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外领事关系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_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_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442281976c66137ee0619c2.png)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曹倩琴(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333000)摘 要: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始于晚清,完成于民初,外交机构也历经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
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在外交机构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封建统治大框架内进行的外交机构变革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直至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共和制,在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北京政府对外交机构进行彻底改造,最终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清末民初; 外交机构; 近代化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1)02-0097-03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旧有的封建外交制度(朝贡制)逐步瓦解,中国外交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
作为国家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外交机构,其变化是与整个国家政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以中国封建君主政体为前提的外交机构近代化道路必然充满矛盾和对抗,直至封建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一、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末外交机构转变清朝早期,中国建立起东亚朝贡体系的外交体制,朝贡国包括朝鲜、安南和琉球、暹罗、缅甸、南掌、廓尔喀、浩罕、坎巨。
鸦片战争前,西洋(荷兰)、吕宋(西班牙)、澳门夷(葡萄牙)也属于朝贡国系列中的国家,“每次使者,皆卑身屈己,侪于藩臣贡使之列,行三跪九叩之礼”①。
但在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荷兰和西班牙很快便退出了朝贡国之列。
甚至在19世纪上半叶,这种朝贡体系内的朝贡国行为还有加强的趋势。
19世纪上半期西方殖民主义的势力已经从东亚大陆的边缘逐渐接近了核心,东亚朝贡体系范围包括的各国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严重威胁。
朝贡体系内的各国加强朝贡行为,更多的是寻求宗主国清王朝的保护,使其免受西方国家的入侵。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朝贡体制并未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fa97b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e.png)
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外交和国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命运。
本文将从清朝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和影响力等方面探讨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一、清朝的外交政策清朝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为核心目标。
清朝治下的中国疆域辽阔,与许多邻国接壤,因此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就是平衡和维护与邻国的关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以和平相处和谈判解决争端为基调,主张以礼仪和文化传统为基础,通过朝贡贸易来维系外交关系。
在清朝外交政策中,朝贡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通过与朝鲜、越南、琉球等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巩固了对邻国的影响力,并通过这种方式间接控制和管辖了这些国家。
同时,清朝还与俄罗斯、英国等欧洲列强进行贸易交流,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清朝的国际关系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与外国列强的接触和影响,内部因素则涉及国内政治和社会动态的变化。
1. 与欧洲列强的关系清朝与欧洲列强的关系比较复杂。
17世纪以后,欧洲列强开始涌入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贸易和军事行动。
受到西方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威胁,清朝不得不与这些列强进行外交交涉。
中国清朝与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与俄罗斯的《盐务大臣汉白露条约》等条约签订,使得中国不得不割让领土和增加对外开放程度。
2. 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清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安全和稳定。
清朝与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保持着朝贡贸易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维持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
而与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关系则较为紧张,清朝与准噶尔汗国和俄罗斯展开边界争端。
这些纷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朝对周边地区的掌控和影响力。
三、中国清朝时期的国际影响力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减弱。
一方面,中国在与外国列强的贸易和军事往来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割让,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清朝政府对内政不力,社会动荡频繁,这也导致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下降。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dddd77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4.png)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对于理解清朝的历史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清朝外交政策的特点以及与外国的关系,从而揭示清朝外交的发展与影响。
一、清朝外交政策的特点清朝正式建立于1644年,由满洲族建立并统治。
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如下:1. 封建皇权凌驾于外交事务之上:清朝的外交政策以皇帝为中心,外交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外交使团由皇帝派遣,接受皇帝的指导和决策。
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围绕着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皇权展开。
