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二、NR关系论 日本学者斋藤优1979年提出了阐述国际技 术转移的新理论“NR关系假说”。
一国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 的需求(N: needs)和该国的资源(R: resources)关系的制约。
N与R之间关系的不适应是促进技术革新的动力, 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原来不相适应的NR 关系经过努力得以协调以后,又会产生新的瓶
邓宁把国际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 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指外部化转移)三者 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进行外部化技术转移是 企业的一种权宜选择。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 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是因为企业内部市场还没达 到一定规模,在国外的区位优势又不十分明显,进 行单一的产品贸易既不利,进行直接投资又不宜, 只能选择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以赚取最大利润。 相反,如果在国外区位优势明显、能够确保工业产 权的情况下,企业则选择直接投资。如果区位优势 吸引力不大,则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
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无疑是主张技术转 移的非公开化。
二、技术转移选择论
技术转移选择论是从国际生产选择出发分析国际技 术转移的形成机制。
(一)曼斯菲尔德的观点
他认为在企业能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出口又能获 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之后一般偏向于选择直接投资。 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其技术专有权,保持其在国际 上的技术优势。而技术转移(指外部转移)的选择 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即国外市场容量过小, 无法实现最大投资利益,或者投资对方国家不具有 接受直接投资的条件。
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 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 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
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 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 常广泛。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二节动态的贸易理论第三节国家竞争优势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现代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全面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脉络。

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2、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教学难点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2、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教学时数:5完全竞争市场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它有四大特征:(1)有大量的卖主与买主,从而厂商价格既定。

(2)投入要素在各行业自由流动。

(3)产品同质。

(4)信息充分。

立足于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来研究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动态的贸易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论。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产业内贸易原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异质、需求类似、市场结构等,有交叉关系。

在此只讲述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

一、规模经济模型主要研究者为美国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他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出于两大原因:资源禀赋(包括技术)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一般指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量扩大而导致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指同行业内厂商数目增加而导致的行业平均成本下降。

在资源禀赋相同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引致比较优势。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在一个仅存在外部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并不具有优势,整个产业主要由中小规模的厂商组成,近似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1)静态的外部规模经济下,贸易模式难以确定D w代表某种产品G的世界需求曲线,该产品可以由A国或B国生产,平均成本曲线分别为AC1和AC2。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A国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的成本下降从而具有成本优势,该国成为商品的出口国,但是出口产业的最初建成或扩大纯粹是偶然因素决定的。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国际贸易-英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国际贸易-英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Increasingly standardized flexibility in design; manufacturing declines; competitors develop; (prices and profit margins) Loses market or invests abroad trade and investment are intertwined Capital-intensive
11
Stage III: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
III Stages of the Product Cycle
Stage I: The New Product Stage II: The Maturing Product Stage III: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 Completely standardized; Technology accounts less (LDC) Profit margins are thin, and competition is fierce. Labor-intensive (unskilled)
9
III Stages of the Product Cycle
Stage I: The New Product ----Innovation highly skilled labor; capital for R&D; location non-standardized; high cost; monopolize Technology-intensive No international trade happens
T1-T3-T4-T5--
U.S. Imports from other nations.

第4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双学位

第4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双学位
2、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976年 巴克莱 P . J . Buckley ,卡森
M·Casson 拉格曼 A·M·Rugman
27
基本概念
市场内部化 Internal Market:将市场建立在企业内部的过 程
市场失效 Market failure:是指出于市场不完全,以至于 企业在让渡其中间产品时难以保障其权益,也不能通过市 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而难以保证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形。
10
4、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假设: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 理论上的解释
产品的差异性:垂直和水平差异
不同国家需求结构的多样性与相似性 垄断竞争 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 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
11
Consumer preferences with a demand for different varieties of similar products;
decline
Maximize market share
Maximize profit while defending market share
Reduce expenditure and milk the brand
22
数量
创新国出口
t0
t1
t2
创新国进口
创新国消费 创新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进口
yield a particular pattern of tastes. --these tastes of ‘representative consumers’ will
in turn yield demands for products.-----a production response by firms;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with similar per capita income levels.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案例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案例

