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唐代文人
唐宋之际道教的变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以李白和苏轼为例
![唐宋之际道教的变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以李白和苏轼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363e3c676a20029bd642df2.png)
染 ,深 受 道 教文 化 的 熏陶 ,熟读 道 经 ,两 人 的坎 坷 瞻 书黄 庭 内景卷 后 赠道 士 拱辰 》 ) 。可 见 苏轼 阅读 经 历 ,又 促 使他 们 更 主动 地接 触 道 学 ,结 交道 士 。 道 教经 典 《 黄 庭经 》 只是为 了静 心而 不是为 了成仙 。 这 是 两人 的相 同之 处 。具体 到道 教观 念 ,两 人却 有 道 教发 展 到宋代 , 宋人 大部 分不 再相 信轻 举飞 升 、炼 着 很 大 的不 同。这 种 不 同又在 他 们 的文 学 创 作 中 明 丹 成仙 , 坚信 “ 我 命在 我 ”、 “ 我 命 不 由天 ”,开始
( 社 会 科 学 版)
、 , 0 1 . 3 2
N0 . 1
2 0 1 5年 3月
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显地体 现 出来 。
更 多地 关注 自我生 命 。苏轼 的 神仙 观念 是 符 合 这 一
历史趋 势 的 。
其 次 ,两 人 的道 教炼 养 方 式不 同。我 们 先 来看 李 白和 苏轼 道 教观 念 的 不 同 ,正 是前 文 所提 到 道 教 经 典 《 抱 朴子 ・ 神 仙传 》 中 的一 段话 : “ 夫仙 的唐 宋之 际神仙 思 想和炼 养方 式 的转 变 。 道有 升 天 蹑云 者 ,有 游 行 五岳 者 ,有 服 食 不死 者 ,
52李白的诗歌创作奇思涌溢天马行空纵横恣肆其想象自由驰骋不受任何事物约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带有一定的幻觉和迷狂色彩我们不能说这全来自道教的影响但是李白的神仙观念和其服食丹药的炼养方式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李白的想象有助于形成其飘然而来忽然而去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唐代的宗教文化
![唐代的宗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85a4a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c.png)
唐代的宗教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唐代,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唐代宗教文化的多元面貌。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教三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宗教文化。
一、佛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唐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唐朝,佛寺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白马寺和长安大雁塔。
白马寺是当时最大规模的寺庙之一,也是皇家重要场所之一。
大雁塔则是为了供奉高僧玄奘所建,玄奘法师曾到印度取经,并将带回来的经书翻译成中文。
在佛学方面,唐朝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高僧。
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玄奘法师和鉴真法师。
玄奘法师曾到印度求法,带回来大量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鉴真法师则是唐朝时期的日本僧人,曾到唐朝传教,为日本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佛教艺术方面,唐代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唐代石窟艺术以著名的龙门石窟为代表,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在龙门石窟中,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佛像和壁画,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二、道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之一,在唐代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当时社会中,道士被视为高尚聪明、通达天人之道的人物。
唐代皇室对道士也非常尊重和重视。
在政治方面,道家思想对于政治家和皇帝有着重要影响。
李世民是一位信奉道家思想并且实践道家思想的皇帝。
他提倡“仁政”,倡导“以德治国”,使得国家治理更加和谐稳定。
道家思想的影响也使得唐代的政治更加注重道德和人文关怀。
在文化方面,唐代的文人雅士也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们以“仙风道骨”自居,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诗词中,他们经常以山水、仙境、神仙等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于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三、儒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也在唐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唐朝,儒学得到了充分发展,并成为统治阶级推崇和追求的学问。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175194b90c69ec3d4bb7512.png)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首先,从中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来看,许多道教学者,如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荣、司马承祯、吴筠,五代十国时的杜光庭、谭峭,宋代的陈抟、张伯端、陈景元、白玉蟾等,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
唐代道教重玄学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是当时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发端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的道教内丹心性论,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道教与儒家和佛教在思想上互相吸收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
比如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邵雍等人的哲学思想,都深受陈抟的影响。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也下过许多搜集整理和研读的功夫。
他曾托名"空同道士邹欣"为道经《周易参同契》作注,并对《阴符经》作过考订,尝自谓"终朝读道书"。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道教也很感兴趣。
王阳明在结婚的那天,走到南昌铁柱宫,遇一道士在盘腿打坐,于是向前与其谈论养生之说,越谈越入迷,乃至忘了结婚大事。
第二天早上,他的家人才在道观中找到他。
