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方案
冠心病心绞痛如何分辨危险程度
![冠心病心绞痛如何分辨危险程度](https://img.taocdn.com/s3/m/36c7c67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6.png)
冠心病心绞痛如何分辨危险程度发布时间:2022-11-23T06:55:29.60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3期作者:林智军[导读]冠心病心绞痛如何分辨危险程度林智军(沐川县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4500)因为冠状动脉病变所导致的心脏病被称为冠心病,冠状动脉作为主动脉的第一分支,其主要发挥心肌供血的作用,但当病变发生后,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引起冠状循环障碍,降低了心肌供血量,最终导致心脏病变发生。
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常见症状,主要是因心肌突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
主要症状包括阵发性前胸压榨或疼痛,多发生在胸骨后部,也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尤其是在劳动或处于兴奋状态时,以数分钟持续为特点,经休息或使用硝酸盐后改善。
基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不同类型,其严重程度和症状表现也均不相同,故本文将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特点以及类型进行概述。
一、心绞痛的发生机制需要明确的是,机械性刺激对心脏无明显影响,而缺血缺氧对心脏的影响是相对严重的。
心绞痛的发生虽然存在心肌绝对或相对缺血,但是都是在心肌缺氧的基础上发生的,在缺氧发生后,代谢不全的物质聚集,对心脏局部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信息经神经和脊髓传递至大脑,位于脊神经分布的皮肤区域发生不适感,主要不适感为疼痛表现、憋闷、紧缩等。
由此得知,心绞痛属于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反射性症状。
症状发生主要和心率、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等具有密切联系。
二、心绞痛的诊断和临床表现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症状,患者的病史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分型。
因为患者胸部不适的位置、性质以及放射区域基本相同,经硝酸甘油使用后可有效缓解。
所以在诊断中,需要注意心绞痛是心肌缺氧以及供氧不平衡所导致的,持续时间主要为数分钟或十几分钟,部分患者在发作后会存在一段时间的胸部不适感,但持续时间应当≥30分,疼痛程度则是逐渐上升的。
心绞痛疼痛发生位置多发生在胸骨后,若距离胸骨位置越远,心绞痛的可能性就随之降低,但也有部分患者疼痛发生在牙、下颌、前壁以及腹部等位置,放射部位包括颈部、左臂内侧以及右侧肢体,患者多无法准确指出疼痛位置。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2e05b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e.png)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冠心病综述(概述)、治疗及临床表现
![冠心病综述(概述)、治疗及临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abdae2f6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6.png)
冠心病综述(概述)、治疗及临床表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全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该疾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脂肪沉积、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
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
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应该注意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治疗方法,包括抗血栓药物、调脂药物、抗氧化剂等。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则是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针对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
同时,还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控制饮食、限制吸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
总而言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预防冠心病的发生,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该疾病的有效手段。
一、冠心病分型冠心病主要分为五型: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猝死、缺血性心肌病。
目前我们广泛使用的分型是将冠心病分为慢性冠脉病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
慢性冠脉病也叫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它主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
二、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生活调理。
1、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治疗方法,包括抗血栓药物、调脂药物、抗氧化剂等。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情程度和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方法,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支架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2024版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4版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339ef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e.png)
目录•冠心病概述•临床表现与分型•诊断方法与标准•治疗原则与策略•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康复期管理与教育冠心病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
发病机制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等。
这些因素导致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脂质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或闭塞。
0102 03发病率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地域分布发达国家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
性别差异男性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发病率逐渐升高。
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
预防策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水平;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减轻精神压力;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并干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分型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
