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设计及产业现状调研分析

合集下载

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发展策略有何区别?

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发展策略有何区别?

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发展策略有何区别?工业制造是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同的发展策略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制造上的发展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德国的工业制造主要由政府引导,政府对于技术研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同时也设立了多项行业协会和机构,提供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相比而言,中国的工业制造更多依赖市场推动,政府则更多发挥着规划和协调的作用,以鼓励企业的参与与投资。

二、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德国的工业制造重视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大量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中,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和资源,推动工业制造转型升级。

而中国的工业制造则更注重数量的扩张和成本控制,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中低端产品,很少投入到高端技术创新领域中去。

三、人才培育与技能培训德国的工业制造更加注重人才和技能的培育,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

政府不仅为企业提供职业培训和学徒计划,而且也投资于培育科技人才和研究生教育。

而中国由于大量劳动力和基础教育问题,选择了用数量来弥补人才和技能的短板,这使得中国的工业制造领域的人才结构较为单一,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四、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德国的工业制造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而中国的工业制造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与生态,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和废水处理等环保手段十分欠缺,现阶段的大规模工业制造对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也是十分严重的。

综上所述,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发展策略有着明显的区别,德国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和技术研发、注重人才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则更多依赖市场、注重数量扩张和人力成本控制。

对于两国来说,完全照搬对方的策略是不合适的,应该在自身情况和国情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规划。

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有哪些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有哪些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有哪些不同?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和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巨头,各具特色,同时也存在一些分歧和差异。

下面我们将从技术水平、结构布局、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来探究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不同之处。

一、技术水平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和高品质制造技术,常年在科学技术界排名前列。

德国不仅注重科研创新,同时也重视技术实践,注重技术培训和人才吸引。

因此,德国制造出来的产品设计新颖,技术含量高,质量可靠,而且节能环保,很受欢迎。

与此相反,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含量方面相对较低,产品设计和研发方面没有德国先进。

尽管过去几年中国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产品升级换代的推进较慢,制造业整体缺乏技术创新。

二、结构布局德国制造业的结构比较多元化,从小型手工制造到大型自动化精密制造均有涉及。

德国企业往往注入巨额资金,进行长期规划,把产品线延伸到更广泛的市场。

德国制造业的特点是注重柔性化生产,以满足市场上定制化需求。

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两个领域。

轻工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是较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造纸、食品、服装等。

而重工业方面,虽然拥有制造量大、价格低的优势,但是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往往市场竞争很激烈。

三、企业管理德国企业注重优秀的管理、协作和员工参与度。

德国企业常常遵循“德式管理”,注重遵循规范化的流程,保证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的可靠性,满足客户需求。

与德国不同,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普遍比较死板,常见的情况是过于强调生产管理上的规范性,过度注重了工人频繁使用工具而否定他们的灵活性,假定管理者无需遵循规范,就无需自省,就容易忽略人的主观意见和存在感,这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存在着诸多差异。

德国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而中国制造业规模较大,价格较低,存在很多创新的潜力,如何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吸收德国的优秀经验,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德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德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德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德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德国在不同时期的设计来了解设计在德国的成熟过程,同时了解德国的设计教育体系,利于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世界的设计关键词:德国设计工业一、德国的工业设计1、背景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以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空前高速持续的发展,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设计不仅得到重视,而且也开始出现职业的设计师。

2、发展1851年伦敦"水晶宫"博览会时,德国曾派出了由建筑家哥德弗莱德·谢姆别尔率领的代表团,通过参观,谢姆别尔认识到德国设计落后的同时,认为必须改革德国的设计现状.此后,德国的设计受到了德国政府的重视,开始了改革。

1876年谢姆别尔在慕尼黑组织举办了一次国内范围的工业展览,以显示改变德国各邦过去那种粗犷,野蛮的畸形风格,而进入普遍的文艺复兴古典式样时期的高雅设计。

与此同时,德国的工业发展的发展迅速。

德国在工业和技术上已超过了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1885年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第二年,G·戴慕尔发明了四轮汽车,后来两人合作成立了"本茨汽车公司",这是后来风行世界的"奔驰"汽车的缘起.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与欧洲英,法等国家一样,存在着外观设计丑陋的毛病.1896年,德国政府举办了一次博览会显示出这个问题,导致了后来的新艺术运动中"青年风格"设计的出现.二、德国的青年风格运动(新艺术运动)1、背景德国的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来称谓的,艺术家、建筑家以《青年》杂志为中心,希望通过手工艺的传统恢复来挽救颓败的当代设计,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的影响。