素、市场规模、社会文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等现
状进行综合考虑,力争获得最佳引进效果。 适用技术既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也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 甚至基础技术。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应追求三个目标:
一是环境目标。
二是社会目标。 三是经济目标。
选择技术的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是指根据引进技术对引进方来说目前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和 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先进性的要求出发选择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 (二)经济性原则 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使引进技术在使用后获得最大的经济 效益。 (三)适用性原则 是指在技术转让中,引进方必须考虑生产要素、市场规模、 劳动就业、社会文化、消化吸收能力等诸多要素,只有选择符合 条件的技术,才能实现技术引进的效果。 (四)带动性原则 是指技术引进方应自觉利用引进技术的带动性效应,通过技 术引进促进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 口总额)中的比重。

在不同的产品周期阶段,由于各国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 创新国跨国公司有对外投资的动力,对外投资客观上又带来 了技术的扩散,从而使技术发明国丧失了在某种产品生产上 拥有的技术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移给其他国家,导致贸易
此会阻碍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斋藤优指出,解决NR关系不适
应性的途径有两个: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 因此,可以看出,NR关系的不适应性是促进技术开发、技术 革新的动力,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
三、后发优势论
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 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第一个在他的论文《经济落后的历史

Ch.5新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方齐云)

Ch.5新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方齐云)

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或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与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
•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 降,即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因 而又称为内部经济(Internal Economy)或内部规模经济 (Internal Economy of Scale)。 • 外部经济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 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 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y of Scale)或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 •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累积产量扩大时, 该产业各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通常被称为动态的外部经 济(Dynamic External Economy),该产业随累积产量增加 而呈下降趋势的平均成本曲线,通常被称为学习曲线 (Learning Curve)。

• • • •
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
• 在H—O理论中,由于假定两国的生产是在规模收 益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就把可能引起贸易 的规模经济因素给假定掉了。在现实中,存在着 三种类型的生产,即: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 不变和规模收益递减。事实上,生产的规模收益 可以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平均成本曲线来表示。如 图5—3中,平均成本的下降阶段代表生产的规模 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平均成本 不变(平坦)阶段代表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而平均成本的上升阶段,则代 表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资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资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

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

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弗农在他早先作为一名文官时对企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他研究多国公司时又回到了这个论题上。

这个主题在他后来在肯尼迪管理学院时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占有更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他集中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以及在7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说宣称:国家被资本家利用来促进他们的阶级利益。

弗农的分析提供一个对国家的作用不那么教条的观点:增加它们的目标,甚至“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利用国营和私有企业作为国家政策和工具。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1996年版,第870-871页。

】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

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时滞。

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一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所需的时间差;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即仿制国家从开始生产到达先前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