典型症状不典型症状体征牙痛、下颌痛、上腹痛、左肩痛等,易被忽视或误诊。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脏杂音等。
030201症状与体征胸痛发作诱因、性质、持续时间相对稳定,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稳定型心绞痛胸痛发作不稳定,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表现为持续而严重的胸痛,常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心肌梗死分型及特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者可导致室颤和猝死。
心肌长期缺血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
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心包填塞和猝死。
心肌梗死后附壁血栓脱落可引起脑、肾等重要脏器栓塞。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破裂附壁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发症表现诊断方法与标准记录心脏电活动,检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异常表现。
心绞痛
![心绞痛](https://img.taocdn.com/s3/m/5471c108a45177232f60a2b9.png)
式及服药的顺应性
常用改善心绞痛预后药物简介
1.抗血小板药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3.降脂药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用药选择
1.一般原则 控制劳力型心绞痛症状的主要治 疗原则,应是降低心肌耗氧量 增加心肌供血
⑴降低心肌耗氧:ß-阻滞剂是首选药物 ⑵增加缺血心肌的供血:硝酸酯类加钙离子
⑼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两类药物均有效联合应 用更佳
⑽ ß-阻滞剂劳力心绞痛首选,钙离子拮抗剂自发性 心绞痛首选
3.联合治疗ß-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类
ß-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联用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⑴ ß-阻滞剂加强心痛定及其他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 抗剂疗效⑵中重度心功能衰竭,房室传导阻滞,窦 缓时避免两者合用或谨慎开始应用房室传导阻滞时: 长效心痛定加ß-阻滞剂⑶心痛定与长效硝酸盐连用 不是理想的联用方式两者均扩张血管(引起反射性 心率增快)
现在流行心绞痛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变 异型
不稳定心绞痛危险分层
最重要的指标是心绞痛类型和发作的持续时 间①恶化劳力型伴48小时内反复发作的患者 最重要,②静息心①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并且 持续时间大于20分钟③当左心室射血分数 《40%,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明显降低,猝 死发生率增加。④心绞痛发作时并发急性左 心功能衰竭,二尖瓣反流或低血压
⑸抑郁性病,性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夜梦,疲乏 者避免使用ß-阻滞剂
⑹中重度心衰ß-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应慎用 ⑺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始治疗用ß-阻滞剂加硝酸盐避
免用心痛定所导致的反射性心率增快,(可能加重 心绞痛)长效心痛定加ß-阻滞剂可能有效; ⑻伴高血压心绞痛,ß-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都可 取
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高血压病或陈旧心梗亦用) 5.若心绞痛症状未控制可加用一种长效硝酸盐制剂以使剂量呈现不对称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PPT课件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89ec4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8.png)
概念理解(一)
冠脉粥样硬化(解剖异常) ↓管腔狭窄、阻塞 ↓心脏局部血液灌流量不足 ↓心肌缺血、缺氧、代谢改变和心功能障碍
概念理解(二)
冠状动脉痉挛(功能异常)↓管腔狭窄、阻塞↓心脏局部血液灌流量不足↓心肌缺血、缺氧、代谢改变和心功能障碍
概念理解(三)
其他原因:1.炎症(风湿性、川崎病、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2.结缔组织病创伤3.先天性畸形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占95%-99%),因此以冠心病代替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心绞痛概述:
1、概念2、危险因素3、发病机制4、临床分类5、临床治疗
危险因素(一)
不可干预的因素
危险因素(二)
可干预的因素(理化因素)
代谢综合征: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同时存在,是本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三)
可干预的因素(生活方式)
临床治疗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1~3天,床边24小时心电监护。有呼吸困难、发绀者应给予吸氧,烦躁不安、剧烈疼痛可给以吗啡,如有必要应重复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2.缓解疼痛:可给予硝酸甘油口服或静脉滴注。变异性心绞痛以钙通道阻滞剂的疗效最好。3.抗凝:阿司匹林及肝素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治疗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血栓形成,阻止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发展。4.有条件的医院应行急诊冠脉造影介入治疗或择期冠脉造影介入治疗。缓解期的进一步检查及长期治疗方案与稳定型心绞痛相同。
文献概要
谢谢!2、危险因素3、发病机制4、临床分类5、临床治疗
概念
冠心病: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即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心绞痛: 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f05725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0.png)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有时又称冠状动脉病(CAD)或缺血性心脏病(IHD),系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易患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长期紧张、缺乏锻炼及遗传因素等。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本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一般可分为六型。
1.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图、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有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3.心肌梗死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阻塞、微血栓形成、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引起。
