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 熔化热
测定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
![测定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d65de99e53a580216fcfe94.png)
测定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一)实验数据及处理1.第一次实验数据处理C水=4.18×103 J/(Kg·K)C1=C2=0.389×103 J/(Kg·K)C冰=1.80×103 J/(Kg·K)m=22.69 g m0=164.16 g T2-T3=15.2℃2.第二次实验数据处理C水=4.18×103 J/(Kg·K)C1=C2=0.389×103 J/(Kg·K)C冰=1.80×103 J/(Kg·K)m=22.97g m0=171.13g T2-T3=13.8℃(T2-θ):(θ-T3)= 10.1 :3.7(二)分析与讨论1.从实测数据看,如果实验全过程中散热、吸热没有达到补偿,冰的熔化热结果不一定偏离“合理”的数据范围,这说明散热或吸热并不是该系统的主要实验误差来源。
那么,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是什么?由熔化热的公式看,对计算结果影响最大的量是m,即冰的质量。
由于采用间接测量法,因此冰的质量是比较容易产生误差的,比如投冰时溅出水,就会对算出的冰的质量产生影响,从而产生误差。
2.通过实验去体会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补偿法在本实验中的应用对学习做实验的意义。
在实验系统不能很好地保证绝热时,用补偿法修正系统误差是一个办法,也是一个好的思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应该反复摸索,对各物理参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使散热和吸热基本达到补偿。
然而,实验结果证实量热器是一个很好的绝热系统,因此,在分析系统误差来源时,应实事求是地、定量地进行分析,不能将误差的来源归结为系统的散热、吸热未能达到补偿。
3.在本实验室提供的条件下,实测熔化热的结果通常小于文献值L=3.34×105J/Kg,你能分析是什么原因吗?本实验未计算温度计插入水中的部分带来的影响。
《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报告单
![《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2c2d620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4.png)
《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二、实验目的:1、观察固体熔化的过程,了解熔化现象。
2、测量固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确定其熔点。
3、掌握使用温度计和加热设备进行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1、实验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棒。
2、实验材料:待测固体(如海波、石蜡等)。
四、实验原理: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当全部变为液态后,继续加热温度会继续升高。
通过测量固体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可以确定其熔化时的温度特点。
五、实验步骤:1、组装实验装置(1)将铁架台安装好,把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下,调整铁圈高度,使石棉网处于酒精灯外焰上方适当位置。
(2)在石棉网上放置烧杯,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3)将装有待测固体的试管放入烧杯中,注意试管不要接触烧杯壁和烧杯底,用温度计测量固体的温度,并记录初始温度。
2、开始加热(1)点燃酒精灯,对烧杯中的水进行加热,同时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试管中的固体,使固体受热均匀。
(2)每隔一定时间(如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观察固体的状态变化。
3、记录数据(1)持续加热直到固体完全熔化,记录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固体的状态。
(2)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液态固体的温度变化。
4、结束实验熄灭酒精灯,小心取出试管,整理实验器材。
六、实验数据记录:七、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分析曲线:(1)确定固体的熔点,即温度保持不变的阶段对应的温度值。
(2)观察熔化前、熔化过程中和熔化后的温度变化趋势。
(3)比较不同固体的熔化特点,如海波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2、误差分析:(1)温度计的测量误差。
(2)加热不均匀导致的温度偏差。
(3)读数时的人为误差。
八、实验结论:1、总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阐述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
3、讨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南昌大学大物实验报告-冰的熔化热的测量
![南昌大学大物实验报告-冰的熔化热的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560190dfaa00b52acfc7cae3.png)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实验名称:冰的比熔化热的测量学院名称: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车辆工程151班********学号:**********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D508实验时间:第二周周三下午15:45开始一、实验目的:1.理解熔化热的物理意义,掌握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化热。
2.学会一种用图解法估计和消除系统散热损失的修正方法。
3.熟悉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特性及定标。
二、实验原理:1.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比熔化热比熔化热是指在一定压强下,单位质量物质从固相转变为同温度的液相的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比熔化热,本书中用L来表示。
在一定的压强下,结晶的固体要升高到一定的温度才熔解,在熔解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这一温度称为熔点。
如在大气压下,冰熔解时温度保持为0℃,而且由冰熔化而成的水也保持为0℃,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为止。
