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兆以太网规范

合集下载

40G 100G以太网标准正式颁布

40G 100G以太网标准正式颁布

北京时间6月22日消息,IEEE近日对外宣布,IEEE 802.3ba标准,即40/100G以太网标准已于上周四(6月17日)获批,首个规范将同时使用两种新的以太网速率。

该标准组织称,这一标准的正式批准将为新一波更高速的以太网服务器连通性和核心交换产品铺平发展之路。

[详细]
网界网专家解读:802.3ba 的正式获批给整个业界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如果仅仅从速度提升的角度来看待40/100G以太网标准的通过是不够的。

因为它的通过对整个产业链、生态系统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40/100G端口有了,必将取代很多“10G多端口捆绑”的情况,节能一些,环保一些。

[详细]。

局域网作业

局域网作业

局域网协议作业一、判断题(针对下面的描述,对的打‘√’,错的打‘X’)1. 冲突窗口是指网络上最远的两个站点通信时从冲突发生开始到发送方检测到冲突为止的时间()2. Spanning Tree算法用来解决广播风暴问题的协议()3. 802.3以太网最小传送的帧长度为64个8位组()4. 滑动窗口协议是一种流量控制机制()5. TOKEN RING是没有冲突的协议()6. CSMA/CD能完全避免冲突()7. 不同VLAN间的计算机即使连在同一台交换机上也不能直接通信()8. 10BASE-T标准规定节点到HUB的最大长度为100米()9. 三层网络交换机能隔离冲突域和广播域()10. 以太网交换机可以对通过的数据帧进行过滤()二、单选题(在下面的描述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A、B、C、D标示之)●下面关于802.1q 协议的说明中正确的是(59)A。

(59)A. 这个协议在原来的以太帧中增加了4个字节的帧标记字段B. 这个协议是IETF制定的C. 这个协议在以太帧的头部增加了26字节的帧标记字段D. 这个协议在帧尾部附加了4字节的CRC校验码●配置VLAN有多种方法,下面哪一条不是配置VLAN的方法?(60)C(60)A. 把交换机端口指定给某个VLANB. 把MAC地址指定给某个VLANC. 由DHCP服务器动态地为计算机分配VLAND. 根据上层协议来划分VLAN●下面哪个设备可以转发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 (61)C (61)A. 二层交换机 B. 三层交换机C. 网络集线器D. 生成树网桥●以太网协议中使用了二进制指数后退算法,这个算法的特点是(62)C 。

(62)A. 容易实现,工作效率高B. 在轻负载下能提高网络的利用率C. 在重负载下能有效分解冲突D. 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发生阻塞●以下属于万兆以太网物理层标准的是(63)D 。

(63)A. IEEE802.3u B. IEEE802.3aC. IEEE802.3eD. IEEE802.3ae●快速以太网标准比原来的以太网标准的数据速率提高了10倍,这时它的网络跨距(最大段长)(64)C 。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习题集」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习题集」

第一章补充内容1.4.5定点数与浮点数计算机在处理实数时遇到了一个表示方法的难题,因为在计算机内存,或者叫寄存器中是没有专门的小数点位的,而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却往往又是包括小数点的小数。

如果某种数据编码约定实数的小数点固定在某一个位上,则这个数称之为“定点数”(Fixed PointNumber)。

相反,如果某种编码约定实数的小数点位置是可变的,则这个数称之为“浮点数”(FloatingPoint Number)。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寄存器中小数点的位置是隐含的,没有专门的小数点位。

1.定点数对于定点数来说,如有一种编码是用4位来表示实数的,并且约定小数点在中间位置,则可以得出这种编码所能表示的最大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均为99(假设用十进制表示)。

显然定点数这样的约定限制了编码所能表示数的范围。

根据小数点的位置的不同,定点数又分为“定点整数”和“定点小数”两种。

如果小数点在有效数值部分最低位之后,这样的数称之为“定点整数”(纯整数),如1110101.(其实这里的小数点在寄存器中是没有标注的,是隐含的)。

但要注意,计算机中的机器数都是带符号的,所以最高位都是符号位,不是实际的数值位。

正因如此,这里的“”所对应的数是-53,而不是+117。

如果小数点位置在符号位之后、有效数值部分最高位之前小数点在最高有效数值位之前(这里的小数点在寄存器中也是隐含的,没有小数点专门的位),这样的数称之“定点小数”(纯小数),如0.1010101(注意整数部分仅一位,而且是符号位,对应为)。

