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词类活用的成语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f4d39c2e0722192e4536f6cb.png)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汉语成语,源远流长。
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
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
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
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
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见贤思齐焉的齐的词类活用
![见贤思齐焉的齐的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74777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4.png)
见贤思齐焉的齐的词类活用【引言】“见贤思齐焉”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出自《论语·里仁》。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人在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时,应该效仿他们的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才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以加深对成语内涵的理解。
【齐的词类活用现象分析】1.名词用作动词:贤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尊敬、学习的意思。
见到贤人,我们要尊敬他们,向他们学习。
2.名词用作状语:齐在这里用作状语,表示“齐全、完备”的意思。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使自己的道德和才能达到完备的程度。
3.动词用作名词:焉在这里用作名词,表示“那样”的意思。
我们要努力成为像贤人一样的人。
4.动词的使动用法:见贤思齐中的“见”是使动用法,表示使……见到。
我们要使自己见到贤人,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5.形容词用作动词:贤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变得贤惠。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使自己变得贤惠。
6.形容词用作名词:齐在这里用作名词,表示齐全、完备的品质。
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齐全的品质。
7.数词的活用:焉在这里用作副词和代词,表示“那样”的意思。
我们要使自己的道德和才能达到那样的水平。
【具体实例解析】1.贤用作动词: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里的贤用作动词,表示学习的意思。
2.齐用作形容词和动词: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矣!可谓齐矣!”这里的齐用作形容词,表示齐全、完备的意思;同时,齐用作动词,表示达到完备的程度。
3.焉用作副词和代词: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里的焉用作副词,表示“如此、这样”;同时,焉用作代词,代替前面提到的“贤”。
【齐的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在现代汉语中,齐的词类活用现象仍然存在。
例如:1.形容词用作动词:他说话很齐(指说话有条理、清晰)。
2.名词用作状语:她学习很齐(指学习认真、努力)。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2a71ccb5ec3a87c24028c4a8.png)
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示例】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
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三、动词活用为名词【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成语词类活用
![成语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158a1ff6998fcc22bcd10dc1.png)
-成语中的古汉语句式 1、宾语前置: 夜以继日、时不我待、唯才是举、 一言以蔽之。 2、介宾短语后置:蠢若木鸡。 3、被动句式:古为今用。 4、省略句式:再衰三竭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举隅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2f0f83ea700abb68a982fb21.png)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举隅1、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解释为“向东面”封:第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以(郑)为疆界。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第二个“封”,名词,边界。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邻邦的国力变得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变得相对削弱了。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函陵,秦军氾(fàn)南。
//晋军屯驻在函陵。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若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郑而有益于君。
○夜(在夜里/连夜,名词用作状语)缒(zhuì)而出,见秦伯。
2、鸿门宴A、名词用作动词○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项王。
○刑(用刀割、刺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芷阳间行。
○沛公欲王(称王)关中。
B、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连夜)去。
○吾得兄(像对待兄长那样)事之。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蔽沛公。
○头发上(向上)指。
C、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之。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与……交好)留侯张良。
3、兰亭集序9.赤壁赋10.游褒禅山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数词活用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副词活用作动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舞、泣,使动用法。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向西,向东,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名词活用作动词;东,向东进发,名词活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中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4d32332fe87101f69e3195a5.png)