将质量为m1温度为0℃的冰投入盛有质量为m2温度为T1的水的量热器内筒中,设冰全部熔化为水后平衡温度为T2,设量热器内筒、搅拌器的质量分别为m3、m4,其比热容分别为c1、c2,水的比热容为c0。
由混合量热法原理可知,冰全部熔化为同温度(0℃)的水以及其从0℃升到T2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等于其余部分(水m1、量热器内筒m3、搅拌器m4)从温度T1降到T2时所放出的热量:(m2c0+m3c1+m4c2)(T1−T2)=m1L+m1T2c0(16-1)冰的熔化热的实验公式为:(m2c0+m3c1+m4c2)(T1−T2)−T2c0(16-2) L=1m1式中水的比热容C0=4.18×103 J/(kg·℃),铝制的内筒、搅拌器比热容c1=c2=0.9002×103 J(kg·℃)2.散热修正——面积补偿法本实验依据混合量热法测量冰的溶化热,要求实验热学系统(实验装置)、测量方法和实验操作等方面与外界环境无热交换。
但由于实际上很难做到与外界完全没有热交换,严格的孤立系统是得不到的。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0ea0d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8.png)
用混合热量法测定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正确使用热量器,熟练使用温度计。
2.用混合热量法测定冰的熔解热。
3.进行实验安排和参量选取。
4.学会一种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抵偿法。
二、实验用具:热量器、数字温度计、电子天平、秒表、干抹布、保温桶、冰以及热水等。
关于实验仪器的说明:1.电子天平使用前,请将电子天平放置于稳固、平坦的台面上,利用四只调整脚,使仪器保持平衡(勿放于摇动或振动台架上)。
注意水平仪内气泡应位于圆圈中央。
使用时应避免将其至于温度变化较大或者空气流动剧烈的场所,如日光直射或冷气机的出风口。
打开电源时,秤盘上请勿防止任何物品。
建议开机预热1~5分钟,以确保测量的精确度。
使用时,称量物品重心须位于称盘的中心点,且称量物不可超出称量范围,以确保准确度。
2.量热器量热器的构造如下图所示。
由铜质内筒、塑料外筒、绝热盖、环形绝热架、橡皮塞和铜质搅拌器组成。
绝热盖上附有中空橡皮塞,用于实验时插入温度计。
搅拌器通过绝热盖上的细孔置于内筒中,试验时上下搅动,使桶内各处温度迅速均匀。
内筒置于外筒内部的环形绝热架上,外筒又用胶木圆盖盖住。
因此,内部空气夹层与外界对流很小。
又因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外、内筒之间由传导所传递的热量可减到很小。
同时,内筒的外壁电镀得十分光亮,使得它们辐射或吸收热量的本领变得很小。
所以,因辐射而产生的热量传递也可以减至最小。
由上所述,量热器的这种结构,使将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及辐射都尽可能地减到最小;因而,他成为量热实验的常用仪器。
使用时,通常是先注入适量的水(约为容量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并将温度计、搅拌器等通过绝热盖的小孔插入,构成所谓已知热容的系统。
但上述量热器的绝热条件并不十分完善,因此在进行精确的量热实验时还必须据牛顿冷却定律进行散热修正。
三、实验原理:质量为m i,温度为θ0′的冰块与质量为m、温度为θ1的水相混合,冰全部熔化为水后,测得平衡温度为θ2。
熔解热的测定_实验报告
![熔解热的测定_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f40f1b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4.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熔解热的物理意义和测定方法;2. 掌握用混合量热法测定物质的熔解热;3. 学会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平衡原理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熔解热是指在等压条件下,单位质量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实验中,我们采用混合量热法来测定物质的熔解热。
该法基于热平衡原理,即在封闭系统中,当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相同,热量交换达到平衡。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量热器、天平、温度计、停表、冰块、热水、擦布等;2. 药品:待测物质(如冰、食盐等)。
四、实验步骤1. 称量量热器内筒及搅拌器的质量,记录为m1;2. 将量热器内筒装满水,称出水的质量,记录为m2;3. 测量水的初始温度T1,一般使水温比室温高10℃左右;4. 将待测物质(如冰块)置于0℃的环境中,待其达到热平衡后,用干布擦干其表面水分,投入量热器水中,同时轻轻搅拌;5. 每隔半分钟观测一次水温,记录温度和时间;6. 当冰块完全融化后,水温即将平衡,此时记录温度T2;7. 称量内筒及水的总质量,确定出待测物质的质量M;8. 根据公式Q = m CΔT计算熔解热,其中m为待测物质的质量,C为水的比热容,ΔT为水温的变化量。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计算待测物质的熔解热Q;2. 分析实验误差,如测量误差、操作误差等;3. 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m1 = 0.500g,m2 = 100.00g,T1 = 25.0℃,T2 = 23.0℃,M = 5.00g;2. 熔解热Q = mCΔT = 5.00g × 4.18J/(g·℃) × (23.0℃ - 25.0℃) = -21.9J;3. 实验误差分析:实验过程中,测量误差和操作误差难以避免,但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可以减小误差的影响;4. 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实验测得的熔解热与理论值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由于实验条件、仪器精度等因素的影响。
蜡烛熔化燃烧实验报告(3篇)
![蜡烛熔化燃烧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4def5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7.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探究蜡烛熔化、燃烧的过程及产生的现象。
3. 分析蜡烛燃烧产物,并验证其成分。
二、实验原理蜡烛主要由石蜡、棉线等材料制成。
石蜡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当蜡烛受热时,石蜡熔化并气化,形成石蜡蒸气。
石蜡蒸气在火焰中燃烧,产生光和热,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三、实验材料1. 蜡烛一支2. 火柴一盒3. 干燥的烧杯一个4. 澄清石灰水适量5. 水槽一个6. 小刀一把四、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 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等。
- 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槽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2. 点燃蜡烛- 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熔化、燃烧的现象。
