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治疗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综述)

合集下载

严重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治疗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综述)

严重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治疗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综述)

【 Ab s t r a c t 】 A s s e r t i v e c o mmu n i t y t r e a t me n t( AC T)i s a c o mmu n i t y t r e a t m e n t mo d e l f o r s e v e r e me n t a l i l l —
【 摘
要】 主动性社 区治 疗 ( A C T ) , 是 在世界 广泛应 用 的精 神病社 区治 疗模式 之一 。A C T起 源 于
美国 ,有明确的实施标准 ,与传统 的个案管理模式有很 大不同。长期 的研究 证实 ,A C T在减 少住 院,提 高
患者社区生活能力方面有 明显 的效果 。近年来 , A C T对精神 患者 中的物质滥用 者 、失业者和犯 罪者的效果 也正在探索 。目前 ,A C T的研究和应用 扩展 到 了全世 界 ,不 同国家 和地 区采 用 A C T的时候 ,根据 自身情 况做了不 同的改 良。我 国的精神病社 区服务 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A C T模式发展与应用 的经1 4年
第2 8卷
第 2期

社 区精神 卫生 ・
严 重 精 神 疾 病 社 区管 理 和 治 疗 的 主 动 性社 区治 疗模 式 ( 综述 )
赵 伟 朱 叶 罗兴伟 刘澌妍 马晓倩 王湘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 究所,长 沙 4 1 0 0 1 1 通信作者 :王 湘 w a n g 0 9 1 6 x i a @g ma i l . c o m)
( 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 ,2 0 1 4 ,2 8( 2 ) :8 9— 9 6 . )
The a s s e r t i v e c o mm un i t y t r e a t me n t mo de l f or s e v e r e me nt a l d i s o r d e r s : A r e v i e w

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

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

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摘要】精神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不断升高, 国家卫生部在全国60个示范区开展了精神卫生项目工作, 目的是探索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管理模式, 把精神疾病人的管理从医疗部门向社区转移, 实现精神病人管理家庭化、社区化、专业化。

关键词依托社区精神疾病防止精神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管理和康复。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人们的心理压力比较大, 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 过去那种把好转的病人放在家里、把严重的精神病人送进专科医院或社会福利院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要。

由于精神疾病经常出现复发, 而家庭和社区缺乏专业管理和技术处理能力, 从而造成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不断发生, 甚至出现许多杀人、纵火等恶性事件, 危害社会。

自2013年阿勒泰地区作为示范区之一参与了卫生部在全国开展的精神卫生项目工作, 三年来我市精神疾病人肇事肇祸行为明显减少, 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 许多贫困患者得到免费救治, 使病人不出社区就得到了很好的服务和管理。

依赖社区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的工作探索, 对实现精神病人从医院管理向社区管理方式转变有重要意义。

1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及各项工作制度精神疾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参与, 公安、民政、卫生、残联、劳动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应密集配合、组织协调、各司其职。

市成立“市精神疾病防治项目领导小组”, 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 各部门领导为主要成员, 在卫生行政部门设项目办公室, 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作。