2. 和平共处与邻国互助:清朝主张和平共处,尊重邻国的主权,并通过礼仪之邦的方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清朝鼓励对邻国进行贸易往来,并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友好条约,以保持稳定的边境关系。
3. 朝贡体系的维护:清朝借鉴明朝的朝贡制度,与一些国家建立了朝贡关系。
通过朝贡体系,清朝巩固了自身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对外贸易,获得了世界各地的珍贵物品。
朝贡使团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4. 崇尚五服与婚姻外交:清朝秉持着五服之礼,即在外交场合下,区分五种不同级别的服饰来显示对方的地位。
此外,清朝还重视通过婚姻来维系国际关系,派遣皇子、公主与外国贵族联姻。
这种婚姻外交不仅有助于巩固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也扩大了清朝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二、清朝与邻国的关系1. 清朝与俄罗斯:清朝与俄罗斯的关系复杂而充满争议。
在早期,两个国家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恒辽条约》等协议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领土争端日益加剧,导致后来的《恒辽条约》无法解决问题。
造成了中俄战争的爆发。
2. 清朝与朝鲜:清朝与朝鲜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清朝对朝鲜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并控制朝鲜的外交权。
尽管有时存在一些争议和矛盾,但总的来说,朝鲜一直是清朝一个重要的邻国。
3. 清朝与日本:清朝与日本的关系较为复杂,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贸易冲突。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1b84b6d9b9f3f90f76c61b95.png)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而以外交领域为最。
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外交体制日益现代化,逐渐合乎国际惯例,并且催生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外交人才,使原本虚弱的中国能够取得一些难能可贵的外交成果。
二、清末的外交体制变化1840年以前的中国,沿袭传统的对外交往习惯。
这种所谓的“外交”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中国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
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
理蕃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
礼部也不是专管外交的机构,它下面有两个涉外机构,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贵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
另外,鸿胪寺专掌替襄礼仪之官。
军机处由于它掌握皇帝旨意的草拟和颁行,因而也参与对外决策咨询。
可见,这个时候中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体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一批专职的官员,只有一些分散于各机构的部门,职责比较混杂。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
五口通商大臣”因开放五处口岸的约定而设立,始于1844年,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兼有外交权力的职务。
这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又说明清政府内心里的“蛮夷”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政治外交关系。
“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
1858年由两江总督兼任。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迫于列强压力,1861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一直存在了40年。
总理衔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大权进行了新的明确分工。
随着外交事务的增多,总理衙门逐渐变成了最重要的中央权力机关,不但“专办外交”,而且通商、关税、传教、招幕华工、海防、船务、邮电、铁路矿务等事务,无不由其兼管。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8c834d2a5901020207409c4d.png)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1842年开始,列强开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了与西方各国的颇繁交往,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外交。
近代外交体制也慢慢建立起来。
首先是朝贡体制的瓦解。
1840年以前的中国,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朝贡体制。
统治者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也不建立相应的外交机构,这个时候的中国尚没有建立相应的近代外交体制,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部等地区的朝贡国频繁遭到外来侵略者的冲击和侵略,这主要与欧美列强和日本的侵略有关,另外中国本身的国力衰弱,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的减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加之朝贡国的民族意识也逐渐地增强。
到了90年代中期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当时英国人签字的条约用中文写成,双方同时抬头书写,以示英、中两国处于平等地位。
“五口通商大臣”设于1844年开始由两广总督兼任,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
这里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但清政府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且不是政治外交关系。
而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衔门的设立,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开始起步。
中国外交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比如:清政府开始派使出洋,出现第一个正式的官方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赋有正式的外交使命。
总理衙门成立在传统的外交体制里打开了一道缺口,从此清廷有了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
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走向世界的标志。
总理衙门内设的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以及同文馆、总税务司,上海、天津的南北洋大臣,承担着以前从未有过的外交事务。
1901年清廷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这主要与列强的强烈要求和清政府改革时弊的需要有关,列强不满“职责不专,遇事拖延”的外交机构。
在这期间清政府也为列强的侵略而感到感到不安,所以也思考着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寻找较好的外交对策。
中国近代通史复习提纲(1)
![中国近代通史复习提纲(1)](https://img.taocdn.com/s3/m/579ac7a5c77da26925c5b07d.png)
