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典型图谱ppt课件

合集下载

心电图常见(共36张PPT)

心电图常见(共36张PPT)
2. 分析P波 ⑴肯定有P波:①p波的形态,确定是窦性还是
房性。② p波的频率,确定系心动过速﹑过缓或停搏。
③ p波的节律,如节律不整,应观察是否与呼吸有关,或
与P-P间插的QRS波群有关。 ⑵如找不到P波:①P波是否隐藏在QRS波群﹑ST
段或T波中,此时可用压迫颈动脉窦﹑屏气等方法减慢心 率,使P波显露。②是否有f波或F波。③少数严重心脏
60~100次/分。③ P-R间期为~0.20s ④ 变过程。
心房颤动的主要危害①心室搏动极不匀齐而引起心悸、乏力等症状②心房失去协调一致的收缩,使心室充盈度及心输出量明显减少,可
塞的冠状动脉及时再通,大大缩短各期的进程,可不呈现上述 典型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此外,若梗死范围局限、多部位梗 死或梗死区位于心电图常规导联记录的盲区,也可产生不典型
的心肌梗死图形。
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为主要因素)多引起暂时性的ST段抬高,并常伴有高耸T波和对应导联的ST段压低,这是急性心肌缺血的 表现,如果ST段持续的抬高,提示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早期(超急性期) 急性心肌梗死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随后ST段上斜型抬高,个别 出现QRS波群振幅增高,但尚未出现异常Q波。 冠状动脉血流量相对或绝对减少,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心肌消耗其糖原储备进行无氧代谢时,称为心肌缺血。 每次发作在30s之内能自行停止者,称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此期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和缺血型T波倒置可同时并存。 心电图表现为:①窦性P波后均伴有QRS波群② P-R间期人延长.若P-R间期﹥(老年人P-R间期﹥)或与过去的心电图相比,心率无明 显改变而P-R间期延长超过。 感染或脑血管意外时,可出现短暂的、无典型演变过程的Q波或QS波;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是:①规律出现的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上直立,在aVR导联倒置。 窦性搏动和室性期前收缩之间联律间期,有固定关系,说明窦性心搏与室内异位节律点的冲动的释放有关。 早期(超急性期) 急性心肌梗死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随后ST段上斜型抬高,个别 出现QRS波群振幅增高,但尚未出现异常Q波。 冠状动脉血流量相对或绝对减少,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心肌消耗其糖原储备进行无氧代谢时,称为心肌缺血。

各种心电图表现 ppt课件

各种心电图表现 ppt课件
42
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 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死亡。往 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心 电图上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 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频率达200~500次分。
43
心室扑动与颤动
44
右心房肥大
n Ⅱ、Ⅲ、 a VF导联P波 高尖,电压≥0.25mV, 常见于肺心病,该P波 又称“肺型P波”
0.44s,超过即属过长。
U波: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很小的波,一般多认为U波代表 后继电位的影响,其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
其V3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常见于血钾过低。
7
窦性心律
n 心率:70次/分 PR间期:0.16秒
QT间期:0.33秒
P ⅠⅡ ↑
aVR ↓
P-R段 实为P-Q段,反映心房的复极过程及房 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 P波和P-R段合 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止于心室 开始除极。
QRS波 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Q:首先出现的负向波 R:首先出现的正向波 S:R波之后再出现的负向波 R’ S波后再出现正向波 S’ :R’波后再出现的负向波 QS:整个综合波均为负向波
36
心房扑动 (呈2 ∶1下传)
37
(二) 心房颤动 (房颤) :
心电图特点是各导联无正常P波, 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
(纤颤波) ,心房f波的频率为 350~60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 规则。
38
心 房 纤 维 颤 动 (房 颤 )
n 1、P波消失,代之以 大小不等的f波代替, 频率100~160次/分。 2、心室律极不规则, 频率100~160次/分。 3、QRS波群大部分正 常。如宽大畸形为室 性差传。