当然还可以既有整数部分,又有小数部分的定点数(当然,此时不能直接说它们是“定点整数”,也不能说它们是“定点小数”)。

以人民币为例,我们日常经常看到的¥125.10,¥873.25之类的数就是一个定点数,约定小数点后面有两位小数,用来表示角与分。

【经验之谈】这时可能就有读者问,没有标点符号位,那计算机怎么确定数值的大小?这就是前面说到的“约定”了。

有线局域网:以太网

有线局域网:以太网
主要技术特点(6点) 1、数据速率升到1千兆 2、与标准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兼容 3、使用相同的48位地址 4、使用相同的帧格式 5、保留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6、支持快速以太网的自动协商机制
5. 千兆以太网
⑴MAC子层 子层 支持全双工和半双工,一般使用全双工。 物理层 ⑵ 物理 拓扑:星型拓扑 拓扑:
5. 千兆以太网
1997年1月,通过了IEEE 802.3z第一版草案 1997年6月,草案V3.1获得通过,最终技术细节就 此制定; 1998年6月,正式批准IEEE 802.3z标准; 1999年6月,正式批准IEEE 802.3ab标准(1000BaseT),可以把双绞线用于千兆以太网中。
5. 千兆以太网
2. 标准以太网
⑴以太网传奇 1982年9月29日,3Com开发了为PC配套的Ether Link产品,并配置了相应的DOS驱动软件。基于IBM - PC的ISA总线,是以太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86年,SynOptics开始研究在UTP电话线上运行 10Mbps以太网,并于1987年8月17日推出第一个产品 LATTIS NET。 在同一天,IEEE 802.3工作组聚集一 起讨论在UTP上实现10Mbps以太网的最佳途径,选 定了该技术,并命名为10BASE-T。
⑴以太网传奇 1992年, Grand Junction开始研制100Mbps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采用保留现行以太网 协议的技术路线,得到了绝大多数产品厂家的支持, 他们在IEEE 802.3 IEEE 802.3工程组尚未作出决定前,成立了快 速以太网联盟(FEA),公布了100BASE -TX标准, 并推出了符合标准的集线器和NIC。 1995年3月,IEEE 802.3u通过,快速以太网时代 来临。

IEEE 802系列标准

IEEE 802系列标准

IEEE 802系列标准2008-05-25 10:18对于不同传输介质的不同局域网,IEEE局域网标准委员会定制了不同的标准,适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IEEE 802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图4-2所示。

IEEE 802标准主要包括几项(这些标准在物理层和MAC子层有区别,但在逻辑链路子层是兼容的):① IEEE 802.1标准,定义了局域网体系结构、网络互联,以及网络管理与性能测试。

② IEEE 802.2标准,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的功能与服务。

③ IEEE 802.3标准,定义了CSMA/CD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物理层规范。

在物理层定义了4种不同介质的10Mb/s的以太网规范,包括10Base- 5(粗同轴电缆)、10Base-2(细同轴电缆)、10Base-F(多模光纤)和10Base-T(无屏蔽双绞线UTP)。

另外,到目前为止IEEE 802.3工作组还开发了一系列标准,如下所示。

• IEEE 802.3u标准,百兆快速以太网标准,现已合并到IEEE 802.3中。

• IEEE 802.3z标准,光纤介质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

• IEEE 802.3ab标准,传输距离为100m的5类无屏蔽双绞线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

• IEEE 802.3ae标准,万兆以太网标准规范。

④ IEE E 802.4标准,定义了令牌总线(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⑤ IEEE 802.5标准,定义了令牌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⑥ IEEE 802.6标准,定义了城域网(MAN)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⑦ IEEE 802.7标准,定义了宽带网络技术。

⑧ IEEE 802.8标准,定义了光纤传输技术。

⑨ IEEE 802.9标准,定义了综合语音与数据局域网(IVD LAN)技术。

⑩ IEEE 802.10标准,定义了可互操作的局域网安全性规范(SILS)。

发电厂集散控制系统的通讯负荷率检测规范

发电厂集散控制系统的通讯负荷率检测规范

发电厂集散控制系统的通讯负荷率检测规范1范围本检测规范规定了发电厂集散控制系统的通讯负荷率的方法及应达到的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单机容量为125MW~1000MW等机组的火力发电厂新建和已投运机组各个阶段的检测,其他类型及容量的火力发电厂机组均可参照使用。

2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以下文件:GB/T30372《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验收导则》GB/T36293《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DLT659-2016《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验收检测规范》DL/T701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DL/T774-2015《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范》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DL/T701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3.1协调控制系统Coordina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CCS通过控制回路协调汽轮机和锅炉的工作状态,同时给锅炉自动控制系统和汽轮机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以达到快速响应负荷变化的目的,发挥机组的调频、调峰能力,稳定运行参数。

3.2模拟量控制系统Modulating Control System,简称MCS实现锅炉、汽机及辅助系统参数自动控制的系统。

3.3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简称DAS采用数字计算机系统对工艺系统和设备运行测量参数进行采集和处的理系统。

注:对采集的结果进行处理、记录、显示和报警,对机组的运行情况计算和分析,并提出运行指导的数据采集。

3.4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简称DEH由电气原理设计的敏感元件,按电气、液压原理设计的放大原件和伺服机构,实现控制逻辑的汽轮机调节、保安系统。

3.5分散控制系统的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简称DCS采用分布式结构的智能网络控制系统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