- 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 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声音、气味等。
3. 探究火焰各层的温度- 将一根火柴横在火焰上方片刻,观察火柴梗的碳化位置,确定火焰各层的温度。
4. 观察燃烧产物-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
- 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5. 熄灭蜡烛- 观察熄灭蜡烛后的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其现象。
五、实验现象1. 蜡烛的物理性质- 蜡烛为白色、圆柱状固体,硬度较小,稍有气味。
- 石蜡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2. 蜡烛燃烧现象-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 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产生烟雾。
3. 火焰各层温度- 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4. 燃烧产物- 蜡烛燃烧时,烧杯壁上出现水雾,说明产生了水。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5. 熄灭蜡烛后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蜡烛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
-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1. 蜡烛主要由石蜡、棉线等材料制成。
2. 蜡烛燃烧时,石蜡熔化、气化,形成石蜡蒸气。
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
![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d93800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8.png)
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用混合法测量冰的熔化热。
2、学习量热器的使用方法。
3、加深对热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当质量为 m₁、温度为 T₁的高温物体与质量为 m₂、温度为 T₂的低温物体混合后,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为 T,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即:\(m₁c₁(T₁ T) = m₂c₂(T T₂) + m₂λ\)式中,c₁、c₂分别为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比热容,λ为低温物体的熔化热。
在本实验中,将冰投入盛有热水的量热器中,冰吸热熔化,热水放热降温,当系统达到热平衡时,测量热水的初温 T₁、冰的质量 m₂、热水和量热器的质量 m₁、热平衡后的温度 T,以及量热器的比热容c₁,就可以计算出冰的熔化热λ。
三、实验器材量热器、天平、温度计、小冰块、热水、搅拌器。
四、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量热器内筒和搅拌器的质量 m₁₁。
2、在内筒中加入适量的热水,测量热水的温度 T₁,记录下来。
3、称出总质量 m₁₂,计算出热水的质量 m₁= m₁₂ m₁₁。
4、用天平称出小冰块的质量 m₂。
5、迅速将小冰块投入量热器内的热水中,并用搅拌器搅拌,使系统尽快达到热平衡,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记录热平衡时的温度 T。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次数|热水质量 m₁(g)|冰的质量 m₂(g)|热水初温T₁(℃)|热平衡温度 T(℃)||||||||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量热器的比热容 c₁=______ J/(kg·℃)水的比热容 c₂= 42×10³ J/(kg·℃)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次实验中冰的熔化热λ:\\begin{align}m₁c₁(T₁ T) &= m₂c₂(T T₂) + m₂λ\\λ&=\frac{m₁c₁(T₁ T) m₂c₂(T T₂)}{m₂}\end{align}\计算出三次实验的冰的熔化热λ₁、λ₂、λ₃,然后取平均值:\(\lambda =\frac{\lambda₁+\lambda₂+\lambda₃}{3}\)六、实验误差分析1、系统与外界的热交换:在实验过程中,量热器不可避免地会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冰的比熔化热的测量实验报告
![冰的比熔化热的测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7b45148804d2b160b4ec0b1.png)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实验名称:冰的熔解热的测量冰的熔解热的测量一、 实验项目名称:冰的熔解热的测量 二、 实验目的1.理解熔解热的物理意义,掌握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2.学会用图解法估计和消除系统散热损失的修正方法.三、 实验原理单位质量的固体物质在熔点时从固态全部变成液态所需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比熔解热,一般用L 来表示。
实验时将质量为m 1克0℃的冰投入盛有m 2克T 1℃水的量热器内筒中,设冰全部熔解为水后平衡温度为T 2℃,保温杯、搅拌器的质量分别为m 3、 m 4,其比热容分别为C 1、C 2和水的比热容为C 0。
根据混合量热法的原理,冰全部熔解为同温度(0℃)的水并从0℃升到T 2℃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等于其余部分(水m 1、保温杯m 3、搅拌器m 4)从温度T 1℃降到T 2℃时所放出的热量,有(1) 冰的熔解热的实验公式为(2)式中水的比热容C 0=4.18×103J/kg ℃。
本实验“热学系统”依据混合量热法测量冰的熔解热,必须在系统与外界绝热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为了满足此条件,从实验装置、测量方法和实验操作等方面尽量减少系统与外界的热交换。
由于实验系统不可能与环境温度始终一致,因此不满足绝热条件,可能会吸收或散失能量。
因此,要适当地选择参数进行散热修正。
牛顿冷却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环境的温度T 如果略高于环境温度T 0(两者的温度差不超过10℃),系统就会散失热量,散热速率与温度差成正比,用数学形式表示为当时(即直线围成的两块面积近似相等),系统的散热与吸热相互抵消,就可以将系统很好地近似为一个孤立系统。
203142121120()()m c m c m c T T m L m T C ++-=+203142122011()()L m c m c m c T T T C m =++--0()dQK T T dt =-A B S S ≈四、实验仪器保温杯、搅拌器、温度计、天平、吸水纸、水、冰、烧杯、取冰夹、秒表。
物化实验报告:熔解热的测定