心电图PPT课件

心电图PPT课件

心电图各波段
心电活动
P波
最早出现较小的波,心房除极波
P-R段
心房开始复极到心室开始除极
P-R间期 P波与P-R段合计
QRS波群 左、右心室除极全过程
S-T段
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一条直线,代 表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
T波
心室快速复极的过程。
Q-T间期 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 ST段抬高,出现冠状T。 ➢ ST–T动态演变超过24小时以上。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被 称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一般属 于正常或基本正常心律。
(一)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有一系列规律出现的P波,且P波形态表明激动 来自窦房结(即P波在I、II、aVF直立,在aVR倒置)
急性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
心梗定位诊断
前间壁:V1—3 前壁:V3、V4、(V5) 侧壁:I、AVL、V5、(V6) 下壁:II、III、AVF 广泛前壁: I、AVL、V1—6
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及左前分支阻滞一例
无Q波的心梗
特征性的心前区痛持续大于30分钟以 上。
➢ 血清肌酸激酶4-6小时升高,约20 小时 达高峰。
2、内膜面或对侧心肌损伤时S-T段平 直压低,外膜面心肌损伤时S-T段抬高,明 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一般地说,损伤不 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发生坏死。
(三)“坏死性”改变
一般认为坏死的心肌细胞不 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 流,所以心电图主要表现“异常 Q波(坏死型Q波,病理性Q 波)”,即Q波增宽 (>0.04s)、加深(>同一导
一、右房增大
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而高耸, 其振幅≥0.25mV,P波的宽度并 不增加,在II、III、aVF导联表 现最突出,称为“肺型P波”, 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及某些 先天性心脏病。

心电图(全)..PPT课件

心电图(全)..PPT课件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一)心肌细胞的极化状态和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带正电荷,膜 内带同等数量的负电荷,这种电荷稳定的分布状 态称为极化状态。 通过实验,测得极化状态的单一心肌细胞内电位 为-90mV,膜外为零。这种静息状态下细胞内 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这 种稳恒状态就称极化状态。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心电图
2 相(平台期):
为缓慢复极化阶段。表现为膜内电位下降速度 大减,停滞于接近零电位的等电位状态,形成 平台。此期持续时间较长,约占100~ 150ms,在膜电位低于-55~-40mV时,膜 上的钙通道激活,使细胞外Ca++缓慢内流, 同时又有少量K+外流,致使膜内电位保持在零 电位附近不变。相当于心电图的S-T段。
临床心电图学就是把身体表面变动的电位记录 下来,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给以适当解释,以辅助 临床诊断的一门科学。
一、典型心电图
心电图由一系列不相同的“波组”构成。一个 典型的心电图包括下述各波及波段.
*心电图示例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 动作电位 · 电偶(正极与负极) · 除极与复极 ·心电向量 强度与方向
静息状态
极化状态时静息电位的恒定,有赖于细胞 的代谢活动,细胞内外钾离子及钠离子浓 度的比值以及细胞膜对钾、钠、钙、蛋白 质、氯离子等具有不同的通透性。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钾离子浓度约为细 胞外钾离子浓度的30倍,相反细胞外钠离 子浓度约为细胞内钠离子浓度的15倍。
(二)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和动作电位:
二 临床心电图
(一)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一、典型心电图
心电图由一系列不相同的“波组”构成。一个 典型的心电图包括下述各波及波段.

心电图图片(共34张PPT)(2024)

