不开齿轮。

齿轮在长时间运作中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容易发生疲劳断裂,因此对齿轮的疲劳强度进行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关于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对齿轮进行有效的疲劳强度测试。

一、试验原理齿轮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处于扭转状态,因此齿轮齿面上会受到交替弯曲负载,导致齿轮的疲劳断裂。

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就是通过加载一定应力的齿轮样品,进行一定次数的循环载荷,观察齿轮在经过一定循环次数后是否发生疲劳断裂,从而得到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数据。

二、试验步骤1. 制备齿轮样品:根据要测试的齿轮种类和规格,选择合适的齿轮样品进行测试。

确保齿轮样品的质量和尺寸符合要求。

2. 振动应力加载:将齿轮样品安装在试验设备上,施加振动应力加载进行弯曲疲劳试验。

根据所需的循环次数和载荷大小,设定试验参数。

3. 观察齿轮状态:在试验过程中,定期观察齿轮的状态,包括表面裂纹、变形等情况。

一旦发现齿轮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试验,并对齿轮进行检查和修复。

4. 记录数据:记录齿轮样品在每个循环周期后的疲劳情况,包括疲劳寿命、发生裂纹的次数等数据。

5. 分析结果:根据试验数据分析齿轮的疲劳断裂情况,计算出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指标,评估齿轮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三、试验注意事项1. 选用合适的试验设备和工具,确保试验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控制试验参数,包括载荷大小、循环次数等,确保试验结果具有可靠性。

3. 在试验过程中定期检查齿轮的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修复。

4. 根据试验结果对齿轮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其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读者已经对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要保证齿轮的安全可靠运行,进行疲劳强度测试是非常关键的。

齿轮疲劳测试实验报告(3篇)

齿轮疲劳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齿轮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性能,通过对齿轮进行疲劳测试,获取其疲劳寿命、疲劳极限和疲劳特性曲线,为齿轮的设计和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齿轮疲劳测试是利用实验方法模拟齿轮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疲劳失效过程,通过测量齿轮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裂纹扩展等参数,分析齿轮的疲劳性能。

实验通常采用以下原理:1. 应力控制法:通过控制加载装置,使齿轮承受恒定的应力水平,观察齿轮的疲劳寿命。

2. 应变控制法:通过控制应变,使齿轮承受恒定的应变水平,观察齿轮的疲劳寿命。

3. 频谱控制法:通过控制载荷的频率和幅度,模拟齿轮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载荷特性,观察齿轮的疲劳性能。

三、实验设备1. 齿轮疲劳试验机:用于施加循环载荷,模拟齿轮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载荷特性。

2.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齿轮在疲劳测试过程中的应力、应变、裂纹扩展等参数。

3. 光学显微镜:用于观察齿轮表面裂纹的形态和扩展情况。

4. 硬度计:用于测量齿轮表面的硬度。

四、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用材料为45号钢,经过调质处理,硬度为HRC35-40。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齿轮加工成标准试样,并进行表面处理,如喷丸处理等。

2. 加载:将齿轮试样安装在疲劳试验机上,按照预定程序施加循环载荷。

3. 数据采集:在实验过程中,实时采集齿轮的应力、应变、裂纹扩展等参数。

4. 裂纹观察:在实验结束后,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齿轮表面裂纹的形态和扩展情况。

5. 硬度测试:在实验结束后,利用硬度计测量齿轮表面的硬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疲劳寿命: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齿轮的疲劳寿命,即齿轮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发生疲劳失效所需的时间。

2. 疲劳极限:通过实验数据,确定齿轮的疲劳极限,即齿轮在循环载荷作用下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水平。

3. 疲劳特性曲线:通过实验数据,绘制齿轮的疲劳特性曲线,分析齿轮的疲劳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齿轮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方法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方法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方法(GB/T14229-93)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渐开线圆柱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试验方法,以确定齿轮接触承载能力所需的基础数据。

本标准适用于钢、铸铁制造的渐开线圆柱齿轮由齿面点蚀损伤而失效的试验。

其它金属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试验可参照使用。

4试验方法确定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应在齿轮试验机上进行试验齿轮的负荷运转试验。

当齿面出现接触疲劳失效或齿面应力循环次数达到规定的循环基数N。

而未失效时(以下简称“越出”),试验终止并获得齿面在试验应力下的一个寿命数据。

当试验齿轮及试验过程均无异常时,通常将该数据称为“试验点”。

根据不同的试验目的,选择小列不同的试验点的组合,经试验数据的统计处理,确定试验齿轮的接触疲劳特性曲线及接触疲劳极限应力。

4.1常规成组法常规成组法用于测定试验齿轮的可靠度-应力-寿命曲线(即R-S-N曲线),求出试验齿轮的接触疲劳极限应力。

试验时取4~5个应力级,每个应力级不少于5个试验点(不包括越出点)。

最高应力有中的各试验点的齿面应力循环次数不少于1×106。

最高应力级与次高应力级的应力间隔为总试验应力范围的40%~50%,随着应力的降低,应力间隔逐渐减少。

最低应力级至少有一个试验点越出。

4.2少试验点组合法少试验点组合法通常用于测定S-N曲线或仅测定极限应力。

试验时试验点总数为7~16个。

测定S-N曲线时,应力级为4~10个,每个应力级取1~4个试验点。

测定极限应力时可采用升降法。

采用正交法进行对比试验时,每个对比因素至少有3个试验点。

5试验条件及试验齿轮5.1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按下述规定的试验条件和试验齿轮进行(对比试验的研究对象除外),上此可确定试验齿轮的接触疲劳极限应力σHlim。