初始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但于1897年后逐渐摆脱以曲线装饰为中心的法国等新艺术运动主流,开始和格拉斯哥四人相似的探索,从简单的几何造型和直线的运用上找寻新的形式发展方向。

2、发展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是贝伦斯,他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早期受新艺术运动影响,也有类似于分离派的探索。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验借鉴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验借鉴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验借鉴作者:刘永焕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4年第1期刘永焕中州大学德国是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利用时间最短的国家。

受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而德国企业却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继续保持着蓬勃向上的势头。

2009年的欧债危机爆发以后,德国经济下滑了4.7%,失业率也上升为7.7%,但是,2010年德国经济就开始增长,在同期欧洲其他国家的失业率都很高的市场状况下,2012年底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到6.9%,为19年来最低。

究其原因,一方面德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和企业十分关注技术进步下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笔者认为,德国战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提升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德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德国产业结构一直朝着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也有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的方向发展变化。

德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这一时期是德国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由于德国资源匮乏,国土狭小,只有依靠“加工贸易”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采用第二产业带动型的产业结构模式,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战以后,德国快速发展第二产业,1960年,德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达到:5.5%、53.5%、40.9%,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这是典型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特征,到1970年,,德国第一产业已经进一步下降到3.9%,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7.6%,第三产业略有下降占38.7%。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之和,达到最高值。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劳动力价格逐渐上升,成本劣势逐渐凸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使得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改变,197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9.4%,第二产业比重为47.7%,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高的产业。

德意志制造联盟对工业设计的影响工业设计概论论文-V1

德意志制造联盟对工业设计的影响工业设计概论论文-V1

德意志制造联盟对工业设计的影响工业设计概论论文-V1德意志制造联盟对工业设计的影响引言:工业设计作为衔接产品设计与生产制造的桥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

而德意志制造联盟,作为德国制造业的代表,对工业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概述德意志制造联盟始于1993年,由德国工业领军企业共同发起成立,致力于推动德国制造业的创新和竞争力。

该联盟由超过2000家成员构成,包括从小型企业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全面覆盖。

德意志制造联盟主要围绕“德国制造”这一品牌展开工作,力求将德国制造业打造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二、德意志制造联盟对工业设计的影响1. 鼓励设计师进行前沿技术研究德意志制造联盟通过提供高端的技术研究设备和资金支持,鼓励设计师对前沿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新技术和材料方面探索创新设计,推动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的进步。

2. 强调产品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旗帜下,产品设计被强调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联盟鼓励企业和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用户的需求与体验,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

3. 推动设计与工程的集成德意志制造联盟注重在设计阶段就将工程要素的考虑纳入其中,鼓励设计师加入工程师的设计团队中,实现设计和工程的紧密结合。

这种集成模式可以提高设计品质,增强产品的生产可行性和有效性。

4. 鼓励面向未来的设计德意志制造联盟通过创办MEGA-TRENDS WORKSHOP等活动,向企业和设计师展示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激发面向未来的设计灵感。

同时,联盟还往往将未来需求纳入设计过程中,鼓励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5. 推动自动化和数字化生产德意志制造联盟推动数字化、自动化生产工厂等现代化工厂的建设,这种生产方式更加灵活、智能化程度更高,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生产制造,实现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无缝衔接。

结论:德意志制造联盟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它通过推进技术、坚持实用性、推动设计与工程的融合、鼓励面向未来的设计和推动自动化和数字化生产等方面的努力,促进和改善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使德国制造业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先者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全球工业设计的水平提升。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

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

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

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德国“工业4.0”_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

德国“工业4.0”_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

德国“工业4.0”_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德国“工业4.0”: 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智能制造与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

其中,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率先提出并推动了“工业4.0”的概念,引领了全球智能制造的潮流。

本文将就德国的“工业4.0”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内容、动因、前景以及启示。

一、德国“工业4.0”的内容德国“工业4.0”是指将物理设备、数字技术和网络系统有机结合,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的理念。

它的核心在于使用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应用,通过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设备之间的通信与协作,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个性化和灵活性。

二、德国“工业4.0”的动因1. 技术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德国意识到利用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2. 挑战孤岛现象:德国的制造业主要由中、小型企业组成,他们往往存在孤岛化的问题,德国希望通过工业4.0的推进,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的共享和协同,提高整体效率。

3. 持续竞争压力:全球化竞争加剧,德国制造业企业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大产品创新等措施来保持竞争力。

三、德国“工业4.0”的前景1. 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将为传统制造业带来巨大的转型和升级机遇,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

