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第八部分 色彩的象征性与联想性及色彩情感的心理构成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返噗归真 ,追求 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 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 他一切色之上的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 到中国绘画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墨色在中国绘画 中的造型地位。
A 五行是产生万事万物本源性的五种元素,而五色是色彩 的本源之色,是一切颜色的基本元素,悟性结合生百物, 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
B 五行与五色相匹配是出于维护礼制、建立社会礼仪规范 的需要。
五色为五行的象征,是天地四时万物本身色彩的一种高度 概括和提炼。
五方正色又分别指五方和四时,五方表示东、西、南、北、 中五个方位,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东方谓 之青(青龙)为木主春,南方谓之赤(朱雀)为火主夏, 西方谓之白(白虎)为金主秋,北方谓之黑(玄武)为水 主冬,中央为土,黄色。
唐王维云:“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唐代张彦远云:“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
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 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 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在中国绘画从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道家以及禅宗、 阴阳学的哲学思想和推崇黑色的色彩观起到关键的作用。
色彩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追溯 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最早的色彩概念是黑、白、红三种颜色。我国新 石器时代著名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 0年)以彩陶为特征。
到周秦时期,我国已形成以“玉帛”为中心的灿烂的 色彩文化。
《周礼·大宗伯》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壁礼天,以黄淙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漳礼 南方,以白晓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各色各样 的玉器来祭天地四方,祈求幸福,说明玉本身就是吉 祥之物。古代人的色彩概念来源于实际。因此,以蓝 色代表天,以黄色代表地,以青、赤、白、黑分别代 表东、南、西、北,或春、夏、秋、冬是很自然的。
(4)道家色彩观
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创立的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 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以 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体,他们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儒家,儒 家肯定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于礼乐相结合,而道家与以墨 子为代表的“墨家”的“非乐”观点相接近,否定艺术 。
由于阴阳五行的思想向社会个方面引申,大大扩展了他的 文化内涵,因此,与日常社会密切相关的色彩被纳入阴阳 五行的规范就不难理解了。
儒家色彩观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崇尚中庸之道,重视伦理道德。 儒家色彩观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极力维
护周是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正色,其他色为 间色,并赋予其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 臣民的上下级关系,不得混淆。 儒家不仅富裕色彩伦理道德的意义,同时也肯定了色彩的 美学价值。主张“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 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的精神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个主要特色,有起深 刻的意义。所谓“德”,即政治、伦理、德行、品德等, “比”即从不同的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与人之间形、性的 类似或相似。 在现代色彩理论的研究和实验中发现,色彩不仅能引起人 们大小、轻重、冷暖、进退、远近的心理物理感觉,而且 是人们纯真、贞洁、热情、喜悦、激动、欢乐、卑鄙、可 耻、悲伤、痛苦、庄重、安静、指挥、希望、和平、青春 等等情感的象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比德”的美学 思想对现代色彩研究的意义。
后来又把青、赤、白、黑、黄五色与木火金水土五种 物质联系起来,使色彩理论成为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
(1)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和美学思想
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体系——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五色相匹配,金、木、水、火、土与
白、青、黑、赤、黄相对应,并将色彩赋予一定的文化内 涵。五色与五行结合,原因有三:
从中国早期的绘画如彩陶纹饰,战国的帛画和漆画来看,黑 色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韩非子·十过》载:“尧样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 山而材之,削锯修之,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官以为食器…… 舜祥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涂其外朱画在内。”
至唐代后期及至五代水墨山水画的出现,黑色的运用已日趋 成熟,并将墨的作用提到了各色之上。
一、 中国的色彩艺术
1、分类:
在中国古代色彩艺术的历史中,有两条清晰的发展脉 络,一条宫廷士大夫的色彩艺术,一条是民间的色彩 艺术,这是中国色彩艺术发展的两条主线。
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色彩语言、品格和构成形式, 还有着根本不同的色彩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 想和审美价值观。
1、悠久的色彩文化
(5)中国封建社会及外国古代的色彩喜好
二、 西方近现代画派的思想观
1、印象派画家的色彩观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大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
艺术的蓬勃发展。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著名的光学实验揭示了色彩的秘密 。 汤姆·扬门.(T.young)于1807年发表色光三原色论。 歌德于1801年发表《色彩论》, 勃鲁斯特在1831发表色料三原色论, 谢弗勒尔(M.E.Chevereul)于1835年发表
老庄在否定艺术美的同时,又发现和肯定了自然之美。道家对自 然美的认识比起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仪之下见解,显 然有了一大进步。
由于道家在物质生活上强调"寡欲”和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 家“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 的色彩主张体系在艺术上,就是追求无色之美,以无美之感为最 美,所谓“至音不问”,“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 无形”,“大巧若拙”。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庄子说: “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 琢,反对五彩。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 之”。(《刻忌》)的色彩主张体系在艺术上,就是追求无色之 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