(赵春明版)国贸理论课件 第4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赵春明版)国贸理论课件 第4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迈克尔· 波特的钻石理论
一、钻石理论
1990s 发 达 国 家 的 资 本 要 素 占 世 界 的 比 例 ( % )
国 家 实物资本 高度熟练 劳 动力 中度熟练 劳 动力 简 单
劳动力
美 日 德
国 本 国
2 5 .8 1 5 .0 9 .3 3 2 .3 1 7 .6
2 8 .5 1 0 .4 4 .6 2 9 .9 2 6 .6
三、研究与开发(R&D)要素说
• R&D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 研发要素指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所投入的费用。 • 研发要素禀赋的国际比较——衡量指标
研发费用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研发人员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 研发费用占一国GDP的比重
当代西方国家的R&D
• 1985—1995年,西方国家R&D费用/GDP比重:
1 3 .6 7 .2 4 .5 2 0 .3 5 4 .4
0 .5 0 .3 0 .2 1 .2 9 7 .8
其他工业国 所有发展国
资 料 来 源 : 据 T.P u gel& P.Lin d ert,In terna tio n a l E co n o m ics ,11h ed ,20 0 0 ,M cG ra w _ H ill,p .7 0 ,整 理
第一阶段(OA),即新产品阶段。在创新国(如美 国)生产和消费。 第二阶段(AB),即产品成长阶段。创新国在国内和 国际市场拥有完全垄断地位。主要是面向与创新国经济 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如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
第三阶段(BC),即产品成熟阶段。新产品在创新 国已经标准化,创新厂商开始授权外国厂商生产 这种产品。其他发达国家的厂商的新产品在本国 市场上能与美国的产品相抗衡,故减少进口规模。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整理ppt
3
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 的要素充裕国家之间进行呢?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而某些制造 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整理ppt
4
第二节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是以不 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在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整理ppt
24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的 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中 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家 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 式推进。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欧洲出口时,正是欧 洲大量进口之际;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欧洲开始生产 以替代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正是欧 洲出口迅速增长时期;而欧洲出口明显下降,则是发展中 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整理ppt
7
整理ppt
8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 艺的能力,这样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 距,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 术产品的比较优势。
整理ppt
9
思考
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之间有什么关系?这 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整理ppt
10
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 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 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熟并扩散到国外,欧洲(模仿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P42图
第一阶段,新产品创新阶段。美国生产全部新 产品,并向欧洲出口。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欧洲开 始生产新产品,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 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 第三阶段,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 口地。 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 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 控制。
熟并扩散到国外,欧洲(模仿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竞争加剧;产品逐渐实现标准化,创新国的技术垄 断优势逐步丧失,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 转变
第四阶段,新产品进入销售下降阶段,产品实现
标准化,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 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模仿 国生产增加,与创新国出口竞争,发展中国家的 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控制。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 的品质等级q, OP表示二者的关系 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叠需 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当两 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 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 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 品。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 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威尔斯的五阶段论
第一阶段,新产品引入阶段。需大量研发,技术不
确定,美国生产全部新产品,没有实现规模经济, 产量较低,满足国内高收入人群的特殊需求。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长阶段。企业生产逐
步增加,国外需求逐步增加,创新国逐步取得规模 经济,创新国的生产和出口快速增长。
第三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生产技术成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 的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 中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 家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 浪式推进。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欧洲出口时,正是 欧洲大量进口之际;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欧洲开始生 产以替代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正是 欧洲出口迅速增长时期;而欧洲出口明显下降,则是发展 中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许多西方学者看来,用技术差距来解释技术要素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还没有清楚地说明仿效差距的具体演变过程,也未指明技术进展所创造的新产品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哪些影响。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 Raymand)在其《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建立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并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直接解释美国制成品出口的周期性变化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L.T.Wells)、赫希哲(Hirsch)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一个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会净进口在第一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

美国垄断着某种新产品。

由于生产一种新的高级产品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而美国拥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重视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人力资本也十分丰富,所以它在新产品开发上占有优势。

而国外对这一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国外生产者起而仿效生产新产品会有个时滞过程。

因此,美国此时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特点:创新国净出口,价格高,具有垄断优势,利润高,需要大量技术和研究,生产者少,小规模生产,没有替代产品,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外国生产者开始仿制新产品。

美国新产品在国外打开销路后,吸引了发达国家的大量消费者。

随着新产品日趋成熟,生产过程逐渐稳定和完善,生产成本会有所下降。

但是,从美国进口要支付运费和交纳关税,又花费大量的科研开发费用,加之劳动力成本特别高,这使得从美国进口的价格比本国生产同类产品要高。

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 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 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 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同时还是一个互相 促进增强的系统,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 挥程度取决于其它特质的状况。比如,良 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争优势,除非 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 做出反应的程度。
林德认为,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 构的最主要因素。平均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消 费品、资本货物的需求类型密切相关。高收 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 取决于两国需求的重叠部分。因为高收入国 家中有低收入消费者,低收入国家中也有高 收入消费者,这两部分人存在共同需求。
如图,阴影部分越大,两国贸易的可能性就越 大。图中横轴为不同水平的人均收入,纵轴为不 同档次的商品,与 A.B两点相应的两个矩形分别表 示 A.B两国所需商品档次的范围。阴影部分表示两 国的重合需求。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 • •
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 (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2)生产区位不同: (3)制造时间不同。
• • • • •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以下情况 :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 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能带 来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 得价格优势,扩大出口。
1、外部规模经济
P
S=∑MC S’
AC
A
B D AC
Q
Q
2、内部规模经济
AC AC1 AC2 Q1 Q2 AC Q