以太网技术规范

以太网技术规范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 为 3Com 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 在一篇与 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受到此结论的影 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 3com 才有 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 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 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 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 Saltzer 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 MAC 项目(Project MAC) 的同一层楼里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 理论基础。
⒈ IEEE802.3z
IEEE802.3z 工作组负责制定光纤(单模或多模)和同轴电缆的全双工链路标准。 IEEE802.3z 定义了基于光纤和短距离铜缆的 1000Base-X,采用 8B/10B 编码技术,信道 传输速度为 1.25Gbit/s,去耦后实现 1000Mbit/s 传输速度。IEEE802.3z 具有下列千兆以太 网标准:
以太网技术规范
李良庭 1999 年 12 月整理
用同 10BASE-T 相同的 RJ-45 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 100 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 据传输。
· 100BASE-FX:是一种使用光缆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使用单模和多模光纤(62.5 和 125um)。多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 550 米。单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 3000 米。 在传输中使用 4B/5B 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 125MHz。它使用 MIC/FDDI 连接器、ST 连接 器或 SC 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 150m、412m、2000m 或更长至 10 公里,这与所 使用的光纤类型和工作模式有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100BASE-FX 特别适合于有 电气干扰的环境、较大距离连接、或高保密环境等情况下的适用。

以太网详解

以太网详解

以太网详解1.以太网是什么?以太网(Ethernet)最早是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的局域网组网规范,1980年DEC、Intel和Xe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了初版Ethernet规范—DIX 1.0,1982年这三家公司又推出了修改版本DIX 2.0,并将其提交给EEE 802工作组,经IEEEE成员修改并通过后,成为IEEE的正式标准,并编号为IEEE 802.3。

虽然Ethernet规范和IEEE 802.3规范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认为Ethernet和正IEEE 802.3是兼容的。

以太网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

根据传输速率的不同,以太网分为标准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s)千兆以太网(1000Mbs)和万兆以太网(10Gbit/s),这些以太网都符合IEEE 802.3是兼容的。

2、标准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是最早期的以太网,其传输速率为10Mbts,也称为传统以太网。

此种以太网的组网方式非常灵活,既可以使用粗、细缆组成总线网络,也可以使用双绞线组成星状网络,还可以同时使用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组成混合网络。

这些网络都符合EE8023标准,EEE8023中规定的一些传统以太网物理层标准如下。

①10 Base-2: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

②10 Base-5: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

③10 Base-T:使用双纹线,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④10 Boad-36:使用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

⑤10 Base-F:使用光纤,最大网段长度为2000m,传输速率为10Mb/s。

以土标准中首部的数字代表传输速率,单位为Mbis;末尾的数字代表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为100m);Base表示基带传输,Broad表示宽带传输。

3、快速以太网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项网络技术的普及,标准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网络数据流量和速率的需求。

1993年10月以前,人们只能选择价格昂贵、基于100Mbs光缆的FDD技术组建高标准网络,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 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Switch10/100和百兆网络接口卡Fast NIC 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到应用。

以太网10BASE-T、100BASE-T4、1000BASE-T网线设计技术规范

以太网10BASE-T、100BASE-T4、1000BASE-T网线设计技术规范

目录1、目的 42、范围 43、定义及缩略语 44、技术要求84.1 100Ω非屏蔽双绞线94.2 增强型5类非屏蔽双绞线114.3 金属编织铝箔屏蔽双绞线134.4 网络拓展距离145、连接器针脚定义165.1 标准网线165.2 直连网线176、电缆选型186.1 选型原则186.2 选型树187、1000BASE-T网线设计197.1 技术要求197.2 注意事项218、附录22附录A 本规范的用词说明22 附录B IEEE802协议族22 附录C 以太网网族22 附录D 5-4-3法则23 附录E RJ45、RJ48的区别24 附录F 千兆位以太网26 附录G 802.3文档交叉引用27 附录H 802.3部分/子句交叉引用309、修改记录3410、引用标准和参考资料35以太网10BASE-T、100BASE-T4、1000BASE-T网线设计技术规范关键词:以太网UTP STP 综合布线标准网线直连网线水平布线干线布线针脚定义1、目的目前网上产品使用的以太网网线尽管只有标准网线和直连网线两种。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随处可以看到,这些网线的针脚定义不符合标准,所用的线材没有明确技术指标,给研发设计、用户和技术支持人员的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

制定本规范的目的在于将网线的分类、设计、选型规范化,降低成本,提高通用性,提高开发效率,便于维护。

本规范规定的电缆设计技术要求是以太网网线电缆选型、设计的主要准则。

本规范规定了以太网网线的常用线缆、传输技术指标、连接器针脚定义方式、典型应用等技术要求。

自本规范实施之日起,电缆设计工程师进行以太网网线的设计和选型时,必须遵照本规范。

2、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司所有的产品。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进行新型线缆及连接器的选型,必须在电缆方案设计阶段提交电缆设计部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使用。

3、定义及缩略语定义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一种位于有限地理区域的用户宅院内的计算机网络。

