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风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人:刘玉祥 莫德林 范文芳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 “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 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 曲艺说唱形式。所谓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 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伍8至14 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 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传承延续着。据传,布 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 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据史料记载,八音早在唐宋时期就流传于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 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一带。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 平南乐》 中称:"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廊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 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 弟子,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 乐堪整异,时有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 元明时期,八音演唱内容加入了民俗、喜庆的内容,并吸收了其他戏曲 特点,大大丰富了演唱内容。到了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 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据《清稗类钞》)。至此,八音 已发展成为曲艺演唱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 度盛行。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 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三百余支。新中国成立 后,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盘江奇葩"、" 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 布依族八音坐唱 "八音"是器乐组合的名称。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讲到"八音"时是这么说的:"唯浔州平南县, 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异。有时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其中不论是说"乐甚整异",还是"教 土人合乐",都是说的乐队乐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曲谱和民间流传的演出形式看,都证明了"合乐"的特点。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语中叫"万播笛",即吹奏弹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 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围圈轮递说唱。表演以第一人称的"跳入"唱叙故事,以第三 人称的"跳出"解说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叶等布依族乐器进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 上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音高和音色对比,还能增加演唱的情趣。演唱时唱腔用布依语,道白用汉语,有小嗓和平嗓 之分,由乐队人员分担角色。曲牌有正调、正音、走音、自路板、长调、倒长调、反簧调、倒茶调、吃酒调等三十多个,可单独演 奏,也可边奏边唱。
布 依 族 婚 礼 , 新 郎 家 在 石 板 街 上 当 众 打 起 了 年 糕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 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的婚姻是建立在私有家庭经济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严禁通婚,与汉族、壮族通婚的很多。1949 年前盛行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婚。 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每逢节日或街期,三五成群相约于空旷田野对调唱歌。彼此倾诉爱情和询问家世,这种 活动称为“赶表”(布依语叫“杨兜杨哨”)。“赴表”的场地必须向阳,男、女间隔二、三米,无论年龄大小,一 定要互称“哥”和“姐”,不准说下流话,更不准动手动脚,黄昏前必须别离.有互相看中者,必须通过第三者(嫂 嫂或姐姐)出面斡旋后,才能单独对唱和互赠信物,通常是男方用银手镯,女方用亲手绣制的花鞋或腰带互换,然后 各自禀明父母,由男方请媒提亲。但是,父母之命和八字相生相克至关重要,往往有痴情男女因父母不允和八字不符, 而造成终生遗憾。 订亲后,男方向女方赠送酒、肉、粑粑和礼银,彩礼无论是钱和物,均须冠以六,如六十、十六、三百六等,象 征衣禄长在。经过算命先生择定吉日后,再由媒人通知女方家,当地人叫“传摈榔”。结婚时,新郎不迎亲,而由相 好的男女小件至女方家迎接新娘。新娘起行时,一定要由自己的哥哥由屋内背上马(无论路途远近均须骑马),再由 弟弟牵马照顾同行,男方媒人代新郎向女方哥弟送“红包”(内装3.6元或6元钱)表示感谢。新娘骑在马上,顶一块 花头巾、打一把花伞遮羞。新娘至男方家后,经过拜堂仪式后送入新房,其仪式与汉族同,但姑娘需把从娘家带来的 糯米粑粑切成若干小块,分送前来参加婚宴的亲友。新婚之夜,夫妇不得同房,新娘由送亲的女伴相陪,新郎则和亲 友们畅饮通宵。次日,新郎陪同新娘至岳父家认亲,谓之“回门”,当天,新郎独自回家,姑娘仍留娘家“坐家”, 只是逢年过节或农事大忙之际,由夫婿接回去住几天。“坐家”的时间,过去有长达七、八年者,现在虽然沿袭,但 时间大为缩短,一般三、五个月甚至个把月就与丈夫公婆常住了。
wk.baidu.com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 受到敬奉。在老董上寨发现的一本《打 保符开坛书》中,所列举的神、佛就有 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极高真神、敕封 解斗母娘娘、下坛五猖兵马神、太白星 君、文昌帝君、关胜帝君、释迦如来、 观音势至、十八罗汉、唐僧、孙悟空、 山神、土地、灶君、姜子牙等。但村寨 中找不到。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 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 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 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传说这种风俗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在贵 州的部分布依族为躲避官兵的决心。然后大家把鸡切成碎块,与血米一起 煮成稀饭,全村男女老少共进最后一顿团圆饭,便各奔东西,并约定日后 伺机相见。能讲出吃鸡肉稀饭的来历者,才能认本家。每个姓氏都有不同 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 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要举行“跳花会”。