另外,道书中关于《老》《庄》《易》的注释和阐述也很多。
我们要考察道家思想和易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不能忽视道教徒的有关著作。
作为道教经典的《阴符经》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名著。
历代有很多道士对《阴符经》作过注解,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也应有一席之地。
其次,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中国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或涉及道教内容的。
受到道教影响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魏晋时期,文坛上盛行的游仙诗,即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
魏晋时期最有名的志怪小说,是干宝的《搜神记》,其中即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
从《月下独酌》看道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从《月下独酌》看道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1fa2198a58da0116d174912.png)
从《月下独酌》看道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情神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李白生在一个崇尚道教的时代,一方面,唐初统治者希望用无为而治的思想缓和阶级矛盾,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时间,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统治者希望用道家思想粉饰太平盛世麻痹人民。
玄宗李隆基更诏令两京及诸州各设置玄元宫(天宝三载改称紫极宫),自注《道德经》颁行全国,并亲由司马承祯受道箓;开“四子科”取士,为之道举。
由于最高统治者如此提倡,道教成了社会风尚,李白曾经说自己“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其五),便正是受这种社会时尚熏染。
李白家乡的道教氛围也十分浓厚,四川,既是李白的家乡,又是道教的发源地,由于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封闭的自然环境,道教势力有着飞跃的发展,在当地人民群众和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白的出生地四川昌隆县(今江油市青莲镇)同巴蜀各州县一样,境内有众多的道教宫观和道教场所,道教成为当地人民的第一宗教。
故里众多的道教场所,频繁的宗教活动,长期与道士们交往,耳濡目染,道家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其中不乏道家著作,思想对他的熏陶。
在李白的人格形成过程中,道家思想文化的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受道教的影响,李白的的作品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奇异的夸张,一些作品有明显的游仙色彩,与其说游仙是为了寻道,不如说是在寻找自己,因为寻道成仙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因此,像《月下独酌》一样,李白始终是中有一个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主题形象。
李白喜欢歌咏月亮也是受道教思想影响的体现。
唐朝以儒治国道教地位很高
![唐朝以儒治国道教地位很高](https://img.taocdn.com/s3/m/c76b190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49.png)
唐朝以儒治国道教地位很高唐朝时期的基本治国思想为儒教,但因皇帝姓李,自视为老子后裔,所以道教地位一直很高,而佛教则是几起几落。
在唐朝,支持道教的几位皇帝,对道教可谓尊崇有加。
唐高祖李渊规定道教为国教,唐太宗李世民规定道教位居佛教之上,唐玄宗李隆基大力扶持道教,并在科举中增设“道举”,各地道观近两千所,李白、贺知章等文人也都信奉道教。
到了唐武宗时期,他以道士赵归真为师,并于会昌年间下令灭佛,还波及到景教、祆教等其它教派。
景教即基督教,袄教即拜火教。
推行道家思想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为李渊的次子,但他居功至伟,太子李建成为巩固地位,联合四弟李元吉对付李世民,被李世民先发制人,于公元626 年在皇宫玄武门设下伏兵,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即位后,继续推行道家的黄老之术,对内休养生息,对外用怀柔政策处理少数民族问题,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实现了国泰民安。
因其年号为贞观,其治下的 23 年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身边有一对得力的左膀右臂,他们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房善于谋划,杜勇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崇信佛教的主要是武则天。
她之所以崇佛,源于公元690 年,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等献给她《大云经》,经上说“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意思是说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当取代唐为世间之主,其称帝是应天之举。
武则天信奉佛教,而历事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的“四朝元老”宰相姚崇却是个无神论者,他说古时候无佛,确有很多人长寿,现在许多做佛事的人,结果却不好。
他认为,佛不在外,悟之于心。
为老百姓做好事,就是佛理。
受姚崇思想的影响,唐代最反佛教的人是文学家韩愈,他著有《论佛骨表》,反对迎接供奉佛骨,差点被信奉佛教的唐宪宗李纯把他处死,幸亏有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方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他在《马说》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在《师说》、《进学解》中倡导尊师重教。
唐代诗人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
![唐代诗人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075dd5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0.png)
唐代诗人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
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人眼中那个骨骏清新常带有仙气的诗人形象,与道教有莫大的关系。
作为产生于中国本土文化领域的宗教——道教,自其产生之日起便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文学创作,是其文学创作内容与题材之所以丰富多彩的重要影响因素。
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到唐代达到极为盛大的境况。
道教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与本土的其他思想及外来的思想不断斗争、交流,自身得以发展、完善;另一方面它不断向社会上层发展,逐渐取得统治阶级的支持和信奉。