选派专业人员负责技术指导。

办公室成立之后, 制定了《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实施方案》, 《精神疾病应急处理预案》, 《社区重性精神疾病双向转诊制度》, 《精神疾病免费药物治疗、免费住院治疗对象的申报、审批和管理程序》, 《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各成员单位管理职责》, 《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示范区督导检查方案》, 《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实施计划》及《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社区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社区管理
肇祸: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
4. 实验室检查:记录最近一次(3个月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包括在上级医院或其他医院的检查。
5. 服药依从性:“规律”为按医嘱服药,“间断”为未按医嘱 服药,服药频次或数量不足,“不服药”即为医生开了处方, 但患者未使用此药。
19
6. 药物不良反应:如果患者服用的药物有明显的药物不良 反应,应具体描述哪种药物,以及何种不良反应。
3
指导部门 实施部门
管理部门
4
管理的要求
基础管理
所有的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应开展 患者基础管理。
依据:《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 化的意见》
个案管理
“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 的地区 有条件的其他地区
5
互动:问题及解答
管理部门分哪两种?
6
3.1 患者基础管理 3.2 患者个案管理 3.3 社区/乡镇管理中的药物治疗原则
9
3.1.2.1 分类干预-病情稳定者
病情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 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状态,无严重 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
要求:若无其他异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执 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 个月时随访。
10
3.1.2.2 分类干预-病情基本稳定者
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 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
应每3 个月定期将基础管理患者的随访情况填报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乡镇基础管理情况季度报表》 (表1-6),上报县级精防机构。
16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填表说明
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时,除填写个 人基本信息表外,还应填写此表。在随访中发现个人信息有 所变更时,要及时修订。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袁月芳;金惠敏【摘要】目的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出院的1 021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所填写的社区管理治疗知情同意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患者为588例(57.59%),不同意参加患者为433例(42.41%);不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患者与性别(男性)、年龄(<25岁)、居住地(城市)等因素相关,经比较,P<0.01.结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比例较低,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有关.【期刊名称】《护理与康复》【年(卷),期】2014(013)003【总页数】3页(P215-217)【关键词】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同意率【作者】袁月芳;金惠敏【作者单位】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00;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国内首部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及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1]。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对提高精神疾病疗效、减轻患者病情、逐渐适应正常生活、回归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

为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条件下,精神专科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出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信息,使患者在社区能得到持续的治疗及康复。

为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同意参加社区管理治疗的现状,笔者对本院出院的1 021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资料作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入组标准: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3];在本地区居住;重性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六大类[4]。

综合干预下的重性精神病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综合干预下的重性精神病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2020年第38卷第5期2020 Vol.38 No.5. .. 新疆中医药. ..66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调查分析•综合干预下的重性精神病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李海宏打 武海燕2,王凤2,张大锐打 俞 华1(1.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沙依巴克区扬子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目的探索适合扬子江社区的重性精神病社区管理模式。

方法调查法,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 )、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 )分别对综合干预前后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结果。

结果综合干预对患者的躯体症状、治疗信心等方面有所改善。

结论综合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干预模式是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的有效模式,其中中医药干预患者参 与度高。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社区管理;综合干预模式;中医药干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工作强度的增加,精神病患者逐渐增多,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大于1亿人,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已大于1600万叫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的病程迁延,容易复发,被认为是“对人类影响最为恶劣的疾病”之 一,也被列为导致与疾病相关残疾的十大成因之一(Murray and Lopez ,1996 ; WHO ,2001)o 相比于当前的标准(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QoL ) 逐渐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叫既往 研究显示: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症状严重度、社会心理功能水平及药物副作用等,只有采取整合多维度的干预措施,将药物治 疗、社会心理康复及外界环境的改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转归,帮助更多的患者实现康复叫重性精神病的社区管理是实现这些整合干预措施的重要途径。

扬子江社区的重精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希望通过整合医院的专 科优势和社区的管理平台,开展精神卫生知识教 育、心理治疗及中医治疗等措施,提高社区管理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及其家庭,探索和实践出更好的重性精神病患的社区管理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范文(5篇)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范文(5篇)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范文1.成立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将相关报表上报。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

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免费药物治疗。

____镇卫生院____年____月____日精神病管理工作制度我国政府自____年代,就非常重视重性精神病管理防治工作。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作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加、不同阶层利益格局变化,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____,也为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切实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的领导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规范》的要求,通过家属自报、社区报告、精神病收治医院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本镇重性精神疾病的线索,采取分片包干、进村入户的方式,逐一排查确认后,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

三、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访视评估工作严格按照《重性精神疾病观者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做好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随访工作。

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应定期与患者接触,了解患者近期情况,特别是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状况、药物治疗情况、药物副反应,并及时进行患者危险行为评估。

对危险行为级别较高者,应迅速按照服务流程逐级处理,同时加强防范。

2024年严重精神障碍督导总结(4篇)

2024年严重精神障碍督导总结(4篇)