5.1.1试验条件5.1.1.1试验机试验应使用功率流封闭式结构的齿轮试验机,试验机的性能校核见表A(补充件)。

试验机的中心距一般为90~150mm,试验齿轮线速度为8~16m/s。

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

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

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方法是研究齿轮在实际应用中抵抗弯曲疲劳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及试验结果分析。

一、试验目的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旨在评估齿轮在受到交变载荷作用下的弯曲疲劳性能,为齿轮设计、制造和应用提供依据。

二、试验设备1.弯曲疲劳试验机:用于施加交变载荷,模拟齿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受力状态。

2.试样制备:根据齿轮的尺寸和形状,制备合适的试样。

3.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等,用于测量试样的尺寸。

4.荷载传感器:用于测量试验过程中的荷载大小。

5.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记录试验数据。

三、试验步骤1.制备试样:根据齿轮的尺寸和形状,制备合适的试样。

2.安装试样:将试样安装到弯曲疲劳试验机上,确保试样与试验机之间的接触良好。

3.施加荷载:根据齿轮的设计载荷,设置试验机的载荷参数。

4.开始试验:启动试验机,使试样受到交变载荷的作用。

5.观察试样:在试验过程中,实时观察试样表面的裂纹和变形情况。

6.记录数据:记录试验过程中的荷载、循环次数等数据。

7.停止试验:当试样出现明显的裂纹或达到预定的循环次数时,停止试验。

四、注意事项1.试样的制备应严格按照齿轮的实际尺寸和形状进行,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确保试验机与试样之间的接触良好,避免因接触不良导致的试验误差。

3.在试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试样的裂纹和变形情况,及时记录数据。

4.遵循试验机的操作规程,确保试验安全、顺利进行。

五、试验结果分析1.对比不同齿轮材料的弯曲疲劳强度,为齿轮选材提供依据。

2.分析齿轮设计参数(如模数、齿数等)对弯曲疲劳强度的影响,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3.研究齿轮制造工艺对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为改进制造工艺提供指导。

4.通过试验结果,评估齿轮在实际应用中的弯曲疲劳寿命。

总之,齿轮弯曲疲劳强度试验是确保齿轮质量、提高齿轮应用性能的重要手段。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是指用模拟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状态下的运转
状况,通过对齿轮接触面的扭转和磨损进行测试和检测的试验环节。

这项试验是对齿轮传动机构进行可靠性评估的必要手段,也是对齿轮
机械性能进行检验的重要方法。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包括实验设计、制造样品、实验测试等多个工序。

从实验设计先进性来看,如果能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齿轮传
动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仿真,就能够大幅度提高试验设计的精度和
效率。

同时,在制造样品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先进的数控机床工艺和
材料加工工艺,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实验测试阶段,则需要
通过先进的设备和测试仪器,对齿轮接触疲劳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和
分析。

在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中,需要按照实验方案对样品进行载荷施加、转速控制和采样分析等相关过程。

其中,载荷施加是试验过程的重点
环节,直接影响着齿轮接触表面的疲劳性能。

在载荷施加过程中,需
要避免过去通过经验估算的方法,而应采用先进的模拟计算技术,以
确保施加的载荷强度和周期合理可靠。

另外,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中,还需要对试验周期、试样数量、批
次数量等多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确保得到足够可靠和可行的测试结果。

在试验结果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齿轮疲劳数据模型和统计分析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数值化和数学处理,进一步优化试验结果。

总之,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是对齿轮传动机构进行评估、优化和调整的重要工具,也是检验齿轮机械性能的有效手段。

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多环节的制备、测试与分析过程,可以得到更为准确可信的试验结果,保证齿轮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是一项重要的试验项目,用于检验齿轮材料的耐用性和寿命,也是评估齿轮性能的一项关键指标。

该试验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况,对齿轮进行长期的连续载荷试验,观察齿轮的断裂、变形等情况,从而判断齿轮的耐用性和寿命。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一般采用双轮对的测试方式,即将两个齿轮安装在一起,加上适当载荷,通过旋转齿轮来模拟行车工况,重复载荷作用下观察齿轮的变化情况。

此外,还可以加入一些特殊工况,比如不同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来更真实地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的主要步骤包括:选取适当的测试负荷、测试速度和测试时间;制备齿轮样品,并进行表面处理;在测试设备中安装齿轮样品,并进行初始调整;开始测试,观察齿轮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数据;分析测试结果,并得出结论。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的结果可用于指导齿轮材料的选择、设计和制造,也可用于评估齿轮的实际工作寿命和可靠性。

通过对多种不同材料、不同设计的齿轮进行接触疲劳测试,可以得出最优的齿轮设计和材料选择方案,从而提高齿轮的性能和寿命,降低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总之,齿轮接触疲劳试验是一项重要的测试项目,可以为齿轮的正确
选择、设计和制造提供指导,也可以为齿轮的实际工作寿命和可靠性
提供保障。

在进行齿轮接触疲劳试验时,需要注意合理选择测试负荷、速度和时间,同时加入适当的特殊工况,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况。

过程中需要对齿轮进行初始调整,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变速器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分析