2.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智能制造,德国制造业企业将能够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更精准的生产计划和更低的故障率。

3. 激发创新能力:德国“工业4.0”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推动产品和生产方式的创新,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 推动经济增长:德国作为制造强国,通过“工业4.0”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提高就业率。

四、德国“工业4.0”的启示1. 技术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关键。

企业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科技与制造的融合。

德国五大优势产业简介(一)2024

德国五大优势产业简介(一)2024

德国五大优势产业简介(一)引言概述:德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具备着许多优势产业。

本文将以德国五大优势产业为主题,探讨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

第一部分将介绍德国的汽车制造业,探讨其在技术创新、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方面的优势。

正文内容:1. 汽车制造业:- 技术创新:德国汽车制造业以其在技术研发方面的领先地位而闻名,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新技术,如电动汽车、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等。

- 品牌知名度:德国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和奥迪享有全球声誉,其产品质量、工艺和技术领先的形象为德国汽车制造业赢得了广泛认可。

- 市场份额:德国汽车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品销售遍布世界各地,德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各地都有强大的市场份额。

2. 机械工程产业:- 制造优势:德国机械工程业凭借其高品质、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平备受赞誉。

- 创新驱动:德国机械工程产业致力于创新研发,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系统和智能制造技术为德国机械工程产业提供了竞争优势。

- 高附加值:德国机械工程产业注重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例如,数字化工业产品和服务,为全球工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

3. 医疗健康产业:- 创新医药品:德国医疗健康产业以其创新的医药品和高质量的医疗设备而闻名,这些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 医疗技术领先:德国的医疗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超声波、医学影像和高精准度的仪器设备,使德国在医疗诊断和治疗方面独占鳌头。

- 学术研究:德国的医学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医学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4. 化学工业:- 品质优势:德国化学工业以其高品质、可持续和环保的产品而闻名,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 创新研发:德国化学工业致力于创新研究和开发,持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和环境友好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德国市场调研报告

德国市场调研报告

德国市场调研报告德国,欧洲的经济巨头,以其严谨的工业制造和先进的科技研发能力闻名于世。

本报告旨在深入探究德国市场的现状,包括其消费者行为、市场趋势和竞争格局,以帮助投资者、企业家和相关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这一市场。

一、消费者行为:理性与质量的坚持德国消费者以对品质的高要求和对品牌的忠诚度著称。

他们在消费决策中更加注重产品的性能、耐用性和可靠性,而非仅仅是价格。

这种消费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德国深厚的工艺传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德国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此外,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德国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也在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线购物,对电商平台的接受度高,且愿意尝试新的购物方式,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用于购物体验。

二、市场趋势:绿色与智能的融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德国市场的重要趋势。

德国政府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这使得许多环保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受到热烈追捧。

与此同时,智能化也是德国市场的另一大趋势。

德国是全球的“工业4.0”概念的发源地,其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化转型。

这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上,也扩展到了零售、物流、医疗等多个领域。

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在德国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竞争格局:创新与品质的较量德国市场的竞争激烈,国内外品牌众多。

尽管价格竞争仍然存在,但品牌间的竞争更多地聚焦在创新和品质上。

德国消费者对新技术和新设计接受度高,因此,能够快速创新并保证品质的品牌往往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市场对于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的接受度都很高。

然而,要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除了产品本身的优势外,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适应能力也是关键。

四、总结德国市场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趋势,对于进入这一市场的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深入了解市场和持续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同时,关注环保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把握未来的市场机遇。

世界各国的工业设计对比

世界各国的工业设计对比

第五章世界各国的工业设计第二节世界各国工业设计的形成与现状四、英国的工业设计作为产业革命发源地和设计运动发源地的英国,自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之后却转入低潮,还停留在满足于手工产品的阶段,这也许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反作用。

直到1920年前后,在英国政府的组织与支持下,先后成立了“英国工业美术学会”(British Instmlte of Industrial Art)和“设计与工业协会”(The Design 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促进了英国工业设计的形成和发展。

1930~1940年期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鼓励设计的设计政策,使英国在工业产品设计和伦敦交通设施设计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在一系列国际性展览会上引起了各国的重视。

到了1944年,英国政府为了增加外贸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性.又成立了“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The Council of industrial Design),主持全国工业设计推进工作。

这一政府机构的成立,标志着英国工业设计在政府支持下,走上了官产学相结合的道路.从此英国工业设计得到了迅速发展。

根据英国设计委员会1997年7月对英国450家公司的调查显示,由于英国对设计的重视,有91%的公司改善了企业的形象,88%的公司加强了与客户的交流,80%的公司进入了新的产品市场,70%的公司设计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由于设计业的发达,英国被视为一个现代化而充满创意的国家。