2024年严重精神障碍督导总结2024年,作为严重精神障碍督导,我深入了解并关注了全国范围内的精神障碍患者情况和相关治疗工作。

在这一年中,我积极参与督导、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力求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我认为2024年的严重精神障碍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注意到在2024年,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在社会环境的关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减少了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

政府相应地加大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投入,提供了更多的康复设施和服务。

这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其次,我注意到严重精神障碍的治疗模式逐渐从传统的医院治疗向社区康复转变。

在政府和专家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社区为患者提供了康复服务和支持。

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近就医和康复,为患者的家庭生活提供了更多帮助。

相比于单一的医疗治疗模式,社区康复的综合治疗模式更能满足患者不同方面的需求,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然而,尽管有上述积极进展,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严重精神障碍的疫情控制仍然存在不足。

在2024年,我发现在一些地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防控工作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没有足够的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容易造成在医院和社区中的疫情传播。

此外,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仍存在难度。

许多患者由于自身的疾病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接受诊断和治疗,导致疾病的加重和康复的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首先,进一步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疫情的监测和预防。

完善疫情监测机制,提高诊断和防控的准确性。

加强精神病院和社区康复中心的疫情防控,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其次,加大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力度。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投入,建设和发展更多的社区康复中心,提供更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通过提供心理治疗、社交训练和职业培训等综合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与治疗知识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与治疗知识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与治疗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重点内容就是为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的患者提供专业化的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水平。

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将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等,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不仅仅是医学、公共卫生部门的职责,并且也会给广大群众身心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是社会发展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问题或者是民生性问题,如果没有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科学管理,容易给周围群众带来严重影响,扰乱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来说,病程时间长,发病率高,患者急性发病阶段需要在专业精神医院接受对应治疗,在治疗有一定成果以后,可以安排患者回到社区接受居家治疗。

通过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可以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快速回归社会。

什么是严重精神障碍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来说,也就是指精神疾病比较严重,使得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对自身身体情况或者客观事实了解不全面,或者没有科学处理事务能力的一系列精神障碍疾病。

在社区,那严重精神障碍划分为六种类型,其中包含了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

这些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生,会让患者在语言或者行为上出现异常,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在急性发病过程中,需要在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

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来说,通常病程时间比较长,发病率比较高,可能会造成患者功能障碍,因此在疾病发病得到抑制以后,患者在进入稳定阶段,需要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与治疗知识1.个体心理康复在个体心理康复中,包含的内容有两点,第一,认知心理治疗。

在实际中,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讲解和严重精神障碍相关的知识,帮助患者对严重精神障碍疾病有深入的了解,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第二,行为治疗。

通过强化患者行为,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通过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和社会交际能力培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如焦虑、抑郁等,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安抚不良情绪,端正患者态度,提高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患者抗压能力。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实施方案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实施方案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实施方案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心理障碍,需要综合管理和治疗。

以下是一个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实施方案,以帮助患者获得全面的治疗和支持。

一、医疗管理:1. 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症状、功能状况等。

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开具适当的药物处方,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定期监测和调整用药剂量。

3. 心理治疗:提供个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和支持小组等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

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功能和适应能力。

二、康复管理:1. 康复评估: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包括生活技能、社交技能、职业能力等。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 康复训练:通过个体或群体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社交技能和职业能力。

可以包括生活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和社交技能培训等。

3. 康复支持:提供康复支持服务,如康复辅导员、社会工作者等,帮助患者解决康复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提供就业支持和社交支持。

三、社区管理:1. 家庭支持:提供家庭支持服务,包括家庭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小组等。

帮助患者家庭理解疾病,提供支持和理解。

2. 社区康复服务: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机构,提供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交支持等服务。

促进患者社会融入和康复。

3. 患者教育:开展患者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的依从性。

帮助患者学习自我管理技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四、危机管理:1. 危机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危机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危机因素。

2. 危机干预:建立危机干预机制,提供24小时危机干预服务。

及时处理患者的危机情况,稳定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3. 危机预防:开展危机预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宣传、危机干预培训等。