以太网接口规范

以太网接口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以太网接口规范篇一:以太网接口知识以太网接口知识本文主要分析mii/Rmii/smii,以及gmii/Rgmii/sgmii 接口的信号定义及相关知识,同时本文也对Rj-45接口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在10/100模式下和1000m模式下的设计方法。

1.mii接口分析mii接口提供了mac与phy之间、phy与sta(stationmanagement)之间的互联技术,该接口支持10mb/s与100mb/s的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的位宽为4位。

提到mii,就有可能涉及到Rs,pls,sta等名词术语,下面讲一下他们之间对应的关系。

所谓Rs即Reconciliationsublayer,它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一种mii和mac/pls之间的信号映射机制。

它们(Rs 与mii)之间的关系如下图:图1mii接口的managementinterface可同时控制多个phy,802.3协议最多支持32个phy,但有一定的限制:要符合协议要求的connector特性。

所谓managementinterface,即mdc信号和mdio信号。

前面已经讲过Rs与pls的关系,以及mii接口连接的对象。

它们是通过mii接口进行连接的,示意图如下图。

由图可知,mii的managementinterface是与sta (stationmanagement)相连的。

mii接口支持10mb/s以及100mb/s,且在两种工作模式下所有的功能以及时序关系都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时钟的频率问题。

802.3要求phy不一定一定要支持这两种速率,但一定要描述,通过managementinterface反馈给mac。

图2下面将详细介绍mii接口的信号定义,时序特性等。

由于mii接口有mac和phy模式,因此,将会根据这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同时还会对Rmii/smii进行介绍。

1.1mii接口信号定义mii接口可分为mac模式和phy模式,一般说来mac和phy对接,但是mac和mac也是可以对接的。

1以太网介绍及工作原理

1以太网介绍及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解释‎以太网(EtherN‎e t)以太网最早由‎X e rox(施乐)公司创建,在1980年‎,D EC、lntel和‎X er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成为一个标‎准,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采用的是CS‎MA/CD访问控制‎法,它们都符合I‎EEE802‎.3IEEE 802.3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 CNET。

历经100M‎以太网在上世‎纪末的飞速发‎展后,目前千兆以太‎网甚至10G‎以太网正在国‎际组织和领导‎企业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 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

3com 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

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 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

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RP2000P2SFP 万兆以太网适配器 用户手册说明书

RP2000P2SFP 万兆以太网适配器 用户手册说明书

RP2000P2SFP万兆以太网适配器用户手册北京网迅科技有限公司版权声明本手册所有内容,其版权属于北京网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网迅)所有,未经北京网迅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仿制,拷贝,转译或者任意引用。

版权所有 不得翻印文件更改历史记录初始信息文件名称RP2000P2SFP系列万兆以太网适配器用户手册初始版本号V1.00 发布日期2019.11编写人章圣表批准人杨友华更改记录版本号更改要点修改人批准人批准发布日期V1.00 初始版本章圣表杨友华2019.11.22 V1.01 驱动程序安装章节修改章圣表杨友华2020.6.1 V1.02 驱动程序安装章节修改高登奎杨友华2020.7.3V1.03 增加文件更改历史记录,增加产品型号,驱动程序安装章节修改章圣表杨友华2021.6.23V1.04 光模块支持列表增加两个型号章圣表杨友华2021.12.22目录第1章RP2000P2SFP万兆以太网适配器简介 (2)1.1产品主要技术特征 (2)1.1.1以太网 (2)1.1.2数据中心 (2)1.1.3卸载 (3)1.1.4主机接口 (3)1.1.5虚拟化 (3)1.1.6接口 (3)1.2产品说明 (4)1.2.1产品功耗 (4)1.2.2产品尺寸 (4)1.2.3产品工作环境 (4)1.2.4产品指示灯 (5)1.2.5支持光模块 (5)第2章系统组成 (6)2.1配套清单 (6)2.2安装连接 (6)2.3附加挡片安装(可选) (6)2.4驱动程序安装 (8)第3章主要技术指标 (8)3.1性能指标 (8)第4章故障处理方法 (9)4.1光模块插入后L INK指示灯不亮 (9)4.2光纤线连接后ACT指示灯不闪烁 (9)第5章使用注意事项 (9)第1章 RP2000P2SFP万兆以太网适配器简介RP2000P2SFP万兆以太网适配器(以下简称以太网适配器)是基于北京网迅自主设计的专用以太网控制器主芯片WX1820AL,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它能满足企业数据中心对网络最新需求,应用在服务器上,支持管理程序分流数据排序功能,通过有效地平衡网络负载在C P U核上,提高数据吞吐量和C P U使用率,在多C P U处理器系统中表现出极佳的性能。

以太网分类

以太网分类

一、标准以太网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CSMA/CD(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

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同轴电缆。

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 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10Base-5 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10Base-2 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1Base-5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10Broad-36 使用同轴电缆(RG-59/U CATV),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10Base-F 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二、快速以太网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

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 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

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

随后 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

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 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TX、100BASE-T4、MII、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

