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
虽然贵州已经出台了一些人才引进政策,但 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吸引力。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生态脆弱
贵州地处山区,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 。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水体 和空气污染。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贵州在生态补偿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补偿 机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01
教育事业发展
贵州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 量和公平性,为经济发展提供人 才支撑。
02
医疗卫生服务提升
03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贵州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 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 人民健康。
贵州积极推进扶贫工作,通过产 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减少 贫困人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工业发展
贵州工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重点发展能源、 制造业等产业。
基础设施建设
01
02
03
交通建设
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 得重大突破,高速公路、 铁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 网络不断完善。
能源建设
贵州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 快推进,电力装机容量和 输配电能力不断提升。
信息建设
贵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 速,互联网普及率和数字 化水平逐步提高。
02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
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 炭、铁矿、铝土矿等,这些资源 为贵州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
支撑。
农业资源
贵州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土地 肥沃,适合发展多种农业,如茶叶 、中药材、水果等。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

0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 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推动农村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03
保护和传承农村文 化遗产
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传承 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04
贵州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环境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与提升
01
公路建设
近年来,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大大提高了交通便捷性,为物流和人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和
03
公共服务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贵州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挑战与对策
01
02
03
贵州在区域经济合作中 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 企业竞争力不强、人才
流失等问题。
应加强创新驱动,推动 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
市场占有率。
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 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 机构的合作,提高科技
六盘水-安顺城市群
02 以六盘水和安顺为中心,推进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升级
,打造黔中城市群的重要一翼。
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城市群
03
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网络,构建连接珠
三角、长三角和东南亚的南部经济带。
城市群建设与辐射带动作用
贵阳城市群
以贵阳为核心,整合周边城市资源,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 经济中心。
要点三
绿色发展
贵州将注重绿色发展和环保建设,促 进可持续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加强资 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广绿色生产技 术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03
贵州区域协调发展与城镇化建 设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贵阳城市群
01
以贵阳为中心,发展以铁路、高速公路为支撑的现代

如何认识贵州发展前景

如何认识贵州发展前景

如何认识贵州发展前景关键信息项:1、贵州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2、贵州的自然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3、贵州的政策支持国家政策地方政策4、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设施5、贵州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教育水平人才政策6、贵州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投入创新成果7、贵州的市场潜力与消费需求内需市场外需市场8、贵州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压力11 贵州经济发展现状概述近年来,贵州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远超全国平均增速。

在产业结构方面,逐渐从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型产业向多元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转变。

贵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111 主要产业结构分析贵州的工业领域,以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引领,同时传统的能源、化工等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农业方面,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如茶叶、中药材等。

服务业方面,旅游业成为重要的增长点,同时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也在逐步壮大。

112 经济增长速度及成果持续的高增长速度使贵州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12 贵州的自然资源优势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1 矿产资源丰富贵州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较大,包括煤炭、磷矿、铝土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贵州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持。

122 生态资源独特贵州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较高,水资源丰富,空气质量优良。

这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123 旅游资源多样贵州拥有众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千户苗寨等。

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13 贵州的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贵州的发展。

131 国家政策倾斜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予贵州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了贵州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贵州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贵州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贵州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贵州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贵州省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重工业占比过高、农业依赖性强、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等。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贵州的产业结构,推动贵州省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贵州的产业结构现状1. 重工业占比高:贵州省在过去几十年间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导,如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这些行业在贵州省的产业结构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重工业的发展给贵州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2. 农业依赖性强:贵州省农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的产值占贵州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较高。

农业发展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3. 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贵州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科技研发强度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与发达地区相比,贵州省的科技水平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创新型企业少。

二、贵州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1. 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

未来,贵州省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完善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2. 发展现代服务业:贵州省一直以来都在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未来,贵州省可以进一步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培育和发展金融、信息、教育、医疗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提升贵州省的服务业比重,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 产业升级转型:贵州省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步伐,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

贵州省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

同时,贵州省还可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贵州产业比重趋势

贵州产业比重趋势

贵州产业比重趋势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使得贵州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贵州省的产业比重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特别是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贵州省产业比重的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一、贵州省产业比重的基本情况贵州省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导,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贵州省的三大支柱产业。