提高社会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上述管理实施方案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共同致力于患者的康复和社会融入。

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

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

诊断标准
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 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 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 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 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 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 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 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
〔2社区医生定期随访,以巩固疗效,预防复 发:社区医生应定期随访,掌握病人的情况, 如病情有无变化,是否坚持治疗等.随访指导 可促使家属对病人防治疾病的重视.如按时 服药,定期复查,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等,可收 到巩固治疗,预防复发医学的不 断发展,社区机构不断得到健全,依靠社会上有 关方面的力量,将散居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组 织起来,实现开展药物治疗、工娱治疗和心理 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并加强家庭护理.这样 可能调动有关单位的积极因素,让病上参加有 组织的生产劳动,培养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还 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减轻家属和国家的负担,并 有利病人的康复
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研究综述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研究综述

1 9 8 1 年将促进社 区精神 卫生服务列入优先考虑 项 目; 法 国则 和非盈利性质 的康复机构 ,为精 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的适应和 在1 9 6 0年起开始建立和完善 以精神病院为 中心 、 片区覆盖到 提升 而提供过渡性质的服务和训 练[ 3 】 。卫生部各部门联合推 社 区的 “ 精 神卫生片 区化 服务模式 ” ;澳大利 亚维多利亚 州 出的《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 ̄ ] 1 ( 2 0 0 2年—2 0 1 0年) 》 提出将 精神 1 9 8 6年 出台第一个精神卫 生法案 , 将精神 卫生与总体卫生 服 病患 者的治疗 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行列 。2 0 0 8年 1 月, 卫
展。
2 I 2我 国社 区精 神 卫 生服 务 相 关 研 究 2 . 2 . 1 面 临 的 问 题 和 挑 战研 究 。对 面 临 的 问题 和 挑 战 进 行
1 . 2各 国 社 区精 神 服 务 逐 步 走 向 成 熟 在美 国 、 英国、 澳大利 亚和香港地 区 , 精神 病人 的社 区康
务一起执行并作为主 流的服务模式 ,包含精神科 治疗服务分 生部等 1 7 个 部门联合下发《 全 国精神卫生工作体 系发展指导 级鉴定 、 急诊评估 与治疗 、 住院、 持续 服务 、 个案服务 、 个体化 纲要( 2 0 0 8年一2 0 1 5年) 》 , 再次强调精神病人社 区康 复工作将 服务 、 社区服务 、 安全拓展等 ; 日本在 1 9 6 5年 的《 精神卫生法》 是我 国精神康复重点发展方 向,伴随着社会工作职业 的不断 中强调 精神科职院治疗 向社 区精神保健 发展 , 1 9 9 5年通过 的 发展 , 各类社 区康复服务机构逐渐发展起来 。 《 精神卫 生保健福利法 》进 一步推动 了社 区精神卫 生服务发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状况及对策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状况及对策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状况及对策摘要】为探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方面的状况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社区病情稳定的40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社区管理状况。

总结并介绍目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几种社区管理模式,指出当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提高患者社区管理质量,为今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及完善此项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社区管理;现状研究;改进对策【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383-01重性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的心理功能失调[1],为严重精神障碍的疾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十分严峻,2009年国家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社区病情稳定的40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我社区的40例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患者的年龄21~65岁不等,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为1:1.08,患病年限1~39年。

重点探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方面的状况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本文就国外及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现状进行综述。

1.管理现状分析1.1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以社区护士和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共同组成。

医护人员均具有较为专业的技术水平,管理的模式主要通过评估、建档、制订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包括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及家务技能训练、社区生活技巧训练、职业训练、药物自我处置技能、症状自我控制技能、娱乐康复和兴趣培养在内的综合性康复服务,同时为患者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建立家属互助支持平台、赋权等人性化服务[2]。

1.2 重性精神病患者一体化服务模式重性精神病患者一体化服务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推行一体化服务模式,成立由财政、卫生、残联、公安、民政、社保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精防工作开展,并在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精神卫生办公室,负责市县精防工作计划、培训、考核。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防治及干预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防治及干预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防治及干预摘要】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或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社会功能损害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常常需要用医学的方法进行干预。

