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探索了道路。

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

3.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

2.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采用合作探究和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

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4)这些原则和思想源泉来自哪里,体现了哪个阶级的要求6.南北议和。设问:辛亥革命汹涌而来,清政府甘愿退出历史舞台吗?它是如何应对的?(补充)出示图片:辛亥革命后列强的军事行动

出示材料: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话

设问:这些材料说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

7.出示材料: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设问:根据材料,分析袁世凯将会采取何种行动?革命派将会如何回应

出示材料:孙中山的话“使他不可能不好……”

8.出示材料: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覆灭。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设问:如何看待袁世凯的这些行为?为什么辛亥革命最终会出现这种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三权分立;(4)启蒙

运动,资产阶级

6.学生阅读教材P16,

思考回答:启用袁世

凯,寻求列强的支持。

反对中国革命

7.学生分析材料,思

考回答

获取列强支持

逼清帝退位

逼孙中山让位

(反对)

8.学生分析材料,思

考回答

(夺取革命果实,客观

上推翻了清王朝)

6.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

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

力。知道列强是不希望中

国通过革命走向资本主义

道路的

7.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

力养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

8.培养学生从主观愿望和

客观结果两方面认识历史

人物的所作所为,树立正

确的历史观

各抒己见探索影响1.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

取,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

了?说看法,讲理由?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读

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P16最后一

段)

3.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

曙色。”进行小结

1.学生各抒己见

(各自说出理由)

2.结合史实分析辛亥

革命的积极意义

3.辛亥革命过去了一

百多年。回首往昔,有

许多借鉴的地方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明确论从史出的方法

了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

提升小结。前后呼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成功补充了史料。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德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讲话等史料。通过史学资料(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教学较为成功。

(2)媒体辅助,创设情境。本课导入环节,采用《走进共和》的主题曲《曙色》创设了一个浑厚的有历史沧桑感的情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十分有效。在教授《武昌起义》时播放了视频,也是十分有效的。最后总结同样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前后呼应。

2.不足之处

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本想采用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但视频内容较长,最终没有选择,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能整合进教学,效果会不错。

3.改进思考

设计方案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对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进行处理,把视频整合到教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