其中农业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旅游、金融保险等行业。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贵州省的三次产业比重为:第一产业占比12.6%,第二产业占比44.4%,第三产业占比43.0%。

可以看出,贵州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趋势。

二、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1.农产品种类和品质不断提升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土地资源丰富,特别适宜种植水果、蔬菜等农产品。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的品质提升。

例如,茶叶、竹子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受到市场的认可。

2.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贵州省将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之一。

省内新建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将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3.农旅融合带动农业发展贵州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旅游业是贵州省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

近年来,贵州省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出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面对挑战,培育壮大家庭农场贵州省农业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单一、农产品市场环境不稳定、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贵州省积极推进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家庭农场的模式创新,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业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贵州工业产业发展趋势

贵州工业产业发展趋势

贵州工业产业发展趋势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产业格局的调整,贵州的工业产业也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阶段。

本文将围绕贵州工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展开讨论,涵盖贵州工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贵州工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资源产地。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不便等限制因素,贵州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贵州的工业基础主要集中在冶金、电力、化工等传统行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调整,贵州的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贵州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贵州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的转移和升级,为贵州的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贵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工业转型升级的力度,推动传统工业向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目前,贵州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传统的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仍然是贵州工业的主要支柱。

虽然这些传统行业在贵州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仍然是贵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低效能等问题,但这些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为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贵州政府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

贵州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

3. 绿色发展成为主题。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工业发展中,贵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

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

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

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贵州省作为中国内陆省份,近年来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

通过对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贵州省制造业发展现状贵州省制造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在装备制造、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然而,贵州省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1、产业结构不够均衡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如化工、冶金、建材等,而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这种产业结构导致了贵州省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2、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贵州省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这使得贵州省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3、环境污染问题贵州省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不完善,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因此,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三、贵州省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议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贵州省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贵州省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3、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环保设施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减排效果。

通过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促进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规划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规划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规划
具体如下:
一、贵州省工业发展的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中国现代产业化进程中的重点发展地区。

近年来,贵州省由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省向经济多元化、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发展道路持续迈进,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谐为统一主线,充分发挥贵州省自身潜力,积极开展产业发展,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产业结构正在实现从农业大省向经济多元化省的转型。

(一)智慧农业
通过全要素生产力优化,重点发展农业从业者的智能管理,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大数据建设,实现农业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智慧农业发展模式。

(二)智慧物流
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及时共享与有效调度,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改善物流供需链的协同效率,实现物流的智慧化。

(三)智慧电子工业
大力发展智慧电子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积极开展军工、航空航天、农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工业信息化和智慧制造的协同发展。

(四)智慧能源。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贵州工业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贵州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

在走过了艰苦卓绝的60年历程之后,贵州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说来,贵州工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1949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等历史时期,贵州工业得到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

“一五”、“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着重发展冶金、电力、煤炭、建材、食品工业,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41.7。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三线建设时期)。

我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于备战考虑,决定实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转移,对战略后方进行大规模建设,亦称“内地建设”。

内地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贵州属大三线建设地区的重点省份之一。

从1966年—1978年,贵州进行了13年的大规模“三线建设”。

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企业陆续迁入,20多万科技人员及职工进入贵州。

“三线建设”期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仍取得了很大成就。

国家对贵州“三线”项目投入的资金近100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3.9倍。

先后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

贵州省船舶工业发展现状调研

贵州省船舶工业发展现状调研
里。乌江 、 清水 江 、 南北 盘 江一 红水 河 已于 2 0 0 7年 列
入《 国家高等 级 内河港 口航 道 布 局规 划》, 中 , 北 其 南
盘 江一 红水 河 已 被 国 家 交 通 运 输 部 列 入 珠 江 水 系 “ 西
南水运 出海 中线通道” 是 国家重点发展 的内河航道 。 , 随着我 国 内河 高等 级 航道 “ 十二 五 ” 建设 帷 幕 的 拉 开 , 国加 快长 江等 内河水运 发展 国家 战略正式启 我 动, 长江等 内河水运发展上 升为国家战略 , 必将 为我省
内河 水 运 发 展 带 来 重 大 战 略 机 遇 。 为 抓 住 国家 对 长 江 、 江 支 流 航 道 开 发 及 贵 州 省 珠
表 1 贵 州 省 主 要 内河 航 道 通 航 情 况
赤水河
1ok 6 m
白杨 坪 以 下
下 司 ~ 革 东 :0 k 17 m
六 级
六级 六级 六 级
都柳江
24k 1 m
三 都~ 八 洛 :1k 24m
头开展 了全 省船舶制造 的调研工作 。调研 工作通 过发
放调查 表 、 座谈 、 现场考察等形式 , 贵州省船舶 生产 、 对 港 口建设 、 道规划 等基本情况进行 了解 和分析 , 求 航 力 在基 本掌握 船舶 生产企 业现状 的基础 上 , 准存在 的 找
为支 撑 和 指 导 , 期 以来 造 船 企 业 也 难 以 得 到 各 级 政 长
世纪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代 是西南 地 区最大 的存 船装 置 。从 上 世纪
8 代 后 期 以 来 , 方 面 市 场 经 济 催 生 了 发 达 省 份 和 0年 一

