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2010/9/2 11:23:00
8
推荐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心理上都具有浓厚的实践精神,非常务实,不喜欢务虚,一切理论都务求经过实践来进行探索和检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特点。早在东汉时代班固所著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就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学习原则。后来,毛泽东解释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可以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讲实事求是的民族。这个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中国的宗教上。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中,基本上没有出现全民族
的宗教狂热,特别是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始终是王权凌驾于神权之上,而不是相反,王权需要的就是从哲学的理论和实践上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而在长达千年之久的欧洲中世纪,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宗教,哲学等科学不过是神学的分支和婢女。在中国历史上,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宗教神学不可能像欧洲那样长期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尽管儒家、道家、佛家号称“三教”,但事实上,这“三教”都具有相应的实践精神,特别是儒家的根本在于教化,而非宗教。孔子穷其一生所关注的基本都是“人事”,而不是鬼神;是人的生前,而不是死后;孔子重视理性及其实践,因此,他对中国文化史中的无神论和实践传统具有深远影响。以后的宋明理学也不是宗教,相反,它们还以宗教的反对者自居。尽管道家、佛家盛行,但都不能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从不间断的无神论传统和实践探索精神,因而当欧洲中世纪陷入黑暗愚昧的文化贫困之际,中华民族的理性思维和实践精神才结出了一系列丰硕的果实。
具体来说,造成中华民族具有浓厚实践精神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马克思曾经说过,人造环境,但环境也造人。很显然,中华民族的实践精神也必然是在一定生态环境
下形成的。中国历史地理发展依赖东亚大陆,东南濒海,北接大漠草原,西南横亘青藏高原,四面屏障,地理环境颇具特色。这种大陆型的地理结构既关隘重重,又具有十分广阔的回旋余地,但总体来说比较封闭,因此,必然会决定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实践探索精神,后来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入世文化就是这种实践精神的基本载体。其二,中国古代发育较早的农耕经济,直接为中华民族的实践探索精神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需要自强不息的辛勤耕耘,“天上不落,地下不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其三,中国的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实践探索精神的最初积淀。神话是人类童年的印记,它虽然具有孩童的天真与幼稚,但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民族自身脱胎出来的遗传特性,可以窥视民族初年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倾向。神话是跨时代的,是原始社会末期与阶级社会早期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在文明社会的门前,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使劲叩门时发出的奇妙声响,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特殊价值方向的选择。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都极其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初民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其四、《周易》总结的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精神,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探索精神,它有效地指导和规定了中华民族以后的精神发展方向。“刚健有为”包括“自强不息”和“
厚德载物”两方面,《周易》“乾第一”《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勇于实践,永不停止,这也意味着一种对抗外部压力和自身弱点的能力。《周易》“坤第二”《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不同方面的人,容纳不同意见,使自身与他人与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其实,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
“刚健有为”是以自强不息为主的,而同时又包含厚德载物。①可以认为,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方面的综合,既是中华民族内在的、“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又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特点,以后的儒家、道家、佛家等等,都可看成是由此演化而成的,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某一个方面的深化或扩展,这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特质或基因,这两方面是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是刚是阳,厚德载物是柔是阴,阴阳贯通,相辅相成,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天然融合,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儒家创始人-----孔子
我们再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道家、佛家为例,来看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具有的实践探索精神。先看儒家。一般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思想就是一种伦理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本的“仁
”的思想,这是本体意义上的善之人性,亦是主体的仁之理念;二是宗法的“礼”的思想,这是客体的外在的礼之规定;三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这是整体的伦理政治目标和价值指向。实际上,儒家学说的这三个方面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伦理政治的稳定的三角架构,即:仁——礼——中庸,或者说,这三者就构成了一种由内在的善之人性和外在的礼之规定共同指向中庸目标的稳定的三角关系。仁与礼犹如车之两轮,仁是心之理,礼是实现仁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礼,充分发挥其仁之本性,就可以达到中庸这一最高的伦理政治境界。当然,要达到这种最高境界,还必须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层递进上升的修养方法,只有不断修炼,才有可能登顶,修炼就是一种实践探索,而绝不是只说不练,要修炼就要积极“入世”,这就是孔子整个伦理政治学说的基本结构。事实上,就孔子的整个伦理政治学说而言,理论与实践总是结合为一体的,理论总要靠实践去实现,绝不是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