近代中国通史复习本专题涵盖了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分期界标:“五四”运动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4、中国近代化的沉浮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一、时间范围: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二、基本线索: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阶段特征】一、政治:1.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太平天国运动);二、经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日益解体;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新思想的萌发;选修I戊戌变法)1.开始向西方学习;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五、知识点整理(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发动战争1)英国走私鸦片: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75318d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b.png)
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原创版3篇)《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篇1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在清末时期,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是指外国通过其在华领事等对处于中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种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商人领事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各国间贸易往来的增加,领事制度的重要性逐渐被各国所认识,并开始系统地发展起来。
在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允许外国在中国设立领事馆和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款。
领事裁判权的制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外国人的管辖权:领事可以行使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的司法管辖权,包括对本国国民的财产、生命和自由的保护,以及对本国国民之间或与外国人之间的民事和刑事案件的管辖。
2. 对本国国民的保护:领事可以保护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包括对其人身安全、财产和利益的保护,以及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和翻译等服务。
3. 对条约和协议的执行:领事可以监督和执行本国与另一国签订的条约和协议,包括商业、航海、投资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协议。
4. 对本国政府和外交政策的支持:领事可以代表本国政府与另一国政府进行外交谈判和交流,以及为本国政府和外交政策提供支持和协助。
需要注意的是,领事裁判权制度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外国领事可以在中国领土上随意行使司法管辖权,而是需要遵守中国的法律和规定,同时受到中国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篇2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在清末时期,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开始确立,这是由于当时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而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外国领事被授权在中国领土内处理本国国民之间的纠纷。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六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__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六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__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255e243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0.png)
创新1+1
情境创新+命题创新
创新1+1
1. 新考法·对比考查[2023江苏高邮一中调研]1927年,中共五大的会场背景特意突出孙中山及国民党。1928年,中 共六大的会场将中国共产党的党旗置于会场背景的中心位置,然后将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置于党旗的两侧。该变 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摆脱共产国际影响 B.从实际出发探索革命道路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 D.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摘编自冯俊峰、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等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乡村治理变化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乡村治理变化的原因。(6分)
经典3+2
答案
10.【参考答案】 (1)特点:治理区域从基层到中央;治理主体由民间主导到政府主导;治理方式从注重教化到形 成规章制度体系;治理目的从侧重经济、教育管理到成为政治统治工具。(8分) (2)原因:借鉴了历史上乡村治理的方式和做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 为应对国内形势的变化政府做出调整。(6分) 【解题思路】 (1)从材料中看,清末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改革乡村治理,民国政府建立后,政府开始主导乡村治 理变革,由此可知治理主体由民间主导到政府主导;从材料中看,清末乡村治理改革主要是在地方进行,以教化形式 为主,民国政府通过中央制定制度进行乡村治理改革,可知变化的特点是治理区域从基层到中央,治理方式从重教 化到形成规章制度体系;从红军壮大后民国政府把乡村管理制度从江西推广到其他地区,可知治理目的从侧重经 济、教育管理到成为政治统治工具。(2)从材料中看,清末就已经开始进行乡村治理改革,由此可知民国政府乡村 治理借鉴了历史上乡村治理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进行了乡村治理制度改 革;1927年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队伍和根据地不断壮大,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南 京国民政府推广了乡村治理改革。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https://img.taocdn.com/s3/m/4e7e241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d.png)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外国列强的侵略,并且出现了对外关系的混乱和外交制度的破产。
因此,中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制定外交制度,以应对外部压力和保护国家利益。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由皇帝和朝廷决定。
然而,由于内忧外患,清朝政府越来越无力应对外交问题,外交制度的效率和灵活性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清朝政府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外交制度的元素,以和增强外交能力。
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东交民巷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事务。