心电图图片(共34张PPT)(2024)
8
QRS波群形态及意义
形态
正常QRS波群形态较恒定,时限在 0.06-0.10秒之间,最多不超过0.12秒
意义
QRS波群异常可提示心室肥大、室内 传导阻滞等
电压
在肢体导联中,R波振幅一般不超过 2.5mV,胸导联中一般不超过2.0mV
2024/1/28
9
T波形态及意义
形态
正常T波形态两肢不对称,前肢较 平缓,后肢较陡峭,方向大多与 QRS主波方向一致
缺血型T波倒置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面向缺血区的 导联T波逐渐倒置,双支对称,倒置深度逐 渐加深。
心肌梗死后可能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 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在 心电图上表现为相应的波形异常。
2024/1/28
17
05
CATALOGUE
药物影响与电解质紊乱相关心 电图变化
2024/1/28
25
2024/1/28
电压
在肢体导联中,T波振幅一般不超 过R波的1/4,胸导联中一般不超 过R波的1/10
意义
T波异常可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电解质紊乱等
10
03
CATALOGUE
常见异常心电图类型及特点
2024/1/28
11
窦性心律失常
01
02
03
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超过100次/分,P波 形态正常,PR间期缩短。
U波倒置
在部分心肌缺血患者中,U波可 能呈现倒置状态,但此现象相对
较少见。
2024/1/28
16
心肌梗死时特征性波形
坏死型Q波
损伤型ST段抬高
心肌梗死后,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可能出现 异常Q波,宽度≥0.04s,深度≥1/4R。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心电图课件》PPT课件

3.左心室肥大
.
40
4.右心室肥大
V1导联R/S≥1,V5导联R/S≤1 。
Rv1+Sv5≥1.05mV, Rv5>0.5mV。
心电轴右偏≥ 90°。
.
41
(三)心肌梗塞
图形演变及分期
1.早期(超急性期):高大T波,S-T段斜型抬高。 2.急性期 :异常Q波, T波降低,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
.
14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
15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与六轴系统
.
16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额状面情况
.
17
胸前导联
--电路连接方式
导联
位置
V1 胸骨右缘4肋间隙
V2 胸骨左缘4肋间隙
V3 V2与V4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5肋 V4水平与腋中线交点
.
18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 心电向量
8
.
9
立体P-QRS-T环形成
P T
QRS
.
10
.
11
.
12
二、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额状面情况 双极肢体导联:Ⅰ Ⅱ 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
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 包括:V1、V2、V3、V4、V5、V6
.
13
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
房内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传导途径异常
.
预激综合征
44
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律不齐
.
45
室性早搏
1.提早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
2.QRS时限常>0.12s。
3.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心电图幻灯片课件PPT学习

心电图幻灯片课件PPT学习

28
第28页/共43页
3.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电位和时间的
变 化 • ⑶Q波 正常Q波振幅不超过同导联R 波的1/4 ,时间不超过0 .04s 。

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以呈QS型,V5、V6导联经常可见到正常范
围的q波。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如在其他导联出现超过正常范围的过深、
• 正常人S
• S-T段抬高
V1-2导联不超过0.3mv, V3不超过0.5mv, 其余导联不应超过0.1mv。
2021/4/7
31
第31页/共43页
322021/4/7
④ 除极完毕后,心室 的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分别形 成了ST段和T波;
• 逆钟向转位 心脏绕其长轴作逆钟向旋转时,使左心室向前向右移,右心室 被转向后,故V3、V4呈现左心室外膜qR 波型。显著逆钟向转位时,V1-2也 呈现qR 型,需加做V2R 或V4R才能显示出右心室外膜的波型,显著逆钟向 转位多见左心室肥厚。
2021/4/7
17
第17页/共43页
心电图图形转位示意图
27021/4/7
标准双极导联的电极位置及正负极连接方式
• I导联:左臂(正极) • II导联:左腿(正极) • III导联:左腿(正极)
右臂(负极) 右臂(负极) 左臂(负极)
I导联:左臂(正极) 右臂(负极) II导联:左腿(正极) 右臂(负极) III导联:左腿(正极) 左臂(负极)
第7页/共43页
2021/4/7
18
第18页/共43页
正常心电图1
2021/4/7
19
第19页/共43页
正常心电图2
2021/4/7
20
第20页/共43页