变速器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分析

变速器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分析刘大龙;李稳迪;张瑞;张凯;施伟辰【摘要】基于ANSYS对变速器各档啮合齿轮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再结合齿轮接触理论和疲劳损伤累积理论,求得各档齿轮的接触应力大小和疲劳寿命曲线.从所求结果看出,二档和三挡齿轮啮合时接触应力不大,小于齿轮的许用接触应力,且疲劳寿命较高,满足设计要求;一档和四挡齿轮啮合时的接触应力大于了齿轮的许用接触应力,且疲劳寿命较低,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基于以上原因,利用齿向和齿廓相结合的轮齿修形方法,对一档和四挡齿轮进行了轮齿修形,从最终求得结果来看,两组啮合齿轮的接触应力均大幅度降低,同时疲劳寿命得到了提高,轮齿修形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期刊名称】《汽车实用技术》【年(卷),期】2018(000)017【总页数】5页(P33-36,138)【关键词】变速器;齿轮;瞬态动力学;接触应力;疲劳寿命【作者】刘大龙;李稳迪;张瑞;张凯;施伟辰【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上海 200120;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上海 200120;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上海 200120;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上海 200120;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上海 2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23引言在蒸汽机车诞生之时,人类就行通过一种装置能够改变蒸汽机车的输出载荷,以便达到人类想要达到的要求。

在1784年,James Watt申请了常啮合齿轮传动机构的专利,至此出现了变速器的雏形。

1879年,塞尔登成功申请了带有离合器和倒挡中间轴转动装置的变速器专利。

1886年,戈特利布∙戴勒姆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汽车0。

发动机的动力经由齿轮和链条传至后轮,从而实现了汽车的行驶。

在接下来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变速器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无级变速器等应运而生。

1 变速器有限元模型创建1.1 三维实体模型创建本文对利用SolidWorks对某乘用车五档汽车变速器进行3D建模,主要包括传动轴、齿轮,其中传动轴包括输入轴、中间轴、输出轴和倒挡轴。

齿轮疲劳试验标准

齿轮疲劳试验标准

齿轮疲劳试验标准
齿轮疲劳试验标准有多种,以下提供两种:
1. GB/T :测试目的为模拟齿轮长时间受到交变载荷作用,观察根部是否产生裂纹,并发生断齿现象。

主要通过模拟试验测取轮齿的S-N疲劳强度寿
命曲线,统计分析轮齿的条件疲劳强度均值和样本疲劳强度的标准离差。

该标准为齿轮的设计验证、定型鉴定、批量生产提供评估依据。

2. GB/T:该标准通过齿面点蚀程度来判断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试验的失效。

对于表面硬化齿轮,包括渗碳齿轮,当单齿点蚀面积率达到4%或者齿轮副
点蚀面积率达到%,即判定齿面失效。

此外,进行齿轮弯曲疲劳极限安全系数测试时,需要使用专门的试验台架,并根据齿轮材料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制造,真实反映齿轮材料实际的接触和弯曲疲劳特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相关行业协会或权威机构,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的探讨齿轮是机械传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传动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机械设备的运行效果。

然而,齿轮在长期运行中,由于受到外部载荷和自身材料的限制,很容易出现接触疲劳现象。

因此,如何准确计算齿轮接触疲劳强度,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载荷、材料、齿轮结构等。

其中,载荷是影响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齿轮传动中,载荷是由齿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外部负载力共同作用的。

因此,在计算齿轮接触疲劳强度时,需要准确测量载荷大小和方向,并将其转化为对齿轮的实际影响。

材料也是影响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重要因素。

齿轮的材料应具有高的强度和韧性,以便在长期运行中能够承受载荷和抵御疲劳。

同时,齿轮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和耐磨性,以保证齿轮的精度和寿命。

因此,在计算齿轮接触疲劳强度时,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如强度、韧性、硬度、疲劳极限等。

齿轮结构也是影响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因素之一。

齿轮的结构包括齿数、模数、压力角等,这些参数会直接影响齿轮的接触面积、接触应力分布等。

因此,在计算齿轮接触疲劳强度时,需要考虑齿轮的结构参数,并通过计算得到齿轮的接触应力和接触疲劳强度。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包括传统的应力法和新型的损伤法。

传统的应力法主要基于极限状态理论,通过计算齿轮的接触应力和材料的强度,得到齿轮的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

而新型的损伤法则是基于损伤力学理论,通过计算齿轮表面的损伤量和材料的损伤极限,得到齿轮的疲劳寿命。

相比传统的应力法,新型的损伤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齿轮的疲劳寿命,特别是在高速、高载荷和复杂工况下。

总之,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验验证,以确保齿轮的可靠性和寿命。

船用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研究

船用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研究

为 ∃ , 将 (2) 式代入 (1) 式可得:
∃=
0.
75m
ΡYD
ED
Z3 H
-
0. 45 (N 1 + N 2)
(3)
2 轴承支座中心距缩减及轴承间隙对 齿轮间附加径向压力的影响
通常认为齿轮机构运行时, 齿轮处于单面啮合状 态, 齿间存在着足够的齿侧间隙。实际上, 由于齿轮轮 齿产生的热变形及弹性变形会占据齿侧间隙的相当 部分, 而剩余的齿侧间隙除了为储存润滑油提供空隙
当船体发生中拱 (或中垂) 弯曲变形时, 船体中和 轴以下 (或以上) 的纵向结构件均会产生附加压缩变 形。设型深为 H , 船体舯剖面中和轴N 2N 离船底基线 Y 轴的距离为 eH , 离船底 XO Y 平面距离为 Z 的纵 向结构件产生的附加压缩应变为 Ε(Z ) , 船舯上甲板
Ξ 本项研究得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 资助项目编号 02ZF14064 [ 收稿日期 ]2004- 6- 13 [ 作者简介 ]徐辅仁 (194412- ) , 男, 汉族, 上海人, 教授, 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面教育和科研工作。 范小钢 (197818- ) , 男, 汉族, 江苏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精密机械制造研究工作。 王新华 (197313- ) , 男, 汉族, 上海人, 讲师, 硕士, 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面教育和科研工作。 全世欣 (197116- ) , 男, 汉族, 河南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精密机械制造研究工作。 隋 鹏 (198112- ) , 男, 汉族, 山东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精密机械制造研究工作。
外, 还必须为补偿齿轮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等而留出 空隙, 因此可认为齿轮机构正常运行过程中齿侧间隙 被消除。 针对船用齿轮机构而言, 当船体总弯曲变形 时, 齿轮机构的轴承支座中心距将发生缩减。 由于齿 侧间隙几乎被消除, 因此, 齿轮极易进入双面啮合状 态 (如图 2 所示)。 显然, 这必将导致齿轮轴发生弯曲 (如图 3)。 设齿轮轴材料的弹性模量为 E , 主动齿轮 轴及从动齿轮轴的刚度分别为 EJ 1 及 EJ 2, 齿轮轴的 有效跨度为L 。令由轴承支座中心距缩减而导致齿轮 间的附加径向压力为 F。 对照图 3, 利用弹性力学可 导出:

(整理)汽车变速器齿轮的疲劳强度分析文件综述.

(整理)汽车变速器齿轮的疲劳强度分析文件综述.

汽车变速器齿轮的疲劳强度有限元分析汽车从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尤其是汽车大批量生产以及相应的汽车工业发展以来,汽车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难以估计的巨大影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巨大贡献。

汽车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统的重要总成,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转变发动机曲轴的转速及转矩,来适应汽车在起步、加速、行驶过程中以及在不同行驶条件下,对驱动车轮牵引力和车速的不同要求的需求。

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操纵的轻便性与可靠性、传动的平稳性与效率等都受到汽车变速器结构的直接影响。

为了确保变速器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对于变速器的设计一般有下面几点要求:1.确保变速器的档位和传动比选择正确,要与发动机的参数优化匹配。

2.操纵简便、迅捷省力。

3.传动效率高,工作平稳,噪音低。

4.体积小、质量轻、承载能力强,工作稳定可靠5.寿命长近些年,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变速器的承载能力以及工作的可靠性要求是越来越高。

在变速器设计与研究工作中,对变速器主要零部件的刚度与强度的计算、校核的意义十分重大。

变速器齿轮是变速器中的重要部件,起着传递发动机转矩的巨大作用。

由于汽车速度的不断变化与频繁的换档,变速器齿轮的工况比较复杂多变,而且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科学的建模与强度计算显得尤为必要。

汽车变速器使用的齿轮有两种:直齿圆柱齿轮与斜齿圆柱齿轮。

与直齿圆柱齿轮对比,斜齿圆柱齿轮具有使用寿命长、运转平稳、噪音低等优点;缺点是制造工艺复杂,工作时有轴向力,容易对轴承造成损伤。

变速器中均将斜齿圆柱齿轮作为常啮合齿轮,直齿圆柱齿轮仅使用在低档与倒档。

传统的齿轮疲劳强度分析是建立在弹性力学的基础上,但在计算分析过程中有不少的假设,不能准确的反应齿轮在使用过程中的应力应变。

传统的设计方法还有精度低,易造成浪费的缺点。

此外,传统设计方法的结果受到设计人员所具有的知识程度、经验水平以及对实际掌握程度多少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影响。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的探讨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常用的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

在机械传动中,齿轮接触疲劳是一种常见的失效模式,它会导致齿轮表面的损伤、裂纹和断裂等问题,严重影响机械传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研究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齿轮接触疲劳的基本原理齿轮接触疲劳是由于齿轮在传动过程中,受到来自传动力的交替载荷作用,导致齿轮表面的应力和应变不断变化,从而引起齿轮表面的微小损伤和裂纹。

随着载荷的不断作用,这些微小损伤和裂纹逐渐扩展,最终导致齿轮表面的断裂。

因此,齿轮接触疲劳的失效过程包括:微小损伤的形成、裂纹的扩展和断裂的发生。

齿轮接触疲劳的失效机理主要与齿轮表面的应力分布和材料的疲劳性能有关。

在接触区域,齿轮表面的应力集中现象比较明显,应力集中会导致齿轮表面的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极限,从而引起微小损伤和裂纹的形成。

此外,齿轮表面的材料疲劳性能也会影响接触疲劳的失效过程。

材料的疲劳性能主要包括疲劳极限、疲劳寿命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能。

二、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的分类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基于应力法和基于变形法。

基于应力法是根据齿轮表面的应力分布来计算接触疲劳强度的,该方法一般采用极限应力理论或弹性应力集中理论来计算齿轮表面的应力分布。

基于变形法是根据齿轮表面的变形分布来计算接触疲劳强度的,该方法一般采用极限变形理论或弹性变形集中理论来计算齿轮表面的变形分布。

基于应力法的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极限应力法、应力集中法和有限元法等。

其中,极限应力法是一种经典的计算方法,它基于极限应力理论,将齿轮表面的应力与材料的疲劳极限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齿轮的疲劳寿命。

应力集中法是一种基于弹性应力集中理论的计算方法,它通过计算齿轮表面的应力集中系数,来确定齿轮表面的应力分布和疲劳寿命。

有限元法是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它通过建立齿轮的有限元模型,计算齿轮表面的应力分布和疲劳寿命。

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与实践阅读随笔

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与实践阅读随笔

《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与实践》阅读随笔1. 内容概要《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与实践》是一本深入探讨齿轮接触疲劳问题的专业书籍,它全面总结了齿轮接触疲劳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经验。