这一机构的成立被视为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起点。
东交民巷事务衙门的成立标志着清朝政府开始借鉴西方的外交制度,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外交机构,提高了外交的效率和专业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外交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
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外务部,标志着中国外交制度进一步加强。
外务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包括派遣外交使节、签订条约和处理国际纠纷等。
此后,中国的外交制度逐渐与西方的外交制度接轨,并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然而,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国家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影响,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
1898年,清政府实施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来中国。
这一也涉及外交制度的,推翻了东交民巷事务衙门的统治地位,设立了大清国务部和宪政制度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次最终以失败告终,外交制度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1912年,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
新生的中华民国试图建立自己的外交制度,以应对新的国际环境。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了外务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这标志着中国建立了新一轮的外交制度,并且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和独立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中,中国还通过加入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国家利益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同时,中国还通过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和签订条约等方式,保护国家利益并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讲解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8adb62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a.png)
1)背景: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道光
皇帝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英国政府以
此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爆发:1840 年 6 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3)结果: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条约
时间
内容
割 让 香 港 岛、 赔 款 2100
中英《 南京条约》 1842 年 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及
开放五口通商等
续表
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1898 年)
1.背景
2.概况
1)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
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2)清政府和列强的联合绞杀。
5.影响
3.结果: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
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
主权完整
地区驻扎军队
2)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
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
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点 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
斗争
一、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年)
1.原因
3.“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
商“ 东南互保”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世 界———资
本主 义 不 断
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确立
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
等国占主导地位
对外关系:殖民扩张
政治:君主专制统治顽固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 国———停
科技军事:科技落后;军队作战能力低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88300ef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c.png)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打开文本图片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一部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历史。
本专题立意于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中国对外关系这条主线,对晚清时期(1840~1911年)、民国时期(1912~1949年)、共和国时期(1949至今)三个时期的中国外交进行系统考查,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开放与崛起过程。
【知识梳理】一、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朝贡体制开始动摇。
2.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开始向近代平等外交艰难转型。
3.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败给自己的藩属国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朝贡体制彻底崩溃,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外国列强,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国际地位的重大变化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政府,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3.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
中国国内爆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上有条件的收回了胶济铁路和青岛,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750511b16fc700abb68fc86.png)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清末新政中的中国外交的新变革
![清末新政中的中国外交的新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6c192cde6137ee06eff9182b.png)
清末新政中的中国外交的新变革【摘要】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外交体制改革,从闭关到一步步开放,其中外务部的设立,取代了总理衙门成为清末外交的行政机构,进一步满足了帝国主义掌控中国,侵略中国。
