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_随堂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年秋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同步训练卷: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018年秋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同步训练卷: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l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

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都A.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B.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C.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D.有利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答案】A2.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这是一个历史法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与“这个历史法则”相呼应的是后来在北平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

该会议A.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开启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A3.辛亥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的两次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改变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有利于新社会阶级的诞生【答案】C4.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这表明A.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D.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答案】D5.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单元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随堂基础巩固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单元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1.右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中国共产党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认识历史的能力,从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可判断B项正确。

答案:B2.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人民大宪章”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答案:B3.申纪兰,这位扎根在山西西沟村的劳模,是唯一一位连任11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面对各种荣誉和机会,她固守着朴素的心愿,“我是一个农民,我的根在西沟村”。

她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行使的权利有()①举手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投票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③选举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④代表农民提出“三农”问题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

①②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故③不符合史实,④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

答案:A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

这些自治区的建立()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1954年宪法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选择题1.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政治者国家”。

下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四枚主题为《20世纪回顾》的邮票,再现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发生时间最晚的是( )3.1953年中共山西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

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

”这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4.有这样一首长诗:“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 A.1954年宪法 B.《共同纲领》C.1982年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6.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拥有立法职能,此后,政协会议便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结束B.政协已完成民主建国的使命C.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运动的效果D.宪法规定的各级人大的召开7.海南省的行政区划中包括4个黎族自治县和2个苗族自治县。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8.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规模巨大的民主选举运动的部分数据。

历史必修1: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历史必修1: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右图是我国发行的纪念邮票,它纪念的重大事件是()A.中国共产党诞生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辛亥革命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邮票所展示的是一艘船,1921年7月中共“一大”先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2.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A.中共“一大”的召开B.中共“二大”的召开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D.中共“三大”的召开解析:选C。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C.开始创建人民军队D.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解析:选B。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后率部队转入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4.(2012·湖南衡阳高一月考)这里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

“这里”指的是()A.江西瑞金B.陕西延安C.贵州遵义D.甘肃会宁解析:选C。

注意题中信息:“193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

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方针路线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 材料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立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解析:本题以诗歌形式考查近代中国发生的社会巨变,要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回答相关历史问题,材料出处是关键信息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选择题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体现出()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

这说明新中国()A.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D.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7.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

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

”投票通过这部“伟人文献”的会议是()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毛泽东说:“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含解析.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含解析.doc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编者选题表1.右边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B.三大战役胜利C.新中国的成立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解析:C 漫画反映的时间是1949年10月3日,《大旗招展全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对世界的影响,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1945年,三大战役胜利是在1948年底1949年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在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B、D三项错误。

2.(2017·河北张家口期末)下面是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表,它表明新中国政权( )B.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特点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解析:B 从表格中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可知新中国政权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特点。

3.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段话的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B.“八字方针”提出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解析:C 注意“1954年”这一特定时间,这一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状态从此结束。

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4.(2017·山东潍坊期末)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这反映了(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B.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D.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解析:D 材料表明“人大选举法”中选举方式及代表名额比例上均存在不合理现象,反映出选举法案需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检测: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检测: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选择题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著作是()A. B.《论持久战》C. D.《论十大关系》2.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②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④《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1953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了。

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在制定宪法草案时应阅看参考下列资料,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说明本次会议( )A.代行立法机构的职权B.暂行中央政府的职责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确定了社会主义原则5.下表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领导人名额构成,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B. 体现了各党派、各阶层政治地位的完全平等C. 体现了新中国政权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D. 政府领导人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基础上产生6.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7.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党和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近三个月,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

材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配套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配套练习题含答案

解放战争·配套练习1.杨奎松评价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双方一个力图以承诺民主为掩护,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一个则必欲以事实上割据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军队和干部。

”该事件是()A.辛亥革命时的南北和谈B.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C.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D.解放战争中的北平和谈2.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此处强调的是()A.土地政策的重要性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3.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D.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4.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占11,《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⅔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

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5.作家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一书中指出:“解放战争并不仅是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那样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亦有攻打太原的艰难和血腥,攻打金门岛的惨烈和失败,攻打兰州的诡异和曲折,无数的人生悲剧掩埋在历史的深海里。

”下列对解放战争经历曲折、跌宕过程的原因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国共双方在各战场的军事态势不同B.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劣势和武装落后C.二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格局的影响D.美国始终都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6.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同步练习题: 第6单元 第20课 学业分层测评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同步练习题: 第6单元 第20课 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经有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

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解析】1949年,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为解决成立新中国的问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答案】 B2.新中国人民政府管理和建设国家的最早法律依据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在宪法颁布之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我国建设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故选B 项。

【答案】 B3.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四枚主题为《20世纪回顾》的邮票,再现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发生时间最晚的是()【解析】A项发生于1949年10月,B项发生于1921年7月,C项发生于1945年8月,D项发生于1919年5月,故选A项。