心电图ppt课件

心电图ppt课件
3.继发性ST-T改变,V1或V2导联ST段下移,T波倒置。
左束支阻滞心电图特征
1. QRS波 群 形 态 改变 ① V5、V6、 Ⅰ、 aVL导联 呈R
型 , R波 顶 端 粗 钝 或 有 切 迹 , 除 aVL导 联 外 均 无 Q 波 ; ② V1 、 V2 导 联 呈 rS型 ( r波 极 小 、 S波 深 宽 ) 或
长。
4.代偿间歇多数不完全。
交界性早搏心电图特征
1.提前出现QRS波群,其形态多数与窦性 QRS波群相似,少数伴室内差异性传导而 表现为宽大畸形。
2.提前的QRS波群前后,P波有以下三种情况 : ①无P波;②有逆行P’波:逆行P’波若出 现 在QRS波群之前,P'-R间期多短于P-R 间期; 逆行P’波若出现在QRS波群之后,RP’ 间 期<0.20s;③在QRS波群前或后。无 关的 窦性P 波。
长儿<0.24s),完全性心室预激者,P-J间期 延长。 5.可出现继发性ST-T改变。 6.部分患者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反复 发作。
3 . f波 多 在 V1 导 联 表 现 最 为 明 显 , 其 次 是 Ⅱ 、
Ⅲ 、 aVF导 联 。 4.心室律绝对不齐。
5·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出现室内差异性 传导或原先有束支传导阻滞者, QRS波群 宽大畸形。
心室扑动心电图特征 1.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与T波相融合而不能区
分,形成大振幅的、形态节律规则的、类 似“正弦曲线”的心室扑动波,或者说很像心 房扑动波的放大版。
aVR导 联 R波 宽 钝 。
2.QRS波群时间增宽①根据QRS波群增宽的程度分为完全性 和不完全性两种:成人QRS波群时限≥0. 12s者,为完全性 右束支阻滞简称完右;QRS波群限<0. 12s者,为不完全性 右束支阻滞简称不完右;而在小儿QRS波群时间≥0. 10s, 婴儿≥0.09s,即可诊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②V1导联R峰 时间≥0.06s。

正常心电图完整完整ppt课件

正常心电图完整完整ppt课件

• 波形:反映心室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 I、II、V4 ~ V6导联主波:向上
– avR、V1导联主波:向下
– 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
• 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或q波
• Ⅰ、Ⅱ、avF、V4~V6导联
不应有Q波(可有q波)
– V1至V6
R波逐渐变大,S波逐渐变小,R/S由小变大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二.心电向量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四.心电图导联体系: 五.心电轴的测量
ppt精选版
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ppt精选版
2
心脏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产生 电激动,它出现在心脏机械性收缩之 前。心肌激动的电流可以从心脏经过 身体组织传导至体表,使体表的不同 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变化。
ppt精选每版 1大格=0.2sec
23
1. X轴(时间): 小格 40ms 中格 200ms 大格 1.0s 纸 速 25mm/s
ppt精选版
24
2.Y轴(电压):
小格 0.1mV
中格
0.5mV
2个中格 1.0mV
标准电压
10mm=1mV
ppt精选版
25
3.心率的计算:
• 律齐时: 每分钟心率=60/P-P或R-R(s)
– Q波小于 0.04秒,振ppt幅精选<版 1/4同导联R波
43
各导联波的电压正常范围:
• 高限:
RⅠ+SⅢ<2.5mV,
RaVR<0.5mV,
RaVL<1.2mV,
RaVF<2.0mV,
RV1<1.0mV,
R V1+SV5<1.05mV
R V5<2.5mV,
R V5+S V1<4.0mV(男) <3.5mV(女)

正常心电图完整ppt课件

正常心电图完整ppt课件
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心电图表现,可评估治疗效果及病情改善情况。例如,对于心肌缺血患者,治疗后 心电图中ST段压低程度减轻或恢复正常,可提示治疗效果良好。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01
02
03
04
正常心电图的基本概念 与波形特征
心电图的测量和分析方 法
常见心电图异常及其临 床意义
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 R波的1/10。
U波形态与意义
U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是 T波后0.02~0.04秒出现宽 而低的波。
U波形态一般呈圆钝形或驼 峰状。
U波方向在正常情况下与T 波方向一致。
U波振幅一般较低,通常不 超过同导联T波的1/2或R 波的1/4。在某些情况下 (如心动过缓、低钾血症 等),U波可能会增高并超 过T波振幅。
线与V4同一水平处。
特殊导联
包括右胸导联和后壁导联等,用 于特殊情况下的心电图记录和分
析。
02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
P波形态与意义
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 变化。
P波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 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 有轻度切迹。
P波方向在肢体导联中, Ⅰ、Ⅱ、AVF、V4-V6导 联向上,AVR导联向下, 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 低平均可。
交界性心律
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逆行P波 出现在QRS波之后,R-P间期 <0.20秒。
室性心律
QRS波群宽大畸形,T波方向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P波与QRS波无固定 关系。
传导阻滞类型及表现
房室传导阻滞
根据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二度房室传导阻 滞分为Ⅰ型和Ⅱ型,分别表现为P波后QRS波群脱落和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活动,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