唐王朝之所以高度崇尚道教学说,正是道教自身发展与社会时代发展需要的一次不谋而合的协作。
任何一个新兴王朝的崛起,为谋求王朝发展初期极为需要的社会平和状况,往往是离不开借用一定的思想学说控制整个社会思潮。
因此,为了谋求稳固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唐朝李姓统治阶级便将老子李耳搬了出来,同时加大力度广为宣扬道教学说,使得初盛唐朝野上下普遍热衷于道教信仰。
并且唐玄宗天宝元年立崇玄学,还专开“四子科”以取士,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为考试内容。
唐代道教为何独尊及对唐文人和文学的深度浸渍
![唐代道教为何独尊及对唐文人和文学的深度浸渍](https://img.taocdn.com/s3/m/5fd946c128ea81c758f57877.png)
仔 细 阅读 史料 就 可发 现 , 唐 代最 受 尊崇 的道 教 流派 有 两个 : 一 个 是 终 南 山楼 观 派 , 一 个 是 茅 山 上 清派 。这 是 为什 么 ?根据 我 的研究 , 主要原 因是 , 它 们都 为李 唐 皇室建 立 政权 和巩 固政 权 的大业 建 立
了功 勋 。
了唐 代 文 人 士 大 夫 的 生 活 方 式 , 也 浸 渍 了他 们 对 宇 宙 和 人 生的 看 法 , 还 更新 了文 学 思 想 与 文 学 理 论 的 某 些
内容 。
分类号 : I 2 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2 3 3 8 ( 2 0 1 5 ) 0 3一 O l 1 2一O 8
6 4 8 ) 等, 悄悄 地 与王 远知 等建 立 了联 系 J 。5年后 , 玄武 门事 变 , 以王 远 知 为首 的道 教徒 发 挥 了重要 作用 , 协 助李世 民 , 打破 了以法 琳 ( 5 7 1— 6 3 9 ) 为 首 的佛 教 徒企 图拥 立李 建 成 ( 5 8 9—6 2 6 ) 的计 划 。帝 位稳 固后 , 太宗 逐 步开 始 了 回报 和奖 赏 。他采 用 的是一 种 由远 及 近 策 略 。贞观 二 年 ( 6 2 8 ) , 太 宗 先 为 道教南 岳 的衡 岳观 重题 观额 , 并 令道 士 张慧 朗 ( 生 卒不 详 ) 度道士 4 9人 , 为 国梵 修 。贞观 五 年 ( 6 3 1 ) , 又延 道士 秦世 英 ( 生卒 不详 ) 为 太子李 承 乾 ( 6 1 9— 45 6 ) 祈祷 , 并 建西 兴 观使 居 。到 了贞观 九年 ( 6 3 5 ) , 太宗 才开 始 大张旗 鼓 , 为 王远 知在 茅 山建 太 平 观 。高 宗李 治 ( 6 2 8—6 8 3 ) 以后 , 李唐 诸 皇 帝 对 上 清 派
道教与初盛唐文人的隐逸之风
![道教与初盛唐文人的隐逸之风](https://img.taocdn.com/s3/m/703f6e42cf84b9d528ea7a34.png)
年 。 三 山银 作 地 , 洞 玉 为 天 。 金 精 飞 欲 尽 , 髓 溜 应 八 石
坚。( 一 ) 其
百三十一》 他最 终认识到神仙之事不可求 , ) 也不可排解 内心 之苦 闷和忧惧 , 只有 委运 随化 , 隐山林 , 归 才能得 到心神 的解 脱。正如王绩的夫子 自道 : 戒非佞佛 , “ 斋非媚道 , 无誉 无功 , 形骸 白空… …身与世而相 弃 , 赏随 山而不穷 ……” 《 ( 全唐文
思想影响 巨大 , 特别是对唐代文人 的隐逸行为 和思想产 生重 大影响 。 自古以来 , 仕与隐便是中国文人 常常面对的两种生存 境
刻影响下 , 初盛唐文人的隐逸就形成各种具有不 同特点 的类 型 。下文就以一现著 名文人为个案来分析各种情 况。
一
、
隐 士之道蕴一
王绩
王绩 , 功 , 字无 号东 皋子 , 绛州 龙 门人。曾三仕 三隐 , 最 终不乐仕宦 , 隐居终老 。王绩亲历隋末乱离 , 以隐为乐 。< 新
新变 。隐士在受 传统 道 家思想 影响 的 同时 。 道教 的文 化 内
容。 逐渐深入 隐 士的精 神世 界 和生 活方式 。道 教 的两 大支 柱——炼丹术和神仙术是许多隐士也积极追求 的生活内容。
想、 外来的佛教不断斗争 、 交流 , 自身得 以发展 、 完善 ; 另一方
面它不断向社会上层发展 , 取得统 治阶级的信奉 和支持 。唐 代帝王大都尊奉道教 , 玄宗更 是有名 的道君 天子 , 起崇 道 掀
些合理 内核 , 客观地说 , 但 并不 符合许 多隐士 的实际 。在 黑
暗时代 , 隐逸行为是士人们不得不接受 的生活方式。
道教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fe9ca1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7c.png)
浅谈道教思想对王维晚年诗歌的影响摘要: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众所周知,王维一生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并表现在他的诗中,所以也被誉为“诗佛”。
然而,道家的“自然”、“少私寡欲”、“逍遥避世”的人生态度和“虚静”、“坐忘”、“无己”等修养方法也对其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晚年在蓝田辋川“亦官亦隐”生活,写了大量诗歌,都表达了一种消极避世,却适意自然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自然;山水;避世;适意正文: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千百年来,道教思想影响着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发展至唐朝,皇室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倡导,道教呈现空前繁荣景象,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道教学者,如孙思邈、成玄英、吴筠、李荃、施肩吾、杜光庭等,他们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发展。
此时道教的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清净寡欲,逍遥避世等思想也深刻的影响着唐朝时期的文人,这些思想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中,也流露于唐代文人的作品中,王维就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王维从小受母亲影响,对佛教有着深入了解。
甚至连他的名字也与佛教相关,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但是,由于生活在道教盛行的唐代,并且受自身人生经历的影响,王维晚年作品中流露出一定的道教思想。
王维早年具有一定的向往政治的热情,对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现象曾表示不满。
对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的开明政治,则积极表示支持。
前期也写了很多边塞、游侠的诗篇。
后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治变化,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就开始了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生活,甚至对当时社会以及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里,也几乎没什么反映。
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态度。
此时,王维的生活态度流露出一定的道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晚年的田园山水诗中。
论道教对唐代女冠诗人的影响
![论道教对唐代女冠诗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2008fd8b7360b4c2f3f64b9.png)