本书从理论到实践,详细阐述了齿轮接触疲劳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介绍了齿轮接触疲劳的基本原理,包括齿轮的接触应力、疲劳裂纹的形成与扩展过程,以及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等。

重点讲解了齿轮接触疲劳的设计与制造环节,涉及齿轮材料的选择、热处理工艺的优化、齿轮接触斑点的预测以及提高齿轮接触疲劳寿命的途径等。

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齿轮接触疲劳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齿轮接触疲劳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为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1.1 背景介绍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与实践是研究齿轮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由于接触应力和变形引起的疲劳破坏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齿轮作为机械传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主要研究齿轮接触表面的应力分布、变形规律以及疲劳寿命等问题。

通过对齿轮接触表面的微观结构分析,可以揭示齿轮接触疲劳破坏的根本原因。

通过建立齿轮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模型,可以为齿轮设计和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齿轮接触疲劳问题主要表现为齿面磨损、点蚀、裂纹等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齿轮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导致整个机械系统的故障。

研究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与实践对于提高齿轮性能、降低维修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材料科学、力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接触表面处理工艺、采用新型材料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和抗磨性。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齿轮接触疲劳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也为齿轮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齿轮接触疲劳理论与实践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中的疲劳强度分析

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中的疲劳强度分析

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中的疲劳强度分析齿轮传动系统是机械运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船舶、军工等领域。

在设计齿轮传动系统时,疲劳强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齿轮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承受不同程度的疲劳损伤,从而导致传动系统失效。

本文将从齿轮材料选用、载荷分析、疲劳寿命预估等多个方面探讨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中的疲劳强度分析。

一、齿轮材料选用在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中,首先要确定齿轮的材料。

尤其对于高负荷、高速传动的齿轮来说,材料的选用更显得至关重要。

传统齿轮材料包括低碳钢、中碳钢、铸铁等,但这些材料在高负载、高速传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疲劳裂纹,进而导致齿轮失效。

针对这一问题,现代齿轮传动系统常采用效应材料,如合金钢、超高强钢等。

这类材料不仅具有高拉伸强度和高硬度,而且还能够增加齿轮的韧性和耐久性,从而提高齿轮的疲劳强度。

此外,在选用材料时,也需要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和经济成本综合考虑。

二、载荷分析在考虑齿轮的疲劳强度时,载荷分析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不同的载荷会对齿轮的疲劳强度造成不同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应用情况设计不同的载荷条件。

一般而言,载荷分为静载荷和动载荷两种,其中静载荷是指传动系统在静止状态下的承载能力,而动载荷则是指传动系统在运动状态下受到的载荷。

在实际应用中,载荷往往是非常复杂的。

对于齿轮传动系统来说,载荷来源多种多样,如机器本身的振动、不同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外部环境的影响等。

因此,需要对多种载荷进行分析,确保齿轮的设计满足最糟糕的载荷情况下的强度要求。

三、疲劳寿命预估齿轮的疲劳寿命是指在一定载荷条件下,齿轮出现第一个裂纹的时间。

疲劳寿命的长短直接影响齿轮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中,预估疲劳寿命非常重要。

常用的疲劳寿命预估方法包括双应力范围法、极限载荷法、等效应力法等。

这些方法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计算疲劳寿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其中,等效应力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它将不同载荷情况下的应力转化为等效应力,进而推导出疲劳寿命。

机械传动系统中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评估研究

机械传动系统中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评估研究

机械传动系统中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评估研究齿轮是机械传动系统中常用的元件之一,其作用是传递动力和扭矩。

然而,在长期的运转中,齿轮与齿轮之间的接触运动会导致齿面的疲劳损伤,从而影响机械的传动性能和寿命。

因此,对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进行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的机理齿轮在工作中承受着周期性的载荷作用,使得齿轮齿面发生塑性变形和微裂纹的形成。

当载荷作用周期性变化时,塑性变形和微裂纹在齿轮齿面上逐渐扩展,最终导致齿轮的疲劳破坏。

接触疲劳损伤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包括载荷、材料性能、润滑条件等。

二、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的评估方法为了评估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载荷。

齿轮的载荷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或实验测试来确定。

数学方法可以利用齿轮传动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出,实验测试则可以通过测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齿轮材料的性能。

齿轮材料的性能对齿轮的疲劳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用的齿轮材料包括钢、铸铁和涂层材料等。

不同材料的疲劳寿命是不同的,因此在评估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

润滑条件也是评估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润滑条件包括润滑油的粘度、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等。

适当的润滑条件可以降低齿轮的摩擦和磨损,延长齿轮的寿命。

三、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的改善方法为了改善齿轮齿面的接触疲劳损伤,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优化齿轮设计:通过合理设计齿轮的几何参数和模数,可以减轻齿轮的载荷和摩擦。

同时,增大齿轮的硬度和强度,提高齿轮的疲劳寿命。

2. 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具有高强度和耐磨性的材料可以减小齿轮的疲劳损伤。

此外,还可以利用表面处理技术,如渗碳、氮化等,提高齿轮表面的硬度和抗疲劳性能。

3. 改善润滑条件:选择合适的润滑油和添加剂,可以降低齿轮的摩擦和磨损。

此外,还可以采用润滑封闭系统,提高齿轮的润滑效果。

四、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评估的应用齿轮齿面接触疲劳损伤评估在机械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一、引言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常用的元件之一,其工作时常会受到各种载荷的作用,而这些载荷会导致齿轮出现疲劳损伤。