中国由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过度,这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新政;外务部;变革一、清末新政的背景“庚子事件发生后,面临亡国灭种和内忧外患的时局,慈禧太后‘深念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是造成该事件的原因。
她觉得不能按照原来的统治方式继续下去。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在西安她就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
”[1]二、外交的演变中国在长期对外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华夷观念,并且一直延续至清代。
清代以前的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始终保持了一种“宗藩”关系,中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的需要,因而在中国传统的国家机构中,也就不需要有专职外交机构,对外事宜均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
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还掌管一部分外交事务。
清政府以理藩院处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政治组织形式等,一般均和某些‘藩部’的情况有近似之处。
”[2]自18世纪始,英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但是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依然固步自封,以天朝上国自居。
鸦片战争的失败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然而清政府并没有以此为警惕抓紧改革,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对外交涉事务增多,为方便与各国交涉事宜,1861年以总理衙门的设置为标志,晚清政府的外交观念逐步向近代外交观念演变。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政局的一次重大变动,客观上也反映出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冲击下中国传统对外关系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趋势。
开始把中国的外交纳入国际外交的轨道,它改变了中国以前没有外交的局面,对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理衙门设置后,各国与中国在交往过程中,对总理衙门逐渐产生不满,他们认为总理衙门不能适应自己国家的利益需要,他们认为新的外交机关比总理衙门应当更有实权,更方便列强对清政府的最高机关施加影响。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https://img.taocdn.com/s3/m/44ea935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5.png)
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清朝晚期,外交事务由内阁处理,外务部起着辅助的角色。
清朝官方
对外外交通常采用礼仪之邦的方式,重视外廷之礼以维护国家尊严。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和经济压力加剧,中国对外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
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成立了外务部,为外交事务负责。
外务部制度借鉴西方,设有大臣和几个司局,负责对外国进行交涉。
然而,由于清政府不力和内外交困的局面,外务部的实际作用有限。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外交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民国政府设
立了外交部,成为管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
外交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近
代外交制度开始形成。
民国政府积极推动外交事务的现代化,参与国际会
议和签订国际协定,与各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然而,20世纪前半叶对中国来说是战乱频繁的时期,外交制度也受
到了巨大冲击。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但未能获得正当的对待
和利益保障。
由于战争的破坏,外交部的组织和功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
冲击。
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制度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
外交部的权力和地
位进一步增强,与国务院的关系更加紧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参与
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入,更加需要专业化和高效的外交体制。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历经了清末民初的探索、民国时期的形
成与发展、解放后的重建和开放的现代化。
外交制度的演进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相互影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影响力的提高,
外交制度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和创新。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近现代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2b3201de195f312b3169a532.png)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综合国力、文化传统的综合反映。
它与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局势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历届反动政府的腐朽卖国,中国基本是上“弱国无外交”,国际地位极为低下。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一、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概况时期政策基本内容实行的根本原因晚清时期丧权辱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北洋军阀时期总的来说是推行出卖中国主权、投靠帝国主义的政策;也有一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活动封建军阀地主阶级政权的反动性质决定的;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扶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依附和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统治初期为制造“自主”形象,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其根本利益,进行了抗战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为取得美国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国共合作,共同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继续奉行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政策也有了新的发展二、中国近现代各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演变(一)清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演变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ae091e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3.png)