心电图ppt课件完整版

心电图ppt课件完整版
心房颤动
心房活动呈现快速、无序的颤 动波,心房率通常在350-600
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无保护机制的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于100次/分的室性搏动,心室率通常 在100-250次/分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时心室活动呈现相对规律的扑动波,心室颤动时心室活动 呈现极不规则的颤动波,两者均属于致命性心律失常
关注患者病史和症状
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 果,综合判断和处理心律失常。
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分享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多练多看多思考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 理解和分析心电图。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观察,培养对心电图的 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同时不断思考和总结 经验教训。
学会与患者沟通
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利用辅助工具
使用心电图测量尺、计算器等辅助工具,提 高测量和计算的准确性。
复杂心律失常识别和处理策略
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和特点
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和临 床意义。
掌握心律失常的识别技巧
通过观察P波、QRS波群、R-R间期 等关键信息,识别心律失常的类型。
学习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 静息电位增大,与阈电位的距离增大 ,心肌细胞兴奋性降低。同时,低钾 血症还可导致心肌细胞传导性升高和 自律性降低,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临 床上常见的低钾血症导致的心律失常 有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等。
钙离子在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 程中起重要作用。高钙血症时,细胞 内Ca2+浓度升高,可导致心肌细胞 收缩力增强和传导性降低;低钙血症 时,细胞内Ca2+浓度降低,可导致 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和传导性升高。 这两种情况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见于运动员、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及老 年人;病理情况下可见于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颅内高压、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 减退症、洋地黄过量及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
22
8窦性心律不齐
23
心电图特征
• ①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 • ②在一次描记的心电图上,最长的P-P间
距与最短的P-P间距之差>0.12s。
31
早搏临床意义
• 正常人可偶见单形性早搏,如出现频发、 成对、或多源性早搏,则多为病理性的
32
12室上性心动过速
33
心电图特征
• ①频率大多数为160-250次/min,节律一般绝 对规则。
• ②QRS波群基本正常,QRS时间<O.10S
• ③ 如 能 确 定 房 性 P’ 波 存 在 , 且 P’ - R 间 期 > 0.12s,则为房性心动过速;如能确定逆行型P’ 波存在,且P’-R间期<0.12s或R-P’间期< 0.20s,则称为交界性心动过速。
8
临床意义
• 仅有QRS波群电压增高者,称为左室高电 压,可见于左心室肥大,亦可见于青年人 或久经体力锻炼者;
• 仅有ST一T改变者,为左心室劳损,可由多 种病变引起;如同时有左室高电压及ST一T 改变者,即称为左室肥大伴劳损。
• 常见于高心病、冠心病等
9
4右室大
10
心电图特征
① Rv1+Sv5>1.05 mV(重症>1.2 mV) RavR >0.5 mV
• ②QRS波群形态改变,V1的R/S>1,V5
的R/S<l、aVR的R/Q>l或R/S>1
• ③心电轴右偏>+90度,重症>+110度者。 • ④ST一T改变,右侧胸导联S-T段压低,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11
临床意义
• 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 病、肺动脉瓣狭窄、风湿性心脏病等
12
※ST—T改变
18
临床意义