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
4 接口测试
4.1 业务节点接口 4.1.1 1000BASE-LX/100BASE-FX 接口
1000BASE-LX/100BASE-FX接口的测试方法见YD/T XXXX-2001《高端路由器设备检验方法》。 4.1.2 ATM 接口
ATM 155 520kbit/s电接口、155 520kbit/s光接口、622 080kbit/s光接口的测试方法见YD/T XXXX-2001《高端路由器设备检验方法》。 4.1.3 POS 接口
3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网络结构
1
×× ××××—××××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网络结构见图1 。
管理网
A
核心网 社区服务器
计算机 1




计算机 n




用户驻地网 1

用户驻地网 n
SNI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系统 UNI
图1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网络结构图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系统由局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组成。在面向小区或商业用户的应用中, 局侧设备一般考虑放在小区内,用户侧设备一般位于居民楼内;或者局侧设备位于商业大楼内,而用户 侧设备位于楼层内。而对于其它区域密集型用户的接入,局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的放置根据具体情况而 定。 局侧设备与用户侧设备推荐采用星型拓扑,局侧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型,也 可以是环型。 局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的技术要求见YD/T 1160-2001。
gbt176262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扰度试验gbt176265199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gbt176268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扰度试验gb9254199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ydt11562001路由器测试规范高端路由器ydt11602001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rfc0791091981网间网协议iprfc0792091981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rfc0826111982以太网地址解析协议arprfc1075111988距离向量组播路由协议dvmrprfc1271111991远程网络监视管理信息库rfc1661071994点到点协议ppprfc2131031997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rfc2236111997网间网组管理协议igmprfc2328041998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v2rfc2362061998与协议无关的组播pimsmrfc2453111998路由信息协议ripv2rfc2865062000拨号用户的远程认证服务radiusrfc2866062000radius计费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网络结构图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系统由局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组成

profinet和以太网区别有哪些

profinet和以太网区别有哪些

profinet和以太网区别有哪些1、PROFINET:实时以太网。

基于工业以太网,具有很好的实时性,可以直接连接现场设备,使用组件化的设计,PROFINET支持分布的自动化控制方式。

PROFINET技术定义了三种类型:PROFINET1.0基于组件的系统主要用于控制器与控制器通讯;PROFINET-SRT软实时系统用于控制器与I/O设备通讯;PROFINET-IRT硬实时系统用于运动控制。

PROFINET也是一种新的以太网通讯系统,是由协会开发。

PROFINET具有多制造商产品之间的通讯能力,自动化和工程模式,并针对分布式智能自动化系统进行了优化。

其应用结果能够大大节省配置和调试费用。

PROFINET系统集成了基于系统,提供了对现有系统投资的保护。

它也可以集成其它现场总线系统。

2、以太网:基本特征是采用一种称为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CollisionDetection)的共享访问方案,即多个工作站都连接在一条总线上,所有的工作站都不断向总线上发出监听信号,但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工作站在总线上进行传输,而其它工作站必须等待其传输结束后再开始自己的传输。

以太网有四类:一是标准以太网: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CollisionDetection)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

以太网可以使用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并且在IEEE802.3标准中,为不同的传输介质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宽带”。

以太网技术规范

以太网技术规范
3 分类和发展
标准以太网
第 2 页 共 21 页
以太网技术规范
李良庭 1999 年 12 月整理
以太网
开始以太网只有 10Mbps 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 早期的 10Mbps 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可以使用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非 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并且在 IEEE 802.3 标准中,为 不同的传输介质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 “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 100m),Base 表示“基带”的意 思,Broad 代表“宽带”。
为了能够侦测到 64Bytes 资料框的碰撞,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所支持的距 离更短。Gigabit Ethernet 支持的网络类型,如下表所示:
传输介质 距离
1000Base-CX Copper STP 25m
1000Base-T Copper Cat 5 UTP 100m
· 100BASE-T4:是一种可使用 3、4、5 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 技术。100Base-T4 使用 4 对双绞线,其中的三对用于在 33MHz 的频率上传输数据,每一 对均工作于半双工模式。第四对用于 CSMA/CD 冲突检测。在传输中使用 8B/6T 编码方式, 信号频率为 25MHz,符合 EIA586 结构化布线标准。它使用与 10BASE-T 相同的 RJ-45 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 100 米。
1000Base-SX Multi-mode Fiber 500m

千兆以太网规范---讲了千兆以太网的各种接口,很全面,很好--打出来

千兆以太网规范---讲了千兆以太网的各种接口,很全面,很好--打出来

5.4.1 千兆以太网规范5.4.1 千兆以太网规范因为千兆以太网技术仍是目前一种最主流应用的以太网技术,所以关于这种以太网的规范还在不断推出,以满足不同应用环境需求,改进技术性能。

最早在1998和1999年发布的IEEE 802.3z和IEEE 802.3ab标准中就包括1000Base-LX、1000Base-SX、1000Base-CX和1000Base-T(前三种统称为1000Base-X子系列),如图5-12所示。