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 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 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 拥有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当新产 品被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 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 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 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 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 为止。
p B
A
yB
yB y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 1.能够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从需求方面看,发 生在工业品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 密切关系。 2.能够解释发达的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 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 3.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 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 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要的 资源主要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大量的研究经费和高素 质的劳动力,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 品.
第二阶段,当技术成熟以后,大规模生产成为主 要目标。这时所需的资源是机器设备和熟练的劳动技 能。产品也从知识密集型变成技能密集型和资本密集 型。
需求、技术变化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
1.从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 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 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 于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综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综述(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介——理论概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费农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以美国为例提出了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的4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美国对某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

新产品是创新的产物,由于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和技术力量,这只能由发达国家如美国等资本充裕和科技力量雄厚的国家进行,从而生产出创新产品,并对该创新产品拥有垄断地位。

第二阶段是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

外国开始仿制该种新产品,由于仿制国不需要负担新产品的科研开发费用,也不需要支付因出口而支付国际间的运费和关税,因此在劳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产品价格低于从美国进口产品的价格。

虽然其出口价格高于美国的出口价格,从而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同美国产品竞争,但从美国的进口逐渐减少,于是仿制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产生相应的萎缩。

第三阶段是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与美国产品进行竞争的时期。

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种产品,美国垄断地位逐渐丧失,出口大幅度下降。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 势是由其要素禀赋决定的。一个国家密集使用本国丰 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价格相对低廉,在国际贸易 中具有比较优势,而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 产的产品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较丰裕 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 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三 、重叠需求理论
• 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 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两国之 间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就越相似,则两国之间 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而收入水平差距较 大的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会较少。 • 所谓重叠需求,是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费 者需求的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这种重叠需求 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 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就会越 大,相互之间的贸易关系越密切。如果两国人均收入 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具有重叠需求的商品就可能很 少,因此两国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就弱。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版权所有—深圳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三、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引申
•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叫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 国际贸易促使各贸易国的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商品的 价格趋于均等,商品价格的变化引发了参加贸易的各 国生产结构调整,使各国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生产 要素的价格在各国之间趋向均等化。 • 由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结论,国际 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 素所有者的收入。 • 现实生活中,世界各国的要素价格并不相等,因为赫 克歇尔-俄林定理是在很多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 这些假设条件与现实不完全一致。

国际贸易论文2000字国际贸易相关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2000字国际贸易相关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2000字国际贸易相关论文国际贸易论文2000字篇1浅谈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摘要:中国自加入WTO以来,由于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承接了大量的国际加工贸易。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东部沿海往往成为跨国公司FDI的首选地,经过多年发展,东部原有的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享有政策优惠等比较优势受到资源匮乏,土地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开始往中西部地区迁移。

本文从探讨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的成因出发,聚焦中国产业转移,分析产生这种产业转移的内外因素,探讨中西部地区适合承接的产业类型以及国家引导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西部产业一、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相关理论(一)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又称技术间隔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

该理论指出由于各国在产品技术水平上存在差距,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便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其他国家在承接该产品加工贸易时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逐步获得产品生产能力,加之在其他要素禀赋(劳动力成本低,资源充裕等)的作用下形成比原技术出口国更强的比较优势,因此产品的生产逐步转移到这些国家中。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其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将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发明和出口新产品的发达工业国家,如美国;第二类是中等工业发达国家,如欧洲,日本;第三类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越南。

与此同时,他指出每种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到退出市场一般经历3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企业可根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来确定其投资区位选择。

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由于产品处于研发阶段还未正式投入市场,同时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技术,人力资本和资金支持,同时伴随极高的研发风险,因此这些先决条件往往使得具有这些比较优势的发达工业国家承担了这一角色。

第四章 现代贸易理论

第四章 现代贸易理论

两个概念
需求时滞 指创新国的新产品问世后 到其他国家的消费者认识 并产生消费需求的时间。 模仿时滞
指创新国的新产品问世后 到其他国家能仿制该产品 并出口的这一段时间
图示
创新国
创新国出口 创新国生产
模仿国进口
t0
需求时滞
t1
t2
t3
创新国进口 模仿国出口
模仿国生产
模仿时滞
模仿国
第四节 产品生命周期论
一、产业间贸易