“跳花会”是男女 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 叶、对歌订终身,然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一经定亲后,女方家 要请亲朋好友吃定亲酒。婚前两、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边猪肉,一只公鸡 和鸭,一壶水等给女方家,女方家也须杀猪办“嫁女酒”待接亲客人。过 去新娘在结婚后需在娘家住一、二年后才住夫家。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 嫁娶,喜用黄牛作菜。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 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 颜六色,做 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布依族喜饮酒,更喜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 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若是贵客或至亲如:舅父母、姑父 母,还要打狗杀鸡款待以表敬意。在贵州望谟一带,每年三月初三,都要杀狗过节。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 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 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斥望丰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 1956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 传说、故事、寓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 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 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言、谚语和诗歌等。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 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 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 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 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蜡纹”套色撕纸艺 术 布依族传统服饰的布料是布依族妇女自己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漂染而成的,根据织布者所要求的图 案而使用不同的织法。底色以白、黑、蓝为主,再用红、黄、绿、紫等各色相配织成各种花色。布的品 种有平面布、格子布、斜纹的蜡义布、小花纹的花授布等。 布依族的布料厚实、素雅,体现了本民族朴实无华的性格及文化审美特征。历史以来,布依布作为 商品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的亲睐。近年来,有人用蜡义布或花授布缝制西装,穿起来既有现代气派, 又有民族风格。布依族妇女还会织围腰带,织围腰带有的用织布机,也有不用织布机的,只要把经线的 一端缠在腰部,另一端缠在两个脚拇趾上,拉紧就可以用纬线编织了。腰带的图案主要有几何图案X形、 □形、※形等,也有花草形图案的,腰带的一端有洒须。
布依族宗教
布依族宗教(Buyi national religion),中国布依族固有的宗教。该族约212万人 (1982),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有少数分布在云南。佛教和道教传入 较早。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开始传入,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后,又得到进一步 的传播。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仍相当流行。 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意识造就了其原始文化的起源。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早期神 话、图腾崇拜、巫术活动,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文化方式,它们带有很高的综合性 特征。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的世界观,是早期人类对他们周围世界及其自身认识的一 种反映形式,由于原始宗教把人类在认识周围世界及其自身中所遇到的苦难,寄托 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把这些神秘力量当成万物的终极原因,并拜倒在这些力量面 前。因而妨碍了人类文化发展和生产斗争的进行。但在历史上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首先,原始宗教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人类的认识能力在原始 宗教中经过曲折复杂的过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再次,原始宗教的某些活动,也能 产生一种增强民族或部落团结,增强人民同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派生作用; 第四,原始宗教也是维护当时社会秩序和统一人们思想的有效工具。同时,由于布 依族文化固有的历史传承性,作为少数民族意识形态和心理文化重要内容的宗教和 宗教信仰必然长期存在。
典型食品 主要有:荔波风猪、盐酸、狗灌肠、青苔冻肉、芝麻油团粑粑等。荔波风猪是 用小猪腌制风干而成,被誉为“厨珍,已有百年以上历史 。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但红河州布依族四、五代以前就不会讲布依话了,只有在日常 用语中,还保留少许布依语的词汇。男女老小均通壮话、汉话。历史上没有文字。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过去很少有人读书。新中国建立后,布依族地区都开办了学校。1984年,国家又 拨巨款,在老汪山布依族傣族乡政府所在地新建了1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学校。1985年,全乡适龄儿童 已全部入学,升入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有40人。布依族不仅在县、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中有了于部、 职工、教师、科技人员,而且在广大群众中还掀起了一个学文化、学科学的高潮。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 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有“跳花会”,“二 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 “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族特色 的节日。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个别 地方有"撒秧粑节","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二十 七"和"三月三",也过汉族节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 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 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 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 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 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 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