成语中词类活用成语是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成语很多是古汉语演变而成的,这些成语中有许多词类活用的情况。
如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名词作状语等,如果我们还按它原来的词性理解它的意义,对成语的理解就产生岐义。
了解成语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而且对帮助我们学习古汉语也是很有用的。
下面介绍成语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
一、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例:1、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旺盛。
“鼓”,名词用如动词,击鼓。
2、绳之以法“绳”,原意指墨斗线。
这里作纠正讲。
用法令、法则纠正。
《书.同命》:“绳衍纠谬,格其非心。
”“绳”和“纠”,都是动词。
3、未雨绸缪还未下雨就先酝酿,做准备。
“雨”,名词用如动词。
4. 兵不血刃意思是说未经血战就取得胜利,形容战事顺利。
血,血染,名词用如动词。
《山海经.南山经》:“其名曰白皋,可以血玉。
”其注云:“血,谓可染玉作光彩。
”5、不衫不履意为不穿衣服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人。
衫:穿衣。
履:穿鞋。
6、原原本本前一个“原”作“追溯”讲,动词。
后一个“原”作“根原”讲,名词。
前一个“本”作“根据”讲,动词。
后一个“本”意为“本来”,名词。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追溯事情发展的由来。
如“本本主义”,意思是一切都要根据书本写的(或原来的)行事。
《伶官传序》:“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7、箪食壶浆此成语见《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用箪盛(吃的),用壶装(喝的),迎接王师。
箪,一种盛食物的竹器。
箪,壶,名词用如动词。
8、有口皆碑意为人人称颂。
碑,名词用如动词。
9、相形见绌互相比较就显出彼此的不足。
形,形状。
在成语里作动词,比较的意思。
10 、不甘后人不甘落在别人后面。
后,方位词。
成语中用如动词,落在........后面。
《论语.先进》:“三子者出,曾晰后。
以膏泽斯民的词类活用
![以膏泽斯民的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05eabcd4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9.png)
以膏泽斯民的词类活用一、什么是膏泽斯民膏泽斯民是一个成语,出自《诗经·大雅·膏泽》。
它的意思是指国家给予人民良好的治理和福利,使人民得到滋润和照顾。
膏泽斯民的词类活用是指通过使用与膏泽斯民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描述和探讨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
二、国家与人民的关系1. 国家的责任国家是人民的依靠和保护者,国家的首要责任就是膏泽斯民,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治理和福利。
国家应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
2. 人民的期望人民对国家有着期望,希望国家能够膏泽斯民,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升。
人民希望国家能够提供公平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发展的空间;希望国家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让人民生活在和谐的环境中;希望国家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让人民享受到公共服务的便利。
三、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1. 公平正义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体现在对人民的公平正义。
一个良好的国家治理应该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让任何一部分人民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证法律的公正执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2. 社会稳定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还体现在社会的稳定。
国家应该保障人民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一个良好的治理体系应该能够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公共服务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还表现在对人民提供的优质公共服务。
国家应该投入大量资源,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使人民享受到公平和便利的服务。
4. 人民满意度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终体现在人民的满意度上。
一个良好的治理体系应该能够让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提升,使人民对国家的治理充满信心和认同。
四、如何实现膏泽斯民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膏泽斯民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国家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8bbe717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0.png)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一、动词类成语1、垂头丧气:指表现出失落、沮丧的神态。
形容受到挫折或失去希望的沮丧心情。
2、打草惊蛇:比喻用小事惹起不必要的麻烦或吓跑大麻烦。
3、走为上计:指做事用脑,活要聪明,想尽办法,守口如瓶,不漏风声,以免被对方知道。
4、杯弓蛇影:比喻出乎意料的变化,或暗藏祸端的危险。
也比喻反常的自然现象,或说话的语气太急。
5、投鼠忌器:比喻误用人才或把不擅长的事推给人做。
二、形容词类成语1、形影不离:夫妻情深,形影不离,表示夫妻长相随,彼此亲密无间。
2、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由上而下地造成严重紊乱,也比喻坏事从上头开始而渐渐普及下去。
3、四面楚歌:形容形势不利,处境焦恼。
比喻给别人以无路可走的窘境,让他万分愁苦挣扎。
4、刀光剑影:形容矛头直指,怒目恶相的样子。
比喻彼此怨怼不休,局势对立。
5、气宇轩昂:比喻人气度高贵,无所不能。
三、名词类成语1、把酒言欢:饮酒谈心,来杯小酒,开怀相谈的意思。
比喻聚在一起,坦诚相谈,共同欢乐。
2、一言九鼎:比喻一句话说得准确,道出实情,令人信服。
3、权衡利弊:对两个结果按照利弊各占一半去加以衡量。