指非同类产品在两国间进行贸易,是垂 直贸易。 如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而从美国进 口软件
同质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


指的是同类产品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 产要素的两国之间进行贸易。 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相同类型 的商品。 如美国和日本相互进出口汽车。
1、同质产品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论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 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 发现。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赫-俄”原理 (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进行, 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 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 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
标准化产品阶段
1、新产品阶段



创新国利用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开 发新产品 由于产品尚未完全成型,技术上未加完 善,加之竞争者少,国内市场就能满足 其摄取高额利润的要求等 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绝大部分产 品都在国内销售。
插曲


பைடு நூலகம்
1953 年2月28日,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 级的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 F· 肯尼迪高 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 学。 大学时代的克鲁格曼似乎更偏好历史,经济学的专业 课修的不多,倒是天天去上历史课。不过,是金子总 会发光。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 在偶然看到克鲁格曼的一篇关于汽油的价格和消费的 文章后,为他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立即邀 请他做自己的助手。 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顺理成 章地进入了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这个期间,由于 个人问题,他的情绪比较低落,草草地完成了博士论 文以后,他奔赴耶鲁大学任教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 易
需求与国际贸易
技术差异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适用性分析
需求、技术变化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
1.从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 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需求方 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是过去对研发事业进行投资的结果。可以看成是一个资本或一个独立的 生产要素,能够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即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但现实中各国使用的技术确实存在 差距,并且差距还是动态的。
那么,建立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贸易原因与贸易模式是什么样的?1961年,美 国经济学家波纳斯建立的技术差距模型率先给出了解释,维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
假定同样的生产技术(即各国生产能 力相同) ;同样的资源禀赋条件;同样的生 产规模等。
两国的互利贸易也可以仅仅因为需求偏好 的不同而发生。对某种商品偏好较低的国家, 该种商品的无贸易相对价格就会较低,该国对 该商品就具有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障碍的情 况下,国际分工和互利的交易过程将会发生。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背景
1966年, 由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 首次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就是关于技术变化 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产品周 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 因素。
这个理论是解释工业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 力的理论之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 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充实和 发展了该理论
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图中的OP线表示。在E和F H 之间的商品,在两国都有需求,即存在所谓的重
叠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G
F
E
p B
D
A
C
O
yB
yB y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
模式
1.能够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从需求方面看,发生在工业品之间的贸易与两国
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
2.注重动态分析。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 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演变。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 决定需求的因素:
• 实际需求:指因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造成的不同需求。 • 需求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Hale Waihona Puke 需求需求需求
需求
需求决 定新产 品研发 和出口
需求决 定出口 市场的 规模
需求决 定进口 国将成 为下一 出口国
需求决 定国际 价格水 平高低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贸易双方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 差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即 使供给条件相同,如果双方的需求不同价格仍会有差异,因而,需求的差 别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三)基于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
发生变动。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 B. Linder) 说明了这一模式。
林德理论从另一个可能的角度阐释了产业内贸易。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林德假设一国的需求由其“代表性需求者” 的需求倾向决定。而这一倾向会随着该国人均收 入的提高而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 移。当人们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 的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规模 就会扩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结果是,产量增 加的速度超过需求的增加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 力向别国出口。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品,只有与 之收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因此,进口工业 产品的主要国家也是高收入国家。根据林德理论, 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 不断提高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 (一)技术差距论
• 波纳斯首创,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这一理论。 • 在H-O模型中,如果两国的资源禀赋和需求条件相同,则无贸易发生。波纳斯
指出,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产生影响,技术差距也是国际贸 易发生的原因之一。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 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
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 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 拥有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当新产 品被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 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 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 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 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 为止。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 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出发,论述了产品贸易优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
间的动态转移,只是富有创新意义的,而且也为研究一个具体产品创新 过程的产品周期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 技术差距论只是解释了差距为何会消失,而无法充分说明贸易量的变动 与贸易结构的改变。
和风俗习惯造成的。 • 收入水平:事实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不同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
入水平的不同。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
(一)重叠需求理论
模式
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纵轴
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人均
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也 q
2.能够解释发达的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工业品
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
3.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
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
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二)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