其中前三个是由IEEE 802.3z标准规定的,而1000Base-T标准则是由IEEE 802.3ab规定的,是后面专门开发的。

这4个千兆以太网规范支持不同类型的光纤和双绞线电缆。

图5-12 千兆以太网体系结构但是在工业应用中,尽管有些规范并没有正式以标准形式对外发布(或者不是由IEEE发布的),但却实实在在有广泛的应用。

如1000Base-LH、1000Base-ZX、1000Base-LX10、1000Base-BX10、1000Base-TX这五种规范。

这样一来,在千兆以太网系列中加起来一共就有9种规范了。

在这9种千兆以太网规范中,根据所采用的传输介质类型,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基于光纤的和基于双绞线的。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基于光纤的千兆以太网规范千兆速率已相当高,从总体性能上来说,最适宜的介质就是光纤了,所以自千兆以太网以后,包括后面的万兆,甚至现在正在研究的10万兆以太网规范中,绝大多数是基于光纤这种传输介质而开发的。

在以上9种千兆以太网规范中,就有6种是基于光纤的。

它们分别是已以标准形式发布的:1000Base-LX和1000Base-SX,还有没有以标准形式发布的:1000Base-LH、1000Base-ZX、1000Base-LX10和1000Base- BX10。

1000Base-LX这是一种通过光纤进行通信的千兆以太网规范,既可以使用单模光纤(SMF),也可以使用多模光纤(MMF)。

万兆以太网接口的命名规范

万兆以太网接口的命名规范

万兆以太网接口的命名规范
自从IEEE 802.3ae标准于2002年中获得批准以来,万兆以太网端口的售货量已经从每季度几百个端口增加到了每季度几万个端口。

万兆以太网的物理层接口通常使用下列命名规范:
前缀= “10GBASE-”= 10Gbps基带通信
首个后缀= 介质类型或者波长(如果介质类型是光纤的话)
第二个后缀= PHY编码类型
第三个后缀= 宽波分复用(WWDM)波长或者XAUI通道个数
编码,4个WWDM波长。

10GBASE-SR光传输模块使用一个串行850nm的激光束,LAN PHY (64B/66B)编码,1个波长。

IEEE 802.3an任务组计划在2006年的稍晚些时候,确定基于双绞线铜缆的万兆以太网(10GBASE-T)的标准。

下表总了可在企业环境中使用的万兆以太网接口所支持的传输范围和介质类型。

关于万兆以太网标准

关于万兆以太网标准

万兆以太网标准关于万兆以太网标准万兆以太网物理层规格在IEEE 802.3ae中定义了万兆以太网物理层规格(PHY)和支持光模块,如下图所示(左)。

在以太网标准中,光模块被正式定义为一种物理媒体依赖接口(PMD)。

右图显示了PMD、PHY和MAC(媒体访问控制)在交换路由器板卡上的逻辑设计。

万兆以太网MAC(右图)在服务接口(向PHY)以 10Gb/s的速率运行,在MAC PHY层之间适应速率,通过调试Inter-Packet Gaps (IPG)以适应LAN PHY和WAN PHY的略有不懂的数据速率。

速率适应机制在IEEE 802.3ae中叫做Open Loop Control。

Stack Diagram of 10GE PHYS & PMDs Typical Switch Card Layout万兆以太网物理层规格(PHY)为:连续LAN PHY连续物理层由64b/66b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译码/解码)配置和serializer/deserializer (SerDes)组成。

64b/66b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配置是执行包描绘的块状编码配置。

SerDes为连续光模块或PMD,在传送器上将16- bit并行数据路径(每个644 Mb/s)排序到一个10.3Gb/s的连续数据流,并将一个10.3Gb/s的连续数据流去序列化到16-bit并行数据路径(每个644Mb/s)。

连续WAN PHY连续WAN PHY由WAN接口子层(WIS)、64b/66b多媒体数据信号编解码器配置(与上文描述一样)、和SerDes组成,SerDes也与上文描述一样,除了连续数据流的速度为9.95Gb/s(OC-192),每个16-bit并行数据路径为622Mb/s。

WIS为SONET framing和X7+ X6 + 1 scrambling专门设计。

与SONET OC-192速度结合,连续WAN PHY使万兆以太网能在现有SONET OC-192设施和10Gb/s 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DWDM)光学网络上无中断运行。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是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是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是
万兆以太网是指网络中传输速率达到10Gbps的以太网。

它是目前最先进的以太网标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企业网络和高性能计算环境。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化工作由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进行,其标准为IEEE 802.3ae。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化工作始于2002年,当时IEEE发布了802.3ae标准。

该标准定义了万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包括光纤传输介质、MAC(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帧格式等。

与此同时,IEEE还发布了相关的光纤以太网标准,用于支持万兆以太网的光纤传输。

在万兆以太网的标准化过程中,IEEE考虑了多种因素,如成本、功耗、传输距离、兼容性等。

最终确定的标准旨在提供高速、高效、可靠的网络连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还包括了一系列的物理介质接口(PHY)规范,以支持不同的传输介质和连接方式。