比喻审慎评估,从各方面看问题,断定结果。
4、见钱眼开:属非正式用语,指面对金钱,表现得尤其贪心或放纵。
5、口蜜腹剑:比喻面貌和举止温和甚至谦恭,但心里藏着刀子,要伤害别人。
四、代词类成语1、自食其果:自作自受,即因自己的行为承受其后果的意思。
比喻自己造成的后果受到自己负责,不可推卸。
2、自力更生:指由自己自发努力,不依靠外界他人而更进一步发展繁荣。
3、自相矛盾:引申指自己的话跟行为特别针锋相对,矛盾抵触。
4、自命不凡:指有自尊心的人,自认超过一般人,自私自利。
5、自作聪明:自己想得出局,而不去劳驾别人,而且认为自己精明聪明,自以为是的意思。
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
![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4277cb027cd184254b353569.png)
通过成语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却较少出现,因此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
我们不妨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文言现象。
一、名词用如动词:1) 否定词未、非、无、亡、不等后面一般是要加动词的,如果其后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毛之地未雨绸缪不情之请不人不鬼不稂不莠兵不血刃不衫不履(2)古代不可能两个名词连用,也不可能出现名词和代词连用的情况,这种条件下,名词必须活用为动词。
晨钟暮鼓衣锦还乡绳之以法春风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春华秋实夏雨雨人衣冠禽兽祸国殃民草菅人命3)所字结构(所+动词),因此所+名词,名词必须活用为动词。
所善无所事事君子所耻(4)能愿动词能、愿、欲、可、当+动词,其后若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不可名状非能水也当仁不让二、名词作状语含有这种用法的成语很多。
1) 方位名词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很容易作状语。
左顾右盼上蹿下跳前怕狼后怕虎南辕北辙东张西望上蹿下跳乌鹊南飞尘泥下漏南来北往南征北战南辕北辙东摇西摆东张西望东奔西走东倒西歪东拉西扯内忧外患东、西、南、北四字均为方位名词,在上述成语中可译为“向东、向西、向南、向北”或是“从东、从西、从南、从北”,表示动作发生的方位或趋势。
2)时间名词日、月、年、夜、朝、夕等很容易作状语。
日积月累衣锦夜行蒸蒸日上日理万机日削月割江河日下夜不归宿朝花夕拾朝三暮四3)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就是要做状语,表示状态、手段、方法等。
(主语+名词+谓语动词)蚕食鲸吞口诛笔伐草行露宿车载斗量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蜂拥而来抱头鼠窜狼吞虎咽刀耕火种口讲指画管窥蠡测管窥筐举拳打脚踢手拉肩扛木雕泥塑灰飞烟灭耳闻目睹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内忧外患草行露宿里应外合路见不平路不拾遗虎口拔牙虎口逃生火中取栗纸上谈兵露宿风餐草行露宿街谈巷议锦上添花其它的成语中的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晨钟暮鼓(敲钟)(击鼓)耳提面命(当面)江河日下(向下流)密云不雨(下雨)衣锦还乡(穿)莫名其妙(说出)沐猴而冠(戴帽)心猿(像猴子跳)意马(像马奔跑)础润而雨(下雨) 沐猴而冠(戴帽子)绳(作准绳来处治)之以法衣(穿)锦夜行尸(占据)位素餐衣冠(穿衣服戴帽子)禽兽当头棒(用棒子打)喝不蔓(蔓延)不枝(分枝)兵不血(沾上血)刃不毛(生长植物)之地裹足不前(前进) 酒(装酒)囊饭(盛饭)袋一鼓(击鼓)作气栉(梳头发)风沐雨不胫(长着小腿)而走先礼(讲礼貌)后兵(动武) 不翼(长着翅膀)而飞不情(近乎人情)之请春风风(吹,比喻教化)人十年树(种植)木,百年树(培养)人2.名词用作状语白驹过隙(像白驹)蚕(像蚕)食鲸(像鲸)吞车载斗量(用车)(用斗)虎踞龙盘(像老虎)(向长龙)江河日下(一天天)鳞次栉比(像鱼鳞)(像梳子齿)龙飞凤舞(像龙)(像凤)犬牙交错(像犬牙)风餐露宿(在风中)(在露水中)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分别作“折”“行”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词类活用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509a8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2.png)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词类活用
这是一句出自《红楼梦》的成语,原文为“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词类活用”。
成语的意思是,先输给了吴军在囿中,又输给了吴军在没中,并且通过词语类活用的方式输给了吴军。
这个成语包含了三个事件:
1. 败吴于囿:先输给了吴军在囿中。
囿,是指一种园林,有湖泊和山林等景观。
在古代战争中,战场通常也是园林,因此这个成语也可以解释为在园林中输给了敌人。
2. 败之于没:又输给了吴军在没中。
没,是指淹没。
在这个成语中,“没”与“败”的意思相似,都是形容失败。
因此,这个成语也可以解释为在水下输给了敌人。
3. 又郊败之词类活用:最后输给了吴军。
郊,是指郊外。
在这个成语中,“郊”与“败”的意思相似,都是形容失败。
但是,“郊”还有一个意思是“郊外的郊”,这里指的也是敌人的郊野战场。
因此,这个成语也可以解释为在敌人的郊野战场上输给了敌人。
这个成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多种因素,如军事战略、地形、天气等。
同时,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重视谋略、战术、地形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eb6fdf05227916888486d7d6.png)
在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示例】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
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
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
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三、动词活用为名词【示例】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示例】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
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
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
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
治国安民:安,使……安定。
虚怀若谷:虚,使……谦虚。
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六、名词的使动用法【示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词类活用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76b9980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00.png)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词类活用1. 引言说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句古话听着高大上,但其实它的意思很简单,想要让天下的人心归于你,就得真心实意地对待每一个人。