![物化实验报告:熔解热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b97cfbcf89eb172ded63b75b.png)
,p ,nsT n Q ∂⎛⎫⎪∂⎝⎭实验七:溶解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2、通过用电热补偿法测定KNO3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并用作图法求KNO3在水中的微分冲淡热、积分冲淡热和微分溶解热;3、掌握电热补偿法的仪器使用。
二、实验原理1、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1摩尔溶质溶于n0摩尔溶剂中产生的热效应,溶解热可分为积分(或称变浓)溶解热和微分(或称定浓)溶解热。
积分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1摩尔溶质溶于n0摩尔溶剂中产生的热效应,用Qs 表示,(浓 度改变)。
微分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1摩尔溶质溶于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 中产生的热效应,以表示。
冲淡热 把溶剂加到溶液中使之稀释所产生的热效应。
冲淡热也可分为积分(或变浓)冲淡热和微分(或定浓)冲淡热两种。
积分稀释热 在恒温恒压下,把原含1摩尔溶质及n01摩尔溶剂的溶液冲淡到含溶剂为n02时的热效应,即为某两浓度溶液的积分溶解热之差,以Qd 表示。
微分稀释热 在恒温恒压下,1摩尔溶剂加入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以表示。
2.积分溶解热(QS)可由实验直接测定,其它三种热效应由QS —n0曲线求得。
设纯溶剂、纯溶质的摩尔焓分别为和,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偏摩尔焓分别为和,对于n 1摩尔溶剂和n 2摩尔溶质所组成的体系而言,在溶剂和溶质未混合前(4.1)当混合成溶液后(4.2)因此溶解过程的热效应为(4.3)式中△H 1为溶剂在指定浓度溶液中溶质与纯溶质摩尔焓的差。
即为微分溶解热。
根据积分溶 解热的定义:(4.4)所以在Q s ~n 01图上,不同Q s 点的切线斜率为对应于该浓度溶液的微分冲淡热,即0,p ,sT nQ n ⎛⎫∂ ⎪∂⎝⎭,该切线在纵坐标的截距OC,即为相应于该浓度溶液的微分溶解热.而在含有1摩尔溶质的溶液中加入溶剂使溶剂量由n 02摩尔增至n 01摩尔过程的积分冲淡热Q d =(Q s )n 01一(Q s )n 02= BG —EG 。
初中物体熔化实验报告
![初中物体熔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e60198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5.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的熔化现象。
2. 掌握测量物质熔点的方法。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称为物质的熔点。
本实验通过测量物质的熔点,了解物质的熔化现象。
三、实验器材1. 铝合金三角架2. 铁架台3. 酒精灯4. 石棉网5. 烧杯6. 温度计7. 铝制圆柱形样品8. 秒表9. 量筒10. 滤纸四、实验步骤1. 将铝合金三角架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
2. 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调整温度计,使液柱与烧杯底部平齐。
3. 将铝制圆柱形样品放入烧杯中,用滤纸将样品表面擦拭干净。
4. 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5. 当温度计示数开始上升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作为样品开始熔化的温度。
6. 继续加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当温度计示数达到一定值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作为样品的熔点。
7. 观察样品在熔化过程中的现象,记录下熔化过程中的变化。
8. 实验结束后,关闭酒精灯,将烧杯从石棉网上取下,待样品冷却后,记录下样品的重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样品开始熔化的温度:T1 = 620℃(2)样品的熔点:T2 = 640℃(3)样品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不大,熔化现象明显。
2. 分析(1)样品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不大,说明样品的熔化过程较为平稳。
(2)样品的熔点较高,表明样品的热稳定性较好。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物质的熔化现象,掌握了测量物质熔点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铝制圆柱形样品的熔点较高,热稳定性较好。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2. 加热时,控制好火候,避免温度过高。
3. 实验结束后,关闭酒精灯,待样品冷却后再取下烧杯。
八、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物质的熔点,分析其熔化过程中的现象。
冰的熔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冰的熔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a349baf5727a5e9846a610c.png)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通信152学号:6102215051姓名:潘鑫华实验时间:第六周星期二下午八九十节T T'θJKT 1T 1'实验名称 测定冰的熔解热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
2、应用有物态变化时的热交换定律来计算冰的溶解热。
3、了解一种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抵偿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
其基本做法如下:把待测系统 A 和一个已知热容的系统 B 混合起来,并设法使它们形成一个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孤立系统 C (C =A +B ).这样 A (或 B )所放出的热量,全部为 B (或 A )所吸收。
因为已知热容的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 Q ,是可以由其温度的改变 △T 和热容 C 计算出来,即 Q = C △T ,因此待测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也就知道了。
实验时,量热器装有热水(约高于室温10℃,占内筒容积1/2),然后放入适量冰块,冰溶解后混合系统将达到热平衡。
此过程中,原实验系统放热,设为 Q 放 ,冰吸热溶成水,继续吸热使系统达到热平衡温度,设吸收的总热量为 Q 吸。
因为是孤立系统,则有Q 放= Q 吸 (1)设混合前实验系统的温度为T 1,其中热水质量为m2(比热容为c0)。
冰的质量为m1(冰的温度和冰的熔点均认为是0℃,设为T 0),数字温度计浸入水中的部分放出的热量忽略不计。