这些规范涵盖了铜缆、光纤、无线等多种传输介质,使得万兆以太网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应用场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万兆以太网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IEEE发布了多个扩展标准,如IEEE 802.3an用于支持千兆以太网的双绞线传输、IEEE 802.3bj 用于支持高速串行连接等。

这些扩展标准为万兆以太网的部署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万兆以太网的标准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不仅代表了最先进的网络技术,也反映了对于高速、高效、可靠网络连接的不断追求。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万兆以太网的标准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1 万兆以太网规范5.5.1 万兆以太网规范从前面的介绍可以得出,就目前来说,万兆以太网标准和规范都比较繁多,在标准方面,有2002年的IEEE 802.3ae,2004年的IEEE 802.3ak,2006年的IEEE 802.3an、IEEE 802.3aq 和2007年的IEEE 802.3ap;在规范方面,总共有10多个(是一比较庞大的家族,比千兆以太网的9个又多了许多)。

在这10多个规范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二是基于双绞线(或铜线)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三是基于光纤的广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就目前来说,用于局域网的基于光纤的万兆以太网规范有:10GBase-SR、10GBase-LR、10GBase-LRM、10GBase-ER、10GBase-ZR和10GBase-LX4这六个规范。

10GBase-SR10GBase-SR中的"SR"代表"短距离"(short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64B/66B的短波(波长为850nm)多模光纤(MMF),有效传输距离为2~300m,要支持300m传输需要采用经过优化的50μm线径OM3(Optimized Multimode 3,优化的多模3)光纤(没有优化的线径50μm光纤称为OM2光纤,而线径为62.5μm的光纤称为OM1光纤)。

10GBase-SR具有最低成本、最低电源消耗和最小的光纤模块等优势。

10GBase-LR10GBase-LR中的"LR"代表"长距离"(Long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64B/66B的长波(1310nm)单模光纤(SMF),有效传输距离为2m到10km,事实上最高可达到25km。

10GBase-LR的光纤模块比下面将要介绍的10GBase-LX4光纤模块更便宜。

10GBase-LRM10GBase-LRM中的"LRM"代表"长度延伸多点模式"(Long Reach Multimode),对应的标准为2006年发布的IEEE 802.3aq。

在1990年以前安装的FDDI 62.5?m多模光纤的FDDI 网络和100Base-FX网络中的有效传输距离为220m,而在OM3光纤中可达260m,在连接长度方面,不如以前的10GBase-LX4规范,但是它的光纤模块比10GBase-LX4规范光纤模块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低的电源消耗。

10GBase-ER10GBase-ER中的"ER"代表"超长距离"(Extended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超长波(1550nm)单模光纤(SMF),有效传输距离为2m到40km。

10GBase-ZR几个厂商提出了传输距离可达到80km超长距离的模块接口,这就是10GBase-ZR规范。

它使用的也是超长波(1550nm)单模光纤(SMF)。

但80km的物理层不在EEE 802.3ae标准之内,是厂商自己在OC-192/STM-64 SDH/SONET规范中的描述,也不会被IEEE 802.3工作组接受。

10GBase-LX410GBase-LX4采用波分复用技术,通过使用4路波长统一为1300 nm,工作在3.125Gb/s 的分离光源来实现10Gb/s传输。

该规范在多模光纤中的有效传输距离为2~300m,在单模光纤下的有效传输距离最高可达10km。

它主要适用于需要在一个光纤模块中同时支持多模和单模光纤的环境。

因为10GBase-LX4规范采用了4路激光光源,所以在成本、光纤线径和电源成本方面较前面介绍的10GBase-LRM规范有不足之处。

2.基于双绞线(或铜线)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在2002年发布的几个万兆以太网规范中并没有支持铜线这种廉价传输介质的,但事实上,像双绞线这类铜线在局域网中的应用是最普遍的,不仅成本低,而且容易维护,所以在近几年就相继推出了多个基于双绞线(6类以上)的万兆以太网规范包括10GBase-CX4、10GBase-KX4、10GBase-KR、10GBase-T。

下面分别予以简单介绍。

10GBase-CX410GBase-CX4对应的就是2004年发布的IEEE 802.3ak万兆以太网标准。

10GBase-CX4使用802.3ae中定义的XAUI(万兆附加单元接口)和用于InfiniBand中的4X连接器,传输介质称之为"CX4铜缆"(其实就是一种屏蔽双绞线)。

它的有效传输距离仅15m。

10GBase-CX4规范不是利用单个铜线链路传送万兆数据,而是使用4台发送器和4台接收器来传送万兆数据,并以差分方式运行在同轴电缆上,每台设备利用8B/10B编码,以每信道3.125GHz的波特率传送2.5Gb/s的数据。