想当年,周公可不是个光说不练的人,他以礼相待,用行动打动了无数人。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句成语背后的词类活用,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体现。
2. “吐哺”的深意2.1 食物与关怀“吐哺”这词听起来有点奇怪,咋感觉像是在说吃东西呢?没错,其实“吐哺”就是在吃东西的时候,看到有来访者,就把自己口中的食物吐出来,来表示对客人的重视。
这个动作,乍一听是不是觉得有点儿夸张?但细想想,生活中我们也是如此!有时候,朋友来访,我们宁愿泡杯茶,也不想让他们觉得被冷落。
这种关怀其实就是一种“吐哺”的精神,表达了“你重要,我愿意放下手头的事来陪你”的态度。
2.2 时间的投入而且,这种“吐哺”不仅仅是吃的事,还是时间的投入。
比如说,你在忙工作,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虽然你脑海里一堆工作要做,但听到朋友的声音,心里就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想要好好聊聊。
这种放下,正是对关系的重视,就像周公当年,把食物都给“吐”出来了,真正把重心放在了“人”上。
3. “天下归心”的魅力3.1 互信的建立再说说“天下归心”。
当你把自己的心意传达出去,大家自然会感受到你的诚意。
生活中啊,互相信任就是最重要的桥梁。
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的话,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就像老话说的,“有心人,天必佑之”。
周公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大家心甘情愿地归附于他,这种魅力,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吗?3.2 社交的艺术而且在社交场合,如何做到“天下归心”,也是一门学问。
你可以试试在聚会上多听别人说,不要老是自顾自的发言。
人家说什么,你可以点头、微笑,然后适时地回应,大家会觉得你很有亲和力。
这样一来,别人才会觉得和你在一起很舒服,自然愿意和你交朋友。
4. 结语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呢?生活中无论是朋友间的交往,还是工作中的合作,只要我们真心对待,愿意放下自己的忙碌,去倾听他人,大家的心就会慢慢靠拢,最终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参考资料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6f91396c85ec3a87c2c597.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词类活用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fd0eab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f.png)
词类活用是汉语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而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则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殊用法的词组,它的词类活用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词类活用。
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词性分析关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词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1. 上(副词):表示方位,指向上的方位。
2. 食(动词):吃东西的意思。
3. 埃土(名词):指尘土。
4. 下(副词):表示方位,指向下的方位。
5. 饮(动词):喝水的意思。
6. 黄泉(名词):指地府,阴间。
7. 用(动词):使用的意思。
8. 心(名词):指人的内心。
二、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经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此为词,可谓豪迈振奋。
这也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词类活用在古代文学中的典型例证。
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现代语境在现代语境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词类活用也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和灵活的运用。
比如在成语故事中,常常可以看到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被运用在描述某个人物的坚韧不拔或者敢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这种运用不仅赋予了成语以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教育意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在语言中的词类活用,对于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词类活用,不仅可以拓展词汇量,同时也可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的准确性。
学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词类活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在语言交流中的应用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词类活用也经常被人们所运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a8cbc91903d8ce2f00662358.png)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鸿门宴》中“(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沛公。
”“翼”是鸟的翅膀,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像鸟儿张开翅膀庇护沛公。
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如;《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
”“美”是形容词,美丽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是“称赞、颂扬”的意思。
还有动词活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等。
(3)词类活用:A:名词用做动词:一鼓作气、衣锦还乡、不羁之材、不胫而走、不毛之地、布衣蔬食、草菅人命、饭糗茹草、瓮牖绳枢、行百里者半九十、幕天席地、礼贤下士。
B:名词用做状语:云谲波诡、日理万机、日新月异、粉妆玉琢、风驰电掣、高屋建瓴、蜗行牛步、凫趋雀跃、瓜剖豆分、管窥蠡测。
C:形容词用做名词:抱残守缺、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拈轻怕重、避实就虚、防微杜渐、扶弱抑强。
D:形容词用做动词:不耻下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贵耳贱目、厚此薄彼、竭泽而渔、完璧归赵。