4.缺血性心肌病长期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逐渐纤维化,称为心肌纤维化或心肌硬化。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或)心律失常。
5.猝死突发心脏停搏而死亡,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电解质失衡及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所致。
6.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是冠心病的唯一症状。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冠心病,多指1、4型,最为常见,经有效治疗后,多可稳定。
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痉挛性变化、血流突然减少,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发病前,可能没有冠心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改变,心脏功能检查可能完全"正常"。
一旦发生过,应按冠心病诊治。
(一)心绞痛【诊断提示】1.临床表现(1)疼痛部位:在胸骨中上段(相当两侧乳房的水平线),为内里痛,而不是表皮痛。
疼痛为一片,而不是一点。
(2)疼痛的性质:为憋闷感、压榨感、紧缩感等异常感觉,少数表现为刺痛感和割痛感。
疼痛剧烈,多伴出汗,难以忍受。
(3)发作诱因:常见的诱因为劳累,发作于劳累当时,而不是劳累过后。
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方案
![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7adb8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b.png)
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方案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方案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类心血管疾病。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求的不同,冠心病可以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心绞痛。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绞痛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方案1、分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高危型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危型不稳定型心绞痛- 低危型不稳定型心绞痛2、高危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电监护及血压监测-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 稳定慢性冠心病方案的预防性放射性治疗3、中危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情监测,包括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和心肌标志物监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 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 定期随访和心血管康复4、低危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情监测,包括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和心肌标志物监测-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和阿司匹林- 定期随访和心血管康复三、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方案1、非药物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改变,如戒烟、健康饮食和增加体育运动等 -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 心理调适2、药物治疗方案-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 阿司匹林3、心绞痛发作时的处理方法- 安静休息- 使用硝酸甘油- 如果症状持续,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四、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报告、治疗指南和临床案例等。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不稳定型心绞痛:指心绞痛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或非常剧烈的一类心绞痛。
2、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一种通过导管插入患者冠状动脉,应用药物或进行手术修复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概述
![冠心病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157b1b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e.png)
冠心病的概述1. 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
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血管壁的粥样斑块(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或完全阻断,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
2. 冠心病的主要类型冠心病主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三种类型。
1.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主要症状是胸部不适、疼痛,多发生在激动、劳动或寒冷等诱因下,通常可以通过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
2.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更加突然、频繁,且疼痛程度更严重。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可能预示着心肌梗死的风险。
3.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也被称为心脏病发作,是冠心病的最严重的表现之一。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肌细胞坏死所致。
其主要症状包括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出冷汗、恶心、呕吐等。
3. 冠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机制。
1.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变,通常是由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缺乏运动以及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胆固醇和脂肪等物质在血管壁中沉积,形成粥样斑块。
2.血栓形成也是冠心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粥样斑块破裂或破裂处发生血小板聚集时,会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的完全或部分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3.冠心病的发病还与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
炎症在冠心病的病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加速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进展。