论道教对唐代女冠诗人的影响摘要:唐代鱼玄机等几个著名的女诗人,虽具体生平有前后,但她们却不约而同的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道教对她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的教理教义为女冠诗人们构筑了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有利的创作条件,从而使她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在唐代诗歌史上书写了她们女性独有的浓厚一笔。
关键词:道教;唐代;女冠诗人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受儒家“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女子见诸于史者并不多见,而能够因才成名者更是罕见,包括思想相对比较开放的唐朝,据《红雨楼题跋记》记载,“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者能诗者不过十数”,然而就在这十数人中,却出现了几位著名的女诗人,如李冶、鱼玄机、薛涛等,她们巾帼不让须眉,诗歌艺术成就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这几位著名女诗人,虽具体生平有前后,但她们却不约而同的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道教对她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的教理教义为几位女冠诗人构筑了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有利的创作条件,从而使她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在唐代诗歌史上书写了她们女性独有的浓厚一笔。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唐代的这几位著名女诗人都出自道教,道教的教理教义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对她们的诗歌创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教对几位女冠诗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道教为女冠诗人提供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在我国的道教体系中,男女的地位差别不大,不少女道人,包括一些道学深厚的女子受到了推崇尊重。
上清派是道教的流派之一,据说为南岳魏夫人所创。
陶弘景在《真诰》里,也记载了一群女仙教导一群男道士的情况。
此外,道书中歌颂女仙、以女道为师的故事也比比皆是。
如此,妇女在道教中的地位同在世俗中的地位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女子一旦入道,就成了方外之人,而传统礼教是专为“方内之人”制定的,方外之人不必太把它放在心上,再加上女道士远离父母,又无丈夫儿女,这就使她们摆脱了许多羁绊。
道教思想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4c8154b3b3567ec102d8a9f.png)
摘要:道教对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道教思想影响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形成,影响李白对执着人生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影响了李白诗歌想象奇特、绚丽多彩、瞬息万变的浪漫诗风。
关键词:道教;李白;诗歌创作;浪漫主义在唐代重要诗人中,受道教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李白。
开元十二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峨嵋山到荆门,游洞庭。
又到金陵、广陵、会稽等地,不久西上至湖北安阳。
当时著名道士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
出蜀之后,由于仕途的失意,对道教的信仰愈来愈认真、急切,对神仙生活是愈来愈追求、向往。
天宝元年(742)四月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这一段时间,求仙访道的愿望有所冲淡,但并未断绝。
“赐金放还”之后,他的道教信仰愈加强烈,以致干脆履行了正式入教的仪式,在齐州紫极宫入道。
道教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道教思想与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与屈原吸收楚文化的原始神话养料而滋润了他创作的浪漫主义相仿,李白亦在道教追求个性自由与道教神话传说的陶染下更好地发挥了他的英雄任侠个性,使他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他一方面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而入仕的常规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一方面又虔诚的求仙学道,致使他的行囊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独孤及《送李白之曹南序》)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入世的。
“志留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李白的人生理想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苟无济世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可见,他志在兼济天下,而不是独善其身;要在乱世之中断然解纷,一举成功。
诗中时时流露着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而功成之后并不贪恋名位富贵,“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
”(《玉而是去实现他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去品味清净无为的快乐:真公主别馆苦雨》)“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酌”(《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到了晚年,仍念念不忘“终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唐代古文学家独孤及的道家思想
![唐代古文学家独孤及的道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64a8604763231126edb1195.png)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 社 科 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Social Science)
Vol. 26 No. 6 Dec. 2010
82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 社 科 版)
2010 年 12 月