上面这些成语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都属于词类活用。
4、词类活用:今天你E-mail了么?有手机就有VIP收费信箱,你V了么?前一例中的E-mail是指收发E-mail的意思。
后例中的V则是指购买和使用VIP收费信箱的意思。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这种活用本身也是一种缩略。
词类活用中国自古有之,在网络中只是变换成了字母词的形式。
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语言习惯在网络时代仍有其影响力。
古今语法上的差异周祖谟要说明古今语法的差异,可以从语词上的差异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两方面来看。
在语词上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文言中自有一套虚词,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几类,总数有有几百个。
这几类词中,只有少数现在还在使用,如“为”“与”“而”“之”等,其他大都不用了。
“而”这个连词很有意思,一篇文章中不用“而”,简直办不到,还不易找到代替它的词。
还有“之”,如果写文章不用这个“之”,就得完全改变句式,才能说得顺口。
词类活用例子
![词类活用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2343a8a9f61fb7360b4c65e4.png)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
(靠近)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名词做状语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比喻a.嫂蛇行匍匐。
b.狐鸣呼曰。
c .赢粮而景从。
d .天下云集响应。
e.常以身翼蔽沛公。
f.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对人的态度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人人皆得以隶使之。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a.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b.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在墙角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式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用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a2b533bec8d376eeaeaa31c1.png)
4.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情势或道理:(按照)
例: 1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按照法律)
2 予分当解决(文天祥)(按情理应当自杀)
3 义不容辞 4 理所当然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例:
1 卒廷见相如 2 童子隅坐而执烛 3 庙礼之
成语: 班门弄斧
风餐露宿
[简析]①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 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②句 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 左边(东边)投靠。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
臣:使……臣服 4、进城梯而下之 梯:放上梯子
都:定都 下:使动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 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1、 权,然后知轻重。
名词“权”做叙述性独词分句,用作动 词“用秤称”。(《齐桓晋文之事》)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
“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名
2、黄既昏东”封)郑
词
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作
东边
状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语
(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
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指在地面上,在地下)
4、秋水时至
(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7)“而”后面的名词,“而”前后连接的是动词, 因此,“而”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合流屈曲而南。
名词“南”位于“而”后面,活用为动词 “向南流”。(《愚溪诗序》)
夙兴夜寐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e078d7d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5.png)
夙兴夜寐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人早起晚睡,非常勤奋。
其中,“夙”和“夜”是名词用作时间状语,表示时间;“兴”和“寐”是动词,分别表示起床和睡觉。
因此,在这个成语中,“夙”和“夜”属于词类活用,由名词活用为时间状语。
除了“夙兴夜寐”这个成语,还有很多类似的词类活用的例子。
比如,“月下花前”中的“月”和“花”,“灯下黑”中的“灯”,都是名词用作时间状语。
这些词语通过词类活用,能够更形象地表达时间、地点或场景,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除了名词用作时间状语,还有很多其他的词类活用情况。
比如形容词用作动词、副词用作动词等等。
这些词类活用可以让语言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出说话人的意图和情感。
同时,这些词类活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难度和复杂性,需要学习者不断积累和掌握。
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区分词语的词性,并注意其在句子中的功能和意义。
对于一些常见的词类活用情况,可以通过多读、多写、多听、多说等方式来加强练习和掌握。
同时,也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或语法书等工具书来了解更多的词类知识和用法。
总之,词类活用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通过掌握和运用这些词类活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领略汉语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之处。
改容式车式词类活用
![改容式车式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fb3298a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5.png)