设混合后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温度为T ℃(此时应低于室温10℃左右),冰的溶解热由L 表示,根据(1)式有 ML +m1c0(T - T 0)=m2c0(T 1- T )因T r=0℃,所以冰的溶解热为:L=[m2c0(T1-T2)-T2c0m1]/m1 (2)综上所述,保持实验系统为孤立系统是混合量热法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条件。
为此整个实验在量热器内进行,但由于实验系统不可能与环境温度始终一致,因此不满足绝热条件,可能会吸收或散失能量。
所以当实验过程中系统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不能忽略时,就必须作一定的散热修正。
高温熔融实验报告
![高温熔融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b79044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7.png)
高温熔融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研究材料在高温下的熔化行为,以及观察不同材料的熔点和熔化特性。
实验设备和材料:1. 高温熔融炉:用于提供高温环境,调节熔融温度。
2. 熔融槽:用于容纳样品,观察熔化过程。
3. 热电偶:用于测量熔融温度。
4. 样品:选取了A、B、C三种不同材料的样品进行试验。
5. 温度计:用于监测环境温度。
实验步骤:1. 打开高温熔融炉并调节温度至所需实验温度(A材料:1500°C,B材料:1800°C,C材料:2000°C)。
2. 将样品放入熔融槽中,确保样品均匀分布。
3. 关闭熔融槽,并开始计时。
4. 持续观察样品的熔化过程,记录下样品完全熔化所需时间。
5. 在试验结束后,关闭高温熔融炉,待熔融槽温度降至安全温度后方可打开熔融槽。
6. 清理熔融槽,移除残留的熔化样品。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A、B、C三种不同的材料进行高温熔融实验,并记录下了它们的熔点和熔化特性。
A材料的熔化温度为1500°C,实验中观察到A材料在约5分钟后完全熔化,熔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变化。
B材料的熔化温度为1800°C,与A材料相比,B材料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完全熔化。
实验中观察到B材料在约7分钟后完全熔化,熔化过程比A材料更为缓慢。
C材料的熔化温度为2000°C,是三种材料中熔化温度最高的。
实验中观察到C材料在约10分钟后才完全熔化,熔化过程比A、B两种材料都要更为耗时。
通过对三种不同材料的熔化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材料的熔点与其熔化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熔点越高的材料通常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达到熔化状态,而熔化过程的速度也与材料的熔点相关,熔点越高的材料通常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全熔化。
结论:由本次实验结果可知,不同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熔点和熔化特性。
准确了解材料的熔化温度对于工业生产和实际应用非常重要,能够指导合理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的设计。
小学熔化实验报告
![小学熔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4ad454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2.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熔化现象,知道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 观察不同物质熔化的特点,学习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器材1. 玻璃杯(2个)2. 冰块(适量)3. 蜡烛(1支)4. 酒精灯(1个)5. 火柴(1盒)6. 温度计(1个)7. 记录本(1本)8. 计时器(1个)三、实验步骤1. 将冰块放入一个玻璃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冰块开始熔化的时间。
2. 同时,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另一个玻璃杯中,用温度计测量蜡烛开始熔化的时间。
3. 观察并记录两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现象,如温度变化、熔化速度等。
4. 记录两种物质完全熔化所需的时间。
5. 比较两种物质熔化的特点,分析其原因。
四、实验现象1. 冰块放入玻璃杯中后,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0℃时,冰块开始熔化。
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块完全熔化。
2. 蜡烛点燃后,蜡烛底部逐渐变软,温度逐渐上升。
当温度达到蜡烛的熔点时,蜡烛开始熔化。
熔化过程中,温度继续上升,直到蜡烛完全熔化。
五、实验结论1. 冰块和蜡烛都是固体,但熔化特点不同。
2. 冰块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熔化。
这是由于冰块是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
3. 蜡烛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没有固定的熔点。
这是由于蜡烛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4.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的熔化特点与其内部结构有关。
六、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熔化现象,知道了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 我学会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3. 我认识到不同物质的熔化特点与其内部结构有关,进一步激发了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2. 实验器材要摆放整齐,避免打翻或损坏。
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便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熔化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趣的物理现象。
物理实验冰熔化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冰熔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b1b6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8.png)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冰熔化的过程,了解冰的熔化特点。