试述在新环境下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意义待解决问题论文

试述在新环境下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意义待解决问题论文

试述在新环境下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意义及待解决的问题摘要: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实现现代化过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纵观全世界各国经济,尤其是大国的经济史,毫无例外的都是通过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从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再到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其经济增长轴心一直是工业化。

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在新型工业化的大环境下,贵州省推行新型工业化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难题。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贵州;意义;问题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一、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省市都在推行新型工业化,很多的学者和专家都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湖南四川云南等各省市都在实践中寻找符合本省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学者李毅中(2008)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着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学者李泊溪(2003)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要善于利用当代的信息,实现跨越式的国家发展战略,完成工业化。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新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

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贵州茶叶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贵州茶叶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贵州茶叶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贵州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和加工基地之一,茶叶加工业是贵州农业
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贵州茶叶加工业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如下:一、现状1.茶叶品种丰富:贵州茶叶品种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
黑茶、白茶等多个品种。

2.加工技术落后:贵州茶叶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缺乏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导致茶叶品质不稳定,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3.品牌建设不足:贵州茶叶缺乏知名品牌,品牌建设不足,导致市场营销
能力不强。

4.产业链不完善:贵州茶叶产业链不完善,从茶叶种植到加工、销售环节缺乏协同,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

二、发展思路1.提高加
工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研发,引进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茶叶品
质和市场竞争力。

2.建设知名品牌: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知名品牌,提高
市场营销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3.完善产业链:加强茶叶产业链建设,从茶
叶种植到加工、销售环节协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4.推进茶
旅融合:发挥贵州茶叶的旅游资源优势,推进茶旅融合,提高茶叶产业的
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总之,贵州茶叶加工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品质
和市场竞争力,建设知名品牌,完善产业链,推进茶旅融合,实现茶叶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天入地:贵州工业六十年变局

上天入地:贵州工业六十年变局
遇 。在 贯 彻 落 实 “ 学 发 展 观 ” 的 推 科
动下 ,贵州大 力推进结构 调整 ,加快
能 源 工 业 成 为 第 一 支 柱 产 业 。贵 州 成 为 中 国 南方 重 要 的 能 源 基 地 。 ( 杨胜斌/ ) 摄
形成 以支柱产业 为支撑 、特 色优势产
业为依托 、高新技 术产业 为先导的特
阶段 。能源 、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建设
继 续 加强 ,又— 批 冶金 、化工 、建材 和
 ̄ t 等工业重点项 目投产 ,贵州工业的 Jt t 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 。 进 入新 世纪 ,贵 州 工业 走上 跨 越 发展之路 。实施 “ 部大开发 ”战 西 略 ,贵外I I业 获得又一次 重大发展机
家 在 贵 州 先 后 安 排 大 中 型 工业 建设
项 目2 0 个 ,地 方 配 套 建 设 小 型 项 0多
色产业体 系 。体现 为进一步做 大以能 源 、优势 原 材 料 为 主 的新 兴 支 柱 产
业 ,提 高 产 业 集 中 度 ,进 一 步 做 大 做
目1 0 多个 。Y 1 7 年 ,拥 有喷气动 00 - 98 j f
又好 又快 更好 更 快 发 展
【 综述 】
上天入地 :贵州工业 六十年变局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3 年 来 , 经 过 全 省 各 族 人 民 艰 苦 奋 0
斗 ,伴 随着 国 家 综 合 实 力 的 加 快 提 高 ,贵 州 工 业蓬 勃 发 展 、 不 断 壮 大 ,发 展 潜 力 日渐 显 现 。
调 。 从 16 年 起 进 行 以 压 缩 基 本 建 设 91
规模 ,改善了贵州工业的布局 ,对开发 贵帅 源矿产资源、推动贵州经济发展 旨