常见于运动、情绪激动等;病理情况
下可见于发热、贫血、缺氧、休亢进
症等,也可见于使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等
药物之后。
19
7窦性心动过缓
20
心电图特征
• ①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 • ②心率在60次/min以下,一般不低于40次
/min。
21
临床意义
1右房大
1
心电图特征
• ①P波高尖,电压>0.25mV,在Ⅱ、Ⅲ、 aVF导联最明显.
• ②在V1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0.15mV 如P波双向,则振幅的算数和≥0.20mV
2
临床意义
• 上述P波改变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故 有时被称为“肺型”P波。右心房肥大主要 见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右房室 瓣病变等疾病。
25
9房性早搏
26
心电图特征
• ①期前出现的房性 P’ 波,其形态与窦性P 波不同。
• ②早搏的P’一R间期>O.12s。 • ③房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者
相同 • ④房早后的代偿间期不完全
27
10室性早搏
28
心电图特征
• ①期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 • ②期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QRS
• 如不易判别异位起搏点的确切位置,可统称为室 上性心动过速。
34
临床意义
• 短阵、偶发的可见于正常人,如频繁发作 可考虑药物治疗或射频消融术
35
13室性心动过速
36
心电图特征
• ①频率140~200次/min。 • ②R-R间距大致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 • ③QRS波群增宽、畸形,QRS波群时间>0.12s,
• 心内膜下缺血T波高尖对称 • 心外膜下缺血T波低平或倒置 • 心内膜下损伤ST下移 • 心外膜下损伤ST抬高 • 临床上主要看Ⅰ、Ⅱ、V4、V5、V6
13
5心肌梗死
14
心电图特征
• 缺血型T波改变,即面对缺血区导联上T波 倒置,其降支与升支对称呈“ 冠状 ” T 波。
• 损伤型S-T段移位,即面对损伤区导联S- 段呈弓背向上的抬高,有时与T波融合成单 向曲线。
24
临床意义
•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与呼吸有关,吸气 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屏住呼吸 后则变为整齐。呼吸性窦律不齐常见于儿 童、青年、植物神经不稳定者,一般无病 理意义。
•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与呼吸无关,屏 住呼吸后仍不齐。非呼吸性窦律不齐较常 见于心脏病患者或与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有 关。
• 坏死型Q波改变,即面对梗死区导联上出现 异常Q波或QS波。
15
临床意义
• 严重的突发性心血管事件,关键在于早期 诊断及干预,尤其对于超急性期要提高警 惕,关注其动态变化,尽量避免发展到急 性期。
16
6窦性心动过速
17
心电图特征
• ①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
• ② 心率多在100-160次/min之间
6
3左室大
7
心电图特征
• ①QRS波群电压增高,即Rv5或 Rv6 > 2.5mV或
Rv5+Sv1>3.5mV(女)或4.0mV(男);RI>1.5mV, RaVL>1.2mV或RI十SIII>2.5mV ;RavF>2.0mV。 • ②心电轴左偏(但一般不超过-30度); • ③QRS波群时间延长达0.10一0.11s,但一般仍< 0.12s • ④ST一T改变(V5及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下移 >0.05mV,T波呈现低平、双向或倒置)。
3
2左房大
4
心电图特征
• ①P波增宽>0.12s,常呈前低后高的双峰 P波,双峰间距>0.04s,在Ⅰ、Ⅱ、aVL、 导联较明显。
• ②V1导联上,ptf>0.04mm.s。
5
临床意义
• 上述P波改变常见于左房室瓣病变,故 称为“ 二尖瓣型”P波。左心房肥大主要见 于 左房室瓣成主动脉瓣病变、高血压、慢 性左心衷等。
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 ④常没有P波。如能发现P波,则P波的频率比
QRS波群的频率明显缓慢,且P波与QRS波群之 间无固定关系(即房室分离),
• ⑤偶可发生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37
临床意义
波群时间>0.12s。 • ③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 ④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期。
29
11交界性性早搏
30
心电图特征
• 期前出现的QRS波群与窦性者相同。 • 期前出现的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可有逆行
型P’波,也可见不到逆行型 P’ 波,P’一 R间期<0.12s或R- P’ 间期< 0.20s • 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