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的种类有6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本文就重性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社区干预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干预【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317-021.我国精神疾病防治模式的发展有研究显示[1],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

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全国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以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1.1 目前重性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模式WHO提出“以院所为基础的康复不可能满足大多数病残者的需要,而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能给至今尚未得到帮助的病残者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

广东省惠州市采取边普查、边开展精防工作的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以精神病专科医院为技术骨干、社区为基础、患者家庭为依托的社区精防工作系统。

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社区防治模式建立了慢性病社区防治网络,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行100%的建档率,每一名重性精神病患者有一份康复档案。

由全科服务团队3个月随访一次,和患者签订是否上门服务,有需要者提供上门随访,患者获得了有效管理。

2.社区干预的主要内容、形式及效果2.1 构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网建立健康档案资料由精神专科医院为业务指导[2],在社区服务机构的配合下,将家庭作为依托,建立技术放置网络,并将社区卫生服务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普查、管理、预防、治疗及康复等结合起来,构建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管理模式,社区医院开展精神疾病普查,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建卡,网络管理、健康教育、定期随访、指导治疗。

主动式社区治疗的国外应用现状及其对我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启示

主动式社区治疗的国外应用现状及其对我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启示
H at adF ml d i ,Cptl ei lU i r t, el n i Mei n h a y ce ai d a n e i aM c v sy n 0 0 9 hn g 10 6 ,C ia
【 bt c】 As tec m nyta et( C )i acm ui a oef aet wt s e et l A s at r s rv o ui et n A T s o m nycr md rptn i e r m n ll ei m t r m t e o i s h ve ai -

2 41・ 1

全科 医疗/ 区卫生服务 工作研究 ・ 社
主 动 式 社 区治 疗 的 国外 应 用 现 状 及 其对 我 国精 神 疾 病 社 理 的启 示 区管
杜 蕾,张 赛 ,金光辉 ,冯 时,张乐辉 ,陈 斌 ,路孝琴
【 摘要】 主动式社区治疗 (s rv cm ui e m n,A T a ei m ny r tet C )是一种应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照顾模 s te o tt a
【 e w rs K y od 】 As te o m ny r tet et l s; o m ny et ah s rv cm ui e m n;M n i e C m ui n hl ei tt a l n al s tm a e t l
目前 ,全球 约有 4 5 人患有精神疾病 ,约 占全球疾病 负 .亿
n s. h e s T eACT mo e h l st ep t n st e r v n e e d n ii ga i t d ep ai t or t e e id p n e t vn b l y,t e u et e i cd n eo h e i l i o rd c n ie c f e—h s i l ain a d t h r o p t i t n az o o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范文(4篇)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范文(4篇)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范文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社会功能的疾病。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类疾病,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下面是一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的范文,供参考:目的:1. 为患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康复服务;2. 保障患者的权益,提高其生活质量;3. 减少患者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范围:适用于所有登记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人群。

管理机构:1.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2. 确定负责管理患者的专业人员,并提供培训和指导。

登记和评估:1. 患者需在就诊医院或相关部门登记,并提供相关的病史和证明文件;2. 登记后,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康复需求等,以确定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治疗和康复:1. 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计划;2. 提供全面的治疗服务,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等;3. 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4.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提高其社会功能。

权益保障:1. 确保患者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包括隐私权、尊严权等;2. 加强患者对治疗和康复的知情权,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教育;3. 鼓励患者参与相关决策,尊重其意愿和选择;4. 加强监督和投诉机制,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纠纷。

社会融入:1. 鼓励患者与社会保持联系,参与适当的社会活动;2. 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帮助患者重返社会;3. 加强社区及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和教育,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

宣传和教育:1. 进行重性精神疾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理解;2. 加强医务人员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

制度执行和监督:1. 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2. 加强对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监督,确保制度执行的公正和有效;3. 鼓励患者和社会公众对制度提出建议和意见,以改进管理效果。