贵州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贵州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贵州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近年来,贵州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贵州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

首先,农业产业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同时,贵州还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其次,工业产业也是贵州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铅锌、硫铁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贵州省加大了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力度,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的发展,提高了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再次,旅游产业是贵州省的朝阳产业之一。

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拥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了一批知名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现代服务业也是贵州省的新兴产业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贵州省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金融、物流、信息技术、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为贵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总的来看,贵州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未来,贵州将继续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为贵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贵阳的经济发展

贵阳的经济发展
贵阳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 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扩大开放合作
贵阳将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和技术 流入,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创新驱动发展
贵阳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 创新,提高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03
贵阳的农业发展
贵阳的农业基础
开发新景点
贵阳将加大对新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推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加强国际合作
贵阳将加强与国际旅游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贵阳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消费市场活跃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贵阳市 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消费需求多样 化。
贵阳经济结构
01
服务业为主导
贵阳市服务业发展迅速,占经济 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成为主导 产业。
制造业升级
02
03
农业现代化
贵阳市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化、智 能化方向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
贵阳市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 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丰富的土地资源
贵阳地处云贵高原,拥有广阔的耕地和适宜的气 候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多样化的农业类型
贵阳的农业类型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 ,这些产业在当地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农业科技支持
贵阳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为农业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贵阳的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
贵阳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产值 和效益。
贵阳的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贵阳拥有壮丽的山水风 光,如黔灵山、花溪公 园等,为游客提供丰富 的自然景观体验。

贵州省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160 /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2015年8月第18卷第16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Aug.,2015Vol.18,No.16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欠发达、欠开发”还是贵州省的基本省情,贵州省工业基础差、规模小、起点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导致贵州省工业水平与全国差距大。

根据统计部门统计得出,贵州省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落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省内各州市工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也不均衡,与其他省份相比,贵州省工业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

1 贵州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1 工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目前贵州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以及重工业产业为主,尽管近几年贵州省高新产业和轻工业产业的发展有了一定进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且规模较小。

贵州省的特色产业规模较小,主导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拉动力相对较弱。

此外,工业的发展对技术管理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制造业,必须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然而贵州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交通比较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并且贵州省整体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科研投入力度不高,工业技术水平较低,造成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效率并不高。

1.2 工业产品结构低层次长期影响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层次低、产业发展滞后,竞争力不高,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矛盾突出。

贵州省能源原材料丰富,但技术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为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工业上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导致在支柱产业上表现单一,同时也缺少配套产业和相关联的辅助产业。

工业产业链短,导致贵州省工业产品链得不到延伸。

在工业产品方面,贵州省缺乏深加工产品、终端产品以及高端产品,主要是以初加工产品、原材料产品以及低端产品为主。

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2019年9月 第32卷第3期
贵州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ep. 2019 Vol. 32 No. 3
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陈朝伦1,秦占奎2,李冬莲3,马芳芳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4: 2.4.5.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开放部,贵州贵阳550004:
an effort,the development path shoui alian with the guideline of comprehensive promotion,key breakthrough,high-end implantation, replacement fill, save ( amount) increase ( amount) and interactive intearation, establishing the manufactur-
Key words: Guizhou ; Industriai Industra of Hundreds of Billions ;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收稿日期:2019 -09 -01 基金项目: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大专项课题“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现状分析与发
triai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furthec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Deca one hundred billion industrial industries account for more than 90% of Guizhous industre,which is the cornerstone of Guizhous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01
人才短缺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贵州人才短缺 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02
03
生态环境压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贵州生态环 境压力逐渐增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
02
贵州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农业结构分析
01
农业在贵州经济中 的地位
贵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农业在贵州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和 提质升级。
05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展 望
“十四五”规划展望
01 02
战略定位
贵州省在“十四五”期间将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重点发展 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 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03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方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和设 计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 。
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促进科技成 果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建设创新平台
支持贵州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区域 创新能力。
促进金市场发展
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完善金融市场监管等措施,以促进金融 市场的健康发展。
产业政策建议
优先发展新兴产业
通过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以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扶持传统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建设等措施,以帮助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 市场竞争力。
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贵州工业结构优化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贵州工业结构优化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贵州工业结构优化的思路及对策建议摘要:近年来,贵州省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不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能耗、物耗水平下降。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贵州省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使得贵州为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不小的威胁。