为了保证齿轮的可靠性和寿命,有必要进行接触疲劳试验,以评估齿轮在实际工作中的耐久性能。

二、接触疲劳试验的目的接触疲劳试验旨在确定齿轮在设计工作寿命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实际工作时的载荷和工况,可以评估齿轮的接触强度、疲劳寿命以及齿轮材料的疲劳特性,为齿轮的设计和选材提供依据。

三、试验方法通常,齿轮接触疲劳试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 单齿接触疲劳试验单齿接触疲劳试验是最基本的试验方法之一。

通过加载循环载荷,观察齿轮单齿接触区域的疲劳裂纹扩展情况,来评估齿轮的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度。

2. 齿轮对接触疲劳试验齿轮对接触疲劳试验是在较大载荷下进行的试验,以更真实地模拟实际工作条件。

通过加载循环载荷,观察齿轮对接触区域的疲劳裂纹扩展情况,来评估齿轮对的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度。

3. 单元齿轮接触疲劳试验单元齿轮接触疲劳试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齿轮机构来模拟齿轮传动系统的工作情况,以评估传动系统的疲劳性能。

通过加载循环载荷,观察齿轮接触区域的疲劳裂纹扩展情况,来评估传动系统的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度。

4. 实际工况下的齿轮接触疲劳试验实际工况下的齿轮接触疲劳试验是在实际使用条件下进行的试验。

通过在现场实测齿轮传动系统的负载和工况,并采集相关数据,来评估齿轮的实际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度。

四、试验评估指标在齿轮接触疲劳试验中,通常会评估以下指标:1. 疲劳寿命疲劳寿命指的是齿轮传动系统在特定工作条件下,能够承受多少个循环载荷,而不发生疲劳裂纹和失效。

通过试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获得齿轮的疲劳寿命。

2. 疲劳强度疲劳强度是指齿轮传动系统在疲劳载荷下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水平。

通过试验中观察到的齿轮裂纹扩展情况,可以评估齿轮的疲劳强度。

3. 裂纹扩展速率裂纹扩展速率是评估齿轮疲劳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硬齿面齿轮层深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硬齿面齿轮层深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硬齿面齿轮层深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硬齿面齿轮层深接触疲劳强度是指齿面经受疲劳载荷下的承载能力。

在齿轮传动中,由于工作负荷的不均匀和齿面的微小缺陷,容易产生接触疲劳。

计算硬齿面齿轮层深接触疲劳强度的关键是确定应力循环,然后应用疲劳强度理论进行计算。

1. 接触应力计算:首先需要计算齿轮的接触应力,根据齿轮传动的几何参数和工作条件,可以使用Hertz接触理论来计算接触应力。

接触应力是计算接触疲劳强度的基础。

2.疲劳强度计算:根据齿轮材料的疲劳特性,可以使用疲劳强度公式来计算齿轮的疲劳强度。

常用的疲劳强度公式有极限弯曲应力法、维豪勒法、褶皱理论等。

选择合适的疲劳强度公式时需要考虑齿轮的几何结构、材料特性和工作条件。

3.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接触疲劳是由于齿面微小缺陷引起的,其计算需要考虑齿形误差、齿面粗糙度等因素。

根据疲劳强度理论,可以建立接触疲劳强度公式,计算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

常用的接触疲劳强度公式有等效应力法、极限曲率法等。

4.安全系数确定:在计算齿轮的层深接触疲劳强度时,需要确定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一般取决于齿轮传动的可靠性要求、工作条件、齿轮材料等因素。

较大的安全系数可以提高齿轮的可靠性,但也会增加成本。

总之,硬齿面齿轮层深接触疲劳强度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齿轮的几何结构、材料特性和工作条件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计算和设计,可以提高齿轮的疲劳强度,保证齿轮传动的可靠性和寿命。

齿轮强度有限元分析疲劳仿真接触应力弯曲应力硕士论文

齿轮强度有限元分析疲劳仿真接触应力弯曲应力硕士论文

发动机前端齿轮应力及寿命分析【摘要】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传动机构,它具有功率范围大、传动效率高、传动比准确、使用寿命长、工作安全可靠等特点。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齿轮传动逐渐向高速、重载、低噪声、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这也对齿轮传动装置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现代齿轮设计中对齿轮传动系统的静、动态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运用传统分析方法无法形象地得到齿轮传动中齿轮的应力分布状况,而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可以直观、形象地对齿轮传动过程中的各种工况进行模拟和分析,为齿轮的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基于CAD/CAE软件,对发动机前端齿轮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三维渐开线齿轮借助基于SolidWorks2008的集成第三方插件GearTrax2008,建立标准的渐开线齿轮。

在SolidWorks2008中,通过绘制渐开线的方法创建渐开线齿轮十分复杂;而在GearTrax2008中只需输入指定的参数,软件便会自动生成符合条件的渐开线齿轮。