以上是一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的范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与康复服务

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与康复服务

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与康复服务近年来,精神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对患者及其社会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康复服务,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与康复服务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做法和策略。

一、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旨在通过建立健全的机构和制度,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社区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并改善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针对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需要具备以下关键要素:1. 多学科协作:社区管理必须由医生、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多个专业团队共同参与,以确保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支持和治疗。

这可以通过建立跨职业团队和频繁的团队会议来实现。

2. 资源整合:社区管理需要整合各种本地资源,包括医疗设施、社会福利组织、康复中心等,以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这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信息来实现。

3. 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社区管理应提供患者所需的全面康复服务,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

这可以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定期评估来实现。

二、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服务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患者长期的康复和支持。

社区康复服务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自理能力,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并促进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做法和策略:1. 日间医疗:提供患者日间医疗服务,包括药物管理、心理治疗、职业训练等,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技能和独立生活能力。

2. 居住支持:为居住在社区的患者提供支持,包括提供住房、监督用药、定期访问等,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和监护。

3. 康复俱乐部:建立康复俱乐部,为患者提供社交、娱乐和职业培训机会。

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促进他们与社会的互动。

4. 就业支持:提供就业支持服务,包括职业培训、求职辅导和职场适应培训,以帮助患者重新融入工作环境。

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

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
r e s t o r e d a b i l i t y t o l i v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 n o l o n g e r r e l y o n h o s p i t a l t r e a t me n t , t o r e d u c e t h e i n lu f e n c e o f t h e s o c i a l s e c u i r t y mi n i mu m, f o r p a t i e n t s r e t u r n t o t h e c o mmu n i t y t o p ov r i d e a s o l i d ou f n d a t i o n . I t a i m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w o r k o n c o mmu n i t y ma n a g e me n t a n d n e c e s s i t y , u r g e n c y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o mmu n i t y ma n a g e me n t o f s e v e r e me n ml i l l n e s s t o d i s c u s s t h e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n o r ma l i z a t i o n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Di s c u s s i o n o n Co mm u n i t y Ma n a g e me n t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S e v e r e P s y c h o s i s / P ENG Xi a n g- h o n g / / Ch i n e s e P r i ma r y He a l h t Ca r e,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管理的研究进展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管理的研究进展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管理的研究进展摘要:有关严重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管理经过了许多年的发展,在康复的模式上和效果的评估上及发展的策略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所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要强化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力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提升职业康复的研究、不断完善相关支持系统等措施。

本文将从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管理的基本概念、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的进展、社区康复的现状及社区康复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管理;研究进展1.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管理的相关概念西方的非院舍化和社区的照顾运动,使得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这一全新的服务方式诞生,并使得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工作逐渐的从医院转移到社区之中[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变化,开展社区的精神卫生服务已经逐渐的成为了我国卫生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中国精神卫生工作2012-2015规划》及《全国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指导纲要》中的相关目标和要求:到2015年之后,进行精神病社区康复的县或者市、区要达到85%。

正是因为这样,发展社区的相关康复功能,重点探索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管理的最佳模式,保证患者能够接收到不间断的治疗,将逐渐成为管理和治疗上的重点。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管理主要是指由相关社区工作人员为精神病患者进行初期的诊断、治疗和恢复期间的相关康复服务,并及时做好相关的应急处理,以此来有效降低其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和职业的康复服务。