致功,功成则遣而遗之; 因义立事,事遂则有而无之。 无之则迹灭,迹灭则争息,争息则于为无为,于事无 事。虽八元以翼唐弼虞,三杰之戡秦灭项,其无为无 事一也。”[4]( P388) 在此,他解 释 说: “不 尚 贤 者,非 谓 废股肱之任、绝匡辅之力”,而是要“因时致功”、“因 义立事”,“事 遂 则 有 而 无 之。 无 之 则 迹 灭,迹 灭 则 争息,争息则于为无为,于事无事。”淡化贤人,使人 不争,达到“无 为 无 事 ”,葛 兆 光 评 论 独 孤 及 的 这 段 言论认为: “儒家的圣贤政治思想与道家的无为无 事思路 就 这 样 被 弥 合 了。”[5]( P24) 又,《对 诏 策》云: “臣又按《道德经》云: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常有 司杀者杀之,此不争善胜之应也。文宣王称: ‘天何 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不言善应之验也。 《周书》云: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正直如绳之效 也。《经 》又 云: ‘居 善 地,心 善 泉,与 善 仁,言 善 信。’。此平 易 如 水 之 证 也。”[4]( P388) 此 处 用 孔 子 的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和《周书》云: “无 偏无党,王道荡荡”对《道德经》的问题“不争善胜, 不言善应。正直如绳,平易如水。常务斯道,何往不 臻?”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居善地,心善泉,与 善仁,言善信”进行互释,完全泯灭了二者理论上的 差异,同时也指出了儒道二经在理论的内在层面的 相通之处。这是此篇文章的主要对策思路。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独孤及和合二经的思想。独孤及的对 策,就在用各种理由为老子开脱,并使这些道理看上 去既圆满,又体贴现实。玄宗的策问是有“固定”答 案的,而独孤及《对诏策》也正是按照玄宗的命题思 路展开论述的。
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
![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879223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7c.png)
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刘禹锡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教对刘禹锡诗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有着“诗豪”之称的刘禹锡诗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诗文俱佳,是唐代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是以清隽明朗、简洁自然为基本风格,在流派众多的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虽然时代的政治斗争在刘禹锡的诗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但他的诗中,中唐时期盛行的道教及其思想烙印却仍不能被完全掩盖。
一、刘禹锡诗中丰富多样的道教意象宗教与文学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都需要丰富奇谲的意象。
道教思想对刘禹锡的影响之一,正表现在道教为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提供丰富意象。
在刘禹锡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是昆虫鸟兽,这些意象的出现往往与刘禹锡乐观昂扬斗志的精神的自述分不_。
刘禹锡使用的不少鸟兽形象都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如在《飞鸢操》中,刘禹锡写道:“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
”诗中,刘禹锡一连使用了“ 青鸟”、“仙禽”两个鸟类意象与鸢形成对比,赞美青鸟和仙鹤的高贵。
这两种品行高洁的鸟类意象都与道教相关,青鸟是道教神话中女仙的首领西王母所住玉山上的神鸟,是道教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而“仙禽”,即是仙化的白鹤,在道教中是仙人的坐骑,是长寿和灵性的象征,也成为了道教仙学的“图腾”。
在刘禹锡的诗歌中,运用了鹤的意象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鹤叹二首并引》:“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
”《秋词二首》:“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
刘禹锡还将道教场所、道教人物等具有浓烈道教意味的特定意象广泛用于诗歌创作,扩大了诗歌艺术发生的时空边界与人物设定。
在《秋萤引》、《武陵书怀五十韵》等诗中出现了承露台、昆仑山、玉坛、玄都观等道教色彩浓厚的场所意象。
以道士入诗的诗作有《伤桃源薛道士》、《闻道士弹思归引》等,刘禹锡在叙述道士生活或回忆与道士交往的过程中抒发对其生活的向往与自己的志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刘禹锡的涉及道人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了女性形象。
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3244979ce2f0066f53322c2.png)
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
其中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最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最为深刻和久远。
鲁迅说过:"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而唐代文学在近三百年间,思想采取兼容的态度,即儒、释、道思想的交融。
特别是其中的道教在唐朝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唐王朝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以老子为祖先,庄子、列子、文子都被封为真人。
唐玄宗天宝元年立崇玄学,还专开"四子科"以取士,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为考试内容。
道教在唐朝政治和经济上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因此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时期。
道教文化在唐代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具体地说,道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含蕴深厚、意境悠远、回味无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而且形成了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一种天籁之音,"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
庄子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就是说,真正能用言语表达出的东西,往往是粗浅表面的,而深层精致的东西,往往是语言所表达不出的。
即有些东西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言作为意的载体,只能达意的一部分,而不能达其全部。
这言所不能达的部分,只能依靠听者或读者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意会"和补充。
道家这种"言不尽意"的文学观,充分调动了唐代文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使作品空灵流动,余韵深远,启人深思,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唐诗是唐文化的精华,是唐文化的典型代表。
下面以唐诗为例,说明道教思想的影响。
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受唐朝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道教文化与盛唐诗人
![道教文化与盛唐诗人](https://img.taocdn.com/s3/m/a8954650f7ec4afe04a1df6b.png)
“
.