改容式车是一个成语,其汉语释义为“改变神色,扶轼致礼”。
其中,“式”是文言动词“扶轼”的省略,意为扶着车前横木。
“改容”则是指改变面容,表示非常庄重、恭敬。
“车”在这里是指古代的车子,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乘车。
根据文言文用词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断出“改容式车”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下:
* 改变:改容,名词作动词,意为改变面容。
* 扶轼:式是文言动词“扶轼”的省略,意为扶着车前横木。
因此,“改容式车”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动词的省略和名词作动词。
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某人在面对重要场合或重大事件时,改变神色,恭敬地扶轼致礼的情景。
这表明了该人物对场合或事件的重视和恭敬态度。
在其他语境中,“改容式车”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重要决策或重大挑战时,表现出庄重、恭敬的态度。
这种情况下,“改容式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改变神色,慎重考虑,慎重行事。
总的来说,“改容式车”是一个包含词类活用的成语,其中“式”是文言动词的省略,“改容”是改变面容的动词性用法,“车”则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乘车。
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改变神色,恭敬地扶轼致礼或慎重行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聂廷生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
要克服这一难点,教师除了讲清课文中的典型例句之外,为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材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中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诗文名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词类活用。
今将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作一归纳整理,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
按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处所或方位,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例如:
草行露宿(在野草里走路,在露天下睡觉。
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
风餐露宿
穴居野处(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
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
)
旭日东升(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景象。
)
管窥蠡测(guǎn kuī lí cè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
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
2、表示工具或依据,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用”或“按”。
例如:
口诛笔伐管窥蠡测不可言宣(指不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只能意会。
)
颐指气使(指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
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傲慢神气。
)
车载斗量头会箕赋(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
指赋税苛刻繁重。
)
3、表示状态或方式,可译为“像……一样”。
例如:
蝇营狗苟蚕食鲸吞凫起雀跃狼奔豕突狼吞虎咽虎踞龙盘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兔起鹘落鼠窃狗盗抱头鼠窜不甘雌伏鬼哭狼嚎风流云散风驰电掣雷厉风行波诡云谲土崩瓦解鳞次栉比声誉鹊起川流不息烟消云散星罗棋布冰清玉洁珠圆玉润
4、时间名词“日、月、年、岁”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仍,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
例如:
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日消月朘岁朘月耗江河日下蒸蒸日上
日深月久日理万机
二、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和功能,如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加能愿动词,或者受副词的修饰。
翻译时要注意,活用后的意义总是和名词所指事物的动作、功能有密切联系,有时它的原意并不完全消失。
例如:
衣锦还乡(穿)沐猴而冠(戴帽子)衣绣夜行(穿)袖手旁观(藏在袖里)
饭糗茹草(吃)礼贤下士(以礼相待)胶柱鼓瑟(弹奏)一鼓作气(击鼓)
洞烛其奸(照亮)道路以目(使眼色)明珠弹雀(击打)华而不实(结果实)
秀色可餐(吃)门可罗雀(用网捕捉)月晕而风(刮风)础润而雨(下雨)不翼而飞(长翅膀)不胫而走(长腿)户枢不蠹(蛀蚀)踟蹰不前(向前进)未雨绸缪(下雨)密云不雨(下雨)粉墨登场(敷上粉,画好眉)
粉白黛黑(敷上粉,画上眉黛)衣冠禽兽(穿着衣服,戴着帽子)
三、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按其谓语的词类,又可分为三种: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不及物动词用于使动时,后面可以带宾语。
例如:
息事宁人(
安身立命降龙伏虎兴灭继绝(
黯然销魂( 黯然失色(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生杀予夺不可理喻抽薪止沸触目惊心翻天覆地翻江倒海妙手回春飞针走线
治国安民生死肉骨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兵不血刃灾梨祸枣生死肉骨汗牛充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丰衣足食深根固柢谨言慎行完璧归赵大快人心修旧利废正本清源强干弱枝
坚壁清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四、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幕天席地蓬户瓮牖唇枪舌剑师心自用草菅人命先忧后乐不耻下问兵贵神速羞与为伍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后,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也就是把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当作具有这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应将它译作与之相关联的名词。
例如:抱残守缺哀感顽艳乘坚策肥披坚执锐摧枯拉朽以逸待劳防微杜渐班荆道故
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