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其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这是整个世界近代化最为主要的发展线索,中国近代历史也不例外。中国近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危机中清醒
17、18世纪,当古老的中国沐浴在“落日的辉煌”(指康乾盛世)的时候,西方世界正迎来近代文明的曙光,近代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当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冲击“天朝上国”迷梦时,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面对时局的变迁,晚清政府也不得做出时代的回应。
艰难中起步
面对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抛弃骄傲自大的陈腐观念,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如果说“新思想萌发”开创了思想近代化之先河,则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实践上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是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曲折中发展
19世纪末,甲午战后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它们凭借不平等条约,政治上进一步控制清政府,经济上加紧资本输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0世纪初,人民群众反帝反封斗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新政”无法挽救清政府灭亡的历史命运,革命浪潮不可阻挡地淹没了晚清统治。
深远的影响
政治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化的标志。同时,客观上有利于新的阶级成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虽然也未能挽救清政府覆亡的命运,但毕竟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迈出的第一步。它的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
经济方面: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清末“新政”中的奖励实业,直接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各项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方面: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并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戊戌变法中裁汰绿营,精练陆军,添设海军,大大增强了清朝军事力量。“新政”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初步建立起近代军事制度和军队。
思想文化方面: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为代表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思想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封闭心态;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
思想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近代化的需求,开设近代教育专业,兴办新式学堂,派遣多批留学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改变了过去以培养官吏为目标的教育制度;出版大量近代刊物、书籍,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深刻的启示
考察中国晚清近代化的演变轨迹,不难发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波澜壮阔,但却一波三折,举步维艰。中国的近代化固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但它遗留的经验教训无疑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清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改革,近代化才不致被延误。其次: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再次:稳定的权力核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对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总之,产生、发展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中的晚清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某些进步,但在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安定的社会环境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列强的百般阻挠中,清政府寄希望于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力,而不彻底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从而让国家富强起来的构想,最终只能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