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劳动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劳动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劳动巷历史街区的现状分析,结合前人提出街巷更新改造的理论与设计理念,提出适合于徐州传统街巷的创新设计理念,给出劳动巷设计具体方案,文章总结了针对徐州传统街巷的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劳动巷传统院落保护更新传统街巷

1.前言

传统院落和街巷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它以整体的风貌体现文化价值,展示历史典型风貌特质,反映城市历史发展脉络。而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超过 5000 年文明史和 2500 年建城史,在城市化进程中,现遗留在老城区的传统院落寥寥无几,传统街巷和充满人性化的生活场景也正销声匿迹,作为优秀旅游城市打造地域化特色城市建设,传统民居院落与街巷又迫切要求回归,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由此提出研究课题,作者以调查问题为基本,分析问题为关键,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运用正确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设计手法,深入分析徐州传统院落与街巷特征与现状问题,为徐州传统院落和街巷发展方向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以徐州劳动巷历史街区为设计依托,通过对劳动巷历史街区的现状分析,结合前人提出街巷更新改造的理论与设计理念,提出适合于徐州传统街巷的创新设计理念,给出劳动巷设计具体方案,文章总结了针对徐州传统街巷的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与策略,在传统建筑中引入可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功能,借鉴国内外优秀的传统街巷保护更新的理念,既可以改变传统院落与街巷的拆建现象,也可以为解决旧建筑与新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一条思路,让传统街巷的魅力重生,营造宜人的老城生活场景,希望通过作者的研究与创作能给今后徐州市历史街区以及传统街巷院落的更新保护能具有指导意义。

2、徐州传统街巷空间尺度与比例

城市空间尺度包括实体尺度关系、实体与空间尺度关系、人与实体和空间的尺度关系。对传统的街巷而言,空间尺度和比例除了古时礼仪制影响外,还主要从街巷的功能性质和满足人的需求这两方面考虑。在交通发达的现代城市,为缓解交通压力和城市扩张越来越多的城市街道空间尺度也随之扩张,如徐州建国路在 1919 年叫南马路,后来更名为英式街,1971 年更名为建国路,从五六米的土路、石板路发展为今天徐州主要交通动脉之一。徐州传统居住性街巷要比商业街巷尺度要小,是因为商业性街巷的多功能性所决定的。北方传统街巷要比南方传统街巷尺度稍大,是因为北方人考虑采光需求街巷要解决好日间照距的问题。此外,人是街巷空间的体验主体,也是街巷尺度最可靠的参考标准,所以街巷的空间尺度必须满足人的行为和情感需求。不同的空间尺度会给在街巷的人们不同的生活感受,或是安全、紧张,或是轻松、压抑,或是兴奋、怠倦,这些感受而又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趋势,反过来,人的行为、感受制约街巷空间尺度的控制和习惯做法。

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其著作《街道的美学》中,将街巷的宽度定义为,建筑

外墙高度则为 H,沿街店铺面宽设为 W,通过三者之间的比值关系反映日本传统街巷的空间关系,得出的数据较有说服力。当 D/H>1 时,随着比值增大远离感越强,大于 2 时则会产生开阔之感,当比值大于 3 时空旷、冷漠之感会随之产生;当D/H=1 时,高度和宽度之间存在一种均匀感;当 D/H<1 时,随着比值减小会产生压抑、紧迫的感觉。可以看出不同 D/H 值的空间可以营造不同的街巷氛围。徐州生活性的街巷 D/H 值多约为 1 至 1.5 之间,有静谧的空间感,尺度适宜。商业性街巷 D/H 值多为 1 至 2 之间,空间紧凑热闹,没有建筑压抑之感。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街 D/H 在 1.1 至 2.4,这种尺度易于商业活动。以下表格通过街巷的宽度与建筑的高度的比值来描述徐州传统街巷的尺度空间。