当前加快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和最紧迫的任务,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课题。

关键词:工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策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323-01贵州工业的发展是在贵州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发生变化的。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

与此同时,贵州的工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周边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贵州工业结构的现状与不足(一)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一般属于市场导向型、技术密集型、信息丰富型,对市场的需求必须有灵活的反应。

而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高坡陡,市场化程度不高,交通相对东部来说很不方便,这严重制约了贵州工业生产体系的建设。

一般来说,工业对新技术要求高,尤其是制造业,要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增大科技含量,引进技术设备,改进生产流程,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然而贵州的创新能力低,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水平低,工业技术设备装备程度不高和产业劳动力文化素质较差导致了贵州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

这又直接影响了工业的经济效益高低。

(二)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从贵州工业所有制结构看,所有制实现形式仍比较单一,国有以及国有控股工业一直占主导地位,非国有工业比重较小。

整个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具有能源、重工业为主的资源优势。

贵州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摘要: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文化和政治等因素,贵州的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

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

新时期情况下贵州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远去,国家政策的支持,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这些都将是大环境下贵州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要在了解贵州经济发展进程现状下对这些环境进行分析,为贵州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1. 贵州经济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县域经济也不断壮大,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业生产积极向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夏粮产量269.45 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 1.8%。

另外,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产量保持增长。

其中,油菜籽产量89.12 万吨,再创新高,增长 2.8%;茶叶、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实现快速增长。

(二)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贵州省先后出台了支持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制定了白酒、卷烟、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振兴计划,深入开展“双服务”行动、“百千万”工程。

自上半年以来,工业经济增势稳定,连续 4 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

前三季度,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21.56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

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542.40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503.88 亿元,增长 5.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273.35 亿元,增长 6.1%。

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68.2%,增长效果显著。

(三)服务业提速发展。

贵州省出台了“物流业”、“健康养生业”等发展规划,着力巩固和培育服务业增长点,服务业经济实现提速较快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臵,贵州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

在走过了艰苦卓绝的60年历程之后,贵州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说来,贵州工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1949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等历史时期,贵州工业得到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

“一五”、“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着重发展冶金、电力、煤炭、建材、食品工业,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41.7。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三线建设时期)。

我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于备战考虑,决定实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转移,对战略后方进行大规模建设,亦称“内地建设”。

内地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贵州属大三线建设地区的重点省份之一。

从1966年—1978年,贵州进行了13年的大规模“三线建设”。

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企业陆续迁入,20多万科技人员及职工进入贵州。

“三线建设”期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仍取得了很大成就。

国家对贵州“三线”项目投入的资金近100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 3.9倍。

先后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

到1978年,贵州基本形成以现代工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机械、电子、冶金、有色、化工、煤炭、建材等一批大型企业,形成了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工业中心。

同时,在此期间,川黔、贵昆、湘黔铁路相继通车,交通、电力、邮电设施大为改善。

全省工业企业达到8904户,比1965年增加137.3%;全省工业总产值达41.26亿元,比1949年增长19.0倍,比1965年增长3.55倍。

“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建立了航空、航天、电子三个大型工业基地,拥有100多个生产、科研单位,基本形成从科研、设计到生产的综合制造能力,其他工业部门主要产品生产能力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随着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内迁,带来了大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一批先进设备,迅速扩大了贵州的科技队伍,增强了科技和生产实力。

总体来看,通过三线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工业底子薄、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壮大了贵州工业的规模,奠定了贵州工业的基础,改善了贵州工业的布局,增强了综合经济实力,对开发贵州矿产资源、推动贵州经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贵州的三线建设在规划和布局上按“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选点建厂,这在当时着眼于战备的条件下,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问题,“三线建设”速度发展不平衡,选点不当,布点分散,给企业组织生产带来很多不便。