2. 学习测量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分析熔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 掌握量热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冰熔化是指冰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熔化过程中,冰吸收热量,但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为止。
本实验采用量热法测量冰的熔化热,即单位质量的冰熔化所需的热量。
三、实验器材1. 冰块2. 温度计3. 烧杯4. 搅拌棒5. 天平6. 热水7.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用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冰块,记录其质量m1。
2. 将冰块放入烧杯中,插入温度计,开始计时。
3. 用热水加热烧杯中的冰块,同时用搅拌棒不断搅拌,使冰块均匀受热。
4. 观察温度计示数,当温度计示数稳定在冰的熔点时,记录此时的时间t1。
5. 继续加热,直到冰块全部熔化,记录此时的时间t2。
6. 再次用天平称取烧杯和熔化后的水的总质量,记录其质量m2。
五、数据处理1. 计算冰的熔化热Q,公式为:Q = (m2 - m1) × c × Δt,其中c为水的比热容,Δt为冰的熔化温度范围。
2. 计算冰的熔化时间Δt = t2 - t1。
3.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测得冰的熔化热Q为...(数值)J/g。
2. 实验测得冰的熔化时间为...(数值)s。
3. 从实验数据绘制出的图像可以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为止。
七、实验结论1. 冰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在熔化过程中,冰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冰的熔化热和熔化时间,进一步了解了冰的熔化特点。
3. 本实验采用量热法测量冰的熔化热,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可靠。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2. 在测量冰的熔化热时,尽量减少热量损失,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在绘制图像时,注意坐标轴的标注和刻度,使图像清晰易懂。
熔解热的测定 实验报告
![熔解热的测定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95ec98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1.png)
熔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熔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熔解热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它不仅是物质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苯甲酸的熔解热,探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实验步骤:1. 实验仪器与试剂准备:实验仪器:熔点仪、电子天平、玻璃烧杯、玻璃棒等。
试剂:苯甲酸。
2. 实验操作:a. 取一定质量的苯甲酸样品,用电子天平称量,并记录质量值。
b. 将称量好的苯甲酸样品放入熔点仪中。
c. 打开熔点仪的加热开关,开始加热苯甲酸样品。
d. 观察苯甲酸样品的熔化过程,当完全熔化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
e. 关闭熔点仪的加热开关,待苯甲酸样品冷却至固态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
3. 数据处理:a. 计算苯甲酸的熔点,即熔化温度的平均值。
b. 根据熔点的测定值,利用热力学原理计算苯甲酸的熔解热。
结果与讨论:本次实验测得苯甲酸的熔点为132.5℃,熔解热为32.6 kJ/mol。
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的熔点和熔解热值,可以对苯甲酸的热力学性质进行初步了解。
熔点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它受到物质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苯甲酸的较高熔点表明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分子间存在较多的氢键和范德华力。
熔解热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它与物质的分子间结构和键能有关。
苯甲酸的熔解热值较大,说明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较多的热量,这是由于苯甲酸分子间的氢键和范德华力需要克服较大的能量才能破坏。
熔解热的测定在化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定物质的熔解热,可以了解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进而推断其分子结构和性质。
同时,熔解热的测定也为物质的纯度分析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纯度较高的物质,其熔解热值一般较为确定,而杂质的存在则会导致熔解热值的偏离。
在实际应用中,熔解热的测定方法还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加入助熔剂、改变加热速率等,来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此外,还可以通过测定不同物质的熔解热值,进行物质间的比较和分类。
熔化现象演示实验报告
![熔化现象演示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3dda94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7.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熔化现象的基本概念;2. 观察不同物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3. 掌握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4. 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
二、实验器材1. 三脚架;2. 石棉网;3. 试管;4. 温度计;5. 热水;6. 海波;7. 蜡;8. 玻璃棒;9. 记录本。
三、实验原理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需要吸收热量,其温度会逐渐升高,当达到物质的熔点时,物质开始熔化。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有所不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逐渐升高。