玄宗 尝 谓宰 臣
道教文化 与盛唐 诗人
他曾于宫 中设 坛 并 草黄 素置 案 为百姓祈 福 又 于 浦 山炼药 张九 龄也从 事烧炼服食 《 登 南岳事毕 渴司马道 士 》诗 云 诱 我弃智诀 追兹长 生理 吸精反 自然 炼 药求不死 ( 叙怀 》 诗说 去去 勿重 陈 归 来茹 芝 术 当玄宗君 臣 从事道 教实践 时 道士就 成为他 们交往 的重要 人物 玄宗 的求仙学道 自 有其独特 的优越条件 他常 诏 令道士 入宫 以 弟子之 礼师之 有的 特建 真宇 使 久居 以 怡 神洗雪 进 德修业 划 不象 一 般 人远 游名 山 劳 苦奔 宫 中 退 朝之后 游 息所居 ; 波 也不必 斋 心 累月 苦行修持 玄宗服膺道 士说 教 言 听计从 如 听从 司 马承 祯 ; 五岳 置 君祠 召张果入京 试 以方 术 玄宗方 信 之 心 听信 王玄 翼之言 命 人往 救 各 真 宝仙 洞 求妙 宝真符 与道士 的交往 是促进 玄宗迸 教信仰发 展的重要 动 因 张九龄 也热 衷 于 求仙学道 从他 的诗 中可知 与他交往 的 有司 马承 祯 杨道士 等 他 对道士有 深切 的企 盼 何 时羽 驾旋 当须 一 把袂 @ 张说有 《 寄天 台司马道士 》 说 明与 i 承祯 , 以 致 梦寐 求 之 希望 能得其 仙要 另 有 密切交 往 何 时枉 飞鹤 笙 吹接人 间 有 《 寄刘道 士 扁 》 真人 降紫气 邀我丹 田 宫 远 寄双 飞 息 飞 飞不碍 空 在玄 宗君 臣 的崇 道热 潮中 诗 歌是他 们制 造舆论 的工具 宗教 需要迷 狂 的情绪 和幻 想 的 内容 诗 歌最 容易渲 染 这种迷 狂和幻想 统治 者 也就 注意利用 这种 形式煽起 宗教迷 狂 玄 宗 每行经道 教圣地 宫观 为道士或 求仙 学道 者送行 常 赋诗 并令 臣 下奉 和 这些 作 品 无非是 对崇道 活动的颂 扬 表 达对道教 的虔诚 和学仙 长生的愿 望 张说 张 九龄的 诗 上文 已 有称引 玄 宗现存 六十余 首诗 中 有九 首赠送道士 之作 贺知 章挂冠 入道 玄
初盛唐的崇道狂迷——谈终南山道教与文人活动
![初盛唐的崇道狂迷——谈终南山道教与文人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54f9683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8.png)
The Taoist Mania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s of
Tang Dynasty
作者: 赵超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6-89页
主题词: 终南山;道教;李白;王维
摘要:在唐代崇道的大环境下,终南山凭借着自身的道教优势和与帝王的特殊关系成为一代
道教名山.又由于它距离京都不远往来方便,就很自然地吸引了不少文人士子在此流连、隐居.他们或以退为进或修道养性,透过这一小的群体我们可以窥见初盛唐诗人的崇道风貌及其文化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戎昱《送王明府入道》何事陶彭泽,明时 何事陶彭泽, 何事陶彭泽 又挂冠。为耽泉石趣,不惮薜萝寒。 又挂冠。为耽泉石趣,不惮薜萝寒。轻雪 笼纱帽,孤猿傍醮坛。悬悬老松下, 笼纱帽,孤猿傍醮坛。悬悬老松下,金灶 夜烧丹。 夜烧丹。
唐代道教:灵宝、上清、 唐代道教:灵宝、上清、正一 旧唐书》《隐逸传》 》《隐逸传 方伎传》 《旧唐书》《隐逸传》、《方伎传》 司马承祯、吴筠、 司马承祯、吴筠、潘师正 张果、叶法善:酌水为酒,指船即驻, 张果、叶法善:酌水为酒,指船即驻,呼 鸟自坠, 鸟自坠,唾鱼即活 • 与文人的交往 • • • •
文人对道教在态度
• 一、信仰道教 道教精神渗入其心灵,或许并未入道。 道教精神渗入其心灵,或许并未入道。精神 与肉体得以解脱 陈子昂《窅冥君古坟记铭序》窃欲邀羽袂, 陈子昂《窅冥君古坟记铭序》窃欲邀羽袂, 导鸾舆,求不死于金庭, 导鸾舆,求不死于金庭,保长生于玉 册,……因登缑 因登缑gōu山,望少室,寻古灵迹, 山 望少室,寻古灵迹, 因登缑 拟刻真容。 拟刻真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焦炼师 李白《赠嵩山焦炼师序》 生于齐梁时, 李白《赠嵩山焦炼师序》:“生于齐梁时, 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 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 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 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