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清末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是指在清朝末年,外国领事在中国境内享有一定的司法权力。
这一制度的背景是西方列强与清朝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南京条约》(1842年)和《天津条约》(1858年)。
根据这些条约,外国领事
在中国担当了维护本国公民和商业利益的职责,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处理与本国公民相关的刑事和民事案件。
根据清朝与各国签订的条约,外国领事裁判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清朝的司法主权。
具体来说,外国领事可以对本国公民(或者与本国公民有关的人)提起和审理案件,并最终作出裁决。
清朝政府对此表示了一定的接受和尊重,这也是为了符合与各国签订的条约。
外国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外国人的权益,但也引发了许多问题。
首先,这一制度削弱了清朝政府的司法主权,对国家主权构成了挑战。
其次,外国领事的裁判权往往存在主观偏见和不公平待遇的问题,对中国人民而言不公正。
还有一些外国领事滥用裁判权的情况,导致市民对外国势力感到不满和不信任。
随着中国革命的兴起和清朝政权的不断衰弱,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逐渐被废除。
1924年,中国政府发表了《废除在华
外国领事特权声明》,确认了废除外国领事裁判权的原则。
此后,中国逐步恢复了对自己领土内的全面司法主权。
第03讲外交体制
![第03讲外交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9140a9f2910ef12d2af9e7ca.png)
1988 年,外事小组的正式成员扩大,由李鹏总理担任组长,国务委员吴学谦为副组长,成
员包括外交部长、外经贸部长、中联部长、国防部长、人民日报社长及两名顾问,这有利于 更好地协调对外经济、军事和政党关系,以及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1996年江泽民接替李鹏, 担任中央外事领导小组组长,这是该小组在历史上第一次由最高领导人担任负责人。
2.晚晴外交体制演变
(1)“五口通商大臣体制”
• 五口通商大臣” 设立于1844年,为钦差大臣,由两广总奋兼任。“五口 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粉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兼有外交权力的
职务。
• • 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1858年,该大臣职务 由两江总督兼任。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西方冲击的首次制度性反应。这一体制的形成经历 了战时钦差时期、两头体制和两广或两江总督兼职三个阶段。这一体制 在形式上虽然有所创新 ,但性质仍然属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在应付鸦 片战争之后新的国际形势时 ,五口通商大臣体制收效甚微 ,因此这一体 制在中国近代制度发展史中 ,是制度转型的一次尝试。
24
外交代表机关的级别
1.外交代表机构的级别:大使馆、公使馆、代办处 • 大使(Ambassador) • 公使( minister )
– 特命全权公使(envoy extraordinary and minister plenipotentiary)
• 代办(chargé d’affaires, [c.d.a.] ) – 常驻代办(chargé d’affaires en titre) – “临时代办”(chargé d’affaires ad interim) 2.外交代表机构人员构成
(二)外交执行机制
外交机构
中央的外交机关
民国时期的外交与中国国家地位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外交与中国国家地位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2ab9f4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8.png)
民国时期的外交与中国国家地位的变化主讲人:王建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教授2006年4月6日中国国家地位的恢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近代以来的外交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有必要交代一下晚清的外交。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不平等条约接踵而来,中国的国家地位逐渐下滑,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达到了最低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谈民国的外交。
民国的外交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北京政府时期,1911-1928这一时期,中国的地位是在困境中回升。
民国政府继承了晚清的外交格局,这个外交格局是民国政府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继承的。
民国初年,中国的外交仍处于困境之中,这种困境主要是由于晚清时期所造成。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困境在民国初年有所加剧。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于条约和若干赔款问题无论是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还是袁世凯的北京政府,都无一例外地做出了宣示,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继续支付赔款。
当然这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孙中山的南京政府之所以做这样的宣示,主要是因为革命党人不希望外国列强介入并干涉中国争取共和的斗争,希望列强能维持中立,所以要调整好革命党人与列强之间的关系,因此信守条约是必须摆出来的一种姿态。
但实际上革命党人在夺取政权之前已经有很多民族主义的言论了,也很想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不平等特权。
袁世凯的北京政府则不同。
孙中山虽然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但袁世凯想要获得国际上的承认。
列强特别是英国和日本就抓住这一点,以中国承认不平等条约作为换取承认的条件。
袁世凯为了获得列强的承认,就接受了晚清时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二)边疆危机这时的边疆危机比晚清时已经有所加剧。
清朝统治时期的疆域比起明朝统治时期大大地扩大了,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地都很稳定地在清朝的统治之下。
辛亥革命发生时,在边疆地区,如外蒙古、西藏出现了独立运动。
边疆地区的危机实际上在背后是得到列强的支持的。
例如外蒙古得到了沙俄的支持,沙俄出兵赶走了清朝在库伦的办事大臣及其卫队;在西藏也是类似的情况,英国在背后支持西藏的独立。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20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20](https://img.taocdn.com/s3/m/b8c7cfd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2.png)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本课程系统介绍从1840年到1949年的晚清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
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以来中外关系中的每一重大事件的讲解,中国与英美法日俄德等大国以与其他东西方国家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分析,近现代中国外交机构的演变等等。
一些纯史实的事件主要由学生自己看书,重点复习需要进行分析的问题。