同时,轻工业投资过少,非生产性建设欠账过多,军工企业整个生产能力利用率低,随着历史发展和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也逐步显现了它的不足和弊端。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开发本省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和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工业经济增长状况和工业实力继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007.75亿元之后,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51.26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部工业比重约80%,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170.29亿元,同比增长10.6%,全省工业实现总产值3315.02亿元,比1978年41.26亿元增长80倍;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74.33亿元,比1978年15.24亿元增长96倍,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7.9%,比1978年的32.7%提高了5.1个百分点。

近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和200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2005-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局)电力、煤炭、饮料、烟草、医药等主要行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较大。

规模以上工业中,这五个行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0.6%、12.1%、7.0%和14.6%,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拉动力度最大,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

煤气生产量亿立方米65.18 1.5磷矿石(折含P205 30%)万吨1360.66 3.4亿千瓦小1380.02 14.8 发电量时白酒(折65度,商品量)万千升13.79 -17.7 啤酒万千升27.54 20.4 卷烟亿支1161.22 2.4 硫酸(折100%)万吨513.21 52.5 合成氨万吨186.86 29.6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万吨347.28 31.8 计(折纯)磷酸铵肥万吨345.16 53.7 中成药万吨 4.58 -3.5 轮胎外胎万条517.21 13.1 水泥万吨2664.78 30.0 生铁万吨374.82 13.3 铁合金万吨220.87 39.8 粗钢万吨343.10 -0.7 钢材万吨337.62 持平电解铝万吨80.27 38.0 氧化铝万吨136.91 -5.1 彩色电视机万台72.56 -8.4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局)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3.17亿元,比上年增长7.9%;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178.80亿元,比上年下降0.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3.07亿元,增长11.4%。

(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30年来,我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成为我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民经济的支柱,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全省煤炭、化肥、轮胎、白酒、电力、铝锭、建材、药品、卷烟等主要产品和骨干企业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大幅增长。

200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9%;全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81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60户、上10亿元的40户,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9户,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21.4亿元,其中利润164.07亿元、税金257.33,占全省税收577.63亿元的45%,工业对全省财政收入贡献在70%以上。

(三)经济结构工业发展极大推动了全省经济结构的变化,199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标志着贵州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1993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贵州由此进入半工业化社会;2002年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二、三、一”格局;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41.9:41.8。

(四)产业结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较,工业产业结构开始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发展,依托能源、矿产资源优势的基础工业比重上升,新兴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及建材为主的重型工业体系和以卷烟、白酒、特色食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

2005年,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支柱产业一直锁定在单一的烟酒工业上的状况, 1979年底,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143万千瓦、是建国时的472倍;2008年底全省装机容量达到2270万千瓦、是1979年的16倍,全年煤炭、电力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5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的34%。

铝、磷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逐步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2008年,全省冶金、有色、化工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7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的26%。

以茅台酒、“黄果树”等名优品牌为代表的烟酒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2008年轻工业特别是白酒工业保持较快增长,茅台集团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茅台酒产量突破2万吨,全年轻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02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白酒、特色食品、烟草规模以上工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累计增速分别达到28.4%、12.9%、12.5%,全省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0亿元、增长48.5%,卷烟工业实现利税107.4亿元、增长17.2%。

民族制药行业围绕贵州特有的优质中药材资源,以神奇、益佰为代表的一批制药骨干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优秀企业,2008年全省民族制药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3.36亿元、增长9.8%,利税14.98 亿元、增长8.4%。

食品工业立足特色资源和特有工艺,涌现出“老干妈”辣椒系列制品、“康星”食用植物油等一批名牌产品,2008年全省特色食品加工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8.87亿元、增长12.9%,利税10.23亿元、增长34.2%。

装备制造业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加快,片式电感、继电器、采棉机、节能采油机等多项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贵阳、遵义、安顺三大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初步形成,生产基地主要以三大军工企业以及詹阳、险峰、普天、东方机床等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为支撑,国有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数的85%以上,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1.88亿元、增长14.1%,利税18.77亿元、增长26.6%。

(五)技术进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状况全省自主创新投入不断加强,实施了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及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等专项,开发出大型采棉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已经成为全省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

截止2008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8家。

另外,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大幅增长,2008年全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6%,是1978年371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