玉真公主:睿宗女,字持盈。始封崇昌縣主。 玉真公主:睿宗女,字持盈。始封崇昌縣主。 太極元年,為道士。築觀京師, 太極元年,為道士。築觀京師,以方士史 崇元為師,俄進號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師。 崇元為師,俄進號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師。 李白: 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 李白:《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 华峰。清晨鸣天鼓,飙腾双龙。 华峰。清晨鸣天鼓,飙腾双龙。弄电不辍 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 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 逢。
• 文人相信长生久命之说 • 唐·苏游《三口颐神保命神丹方叙》:可以 可以 坚实骨髓,羸体变为成刚;可以悦泽肌肤, 坚实骨髓,羸体变为成刚;可以悦泽肌肤, 衰容变而为少;至于男女之道,房室之间, 衰容变而为少;至于男女之道,房室之间, 姬妾数百,取御之仪,俄顷之亦具。 姬妾数百,取御之仪,俄顷之亦具。避鬼 除邪,蠲疴去疾…… 除邪,蠲疴去疾
• 岑参“早岁爱丹经,留心向青囊” 岑参“早岁爱丹经,留心向青囊” • 卢纶“烦君相示青囊箓,得愿相从一问师” 卢纶“烦君相示青囊箓,得愿相从一问师” • 王维《赠东岳焦炼师》先生千岁馀,五岳遍曾居。 王维《赠东岳焦炼师》先生千岁馀,五岳遍曾居。 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不能师孔墨, 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不能师孔墨,何事问 长沮。玉管时来凤,铜盘即钓鱼。竦身空里语, 长沮。玉管时来凤,铜盘即钓鱼。竦身空里语, 明目夜中书。自有还丹术,时论太素初。 明目夜中书。自有还丹术,时论太素初。频蒙露 版诏,时降软轮车。山静泉逾响,松高枝转疏。 版诏,时降软轮车。山静泉逾响,松高枝转疏。 支颐问樵客,世上复何如。 支颐问樵客,世上复何如。
• 2庐陵太守近隳官,霞帔初朝五帝坛。风过 庐陵太守近隳官,霞帔初朝五帝坛。 庐陵太守近隳官 鬼神延受箓,夜深龙虎卫烧丹。 鬼神延受箓,夜深龙虎卫烧丹。冰容入镜 纤埃静,玉液添瓶漱齿寒。 纤埃静,玉液添瓶漱齿寒。莫遣桃花迷客 千山万水访君难。 路,千山万水访君难。
•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山观空虚清静门,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山观空虚清静门, 从官役吏扰尘喧。暂因问俗到真境, 从官役吏扰尘喧。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 投诚依道源。 投诚依道源。 •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 浮生半日闲。 浮生半日闲。
• 李绅《赠毛仙翁》 忆昔我祖神仙主,玄元皇帝周柱史。 忆昔我祖神仙主,玄元皇帝周柱史。曾师 轩黄友尧汤,混迹和光佐周武……我亦玄 轩黄友尧汤,混迹和光佐周武 我亦玄 元千世孙,眼穿望断苍烟根。 元千世孙,眼穿望断苍烟根。花麟白凤竟 冥寞,飞春走月劳神昏。百年命促奔马疾, 冥寞,飞春走月劳神昏。百年命促奔马疾, 愁肠盘结心摧崒。今朝稽首拜仙兄, 愁肠盘结心摧崒。今朝稽首拜仙兄,愿赠 丹砂化秋骨。 丹砂化秋骨。
•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常愿事仙灵,驰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常愿事仙灵, 驱翠虬驾。 永随众仙逝, 驱翠虬驾。……永随众仙逝,三山游上京。 永随众仙逝 三山游上京。 • 春木有春歇,此节无凋零。始愿与金石, 春木有春歇,此节无凋零。始愿与金石, 终古保坚贞
•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爱黄老之言,尤耽味易象, 往往精诣。 • 储光羲《杂诗》混沌本无象,末路多是非。达士 混沌本无象, 混沌本无象 末路多是非。 志寥廓,所在能忘机。耕凿时未至,还山聊采薇。 志寥廓,所在能忘机。耕凿时未至,还山聊采薇。 虎豹对我蹲,鸑鷟旁我飞。仙人空中来, 虎豹对我蹲,鸑鷟旁我飞。仙人空中来,谓我勿 复归。格泽为君驾,虹霓为君衣。西游昆仑墟, 复归。格泽为君驾,虹霓为君衣。西游昆仑墟, 可与世人违。秋气肃天地,太行高崔嵬。 可与世人违。秋气肃天地,太行高崔嵬。猿狖清 夜吟,其声一何哀。寂寞掩圭荜,梦寐游蓬莱。 夜吟,其声一何哀。寂寞掩圭荜,梦寐游蓬莱。 琪树远亭亭,玉堂云中开。洪崖吹箫管, 琪树远亭亭,玉堂云中开。洪崖吹箫管,玉女飘 飖来。雨师既先后,道路无纤埃。鄙哉楚襄王, 飖来。雨师既先后,道路无纤埃。鄙哉楚襄王, 独好阳云台。 独好阳云台。
• 《奉和聖製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 之作應制》碧落風烟外。 道路賖。 之作應制》碧落風烟外。瑶䑓道路賖。如 道路賖 何連帝苑。别自有仙家。比地迴鑾駕。 何連帝苑。别自有仙家。比地迴鑾駕。縁 溪轉翠華。洞中開日月。牕裏發雲霞。 溪轉翠華。洞中開日月。牕裏發雲霞。庭 養冲天鶴。溪流上漢查。種田生白玉。 養冲天鶴。溪流上漢查。種田生白玉。泥 竈化丹砂。谷静泉逾響。山深日易斜。御 竈化丹砂。谷静泉逾響。山深日易斜。 羮和石髓。香飯進胡麻。大道今無外。 羮和石髓。香飯進胡麻。大道今無外。長 生詎有涯。還瞻九霄上。來往五雲車。 生詎有涯。還瞻九霄上。來往五雲車。