1.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管理工作进展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区精神健康研究,1958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精神健康会议,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为重点,建立了多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例如上海的“城市模式”和山东等地的“农村模式”等等;90年代通过“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逐渐的推广和开展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向前推进;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活动,以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治疗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综述)作者:赵伟, 朱叶, 罗兴伟, 刘浉妍, 马晓倩, 王湘, ZHAO Wei, ZHU Ye, LUO Xing-Wei, LIU Shi-Yan, MA Xiao-Qian, WANG Xiang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所,长沙 41001刊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年,卷(期):2014,28(2)被引用次数:7次1.Phillips SD;Burns B J;Edgar ER Moving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into standard practice 2001(6)2.Stein LI;Test MA Alternative to mental hospital treatment:I.conceptual model,treattment program,and clinical evaluation 1980(4)3.Hoult J;Rosen A;Reynolds I Community orientated treatment compared to psychiatric hospital orientated treatment 1984(11)4.Deborah JA;William HK A manual for ACT start-up 20035.Randall GE;Wakefield PA Achieving full compliance with standards for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programs in Ontario:Does sponsoring agency type matter 2010(3)6.Fiander M;Burns TOM;Mchugo GJ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cross the Atlantic:comparison of model fidelity in the UK and USA 2003(3)7.Winter JP;Calsyn RJ The Dartmouth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scale (DACTS),a generalizability study 2000(3)8.Monroe-DeVita M;Teague GB;Moser LL The TMACT:a new tool for measuring fidelity to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201 (1)mbert M;Bock T;Schottle D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s part of integrated care versus standard care:a 12-month trial in patients with first-and multiple-episode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treated with quetiapine immediate release (ACCESS trial) 2010(10)10.van Vugt MD;Kroon H;Delespaul PAEG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in the Netherlands:outcome and model fidelity 2011(3)11.Burns T The rise and fall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2010(2)12.Bonsack C;Adam L;Haefliger T Difficult-to-engage patients:a specific target for time-limited assertive outreach in a Swiss setting 2005(13)13.Ito J;Oshima I;Nishio M The effect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in Japan 2011(5)14.Lim CG;Koh CW;Lee C Community psychiatry in Singapore:a pilot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CT) programme 2005(1)15.Sono T;Oshima I;Ito J Family need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caring for a family member with mentalillness:Adopting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in Japan where family caregivers play a large role in community care 2008(5)16.Sono T;Oshima I;Ito J Family support in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an analysis of client outcomes 2012(4)17.Aziz AA;Salina AA;Kadir ABA The national mental health registry (NMHR) 2008(Suppl C)18.Tyrer P;Balod A;Germanavicius A Perceptions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in the UK and Lithuania 2007(6)19.Botha U;Koen L;Joska J Assessing the efficacy of a modified assertive community-based treatment programme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2010(1)20.Zaluska M;Suchecka D;Traczewska Z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services for the chronically mentally ill in a1980(4)23.Bums BJ;Santos AB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an update of randomized trials 1995(7)24.Lehman AF;Dixon LB;Keman E A randomized trial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for homeless person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1997(11)25.Udechuku A;Olver J;Hallam K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of the mentally ill:service model and effectiveness 2005(2)26.Nelson G;Aubry T;Lafrance A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housing and support,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rnt,and intensive cas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r persons with mental illness who have been homeless 2007(3)27.Coldwell C;Bender W The effectiveness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for homeless population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a meta-analysis 2007(3)28.Karow A;Reimer J;Konig HH Cost-effectiveness of 12-month therapeutic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s part of integrated care versus standard car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reated with quetiapine immediate release (ACCESS trial) 2012(3)29.Rosenheck RA;Neale MS Cost-effectiveness of intensive psychiatric community care for high users of inpatient services 1998(5)timer EA Economic impacts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999(5)31.Marshall M;Lockwood A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for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 199832.Bustillo JR;Lauriello J;Horan WP The psychosocial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an update 2001(2)33.Wolff N;Helminiak TW;Morse GA Cost-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hree approaches to case management for homeless mentally ill clients 1997(3)34.Bush CT;Langford MW;ROSEN P Operation outreach intensive case-management for severely Psychiatrically Disabled Adults 1990(6)35.Herinckx HA;Kinney RF;Clarke GN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versus usual care in engaging and retaining cl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1997(10)36.Essock SM;Kontos N Implementing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teams 