4.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因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特别是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的分类、诊断及治疗
![心绞痛的分类、诊断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90d8c99376baf1ffd4fad67.png)
外膜
ACS的定义、临床表现和分类
是指由于冠脉动脉病变的急性变化(冠脉急性病变) 所产生的临床综合症(表现形式),包括: 心源性猝死(SCD)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上抬型-------- STE-ACS
非ST段上抬型 NSTEACS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ACS发病机制
斑块破裂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激活
4. 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 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 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 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自行缓解。 多数不演变为心肌梗死,但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Braunwald 分类)
临床情况(Clinical circumstance) A(继发型) B(原发性) C(AMI后<2周)
心电图
ST段偏移≥0.05mV; T波倒置≥0.3mV; 左束支阻滞
1. 冠状动脉栓塞 2. 夹层动脉瘤:可表现为局限在冠状动脉的夹层动脉瘤,也可
由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延展至冠状动脉开口 3. 冠状动脉炎:如多发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
关节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肌桥 5.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淀粉样变等可导致小冠状动脉病变 6. 梅毒性主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开口 7. 外伤等
<20min <20min
>20 min
正常 正常或轻升高
升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增加的临床指征
病史
年龄>70岁 糖尿病 梗死后心绞痛 既往外周血管疾病 既往脑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
Braunwald II型或III型(急性或亚急性休息心绞痛) Braunwald B型(继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衰或低血压;室性心律失常
冠心病(心绞痛和心梗)
![冠心病(心绞痛和心梗)](https://img.taocdn.com/s3/m/30efc32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3.png)
冠心病(心绞痛和心梗)冠心病(心绞痛和心梗)一:定义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二:病因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发生脂质沉积形成斑块,进一步导致狭窄和阻塞。
2. 血栓形成:动脉狭窄或破裂后,血栓形成阻塞了血流。
3. 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突然痉挛导致血流减少。
三:危险因素1.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动脉内膜受损,加速斑块形成。
2. 高血脂: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增加斑块形成的风险。
3. 吸烟:烟草中的化学物质损伤动脉内壁,增加斑块形成的可能。
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血管损伤和斑块形成。
5. 肥胖: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和血脂水平。
6. 高龄:年龄增长与冠心病风险增加相关。
7.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会增加个体患病风险。
四:心绞痛1. 稳定型心绞痛:由活动或情绪激动引起,通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后缓解。
2. 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严重,频发,无明显诱因,不易缓解,并可进展为心肌梗死的前兆。
五:心肌梗死1. 症状: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出冷汗,面色苍白。
2. 诊断:心电图变化,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
3. 急性处理:立即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或溶栓治疗。
六: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镇痛剂和抗血脂药物等。
2. 冠状动脉介入术:通过导管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来恢复血流。
3. 心脏搭桥手术:通过搭桥血管绕过冠状动脉狭窄部位。
附件:1. 冠心病风险评估表2. 心绞痛自我管理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发生脂质沉积形成斑块的一种疾病。
2. 血栓形成:血液凝结过程中形成的血块。
3. 狭窄:血管腔内径变窄。
4. 痉挛:肌肉强烈而痛苦地收缩。
5. 血压: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6. 血脂:血液中的脂质类物质,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
7. 斑块:动脉内膜出现的脂质沉积物和纤维组织增生。
冠心病类型及诊断治疗
![冠心病类型及诊断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4aa4e72b8f67c1cfad6b8d9.png)
副作用:头昏、面红、心悸、偶有血压下降,首次用 药应平卧片刻,必要时吸氧,青光眼忌用。
.
16
六、治疗要点
预防发作:可选用下列4类药物
避免诱因,治疗危险因素 药物:
硝酸酯类:硝酸甘油、消心痛 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倍他乐克等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
无明显的诱因,常于休息时发生 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 疼痛程度重,病人难于忍受而烦躁不安、大汗、有濒死感 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
缓解
2.全身症状:发热,WBC增高、ESR增快等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8
(一)主要症状
3.心律失常:其特点为
是心肌梗塞极为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起病的1~2周 内.而以24h内最易出现
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又称中间综合症
梗死后心绞痛
.
13
四、辅助检查
ECG:
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变异 性心绞痛ST段抬高。
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若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 >0.1mv,持续0.08秒为阳性;
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检出率
冠状动脉造影:本检查具有确诊价值 ,管腔面积缩小 70-75%以上会严重影响血供,50-70%有一定意义
初发型心绞痛 恶化型心绞痛
.