• 二、真心慕道者 真心慕道者 道教精神、法术、祈禳、 道教精神、法术、祈禳、丹药者 卢照邻: 卢照邻:幽忧子 学道东龙门山精舍 孙思邈 三四年羸卧苦嗽,几至于不免。 三四年羸卧苦嗽,几至于不免。 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 《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
• 李颀《寄焦炼师》得道凡百岁,烧丹惟一 得道凡百岁, 得道凡百岁 悠悠孤峰顶,日见三花春。 身。悠悠孤峰顶,日见三花春。白鹤翠微 黄精幽涧滨。始知世上客, 里,黄精幽涧滨。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 人。 • 王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不知从 王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 此去,几时生羽翼。 此去,几时生羽翼。”
唐代文人的接受
• 道教受上层皇室的提倡 • 道教本身的吸引力 唐初李淳风《太玄金箓金锁流珠》候补仙真; 唐初李淳风《太玄金箓金锁流珠》候补仙真; 死后不为下鬼; 死后不为下鬼; 道教中人的示范作用: 道教中人的示范作用:
• 潘师正:每降鸾辇,亲诣精庐,尊师身不 潘师正:每降鸾辇,亲诣精庐, 下堂,接手而已。 下堂,接手而已。 • 司马承祯:吐纳余暇,琴书自娱,潇洒白 司马承祯:吐纳余暇,琴书自娱, 超驰玄圃。 云,超驰玄圃。 • 王勃《仲氏宅宴序》常学仙经,博学道记 王勃《仲氏宅宴序》常学仙经, 常恐运促风火,身非金石,遂令林壑交丧, 常恐运促风火,身非金石,遂令林壑交丧, 烟霞板荡。 烟霞板荡。
•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 我为江司马,君为荆判司。俱当愁悴日,始识虚舟师。 我为江司马,君为荆判司。俱当愁悴日,始识虚舟师。师 年三十余,白皙好容仪。专心在铅汞,馀力工琴棋。 年三十余,白皙好容仪。专心在铅汞,馀力工琴棋。静弹 弦数声,闲饮酒一卮。因指尘土下,蜉蝣良可悲。 弦数声,闲饮酒一卮。因指尘土下,蜉蝣良可悲。不闻姑 射上,千岁冰雪肌。不见辽城外,古今冢累累。 射上,千岁冰雪肌。不见辽城外,古今冢累累。嗟我天地 有术人莫知。得可逃死籍,不唯走三尸。授我参同契, 间,有术人莫知。得可逃死籍,不唯走三尸。授我参同契, 其辞妙且微。六一閟扃鐍,子午守雄雌。我读随日悟, 其辞妙且微。六一閟扃鐍,子午守雄雌。我读随日悟,心 中了无疑。黄芽与紫车,谓其坐致之。自负因自叹, 中了无疑。黄芽与紫车,谓其坐致之。自负因自叹,人生 号男儿。若不佩金印,即合翳玉芝。高谢人间世, 号男儿。若不佩金印,即合翳玉芝。高谢人间世,深结山 中期。泥坛方合矩,铸鼎圆中规。炉橐一以动, 中期。泥坛方合矩,铸鼎圆中规。炉橐一以动,瑞气红辉 辉。斋心独叹拜,中夜偷一窥。二物正訢合,厥状何怪奇。 斋心独叹拜,中夜偷一窥。二物正訢合,厥状何怪奇。 绸缪夫妇体,狎猎鱼龙姿。简寂馆钟后,紫霄峰晓时…… 绸缪夫妇体,狎猎鱼龙姿。简寂馆钟后,紫霄峰晓时
• 三、普通文人的入道 • 戎昱yu4《送吉州阎使君入道》1闻道桃源 闻道桃源 尘心忽自悲。余当从宦日, 去,尘心忽自悲。余当从宦日,君是弃官 金汞封仙骨,灵津咽玉池。 时。金汞封仙骨,灵津咽玉池。受传三箓 起坐五云随。洞里花常发, 备,起坐五云随。洞里花常发,人间鬓易 他年会相访,莫作烂柯棋。 衰。他年会相访,莫作烂柯棋。
• 白居易(晚年皈依佛教) 《不二门》两眼日将暗,四肢渐衰瘦。 束带剩昔 两眼日将暗, 两眼日将暗 四肢渐衰瘦。 穿衣妨宽袖。流年似江水,奔注无昏昼。 围,穿衣妨宽袖。流年似江水,奔注无昏昼。 志 气与形骸,安得长依旧。亦曾登玉陛, 气与形骸,安得长依旧。亦曾登玉陛,举措多纰 至今金阙籍,名姓独遗漏。亦曾烧大药, 缪。 至今金阙籍,名姓独遗漏。亦曾烧大药,消 息乖火候。 至今残丹砂,烧干不成就。 息乖火候。 至今残丹砂,烧干不成就。行藏事两 忧恼心交斗。 化作憔悴翁,抛身在荒陋。 失,忧恼心交斗。 化作憔悴翁,抛身在荒陋。坐 看老病逼,须得医王救。 唯有不二门, 看老病逼,须得医王救。 唯有不二门,其间无夭 寿。
• 元结《桔井》灵橘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 元结《桔井》灵橘无根井有泉, 又千年。乡园不见重归鹤, 又千年。乡园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 风泠露坛人悄悄,地闲荒径草绵绵。 仙。风泠露坛人悄悄,地闲荒径草绵绵。 如何蹑得苏君迹, 如何蹑得苏君迹,白日霓旌拥上天 • 颜真卿《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 颜真卿《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