使用的教材为熊志勇和苏浩编著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一章近代之前的中外关系(2课时)复习目的:本章主要讲授近代之前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实行封建主义制度的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不仅使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同蓬勃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正确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学生理解此后中外关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为把握近代外交史打下基础。
复习内容:一、殖XX义势力的东侵-十六、七世纪以来,虽然国际关系准则已基本形成,但欧洲殖XX义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疯狂的掠夺。
其中,葡萄牙人殖民澳门,沙俄向中国东北扩张。
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长期以来,中国各封建王朝讲求华夷之辨,一直以世界中心自居,把外国人统称为“夷”。
根据这一思想建立起来的宗藩体系中,中国是宗主国。
清政府初期对外关系分别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
伴随欧洲殖XX义者在世界上进行扩张的是天主教势力。
早期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对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作了一定的工作。
但随着教会势力的增长,罗马教1 / 19皇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再加上殖XX义者在沿海各地的骚扰,清政府担心国家和政权安全而下令施行“闭关政策”。
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状况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的正常发展,特别是造成中英贸易的极大不平衡,英国入超。
英国先后派遣马戛尔尼等使团来华,试图获取贸易等特权来解决这个问题,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两国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章第一次鸦片战争(2课时)复习目的:这章介绍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重要事件--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
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f0586410581b6bd97f19eac9.png)
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摘要:近代中国在外力的逼迫下打破了“夷夏之防”,开始接受西方外交观念、外交制度,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慢慢地融入了世界,形成了新的国家关系,成功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文章从外交机构的演变、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晚清外交机构近代化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直到鸦片战争才迫于世界形势作出变革。
一、外交机构的演变1、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政府,没有国家概念,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的基础之上,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将所有与之交往的国家一律看作藩属国,缺乏平等的外交、通商关系。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曾多次来到中国,想与中国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但这种情况直到鸦片战争前也没有任何的改变。
清代以前的中国由于没有和外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的需求,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基本上由礼部负责。
2、清王朝雄踞满洲时,为了笼络蒙古王公,设立了“蒙古衙门”,后来改为“理藩院”[1]。
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
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
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理藩院的部分外交职能并入总理衙门,理藩院只负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事务,不再负责对俄交涉,其在清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总理衙门设立前,清朝主要的外交事务由礼部负责,包括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
3、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2、中国在外国设领之始
(1)明清时期的传统思想是不管国外的华侨,因此没
有在国外设领的考虑。 红溪惨案
明廷:“所杀华人皆系私自出洋,罪在不赦。” 乾隆:“ 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 朝廷概不闻问。”
二2、中国在外国设领之始
(2)外国要清政府到国外设领。 1860年,同俄国签订《北京续增条约》 第八条规定:“俄罗斯国可在通商之处设立领事馆,以便管
而实不知其来历。”
二1(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
南京条约规定外国可以在华设立领事:
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共13条。 第一条:“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好,所
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 第二条:“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
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 管事(superintendents)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 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
Hale Waihona Puke 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
1719年 俄国 1793年 英国 1816年 英国
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
1719年俄国派团来华拟与清签约、设领 留下一人做常驻领事 1722年康熙时期被逐。
1793年英派马戛尔尼代表团来华
“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即为尔国王 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如今后英商“将货船驶至 浙江、天津地方,欲求口岸交易……定当立时驱逐出 洋”。
——薛福成 1890年 《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保护华民疏》
“西洋各国领事之在中国,权力犹大。良由立约之初,中国 未谙洋情,允令管辖本国寓华商民,与地方官无异。洋人每有人 命债讼等案,均由领事官自理,往往挚我地方官之肘。从此中国 各口之枝节横生,亦实由于此。”
“盖领事一官,在彼外洋,虽无管辖华民之权,实有保护华 民之责。纵令妥订条约章程,必得领事随所见闻,与彼地方官商 办,则洋官亦得借以稽查,而土人不敢任意苛虐。即驻洋使臣欲 与外部辩论,亦必以领事所报为凭,方能使洋官有所顾忌。此领 事一官所以不能不设之由,而已设领事之处,未尝无显著之效 也。”
•清朝在外设领情况
1877年 新加坡 胡璇泽
胡璇泽
(1816-1880)
原名亚基、玉玑,
,号琼轩,
别号南生。英文名字是Mr.Wh
ampo(黄埔)。广东省番禺县
(今属广州
市海珠区)人。
1878年任命范锡朋为驻日本横滨领事; 陈树棠为驻旧金山领事。
1879年任命刘亮源为驻哈瓦那领事。 1885年任命黄锡铨为驻纽约领事。 至1911年清灭亡时共在外设40多个领馆。