将生成的渐开线齿轮在SolidWorks中进行无干涉装配。

2.齿轮弯曲和接触应力的有限元应力计算将三维渐开线齿轮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对模型及其边... 更多还原【Abstract】 Gear transmission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in the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mechanical drive system. It has features of power range, high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and transmission ratio accurate, long service life, work safety and reliability, etc.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gear transmission develops gradually to high-speed, overlap, low noise and high reliability. All thes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gear tra... 更多还原【关键词】齿轮强度;有限元分析;疲劳仿真;接触应力;弯曲应力;【Key words】gear strength;finite element analysis;fatigue simulation;contact stress;bending stress;摘要5-7ABSTRACT 7第一章绪论11-16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1.2 齿轮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2-131.2.1 齿轮强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121.2.2 齿轮CAD/CAE的研究现状与发展12-131.3 疲劳研究的历史及发展13-151.3.1 疲劳研究的历史13-141.3.2 疲劳仿真的发展14-15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5-16第二章发动机前端齿轮的三维建模及接触理论16-222.1 发动机前端齿轮简介16-172.2 前端齿轮的三维建模17-182.3 赫兹接触理论18-22第三章齿轮接触和弯曲应力的有限元计算22-543.1 有限单元法及有限元软件简介22-263.1.1 有限单元法22-243.1.2 接触问题有限元法介绍24-253.1.3 有限元软件简介25-263.2 齿轮中接触应力的有限元计算26-443.2.1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273.2.2 接触应力的有限元计算27-363.2.3 计算结果的处理与分析36-443.2.4 摩擦力对接触应力的影响443.3 齿轮中弯曲应力的有限元计算44-543.3.1 弯曲应力的有限元计算45-493.3.2 弯曲应力的对比分析49-54第四章齿轮疲劳寿命的仿真分析54-684.1 疲劳的基本概念544.1.1 疲劳的特点544.2 疲劳理论54-594.2.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54-564.2.2 疲劳设计方法56-584.2.3 疲劳载荷谱的获取与处理58-594.2.4 材料的疲劳性能594.3 齿轮疲劳寿命仿真计算59-654.3.1 MSC.fatigue简介604.3.2 疲劳仿真分析及结果60-654.4 影响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65-68第五章总结与展望68-705.1 总结685.2 展望68-70参考文献【索购全文】Q联系Q:138113721 Q联系Q: 139938848全文提供服务费:25元RMB 即付即发支付宝账号:xinhua59168@【说明】1、本站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代理商,作者如对著作权益有异议请与总库或学校联系;2、为方便读者学习和引用,我们可将图片格式成WORD文档,费用加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E ) (1 - h) ·τoRc ·z oR (1 - h) ·poR w
kR
(3)
其中 D ———试验滚子直径 ;
( ) R ———试验滚子的参数 。
根据试验时滚子的啮合情况 ,认为压滚子的存活率为 1 ,因此滚子接触副的存活率 S RM等
于试验滚子的存活率 S R ,根据 (3) 式可求得存活率为 S 3 时滚子接触副的疲劳强度 :
(8) 以上分析得到的 poG , poR为理论值 ,计入试验载荷系数 k T G , k TR时 ,实际值 p′oG、p′oR与 poG、poR的关系式为 :
p′oG = p′oR =
k TG·poG k TR·poR
38
华 东 船 舶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1996 年
摘要 :本文根据“薄弱环节”理论 ,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 ,分析了在相同材质 、相同寿命 、相同存 活率下硬齿面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和滚子接触疲劳强度之间的关系式 ,通过计算得到了齿轮接 触疲劳强度和滚子接触疲劳强度之间的比值 。
关键词 : 齿轮 ; 滚子 ; 接触疲劳 ; 疲劳强度 ; 比值 中图法分类号 : TH132. 41
R详 = 1. 102 以 τxz为参照应力时 ,R简 = 1. 227
poG =
6 k G ·[
ln k′·B
(1/ S 3 G ·N e
)
·CI
G
·(
2
E)
( h - 1)
·τoG( -
c)
·z
( oG
h
-
1)
·a -
( c+ h - 1) / 2 ]1/
w
(14)
利用与简化法相同的方法 ,求得硬齿面齿轮和滚子接触疲劳强度的关系式 :
R详 =
6 6 k TR
kTG ·
寿命 、相同存活率下齿轮和滚子接触疲劳强度的简化关系式 。
将体内应力状态量 (τo , z o) 和接触区域 ( po , b) 代入 (1) 式 ,求得某接触处的“L2P 公式”:
6 ln
1 S
= k′·B ·b ·N e ·( 2 E ) (1 - h) ·τoc ·z o (1 - h) ·pow
表中 : po ———接触处的最大赫兹应力 (接触疲劳强度) z omax ———应力状态相对量最大值