3.劳动巷历史街区场地概况

劳动巷位户部山南麊,项王路南侧,沙后巷新区、莲花井小区以北,彭城南

路步行街东侧,用地面积约 3.6 公顷,和户部山古建筑群自成一体,自古以来也是徐州城南区繁荣之地,劳动巷也随着户部山街区兴起至衰落。目前,徐州劳动巷街区功能较复杂,除了沿街的商业店铺,周边幼儿园、小学、银行等服务设施以外,周围被新崛起的现代的商业环境和现代居住区所围绕,商业氛围浓厚,与主城区交通动脉中山路、建国路、解放南路相接,又与戏马台、翰林院、户部山历史街区融为一体,与云龙湖、云龙山、故黄河等自然风景区遥相呼应,其历史、地理区位优越(如图2)。

根据《徐州市劳动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徐州市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对劳动巷历史街区格局、历史建筑、古树名树等历史要素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徐州市政府公布的《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江苏省城市空间特色塑造指导意见》对户部山的发展定位为:以文化休闲功能为先导,以旅游、商贸功能为主,集文化、休闲、商业、展览为一体的具有浓厚徐州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4.劳动巷现状问题分析

现状特点:

1、日常来往劳动巷人群以摆摊商贩、学生、附近居民、务工人员以及游客为主。原住居民大多已搬迁,主要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丧失土地权的居民、退休老年人等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人口老年化、弱势化问题严重,人口密度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2、街巷狭窄,劳动巷宽度 6-8 米左右,户南巷宽度为 3-4 米,路面状况不佳,遇到雨雪天气,路面积水严重,车辆、行人难以通行;缺乏停车场地,尤其遇到上下班、学生放学交通矛盾更为突出。小商贩占道经营,使得街巷空间交通不堪负重。

3、街巷的景观轴线与景观主题不突出,街巷尺度差异和建筑立面风格的破坏,使街巷与街巷之间不连贯;临时搭建建筑破坏连续的街道空间。景观空间节点单调缺乏趣味性,缺少公共空间提供给行人在此逗留、休息、交流。历史街区绿化率低、行道树破坏严重,古树名树缺乏保护措施

4、街巷内公共卫生间随意加建,没有一处固定的垃圾回收站。部分户用电、煤气管道、卫生等基础设施缺乏,以至于街巷内线路交叉,对于以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而言,存在着火灾与安全隐患。道路年久失修、铺装质量差,缺乏韵律感和统一性。

解决办法:

1、梳理传统邻里人文网络资源,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创造更多供居民参与性的活动场所,促进历史街区交往方式机制完善。延续劳动巷传统民俗活动,保留历史街区文化特色。考虑原住居民回迁。

2、修整、美化街道,交叉口等位置适当拓宽路面,缓解交通压力。历史街区内施行时段交通管制,设置交通指示标志。结合绿化停车空间,减弱车辆的体量感。

3、强化景观轴线,扩大街巷交汇空间,建立街巷入口广场和牌坊加强街巷识别感,保留街巷原有肌理、修缮历史建筑和院落,通过街巷立面控制创造富有变化的空间形态。丰富街巷绿化,结合院落内植物种植,保留古树名树,增加住宅间绿化和公共绿地面积,弱化建筑体量。

4、统一改善历史街区内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条件,并加强管理和维护,建立公共卫生间、垃圾回收站、便民服务站等。增加与街区风貌相符的路灯、垃圾箱、座椅、路标指示牌等景观公共设施。保留和恢复街巷空间的传统元

素,铺装、店面装饰、屋顶天际线

的变化等控制。

5.保护与更新设计

4.1目标定位

最大限度保留劳动巷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包括户部山片区肌理空间、街巷格局与形式、历史遗留建筑原始风貌与立面、公共空间关系、地段的历史功能和作用。梳理改善道路交通,提高市政设施水平,改善地区环境质量,提升居住环境品质促进传统街巷的有机更新,融入现代的商业环境,为街巷内的原居民创造更好生活环境,发挥区位优势。以历史街巷有机更新为机会,加大对居住在传统街巷的居民和市民的宣传力度,提高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和认同感。 4.2保护与更新措施

根据历史资源价值对各类历史建筑进行质量、高度、年代、性质进行系统

分析,分为文物类、保留整修类、和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