【答案】 A4.“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解析】从材料“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可知该宪法是1954年宪法。

A、B、C三项都是共同纲领的内容。

故选D项。

【答案】 D5.“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这一评价适用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由材料中的“少数民族自治”“因民族制宜”等关键信息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 第六单元 第20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 第六单元 第20课

政 党 制 度
政治 制度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性 质 民 族 制 度
政治 制度 中共 领导 的多 党合 作和 政治 协商 制度
性 质
发展演变 (1)1949年政治协商会 议的召开,初步建立 这一制度;(2)1954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召开,正式确立这一 制度;(3)1956年“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的提出,标志着 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 新阶段
意义 调动了民 主人士参 政议政的 热情,开 创了群策 群力、共 同建设国 家的新局 面
2.初步建立
(1)标志: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2)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
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 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 (3)内容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人民民主 纲领》,规定了国家的国体——__________ 专政 __________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 针和政策。
[轻巧识记]
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
人民政府 会和各级_______________ 。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经济 (2) 时机成熟:新中国 __________ 建设的大规
3.确立 (1)标志: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全国 (2)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______ 人民代表大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任务已经结束, 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 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政治协商 和民主监督。 (3)主要职能: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第20课课后提能训练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第20课课后提能训练

第六单元第20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A.总统制B.内阁制C.君主立宪制D.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于1914年5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故选A项。

2.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日本在“二十一条”中指出:“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与他国。

”其真实目的是( )A.排斥其他列强,妄图独霸中国B.维护北洋军阀政府的利益C.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D.欺骗国际舆论【答案】A 【解析】国家利益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切出发点,故A项正确。

3.下图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时期【答案】D 【解析】袁世凯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此时属于北洋军阀时期,故选D项。

4.1924年1月,孙中山说:“这13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D.孙中山继续革命【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妄图恢复帝制。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人们困苦不堪,政局动荡不安,故A项符合题意。

5.1920年,《申报》一则时评指出:“共和为文明之美称,初不料共和之结果,一变而为五代之割据。

无端而有督军,无端而有巡阅,使国人恶之如蛇蝎,外人亦匿笑不置。

”这则时评旨在( )A.传播民主共和观念B.营造国民革命氛围C.倡导苏俄革命道路D.揭露军阀政治弊端【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之中,因此《申报》时评是要揭露军阀政治的弊端,故选D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_课堂检测解析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0课_课堂检测解析版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

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D)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

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B)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随堂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随堂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选择题1.(2018·九江高一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

”这说明 ( B )A.中共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B.中共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C.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中共和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解析]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只有中共才是唯一的执政党,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各党派平等政治的精神,故B项正确;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可能决定中国政治建设的成败,故D项错误。

2.(2018·遵义高一联考)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

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 B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B.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解析] 根据“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根据所学,《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简称,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其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仍是统一战线组织,起参政议政作用,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人教版历史必修1电子题库 第六单元 第20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电子题库 第六单元 第20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Word版含答案

1.(2012·湖北襄铁一中高一检测)毛泽东写给宋庆龄的亲笔信:“庆龄先生: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沪上环境如何,至所系念。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表明()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获得新发展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解析:选C。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指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直接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2.(2012·湖北唐山一中高一检测)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这个“新制度”指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议会制度解析:选A。

“人民……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揭示了这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制度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5亿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

这说明1954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选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宪法是在广泛征求人们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说明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第二十课
一、选择题
1.(2018·九江高一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

”这说明( B )
A.中共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中共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中共和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解析]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只有中共才是唯一的执政党,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各党派平等政治的精神,故B项正确;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可能决定中国政治建设的成败,故D项错误。

2.(2018·遵义高一联考)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
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

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 B )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解析] 根据“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根据所学,《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简称,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其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共同纲领》起了
临时宪法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仍是统一战线组织,起参政议政作用,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3.(2018·宿州高一期末)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

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D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即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而非1954年宪法颁布的作用,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建立,C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层面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D项正确。

4.(2018·广州高一期末)中国现代有一种制度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该制度是( A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A项正确。

5.(2018·莱芜高一联考)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C )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解析] 依据材料“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等信息可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故答案为C项。

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

二、非选择题
6.(2018·芜湖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人的根本政治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对于千百年来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工人和农民来说,新中国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解放。

——《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材料二 60年来,我国的基本民主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这一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成果,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一中,新中国名称的确定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根本政治追求”?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
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意义。

[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对于千百年来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工人和农民来说,新中国
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解放”得出是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小问实际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的作用。

[答案] 追求:人民至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国家的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它服务于人民,并接受
人民的监督。

意义: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为国家政治建设准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具体名称。

简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时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解析] 第一小问直接根据所学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他们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

[答案] 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关系: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