12
2.自发性心绞痛
其特点为:疼痛的发作与劳累、情绪激动等增加 心肌耗氧量的因素无关;常在休息时发作;疼痛 程度较重,时限较长,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其机制可能是与冠状动脉大分支痉挛有关
又可分为:
卧位型心绞痛:休息或熟睡时发生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
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流程和规范化治疗选择
![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流程和规范化治疗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4ecb7d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9.png)
高血脂
01
02
糖尿病
吸烟 03
04 肥胖
缺乏运动
05
06
家族史
预防措施建议
合理饮食
低盐、低脂、低糖,增加蔬菜、水果 、全谷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 动,如快走、游泳等。
预防措施建议
控制体重
保持BMI在18.5-23.9之间,避免肥胖。
戒烟限酒
避免吸烟,少量饮酒。
预防措施建议
危险因素与预后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 胖、缺乏运动、家族史等。
预后
经过规范化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 好,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部分患 者可能因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而导 致心肌梗死或猝死。
诊断流程
02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询问患者症状
包括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诱发因素等。
了解患者病史
合并糖尿病
加强血糖控制,选择对心 血管有益的药物,如ACEI 、ARB等。
合并慢性肾脏病
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5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常见并发症 类型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分 析
心力衰竭 高血压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 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引发 心绞痛。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作性胸痛,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 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 指。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https://img.taocdn.com/s3/m/28957f1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6b.png)
常用制剂
药品
一次用量 用法
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
硝酸甘油片
0.6~1.8mg 舌下含服 1~3分钟 10~30分钟
硝酸甘油注射液
5~10μg/分 静脉滴注
滴注期间
消心痛片 (硝酸异山梨酯)
5~10mg
舌下含服 3~5分钟 60~90分钟
消心痛注射液 (异舒吉)
10~20mg/h 静脉滴注
滴注期间
鲁南欣康
短效
低血压、眩晕、颜面潮 红、恶心
5-10mg,1次/日
长效
头痛、水肿
5-10mg,1次/日 10-20mg,3次/日 20-40mg,1-2次/日 即刻释放:30-80mg,4次/日
长效 短效 中效 短效
头痛、水肿 头痛、水肿 头痛、水肿
低血压、眩晕、颜面潮 红、心动过缓、水肿
缓慢释放:120-320mg, 1次/ 日
3 钙通道阻滞剂
①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 ②抑制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中钙离子的作用
从而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氧耗量;扩张冠状动 脉,解除冠脉痉挛。
③用于变异型心绞痛的治疗。
临床应用的钙拮抗剂特性
药物
硝苯地平
氨氯地平 非洛地平 尼莫地平 尼群地平
硫氮卓酮
异搏定
常用剂量
作用时间
副作用
即刻:30-90mg,口服,1次/日 缓慢释放:30-180mg,口服
3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①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在短时间内发作频繁,持续时 间长,疼痛程度加重 ②活动耐量明显降低
③休息与睡眠时也可发作 ④休息也不一定能缓解 ⑤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⑥发作时有心电图明显的缺血型ST-T改变
⑦发作后无血清学变化
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方案
![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7b810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1.png)
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方案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及治疗方案1.介绍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心绞痛。
根据病情的不同,冠心病可以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
2.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症状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增加,甚至在安静时也能发作。
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治疗以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治疗方案:(1) 一线治疗:使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2) 二线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
(3) 三线治疗: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缺血症状。
(4) 根据具体病情,可以考虑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或冠脉搭桥手术。