在英国,创意产业已经是政府九个部门的主流,研究已经表明创意产业在英国经济中是成长最快的领域之一,1997—2001年每年平均以8%的速度增长,而同一时期,整个经济平均增长为2.6%。

五、德国的工业设计德国包豪斯运动开创的世界工业设计革命,抛弃了作坊式的手工艺生产方式,又克服了工业革命初期产品粗制滥造的弊端,首次提出了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口号,从而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超前发展。

这证明:设计是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生产力的金桥。

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有何不同?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虽然两者都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德国和中国工业制造业之间的主要不同点。

1. 思想和文化差异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凝聚着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这也导致它们在运营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

德国人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它们强调精益生产,通过标准化和自动化来达到高效率和精确的生产。

与此不同,中国更倾向于大规模生产和效率至上,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通常采用廉价劳动力和导致不良影响的恶性竞争。

2. 技术和创新水平德国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和创新的引领者之一,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面的投入远高于其他国家。

德国的中小型企业也很注重创新,经常开展合作并互相分享技术。

与德国相比,中国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尚有较大差距,虽然在不断追赶,但在短期内可能无法超越。

3. 人才模式和教育制度德国拥有全球顶尖的职业教育体系,强调企业和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

德国制造业注重培养新型员工,特别强调工艺技能和职业素质。

与此相比,在中国,追求学历和课程培训通常更普遍,高校和大学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工业制造业在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挑战。

4. 管理态度和文化在德国,公司经营者通常身兼数职,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经营状况并做出快速反应。

此外,经营者还十分重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尤其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

在中国,管理者通常采用一种更加直接和命令式的方式进行管理,比较注重权威和计划。

5. 市场和国际经验德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和协作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依靠自身强大的品质和技术优势,多次成功地与世界各地的企业合作开展创新项目。

相比之下,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相对较新,它们需要积极在市场竞争中拓展国际化的影响力。

总之,虽然德国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也体现了两国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不同。

与此同时,德国和中国也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制造水平上不断努力。

德国制造业(一)2024

德国制造业(一)2024

德国制造业(一)引言概述:德国制造业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头羊之一,其技术创新、高质量和高标准的产品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本文将以德国制造业为主题,深入探讨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竞争优势。

通过对德国制造业的分析,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正文:一、技术创新1. 德国制造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德国一直致力于将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深入研究新兴技术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 投资研发的巨大力量:德国企业在研发上的持续投资,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持续创新的动力。

3. 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德国的制造业与研究机构、高校等紧密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高质量产品1. 严谨的质量标准:德国制造业严格奉行ISO、TÜV等国际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2. 注重细节与精益求精:德国企业注重产品细节的设计和制造,力求精益求精,以提供高品质产品。

3. 客户导向的理念:德国制造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有着高要求。

三、高标准生产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德国制造业积极应对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2. 严格的劳工保护:德国制造业对员工的劳工权益保护严格,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3. 遵守行业规范和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德国制造业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遵循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保证产品的合规性。

四、国际竞争力1. 高度开放的市场:德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产品出口量大,与全球企业进行积极的合作和竞争。

2. 先进的供应链体系:德国制造业构建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可靠性和产品交付的及时性。

3. 整体产业实力的集中:德国制造业以其产业集群和集约化的特点,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五、未来发展趋势1.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德国制造业注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绿色可持续发展:德国制造业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引擎,其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这些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了德国企业的绝大多数,还在创新、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探讨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德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据统计,约有33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

在创新方面,德国中小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活力,许多企业专注于技术研发,为德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尽管德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它们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由于规模较小、资金有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德国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法规趋严等挑战。

二、德国中小企业的机遇与挑战1. 全球化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德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经营风险。

此外,全球市场的不断变化也要求企业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

2. 技术创新机遇与挑战技术创新是推动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德国中小企业在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技术创新也带来了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企业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应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

3. 环保法规与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环保法规的趋严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德国中小企业在环保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研发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保投入的增加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如何在保持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保目标,是德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4年浅谈德国“工业4.0”及其中国化

2024年浅谈德国“工业4.0”及其中国化

2024年浅谈德国“工业4.0”及其中国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的工业生产方式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

其中,德国的“工业4.0”概念引领着这场变革的潮流,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工业4.0的理念。