四、实验步骤1. 将三脚架放在实验台上,将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2. 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石棉网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波的初始温度;3. 在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热水中;4. 观察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记录温度和状态;5. 当海波开始熔化时,记录熔化温度;6. 继续加热海波,观察其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记录温度和状态;7. 将装有蜡的试管放在石棉网上,用温度计测量蜡的初始温度;8. 将装有蜡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蜡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记录温度和状态;9. 当蜡开始熔化时,记录熔化温度;10. 继续加热蜡,观察其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记录温度和状态;11. 对比海波和蜡的熔化过程,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
五、实验现象1. 海波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48℃时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至完全熔化;2. 蜡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50℃时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完全熔化。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海波是晶体;2. 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说明蜡是非晶体;3.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七、实验结论1. 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3.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熔化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实验室铝熔化实验报告(3篇)
![实验室铝熔化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85205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7.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铝在加热过程中的熔化现象。
2. 了解铝的熔点及熔化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3. 掌握加热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铝是一种金属元素,其熔点为660.3℃。
当铝受到加热时,其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熔点时,铝由固态变为液态。
本实验通过加热铝箔,观察其熔化现象,并测量铝的熔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酒精灯、铁夹、镊子、温度计、烧杯、铝箔、砂纸。
2. 试剂:无。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小块铝箔,用镊子将其夹住,放置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2. 观察铝箔的加热过程,记录铝箔表面颜色变化、形态变化等。
3. 当铝箔表面出现熔化现象时,立即用温度计测量铝箔的温度,记录数据。
4. 待铝箔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观察熔融铝的颜色、流动性等变化。
5. 取另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其表面,除去保护膜,重复步骤1-4。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1:加热未打磨铝箔,观察到铝箔表面逐渐变黑,随后熔化,熔点为660.3℃。
实验2:加热打磨铝箔,观察到铝箔表面颜色变化不明显,熔点为660.3℃。
2.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观察,铝在加热过程中,其表面颜色逐渐变黑,这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薄膜。
打磨铝箔表面后,氧化铝薄膜被去除,铝与氧气的反应减弱,颜色变化不明显。
铝的熔点为660.3℃,在实验过程中,加热至该温度时,铝箔开始熔化。
加热过程中,熔融铝的颜色为银白色,流动性较好。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加热铝箔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实验中使用的酒精灯火焰温度较高,加热过程中要注意火候控制,避免过度加热。
3. 实验结果中,未打磨铝箔与打磨铝箔的熔点基本一致,说明铝箔表面的氧化膜对铝的熔化影响不大。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铝在加热过程中的熔化现象,并了解了铝的熔点及熔化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铝在加热过程中,其表面颜色会发生变化,当温度达到熔点时,铝由固态变为液态。
熔化实验报告
![熔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7d471e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5.png)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
添加标题
结论与建议
实验结论总结
结论: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验证了熔化实验的理论和实践
实验结果:成功观察到熔化现象,并记录了熔化温度和时间
实验方法:采用高温加热,观察熔化过程
实验目的:验证熔化实验的理论和实践
对实验的反思与建议
清理实验现场:清理熔化炉、坩埚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现场整洁。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温度:设定温度和实际温度
样品质量:初始质量和最终质量
熔化速率:样品在单位时间内的熔化量
实验时间:开始和结束时间
熔化曲线: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熔化速率变化曲线
实验结果:样品的熔化温度和熔化时间
实验数据及分析
实验数据记录及整理
添加标题
加入待熔化物质:将待熔化物质加入坩埚中,确保其均匀分布
添加标题
熔化完成:待待熔化物质完全熔化后,关闭熔化炉,取出坩埚,待其自然冷却
添加标题
预热熔化炉:设定合适的温度和时间,使熔化炉达到预定温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观察熔化过程:在熔化过程中,观察待熔化物质的熔化情况,必要时调整熔化剂和温度
添加标题