国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载。
一2、唐代的蕃长制 被视为中国领 事制度的渊源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 以法律论。”
——公元737年《唐律》
在外国人聚居的地方任命伊斯兰教长一人,依照伊斯 兰教风俗对进行管理。
“海外诸国人聚居之所设蕃坊,置蕃长一人,管理蕃 坊事务,以及招邀蕃商入贡之事”。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对外领事关系
一、 中国领事制度的渊源 二、晚清时期 三、民国时期
一、 中国领事制度的渊源
1、中外官方交往的历史始于汉朝 2、唐代的蕃长制 被视为中国领事制度的
渊源
一1、中外官方交往的历史始于汉朝
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张謇出 使西域。
东汉(公元25年-220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97年班超又派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166年,大秦王派使臣来中国——中
二1(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
第一位被清政府正式承认的英国领事
1843年11月8 日,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原驻印度马德 拉斯军队上尉巴富亚以英国首任领事身份上任,成为 第一个被清政府承认的外国领事。
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向中国派遣领事。
二1(5)诸列强在华攫取“领事裁判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第13条规定,英领事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即中英两 国国民在中国境内发生民事诉讼,由英国领事调解 之后十几国列强纷纷效尤。 英、美等国还在华设立法院。 此情况持续一百多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第9页
•再用数字来说明问题
据1935年的《外交年鉴》,当时共有77个 国家在我国大47个城市设了196个领馆和办公 室,遍布各省包括西藏、新疆。其中日本有44 个、英国22个、法国15个、荷兰10个。连一些 穷乡僻壤都有外国领馆。如吉林省的洮南县, 日本早就在这里设了领馆。
——薛福成 1890年 《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保护华民疏》
薛福成就外国阻挠中国设领一事指出:
“然之所以议之稍久,迄少就绪者,盖因 立约之初,中国未习洋情,并不知华民出洋之 众,于是单给彼在中国设领之柄,而无我在外 洋设领之文。又各国开荒岛为巨埠,专赖招致 华民,而洋人实属了了。一经我设立领事,彼 不免喧宾夺主之嫌,又碍其暴敛横征之举,所 以始必坚拒,继则宕延。”
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
1655年 荷兰
“这两使节事事都顺从中国人的要求。他们带来贵重的礼物, 并且听凭这些礼物被人称为贡物,自己也竟这样称呼它,他 们也拜领了优厚的恩赐;他们俯伏在皇帝前面,他们在皇帝 的圣讳、诏书和宝座之前恭行了三跪九叩首的礼节;他们情 愿以一个亚洲藩属向宗主国来朝贡的使臣自居。他们希望用 这种行为在中国取得贸易特权,象他们在日本以同样的手段 所取得的一样,但他们所得的只不过是被准许每八年遣使一 次,每次随带商船四艘而已。”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7 年版,第53页。
中华民国时期的领事制度
1930年《驻外使领馆组织条例》对各级领馆的组织做了比较明确的 规定,编制也有所扩大。
总领事馆,设总领事一人,副领事1至2人,随习领事1至2人, 主事1至2人,此外必要时增设领事1人。 ➢ 领事馆,设领事1人,随习领事1至2人,主事1至2人,此外必要时 增设副领事1人。 ➢ 副领事馆,设副领事1人,随习领事1至2人,主事1至2 人。
以及司法权都由外国操纵,形成“国中之国”,外国 领事成为“国中之国”的“太上皇”,使中国沦为半 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结论
西方的领事制度是作为帝国主义的侵略 工具进入中国的。 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的领事制度。 西方的领事制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 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 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二1(3)清政府为何不承认外国领事
长期的封建社会,特别是自明朝至清朝的海禁和闭关 锁国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生产关系、生产力、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等在内都大大落后于西方。更可悲的是对此落后竟 一无所知,包括不知领事为何物。
乾隆:“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惜外夷货物 以通有无。”
乾隆:“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 林则徐:“沿海文武员弁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其名,
薛福成(1838-1894)
薛福成,字叔耘,号庸庵, 1838年4月12日出生在无锡宾 雁里一个书香门第。
1889年5月,朝廷对薛福成赏 二品顶戴,以三品京堂侯补 的身份担任出使英、法、意、 比四国大臣。
著有《筹洋刍议》和《出使 四国日记》。
“臣窃思领事一官,关系紧要,而南洋各岛,华民繁庶, 若不统论全局,则一事之利弊无以明;若不兼筹各国, 则一隅之情势无由显。”“大抵外洋各国,莫不以商 务为富强之本。凡在他国通商之口,必设领事以保护 商人,遇有苛例,随时驳阻。所以旅居乐业,商务日 旺,即游历之员,工艺之人,亦皆所至如归。”
(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 (2)西方单方面派领事未被清政府认可 (3)清政府为何不承认外国领事 (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 (5)诸列强在华攫取“领事裁判权” (6)诸列强在华各设租界
二1(1)、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几次敲门
1516 年 葡萄牙 1516 年(明正德11年)葡萄牙驻马六 甲总督派员到中国要求通商,后被允 许租下澳门——近代外国人到中国之 始。 《明史》《佛朗机传》的记载,“剽 劫行旅”、“掠卖良民”。
二1(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 领事
赔款里的第一笔是给英领事等
清政府共赔2100万两白银,其中第一笔就是给领事等: “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 领事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 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两偿补原价。”
第二笔300万赔偿商人。 第三笔900万赔偿军费。
——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朝》 第118卷,宣统三年刻本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 并无贵重……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 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 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8
1816年英国再派阿美士德谨见嘉庆,因 礼节问题被拒。
二 、 民国时期
领事制度的发展
对外领事关系
中华民国时期的领事制度
按照国际惯例,中国采纳了国际上通行的职业领事制度和名誉领事 制度。 1916年公布了《外交官领事官官制》 领馆分为总领事馆、领事馆、副领事馆3级 领事官分为总领事、领事、副领事、随习领事、通商事务员5等 3级领馆分别以总领事、领事、副领事为馆长,其下设副领事一 人(实际仅在总领事馆)或不设,随习领事1人或不设。 此外,每馆设主事1至2人,学习员不定人数。 就每个领馆的编制而言,与前清相差无几。
——宋.朱或.《萍洲可谈》
宋代蕃坊改为蕃坊司。
一2、唐代的蕃长制 被视为中国领 事制度的渊源
原因?
职务与作用与古希腊的“外国代表人”和罗马共和国 的“外国人执政官”非常相似
同享有治外法权的领事也有雷同之处
二、晚清时期
1、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领事 2、清政府开始在外国设立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