本文将对德国“工业4.0”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一、德国“工业4.0”概述德国“工业4.0”是一个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制造理念,旨在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它代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继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之后,人类进入了智能化时代。

这一概念最早在2011年由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提出,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迅速成为德国的又一标志性名片。

1.1 定义与特征工业4.0的核心在于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灵活性和个性化。

这种生产模式突破了传统制造业的局限,将生产、供应、销售等各环节紧密连接,形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网络。

1.2 关键技术支撑工业4.0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撑,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增强现实等。

这些技术相互融合,为工厂数字化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物联网技术使得设备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交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决策提供依据;大数据和云计算则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

二、中国化工业4.0的发展与实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对工业4.0的发展充满期待。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

德国“工业4.0”的成功实践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1 政策推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4.0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以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德国等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工业4.0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

对在华德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启示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改变以及中国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战略政策,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政府官员都在大力推动中德经济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本文将对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启示。

一、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现状1、德国企业占有大量市场份额随着德国企业把更多的资源投向中国,其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

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综合份额。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近几年有明显增长,尤其是在服务业,德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

2、德国企业在华中大型投资项目德国企业已在中国大陆投资了许多大型项目,并取得了长期的投资收益。

德国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重点项目包括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而且最近也在进军医疗、农业和科技领域。

3、德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德国企业在华的品牌影响力很强,由于德国企业追求“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理念,因此几乎可以在所有行业找到德国企业的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德国企业在华的品牌影响力大大超过其他投资国家,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德国的产品,从而使德国企业受益良多。

二、德国企业在华发展的启示1、德国企业应提升技术水平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消费者的技术需求也越来越高,德国企业应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此外,德国企业还应加强与中国企业的技术交流,在中国市场推出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与中国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德国企业在华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够节省很多投入成本,并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

如果德国企业想要在中国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与中国企业建立连接,成为合作伙伴,合作开发新的产品,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3、加强品牌影响力要想在中国市场获得长期的发展,德国企业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营销投入,并加强品牌影响力。

战后西方各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战后西方各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第九章 战后西方各国工业设计旳发展
ZHANHOUXIFANGGEGUOGONGYESHEJIDEFAZHAN
DIJIUZHANG
当代设计艺术史
第一节 德国战后工业设计旳发展
XIANDAISHEJIYISHUSHI

二战之前阶段,涉及穆特修斯提倡旳“德国工业联盟”、格罗佩斯创建旳“包豪斯”等进行当代设计旳理论探讨和实践,为当代设计艺术旳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培养了一批优异旳设计师,为当代设计艺术思想旳传播准备了条件。 二战后十余年,是德国当代设计艺术旳恢复阶段,主要体现在乌尔姆设计学院旳建立,以及它与布劳恩企业旳成功合作,把包豪斯思想推向新旳高度,并大力推行“系统化设计”思想。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旳当代设计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主要位置,其产品以理性、高质量、可靠旳性能而著称。 20世纪80年代之后,德国当代设计也面临世界消费市场旳多元化、流行趋势消费观念等旳影响,德国设计界也不得不面对复杂旳市场形势,采用双重旳设计战略。 德国统一后,因为前民主德国企业设计相对落后,大部分设计师都在政府旳设计部门Kombinate中工作,负责为全国企业进行设计,是计划经济下刻板旳设计,极难跟上市场旳发展,因而德国设计又面临改造原民主德国企业旳设计体系,使之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旳重大挑战。
当代设计艺术史
第六节 当代欧洲设计艺术院校教学模式
XIANDAISHEJIYISHUSHI
欧洲是当代设计艺术教育旳发源地,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所创建旳设计艺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一直影响着世界各国旳设计教育。在当代设计艺术教育中,欧洲各国设计艺术教育也出现了新旳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一、以“大平台”基础上旳学分制为前提,强调设计艺术专业学生旳综合素质,真正体现设计艺术学旳交叉学科属性。 二、理论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相结合,包豪斯“双轨制”教学旳发展和完善。 三、专业基础教学与项目教学结合,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旳条件下,培养学生旳综合设计实践能力。 四、灵活多样旳教学方式、考试方式,激发学生旳设计潜能。

德国汽车产业分析

德国汽车产业分析

德国汽车产业概述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依赖于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

一、市场情况2012年12月德国乘用车产销及出口概况。

二、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德国是世界上汽车制造强国,奔驰、宝马老少咸知,大众、奥迪、保时捷有口皆碑。