3.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症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会自发加重。
治疗的目标是减轻心肌缺血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心肌梗死。
治疗方案:(1) 一线治疗:采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2) 二线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
(3) 三线治疗:根据具体病情,可以选择钙离子拮抗剂、ACE抑制剂、ARB或短效硝酸酯类药物辅助治疗。
(4) 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或冠脉搭桥手术。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症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会自发加重。
2.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症状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增加,甚至在安静时也能发作。
3.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将支架置入冠状动脉的方法,用于重新打开或扩张被狭窄的血管。
4.冠脉搭桥手术:冠脉搭桥手术是一种通过取用患者其他血管,搭建冠脉,改善心肌缺血症状的手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硝酸酯类控制不满意,可以β 阻断剂或CCB 二联 或三联。
15
心肌缺血时的血 流量分布
应用硝酸酯类后的 血流量分布
血液从阻力较大的非缺血区经扩张的侧枝血管流向阻力较小的缺血区
2.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机制:通过阻断心脏β 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减少心肌 耗氧量,缓解心绞痛发作。主要用于劳累型心绞痛,不适用于变异型心绞痛 (冠脉痉挛所致),以作为一线防治心绞痛的药物,可使心绞痛发作次数减 少。 药物:普萘洛尔、吲哚洛尔(非选择性β阻断);
硝苯地平(心痛定):变异型首选,对伴有高血压及心率加快者,支哮更适,少诱发心衰。 可与β阻断剂合用 维拉帕米(异搏定):避免与阝阻合用,因二者对心肌抑制作用均较强 地尔硫卓(硫氮卓酮):各型均可,30mg,tid,缓释,90mg,qd
伴2级以上高血压,用长效二氢吡啶类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5-10mg,12次/日
7
病因及病理机制
冠 脉 痉 挛 冠 脉 粥 样 硬 化 或 血 栓 冠 脉 狭 窄
心肌缺血缺氧
心 肌 耗 氧 量 增 加
心室肌张 力增加 心肌收缩 力增加
心率
无氧代谢产物乳酸、丙酮酸、组 胺、k+等聚积,刺激神经末梢
心绞痛
8
心绞痛放射部位
胸骨体中上段或中 段之后,可波及心 前区,范围手掌大 小,甚至横贯前胸, 界限不很清楚。常 放射至左肩、左臂 内侧达无名指及小 指,或至颈部、咽 部或下颌部。
17
* 新型抗心绞痛药伊伐布雷定;作者:刘燕平,王德才。 中国新药杂志2008年第17卷19期
3.钙通道阻滞药(CCB)
机制: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内,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耗 氧量降低;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冠脉,解 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适用于各型心绞痛,尤其是变异性。 药物:
25
不良反应:头胀痛、面红、心率加快、偶有血压下降 用法用量:发作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mg/次,1-2分钟起效,约半 个小时作用消失;必要时5分钟后可再用,重复3-5次,每次不超过2mg,反 复用易产生耐受,停药10小时可恢复。发作较频繁者,静滴硝酸甘油针,开 始剂量10-50μ g/分直至症状控制满意或出现BP下降。也可用硝酸异山梨酯 5-10mg舌下含化,2-5分钟起效,维持2-3小时。
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为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直接阻断血小板与纤维 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21
替罗非班(欣维宁):主要用于冠脉内支架植入凝血酶lll发挥抗凝作用 1.肝素: 为UAP常规用药,监测APTT(凝血功能的 指标,PT是凝血酶原时间,ADTT是部分活化凝 酶原时间) 2.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无需实验室监测一 般用7d, 症状不缓解,可延长使用.
18
4.ACEI
药物: 依那普利,雷米普利,培哚普利等,均为qd。血压低者 从小剂量开始,适于所有冠心病同时伴糖尿病或左室功能不全者。
机制: 通过抑制ACE,减少AngⅡ的生成,并可抑制激肽降解,使前 列环素生成增加,从而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同时扩张冠脉血管,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量,此外,尚具有清除 氧自由基和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冠脉内血 栓形成 。
10
鉴别诊断项目
心绞痛 胸骨上、中段之后 压榨性或窒息性 劳力、情绪激动、受寒等 短,1-15min或15min以内 频繁发作 极少
急性心肌梗死 相同,但可在较低位置 相似,但程度更剧烈 不常有 长,数小时或1-2天 不频繁 可有
疼痛
1.部位 2.性质 3.诱因 4.时限 5.频率
6.硝酸甘油疗效
22
溶栓药(用于急性心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阿替普酶: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可选择性地激活血栓部位与纤溶蛋白结合的纤 溶酶原,因而不产生应用链激酶时常见的出血并发症。(50mg/瓶)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时: a)对于在症状发生6小时以内的患者,采取90分钟加速给药法:
B)对于在症状发生6-12小时以内的患者,采取3小时给药法:
1、国家分布:欧美国家多于亚洲 2、年龄分布:老年患者多见 3、性别特点:男性>女性,女性绝经十年后,男女 发病率相似 4、地区分布:城市居民多于农村,北方多于南方 5、职业分布: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 6、发病趋势:更趋年青化
3
冠心病易患因素
4
冠心病的分型
不稳定心绞痛(UAP)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 急性冠脉综合征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 (ACS) 冠心病猝死 稳定型心绞痛 冠脉正常的心绞痛 无症状的心肌缺血 缺血性心肌衰竭