1995(7)37.Morse GA;Calsyn RJ;Helminiak TW Treating homeless cl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costs and outcomes 2006(4)38.Essock SM;Frisman LK;Kontos NJ Cost-effectiveness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teams 1998(2)39.Chandler D;Meisel J;Hu T A capitatedi model for a crosssection of severely mentally ill clients:employment outcomes 1997(6)40.McFarlane WR;Dushay RA;Deakins SM Employment Outcomes in Family-Aided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2000(2)41.Resnick SG;Neale MS;Rosenheck RA Impact of public support payments,intensive psychiatric community care,and program fidelity on employment outcomes for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2003(3)42.Drake RE;McHugo GJ;Clark RE Assertive community ter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o-occurring severe mental illness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 1998(2)43.Chandler DW Integrated treatment for jail recidivists with co-occurring psychiatric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2006(4)mberti JS;Weisman R;Faden DI Forensic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preventing incarceration of adul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2004(1 1)47.Fries HP;Rosen MI The efficacy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to treat substance use 2011(1)48.Stating ABP;Blaauw E;Mulder CL The effects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including integrated dual diagnosis treatment on nuisance acts and crimes in dual-diagnosis patients 2012(2)49.Randall GE;Wakefield PA;Richards DA Fidelity to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program standards:a regional survey of adherence to standards 2012(2)50.Arblaster K;Urlic K;McCluskey A Organisational changes leading to use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nd supported employment improve outcomes for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2009(5)51.Joannette JA;Lawson JS;Eastabrook S J Community tenure of people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 in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in Canada 2005(11)52.Chow W;Law S;Andermann L Multi-family psycho-education group for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clients and families of culturally diverse background:A pilot study 2010(4)53.Hambridge JA;Rosen A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for the seriously mentally ill in suburban Sydney:a programme 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1994(3)54.Harvey C;Killaspy H;Martino S Implementation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in Australia:Modelfidelity,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taff experiences 2012(5)55.Martin G;Costello H;Leese M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conceptual,clinical,and service issues 2005(7)56.Thomicroft G;Wykes T;Holloway F From efficacy to effectiveness i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PRiSM Psychosis Study.10 1998(5)57.Bums T;Creed F;Fahy T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case management for severe psychotic illness:a randomised trial 1999(9171)58.Sytema S;Wunderink L;Bloemers W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in the Netherland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07(2)59.Bums T;Fioritti A;Holloway F Case management and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in Europe 2001(5)60.Falloon IRH Rehab rounds:optimal treatment for psychosis in an international multisite demonstration project 1999(5)61.Haug HJ;Rossler W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central Europe 1999(3)62.Bertelsen M;Jeppesen P;Petersen L Five-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 of intensive early intervention vs standar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 first episode of psychotic illness:the OPUS trial 2008(7) 63.Lidberg Y;Liljenberg B Two-year outcome of team-based intensive case 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1995(12)64.Bodén R;Sundstrom J;Lindstrom E Five-year outcome of first-episode psycho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odified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programune 2010(6)65.MH Lai;Marhani M Modified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CT)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orbid Mental and Physical Illness:A Case Report 2013(1)66.Lee CC Is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frequent readmissions to psychiatric hospital 201367.陈为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 200968.管新丽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功能状况[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3(19)69.于文军,胡纪泽,习萍,肖永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研究Ⅱ:照顾负担影响因素[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4)70.谢斌,杨献红,姚新伟,王祖承,张明园精神卫生与法律--精神卫生立法的历史与现状[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 2000(z1)1.徐健康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管理现状调查[期刊论文]-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4(06)2.崔永霞,崔中芹,束俊霞国内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管理的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 2015(10)3.唐丽华康复训练与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实施价值[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 2015(13)4.李卫东,司文霞,孙永合,曹长水浅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 2015(10)5.姜松国,朱辉武,王皎华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中的效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 2015(12)6.马晓倩,刘浉妍,罗兴伟,张蓓,赵伟,王湘,姚树桥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在重性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2)引用本文格式:赵伟.朱叶.罗兴伟.刘浉妍.马晓倩.王湘.ZHAO Wei.ZHU Ye.LUO Xing-Wei.LIU Shi-Yan.MA Xiao-Qian.WANG Xiang 严重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治疗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综述)[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