在全球中高档汽车市场上,德国汽车品牌占有重要地位,迈巴赫、宾利更成为身份高贵的象征。

一说到德国汽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美观、耐用…。

汽车工业之所以能以较多的优势领先于其他产业,长期保持德国第一产业地位,展现超群的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发展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德国汽车生产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最近10年间,德国汽车工业研发投入高达约2000亿欧元。

德国工业领域28%的研发人员从事汽车的研发工作,而汽车工业九分之一的员工供职于研发部门。

德国汽车工业平均每十天就有一项专利产生,每年获得的专利3650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

所有这些都确保了德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的技术领先优势,凸现了德国汽车工业在德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德国汽车工业研发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汽车质量、改善安全性能、降低能耗。

德国汽车工业正着力进行新一代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和替代燃料的研究,旨在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及噪音污染,适应环保、节能的大趋势和要求。

同时不断推出新式车型开发和挤占市场。

为实现这些目标,德国汽车公司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比如大众计划在2012-2016年投资327亿欧元开发新品,冀通过新技术至少降低30%的生产成本。

大众将向在华合资企业注资140亿欧元。

其次增加投入进一步巩固其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的领先地位。

第三,不断提供汽车电子技术含量。

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含量在整车的比例约为40%。

现在的高档汽车身上,电子和电器部分已占到汽车价值的一半。

目前在德国境内运行的汽车中安装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经比较普遍,新车中安装导航系统的比例迅速上升。

国内外设计行业发展情况

国内外设计行业发展情况

国内外设计行业发展情况设计产业是在后工业化时期信息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该产业以先进理念、创新思想和前沿技术等知识要素为核心,通过融合不同类型地创意活动寻求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从而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和就业机会。

(一)国外设计产业发展概览一般来说,现代设计起源是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由拉斯金、莫里斯等人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肇始的。

他们提出的“设计为民”、“师从自然”、“反对纯艺术”、“设计要与工业结合”、“美术要与技术结合”等一些理念,成为现代设计产业形成发展的重要思想。

从设计产业孕育发展的一百多年来看,设计的具体门类虽不是同时产生、同时发展的,但大致呈现出一定规律:即开始于视觉设计、建筑设计,之后是环境设计,最后以工业设计的成长壮大为标志,进入设计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

据统计,全世界设计产业现在每天能创造22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所谓工业设计,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提出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技术、知识、经验及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及装饰以新的品格。

其实,从广义角度上来讲,无论是二维设计(即平面设计)还是多维设计(三维立体设计、四维动态设计),无论是产品设计(包括广告、影音和体验等产品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包括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都可以视作是广义工业设计的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设计就是为达到其中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手段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它包含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

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工业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全球很多国家和城市都非常重视设计产业的发展,并都将设计产业作为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是政府支持设计产业发展的典范。

1944年,政府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70年代初又将其更名为设计委员会,主要负责推动设计产业的壮大发展,政府每年都为其提供上亿英镑的运作经费。

德国扫地机器人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德国扫地机器人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德国扫地机器人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简介本文将介绍德国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市场现状,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于扫地机器人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德国扫地机器人行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市场现状目前德国扫地机器人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人们对自动化清洁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推动了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德国的消费者越来越认识到扫地机器人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并愿意购买这些智能设备。

同时,在商业领域,扫地机器人也被广泛应用于办公楼、酒店等场所。

这些市场的增长为德国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发展前景展望未来,德国扫地机器人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以下是一些可能推动行业发展的因素: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扫地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提升。

德国在科技研发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这将有助于推动扫地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加速行业发展。

2. 生活方式改变:现代人越来越忙碌,对于清洁工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推动人们对扫地机器人的需求增长,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3. 环境意识提高:德国一直以环保意识高度发达而闻名。

扫地机器人通过减少能耗和化学清洁剂的使用,符合德国人的环保倡导,因此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4. 人口老龄化: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扫地机器人具有辅助老年人居住的优势,帮助他们轻松解决日常清洁问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扫地机器人在市场上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综上所述,德国扫地机器人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且有利因素将推动其未来发展。

对于从事扫地机器人相关业务的企业来说,德国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年欧洲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挑战分析

年欧洲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挑战分析

年欧洲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挑战分析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欧洲制造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近年来,欧洲制造业面临着诸多变化和挑战,其发展现状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从整体规模来看,欧洲制造业依然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但与过去相比,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逐渐受到新兴经济体的挤压。

技术创新方面,欧洲制造业在高端制造和先进技术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

例如,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半导体等行业,欧洲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

然而,在数字化和工业 40 的推进过程中,欧洲制造业的步伐相对较慢。

与美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融合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劳动力市场对欧洲制造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欧洲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为制造业的高端研发和精密制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较高,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制造业企业面临招工难和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贸易环境的变化给欧洲制造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关税政策的调整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欧洲制造业的出口受到影响。