2 关系式推导
2. 1 硬齿面齿轮与滚子接触疲劳强度关系的简化分析
在整个轮齿啮合过程中 ,各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 6 k 是变化的 ,因此各接触点处体内应力
状态量 (τo , zo) 也是不同的 。为了计算方便 , 用节点处的综合曲率代替整个轮齿的综合曲率 , 以节点处的接触应力代替整个齿面的接触应力来分析“L2P”公式 ,最后求得在相同材质 、相同
(7)
其中 C G =
G1·l G1
+
G2·(
G1 ) G2
e·l G2
.
求得在存活率为 S 3 时齿轮副的接触疲劳强度 :
6 po G
=
[
ln (1/ S 3 ) k′·B G ·C G ·N e
·τo
( G
-
c)
·z o G( h - 1) (
2 E ) ( h - 1) ]1/ w kG
在轮齿的啮合区域内取一微单元Δl ,由 (2) 式得微单元处的“L2P 公式”:
6 ln
1 SΔl
=
k′·B G ·2 (1 -
h)
·τo
c G
·z
o
(1 G
-
h)
(
k E
Gi
)
(c+ h-
1) / 2
·N e
·Δl
·(πPΒGGi )
w/
2
(10)
经积分可求得单个轮齿的“L2P 公式”:
ln
于是可求得 ,硬齿面齿轮和滚子的接触疲劳强度简化关系式 :
R简
=
p′oR p′o G
=
6 k 6 k
TR TG
·[πC′DG
·B
B
G R
·(ττooRG)
c
·(
k G) ( h - 1) ·( z oR) ( h - 1) ]1/ w
kR
zoG
(9)
2. 2 硬齿面齿轮和滚子接触疲劳强度关系的详尽分析
1 SG
=
k′·B G ·2 (1 -
h)
·τo
c G
·z
o
(1 G
-
h)
·(
a) E
( c + h - 1) /
w
·rb ( - 1)
·N e
·I
G
·(πpBo
G)
G
w/ 2
(11)
其中
∫ I G = x (3 - c- h) / 2 ·( a l
a ———齿轮副中心距 ;
rb ———齿轮基圆半径 。
·τo
c G
·z
o
(1 G
-
h)
·powG
kG
(5)
其中 l G ———轮齿接触弧长度. ( ) G ———齿轮传动的参数. 根据齿轮副接触的存活率关系式 :
ln
1 S GM
= ln
1 S G1
+ ln
1 S G2
=
G1·ln
1 S G1
+
G2·ln
1 S SG2
(6)
其中 G ———齿轮齿数 ;
k
(2)
第 2 期
王明强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模拟试验的理论分析
37
其中 E ———材料综合弹性模量 ; w ———指数 , w = 1 + c - h 。 对于圆柱滚子来说 ,圆周上任一点的“L2P 公式”相同 ,可以求得单个试验滚子的“L2P 公 式”:
6 ln
1 SR
= k′·B R ·πD ·N e ·(
c 、e 、h ———材料指数 , c = 10
1 3
,e =3, h =2
1 3
.
1. 2 接触体内应力状态量计算
硬表面的圆柱滚子相接触时的接触区域宽度远小于接触表面的曲率半径 , 因此计算时可 直接利用半无限平面内受分布载荷作用时面内的应力计算式 ,试验滚子与压滚子的接触 ,因压 滚子的两侧边缘经修缘 、抛光处理 ,因此可略去边缘的应力集中 , 并简化为平面应力状态来分 析 。两轮齿相接触的过程可简化为变曲率 、等长度的圆柱体相接触的过程 ,同时认为整个接触 过程摩擦系数不变 ,其值 f = 0. 049 (根据文献[1 ]计算) ,应力的计算公式与圆柱滚子接触时的 计算公式相类似 。计算时在面内取计算区域并划分网格进行取点计算 , 经过多次迭代找出最 大应力点 ,其结果见表 1 。
根据齿轮副的存活率关系式 (6) ,求得 :
x ) (1 - c - h) / 2 ·Y w / 2 d x
ln
1 S GM
=
k′·B G ·2 (1 -
h)
·τo
c G
·z
o
(1 G-Biblioteka h)(a) E
( c + h - 1) / 2
·N e
·CI
G
·(πpBo
G)
G
w/ 2
(12)
其中
CI G =
6 PoR
=
[
ln (1/ S 3 ) k′·B R ·πD ·N e
·τoR -
c
·z oR ( h -
1)
·(
2 E ) ( h - 1) ]1/ w kR
(4)
根据简化条件分析 ,得单个轮齿的“L2P 公式”:
6 ln
1 S SG
=
R′·B G ·l G ·N e ·(
2E
)
( h - 1)
宽度 30 mm (可进行三次疲劳试验) 。 压滚子 :外径 D2 = 240 ±0. 025 mm ;
宽度 52 mm (接触宽度 B R = 6 mm) 。 试验件材料为 12CrNi3A ,按相同工艺进行渗碳淬火处理 ,试验时的润滑条件 、失效判据均 相同 。
3. 2 关系比值计算
按以上试验件的参数代入关系式 (9) 、(15) ,计算出此参数下硬齿面齿轮和滚子接触疲劳 强度关系比值 。 以 τc为参照应力时 , R简 = 1. 148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是齿轮强度计算的重要方面 ,在进行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时 ,齿面接 触疲劳极限 σHlim又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参数 ,需直接通过试验才能获得 ,要化费较多的财力和 物力 。文献[ 1 ]提到了利用圆柱滚子代替齿轮进行模拟试验的方法 ,但究竟齿轮接触疲劳极限 与滚子接触疲劳极限之间在性质上和数量上有何关系 , 却未作进一步的论述 。本文根据 L undberg2Palmgren 提出的研究滚动轴承接触疲劳强度的理论 (简称“L2P”理论) ,分析了用无 滑差滚子代替齿轮进行接触疲劳强度模拟试验时 ,硬齿面齿轮和滚子接触疲劳强度的关系式 , 并得出了关系比值 。
k
G
·[
B B
G R
·
a ( c+ h-
πD1 ·(
1)
/ 2 CI G kR) (1-
h)
·(ττooRG)
c
·(
z oG) z oR
(1-
h) ]1/ w
(15)
第 2 期
王明强 :齿轮接触疲劳强度模拟试验的理论分析
39
3 数值计算
3. 1 试验件
利用承德试验机厂生产的 CL —100 试验机上进行齿轮接触疲劳试验时所用的齿轮参数 : 模数 m = 4 ; 齿数 G1 = 22 , G2 = 23 ; 齿宽 B = 10 mm (计算宽度 B G = 9 mm) ; 精度等级 6 —H K; 变位系数 x 1 = 0. 203 , x 2 = 0. 19 ; 中心距 a = 91. 5 mm 。 根据无滑差滚子接触疲劳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制造的试验台 、试验件的参数为 : 试验滚子 :外径 D1 = 55 ±0. 15 m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