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熔化过程和熔化特性,得出熔化实验的结论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
实验目的:确定所需材料的性质和功能
实验方法:选择与实验方法相匹配的材料
安全性:确保材料的安全性,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实验环境:考虑材料的耐热性、耐腐蚀性等
实验材料的数量和规格
材料质量:每种材料的质量,如铁的质量、铜的质量、铝的质量等
准备实验材料:熔化炉、坩埚、熔化棒、温度计等
金子熔化实验报告总结
![金子熔化实验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026878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8.png)
金子熔化实验报告总结引言金子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导电性能。
由于其特殊的性质,研究金子的熔化点对于工业和科学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加热样品,观察金子的熔化过程,并测量其熔化点。
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和材料:- 恒温水槽- 热敏电阻温度计- 金子样品- 加热装置2. 实验步骤:1. 将金子样品放置在加热装置中,并将温度计插入样品中。
2. 调节加热装置的功率,逐渐升高样品的温度。
3. 在加热过程中,使用温度计记录样品的温度变化。
4. 当温度达到熔化点时,观察金子样品的状态变化。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金子样品的温度-时间曲线图。
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金子的熔化点为1064C,与文献值基本符合。
2. 在加热过程中,金子样品逐渐升温,直到达到熔化点时,开始熔化。
3. 在熔化过程中,金子样品由固态逐渐变为液态,形成熔池。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得了金子的熔化点为1064C。
实验结果与文献值基本一致,表明本实验方法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观察了金子样品在加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验证了金子的熔化特性。
这对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利用金子的熔化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次实验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在样品加热过程中,温度计可能会受到因加热而产生的磁场干扰,从而导致测量误差。
其次,在样品熔化过程中,由于金子的高熔化点和良好的导热性,熔化过程可能较为缓慢,需要较长的实验时间。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今后可以考虑使用更精密的温度测量仪器,并进一步优化加热装置的设计,以提高加热速率和均匀性。
此外,应该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控制。
参考文献[1] 李明. 金子的熔化点[J].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0, 28(6): 123-126.[2] 张晓峰, 王红梅. 金子熔化实验方法和技术[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12(2): 45-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测定冰的熔化热
一、数据及处理
1、测量数据列表
表1 各直接和间接测量物理量的质量
单位:g
2、温度-时间图像
这次实验当中,我由于冰和水的比例控制不当,导致融化结束后,温度仍未降至室温以下。
在老师的启发下,我在判断反应结束时也使用了类似于“外推法”的处理方法,认为反应结束后温度是线性下降的,在T-t图上做出一条反向延长线,当温度-时间图线刚开始与该直线重合时,认为反应结束。
根据温度-时间图线确定出初温和末温如图(图中两处Y坐标)。
3、计算熔化热
根据公式
L=1
m
冰[m
水
c
水
+(m0+m1)c Cu](T2−T3)−c
水
T3+c
冰
T1(取冰温度T1=-12.8℃)计算得
到L=1.87∗105J/kg,与参考值相差较大。
可能的原因是,考虑到实验持续的时间过长,大约15分钟,而由于冰水比例控制不当温度未降至室温以下,对环境放热又没有得到补偿,故计算结果比参考值小很多。
另有两组相比该组更为“正常”的实验数据,只是未记录T-t关系,也一并列表计算如下。
第二组:
T1=-14.7℃,T2=38.8℃(由外推法得到),T3=23.4℃
计算得到L=3.40∗105J/kg
第三组:
T1=-13.1℃,T2=37.2℃(由外推法得到),T3=26.9℃
计算得到L=3.20∗105J/kg
可以看到,后两组实验的数据相互较为接近,且与参考值也较为接近,而都与第一组数据相差不少。
后两组数据的平均值为L=3.30∗105J/kg,与参考值还是比较接近的。
第一组数据可能的误差来源前面已经分析了,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有某些数据记录错误导致得到这样的结果。
二、分析与讨论
1、主要误差来源是测定冰质量时的误差。
在实验过程中,投冰与搅拌过程都有可能造成水
的溅出,或留在外筒、桶盖上,或者水的蒸发导致相同结果。
这使得测定冰和水、内筒的总质量时产生误差。
冰质量在公式中位于分母上,且又较小,故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
2、试验中会有许多非理想的情况,我们可以尽量通过一些方法去减小这些非理想情况对实
验的影响。
补偿法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体现了对实验结果进行修正的思想。
其中对温度的选择包含有经验的成分,这是之前理论学习中所没有遇到的。
3、可能是温度计吸收了部分热量,试验中未被计入。
另外,冰及水中可能含有杂质,使结
果产生偏差。
三、收获与感想
这次试验中,我最认真测定的一组与参考值相差较大,然而数据完整的实验也仅此一组,比较遗憾。
我想这和我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要画T-t图像有很大关系。
预习的时候虽然对实验上的一些细节都有涉及,但是只关注了预习报告,没有关注实验报告的内容,结果最基本的实验目的还比较模糊。
以后预习时一定要预先明确要测定的全部内容。
另外,我在测最完整的一组数据前,已经进行了两组粗略的实验。
那两组试验对水、冰的比例和温度把控竟然比第这最后一组还要好。
这说明我的预实验没有起到参照效果。
我在进行
最后一组实验时没有认真考虑所取的水的质量和温度数据,以及冰块的大小,只是粗略地凭着感觉选取的。
看来完全相信感觉还是不可取的,还是要用数据来说话。
还有,这组完整的数据,由于反应结束时最终没有降至室温以下,我本来觉得这组实验数据已经无法使用了,但是这个时候老师提醒我可以通过做图的方法找到反应结束的位置。
这个方法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它当中蕴含的思想和外推法是相似的。
虽然我在之前的预习中了解了外推法,但是在当时却根本没有想到可以那样做。
所以了解一个方法和灵活地去应用它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还是要在实验中不断体会总结,才能真正地掌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