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企业,贸易壁垒的增加导致成本上升和交付延迟。

能源问题也是欧洲制造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欧洲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而能源价格的波动和供应的不稳定对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计划产生了较大影响。

同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欧洲推行了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碳排放要求,这促使制造业企业需要加大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

在市场需求方面,消费者对个性化、高品质和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要求欧洲制造业企业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然而,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也给企业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挑战,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和敏捷地应对市场变化。

此外,欧洲制造业还面临着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工业设计及产业现状调研分析德国工业设计及产业现状调研分析郝凝辉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100020摘要产品的生命力来自于设计,德国作为一个以设计著称的国家,其设计的品牌及理念,成为引领其他国家设计产业转型和发展的示范。

德国的制造业崇尚以设计为理念,以创意作为出发点,打造一种精密化的品牌观念,使之成为设计产业中的佼佼者。

本文将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德国设计产业形态:第一,分析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阶段,进一步了解德国设计产业的发展历程;第二,分析德国的产业形态,通过对其产业及竞争力的进一步梳理,寻找德国设计产业的优劣。

最后,探讨德国设计产业形态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设计产业;设计思想;产业形态;工业设计调研背景德国作为一个大的制造业国家,将设计运用到企业中,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和价值观念。

设计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人们观念也从以往只注重产品性能、质量转变为重视产品的外观、审美价值。

精致的外观和耐用的性能相结合,加之理性和文化相融合的内涵,赋予了商品长久的生命力,设计的理念就在于此。

德国重视设计的观念,给产品注入灵魂,打造品牌意识,充分彰显了民族特色,不仅为德国的制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使得德国的产品得以走向全世界。

最具典型的就是德国的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有宝马、奥迪、保时捷、大众,电子产品如西门子等,他们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在世界生产制造产业中独树一帜。

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全面开放的时代,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生产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如何转变我们的产业理念,这将是我们值得思索的问题,德国设计产业的成果给中国指出了一条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可持续道路,让中国的品牌也能走在世界的前沿。

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工业设计”是十九世纪中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歌德弗莱德·谢姆别尔在其撰写的《科学工艺美术》和《工艺与工艺美术的式样》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机械文明和物质文明过度繁荣下,现代社会矛盾的产物,“设计”本真的还原了人们对艺术的感知,不仅滋润的人们的心灵,而且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浮华的美感。

1880年到1910年德国“新艺术”将艺术和设计融入工业大生产中,为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德国工业设计的探索时期德国工业设计的探索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正是工业革命的启蒙时期,这为设计和工业相结合提供了实践上的意义,一批设计的先驱者们开始探索和发掘这一时期工业时代的设计标准和人们的审美观点。

1907年在德国成立的“德意志制造同盟”成为德国的第一个设计组织,其创始人:穆特修斯、贝伦斯、维尔德等人,在实践和理论上丰富了工业设计的发展,为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希望将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相结合,运用设计,制作出优秀的产品,产品本身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而赋予了产品以设计的美感,在肯定了机械化大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和鼓励发展工业产品,为推动德国经济和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著名建筑师彼得·贝伦斯,他是工业产品设计的倡导者之一,他同时也担任了“德意志制造同盟”首席建筑师,1907年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聘请他当设计师,从此他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公司的工业设计师。

此后,他在工业产品、建筑和企业形象的设计等方面面开创了先河,创造并设计出了许多形式简单、性能良好的工业产品,并将这些工业产品进行了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他为其所在的公司设计了一整套企业形象,为企业形象的发展和创立开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德国工业产品的典型风格是“青春风格”,[1]奥托埃克曼和理查德里默施密德等人是其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们以《青年》杂志发表对艺术的看法,埃克曼主要是强调流畅的线条性并具有装饰性,它的设计线条变化多端,自然流畅,并采用书法的特征进行创作。