型) 自发性心绞痛:卧位型、变异型、中间综合征(急 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 梗死后心绞痛 混合性心绞痛:为劳累性和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出现 决定心肌耗氧量的主要因素 ①心室壁张力(ventricular wall tension) ②心率(heart rate) ③心室收缩力(ventricular contractility)
12
抗心绞痛药物的基本作用
1. 降低耗氧量 2. 增加心肌供氧 3. 改善心肌代谢 4. 抑制血栓形成
药物作用: 通过舒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 痉挛或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而增加冠状 动脉供血。减慢心率及降低收缩性等作 用而降低心肌对氧的需求。
13
抗心绞痛药物
老三样:硝酸酯、β 阻断剂、CCB 新三样:ACEI、他汀类、曲美他嗪 抗血栓药物:抗凝;抗血小板;溶栓药(用于急性心梗)
不稳定性心绞痛:由于斑块不稳定和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或)
冠脉痉挛,致冠脉不完全闭塞,随时有心梗可能,应住院心电监护,发 作期静滴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皮下注射肝素,缓解期按AP。 1.抗血栓治疗为主: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抗缺血治疗.硝酸酯,β 阻(变异型除外), CCB,ACEI,他汀类, 曲美他嗪
9
心绞痛临床表现—症状特点
1、性 质:胸痛常为压榨性、发闷或紧缩性、烧灼感伴 出冷汗,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有濒 死的恐惧感。发作时被迫停止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2、诱 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 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等亦可诱 发。 3、持续时间: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4、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内缓解。
11
治疗(ABCDE)
A. Aspirin 抗血小板聚集或(或氯吡格雷) Anti-anginal therapy 抗心绞痛治疗,硝酸酯类制剂 B. Beta-blocker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等 Blood pressure control 控制好血压 C. Cholesterol lowing 控制血脂水平 Cigarettes quiting 戒烟 D. Diet control 控制饮食 Diabetes treatment 治疗糖尿病 E. Education 普及有关冠心病的教育,包括患者及家属 Exercise 鼓励有计划的、适当的运动锻炼
5
慢性冠心病 (CAD)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定义: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发生急剧的、短暂 的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可伴有心功能障碍, 但没有心肌坏死。
6
心绞痛临床分型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命名和诊断标准意见,可分为 劳累性心绞痛:稳定型、初发型、恶化(即不稳定
1.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长效) 机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生成NO,NO可活化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生 成增多,从而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减少。 同时扩张冠脉,改善缺血区供血供氧。 剂型:喷雾、片剂、针剂、贴剂
临床应用:各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
24
抗血栓联合用药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二连疗法。在阿司匹林治 疗的基础上,每天加用1次氯吡格雷75mg,院内死亡的 相对风险能显著降低,死亡及心脏病复发或脑卒中的风险 降低约10%,而且未发现严重出血情况的增加。对于急性 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有利。氯吡格雷 也是一种特异性的抗血小板药,其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不 同,是通过阻止ADP与血小板受体相结合而减少聚集的血 小板数量】 西洛他唑(50mg,bid)、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 小板三联疗法) 氯吡格雷和辛伐他汀
气喘或水肿
显著缓解 作用较差或无效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判断 升高或无显著改变
无 无 无 无 无 无或暂时性ST段和T波变化
血压
心包摩擦音 坏死物质吸收的表现 1.发热 2.血白细胞增加 3.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4.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 心电图变化
可降低,甚至发生休克
可有 常有 常有 常有 有 有特征和动态变化
阿替洛尔、比索洛尔(1.25-5mg,1-2次/日、美托洛尔(β1阻断12.5mg-25mg, 1-2次/日) 卡维地洛(阻断β、α 受体):6.25-25mg,1-2次/日
与硝酸酯类合用,协同。用量宜小,以防低血压。 适用于劳累性心绞痛,对伴有高血压、快速型心律失常者更适用。 * 伊伐布雷定: (属于窦房结I(f)电流特异性抑制剂)对于β 受体阻断剂 有禁忌症或者不能耐受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以考虑选用。
19
5.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治疗CHD必不可少,有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 伐他汀、氟伐他汀。均为qd,hs,控制LDL<100mg/dl少有肝毒性 和肌毒性,需监测肝功和肌酶 机制: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可进一步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稳定斑块, 从而起到抗心肌缺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