这需要在每条电缆组的总共8条双同轴信道的每个方向上有4组差分线缆对。

另外,与可在现场端接的5类、超5类双绞线不同,CX4线缆需要在工厂端接,因此客户必须指定线缆长度。

线缆越长一般直径就越大。

10GBase-CX4的主要优势就是低电源消耗、低成本、低响应延时,但是接口模块比SPF+的大。

10GBase-KX4 和10GBase-KR10GBase-KX4 和10GBase-KR所对应的是2007年发布的IEEE 802.3ap标准。

它们主要用于背板应用,如刀片服务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集群线路卡,所以又称之为"背板以太网"。

万兆背板目前已经存在并行和串行两种版本。

并行版(10GBase-KX4规范)是背板的通用设计,它将万兆信号拆分为4条通道(类似XAUI),每条通道的带宽都是3.125Gb/s。

而在串行版(10GBase-KR规范)中只定义了一条通道,采用64/66B编码方式实现10Gb/s 高速传输。

在10GBase-KR规范中,为了防止信号在较高的频率水平下发生衰减,背板本身的性能需要更高,而且可以在更大的频率范围内保持信号的质量。

IEEE 802.3ap标准采用的是并行设计,包括两个连接器的1m长铜布线印刷电路板。

10GBase-KX4使用与10GBase-CX4规范一样的物理层编码,10GBase-KR使用与10GBase-LR/ER/SR三个规范一样的物理层编码。

目前,对于具有总体带宽需求或需要解决走线密集过高问题的背板,有许多家供应商提供的SerDes芯片均采用10GBase-KR解决方案。

10GBase-T10GBase-T对应的是2006年发布的IEEE 802.3an标准,可工作在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上,最长传输距离为100m。

这可以算是万兆以太网一项革命性的进步,因为在此之前,一直认为在双绞线上不可能实现这么高的传输速率,原因就是运行在这么高工作频率(至少为500MHz)基础上的损耗太大。

但标准制定者依靠4项技术构件使10GBase-T变为现实:损耗消除、模拟到数字转换、线缆增强和编码改进。

10GBase-T的电缆结构也可用于1000Base-T规范,以便使用自动协商协议顺利从1000Base-T升级到10GBase-T网络。

10GBase-T相比其他10G规范而言,具有更高的响应延时和消耗。

在2008年,有多个厂商推出一种硅元素可以实现低于6W的电源消耗,响应延时小于百万分之一秒(也就是1μs)。

在编码方面,不是采用原来1000Base-T的PAM-5,而是采用了PAM-8编码方式,支持833Mb/s和400MHz带宽,对布线系统的带宽要求也相应地修改为500MHz,如果仍采用PAM-5的10GBase-T对布线带宽的需求是625MHz。

在连接器方面,10GBase-T使用已广泛应用于以太网的650MHz版本RJ-45连接器。

在6类线上最长有效传输距离为55m,而在6a类类双线上可以达到100m。

3.基于光纤的广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前面提到的10GBase-SW、10GBase-LW、10GBase-EW和10GBase-ZW规范都是应用于广域网的物理层规范,专为工作在OC-192/STM-64 SDH/SONET环境而设置,使用轻量的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ing,同步光纤网络)帧,运行速率为9.953Gb/s。

它们所使用的光纤类型和有效传输距离分别对应于前面介绍的10GBase-SR、10GBase-LR、10GBase-ER和10GBase-ZR规范。

在10GBase-LX4和10GBase-CX4规范中没有广域网物理层,因为以前的SONET/SDH5.5.2 万兆以太网的物理层结构5.5.2 万兆以太网的物理层结构万兆以太网采用了IEEE 802.3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IEEE 802.3以太网帧格式,以及IEEE 802.3帧的最大和最小尺寸。

正如千兆以太网标准1000Base-X和1000Base-T保留了以太网模型的基本内容一样,万兆以太网在本质上仍然是以太网在速度和距离方面的自然进化。

但因为万兆以太网是一种只采用全双工的传输技术,所以网络运营商不需要应用低速的、半双工的CSMA/CD协议。

在许多万兆以太网规范中,也对应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万兆以太网物理层,但总体类型还是与最初于2002年发布的几类万兆以太网规范差不多。

下面分基于光纤传输介质万兆以太网规范物理层和基于铜线传输介质万兆以太网规范物理层两种类型进行介绍。

在2002年发布的7个规范中,可以分为三大类,即10GBase-X(仅包括10GBase-X规范)、10GBase-R(包括10GBase-SR、10GBase-LR和10GBase-ER三个规范)和10GBase-W (包括10GBase-SW、10GBase-LW和10GBase-EW三个规范)。

这三个子系列所对应的物理层体系结构分别对应图5-19中的左、中、右图(注意其中用颜色标注的部分)。

在万兆以太网技术中,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一种称之为XAUI的接口。

XAUI借用了原来的以太网附加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简称,而X源于罗马数字中的10,代表每秒传输10千兆比特的意思。

XAUI被设计成既是一个接口扩展器,又是一个接口。

其实在体系结构中就是将在下面提到的10Gb/s介质独立接口(10 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XGMII),也可以看成是对XGMII接口的扩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