2.德国工业设计的成型时期德国工业设计的成型期是在20世纪20-40年代,这一时期,工业设计初具规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也为设计的成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德国工业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发展,逐步走向现代主义设计,这一阶段正是工业设计的雏形阶段,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其发展和不断的完善,为工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现代设计崇尚理性,在一些优秀的建筑等设计师格罗佩斯、米斯等人的积极推动下,逐步完善起来。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的现代建筑师格罗佩斯,他创建的包豪斯设计学校,成为现代工业设计教学体系中基础而且是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这就为推动工业设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二战后的重建时期这一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50年代末,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德国的社会和经济受到重创,而就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发扬了他们的“德意志精神”怀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1953年相继成立乌尔姆高等造型学校和德国设计协会,自上而下的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在恢复的基础上在技术和分析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为现代设计的重建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乌尔姆的学校办学理念承袭了包豪斯的理论,并且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乌尔姆还倡导“艺术史生活的最高体现”和“促进将生活本身转化为艺术品”[2]的观点,把科学和技术提高到了空前的地位,阐释了新的现代设计理念,为后来的德国工业设计的复兴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4.多元化和信息时代20世界50-70年代,经历过二战的复兴的时期,德国的工业设计进入了繁荣的时期,新的材料和工艺的大量涌现,新的审美和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也给德国的工业设计增添了新的面貌。

主要表现在设计方面: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不断的变化,设计领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巨大的市场潜力激发了设计师们的创作热情,工业的繁荣也为设计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美国等国家的设计产业发展起来,德国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各种流派的挑战,而当时社会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石油危机、经济危机、通货膨胀、政局不稳、战争爆发,这些都为使得人们对工业化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而到了80年代以后,德国的设计明显转变为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播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经济出现了多元化,交流变得日益密切,1980年的“孟菲斯”迅速征服了设计界,德国受到重创,也是因为这一危机,德国人开始摆脱原有的桎梏,开始放眼全球,进入全球化的国际设计浪潮中。

德国艾斯林哥创办的“青蛙”集团就是在这种危机中建立起来的,公司适时提出了实施全球化战略,适应时代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德国设计产业形态德国比较有名的产业是汽车、电子、建筑等产业,下面以德国的汽车产业来分析一下德国的设计产业形态。

德国是汽车产业大国,汽车产业也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中,德国知名品牌有Audi, Daimler, Mercedes, BMW, Volkswagen 以及Porsch 等,“根据德国机动车辆管理局KBA公布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德国市场共售出153.8万辆汽车,同比增长2.4%,6月份,总共售出27.76万辆,同比下降1.9%。

在销量前十榜单中,大众集团旗下车型垄断性地位有些松动,多款小型车的销量排名均大幅上涨,其中排名前十的汽车品牌有:大众高尔夫,销售量19826辆,大众帕萨特销量:6049辆,奥迪A3销量:5806辆,宝马3系销量:5706辆大众Polo销量:5591辆,欧宝可赛销量:5565辆,福特福克斯销量:5480辆,宝马1系销量:5263辆,大众途观销量:5248辆,欧宝雅特销量:5219辆。

海外市场中,德国的汽车产业销售量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德国的汽车占欧洲汽车市场占有率的将近一半,其中大众公司在欧洲的销量仍然位居首位。

(数据来源:中国情报网2014年6月份德国汽车销量排行榜)。

德国的汽车产业中注重产品的设计,例如,大众Tiguan汽车的畅销不仅取决于这款汽车的性能,主要体现在它的设计方面:这款车长4.457米,宽1.809米,高(不包括行李架)1.686米,整体车身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外形上总体有种工艺的质感,正面简单大方,前灯的设置注重美感,突出线条的柔美,在性能更加优越的基础上,强调设计的精致,尾灯方面设计比较圆润,灯型成椭圆形,时尚大方,从整体上看,这款车造型更加轻巧灵活,在“黄金比例”中使车身更加完美协调,不管是从外形的设计还是内部的设计,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和一种视觉的冲击。

德国的设计产业为中国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德国设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而创新是他们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二战经济受到重创之后崛起,他们才能始终保持设计领域里的“德国制造”的旗帜不倒,我国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多变化,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巨大空间,经济也迅速发展,“中国制造”产业也异军突起,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缺乏设计型的人才,我们国家的品牌观念意识薄弱,这正是我们要从德国的设计产业中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产业和设计相结合的道路是顺势而为的道路,我们应该对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打造自己国家的品牌,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和充满文化内涵的产业品牌,在重视质量的同时,追求一种对审美需求的肯定,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1] 邬烈炎, 袁熙旸. 外国艺术设计史. 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9: 59[2] 孙景平.情感化工业设计, industry desing@online[3] 叶霞,千年甲骨文浅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刊:81下转84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 徐晓庚.设计艺术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5] 朱孝岳.工业设计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 雅克·德比奇.西方艺术史.(徐庆平).海南出版社,2003.9[8] [法]马克·第尼亚.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艺术.(滕守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9] 斯蒂芬·贝利.20世纪风格与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 何晓佑,谢云峰.现代十大设计理念:功能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