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这样起步的
219480242_厉以宁:经邦济世不老心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素材活用\开讲啦□编辑/王莹2023年2月27日晚,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2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曾如此评价厉以宁教授:经邦济世,心系民生,从股份制到《证券法》,从民营经济到扶贫开发,从林权改革到低碳经济,每件大事的推动都折射出其心血和智慧。
身体力行,做思想的启蒙者厉以宁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目睹社会乱象的他决定走“工业救国”的道路。
1948年被保送到金陵大学时,他选择了化学工程系,但阴差阳错被北大经济系录取,从此走上了经济理论的研究道路。
但毕业后足有二十年的时间,他的观点始终不被认可,他逐渐被边缘化,被扔在资料室坐冷板凳。
回想起那段时光,厉以宁并不沮丧,反而用“受益匪浅”来形容,面对资料室里大量的中外经济学原著,他一头扎进去,接触各种经济学观点。
改革开放后,正是靠这些“家底”,他担起中国经济学界领路人的重任。
1980年4月,在劳动就业座谈会上,厉以宁首次大胆地提出股份制,他说:“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的企业,这主要是产权不明确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产权改革,要通过股份制来实现。
”那个年代,这是石破天惊之语。
面对质疑,他不卑不亢:“正常的学术争论是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
此后,他多次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疾呼,实地考察了16个省的农村,总结推广农村地区的改革经验。
社会最终肯定了厉以宁的功绩,股份制理论从提出到获奖用了近30年,这30年的经济腾飞是对他最好的致敬。
此时,他已经开始投身于民营经济的研究,数十年间,每年全国“两会”上都有这位经济学家的身影。
他的一言一行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曾身陷争议,不过他不以为意,在他看来,经济学家应该有勇气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厉以宁:经邦济世不老心李凤成20开讲啦\素材活用可以不说话,但不要说假话厉以宁的一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次前进与彷徨。
五步组合论笔记

五步组合论笔记
五步组合论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的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 农村改革: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2. 城市改革: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式,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3. 开放沿海地区: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方式,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4. 西部大开发: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支持,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步组合论强调了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认为经济改革和发展需要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
同时,五步组合论也强调了改革和发展的协调性和系统性,认为各个步骤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步组合论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1978-2018)》有感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1978-2018)》有感作者:张鹏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8年第23期最近,我阅读了厉以宁先生所著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一书,有很深刻的感受。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年轻人,虽然没有像老一辈一样亲身体验过物资紧缺年代、文革特殊时期,但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仍然有很多感悟。
感悟之一:从后发到赶超,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历史性跨越。
穿越历史的长河,40 年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
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949 年建国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但远远还没到“富起来”了。
如何寻找富裕之路,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块心病,也是始终未能了却的一大心愿。
改革开放唤醒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
经过40 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名义增速达到14.5%,刨除每年4.8% 的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
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
感悟之二:从物质贫瘠到美好生活,我国群众生活呈现历史性变化。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物质的极度匮乏令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
依然记得,我小时候吃的粮食以粗粮为主,难得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大米,这顿大米也只是给家里的小孩子吃的,在大锅里只是那么小小的一碗。
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状态进入小康阶段,关注的不仅仅是衣食住行,更包括了教育、医疗、养老、环境等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杭州是中国第一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所在地,建了不少的进口超市。
这些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价格不菲,但市民仍然趋之若鹜。
为什么?因为市民最关心的是产品的品质,而非产品的价格,这也从一个角度,充分说明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悟之三:从计划到市场,我国体制机制呈现历史性变革。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虽然顺应了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但使我国长期停滞在“既不富、也不强”的状态。
2022年新高考全国通用历史人教版一轮知识点复习:课题29 改革开放新篇章——从计划经济到

[唯物史观] 辩证看待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 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 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命题立意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以素养立意考查改 革开放
时空定位 关键点拨
1983年,北京百货商场改革经济体制
材料反映的是1983年企业(百货商场)与人民政府签订承包合 同,该合同的规定一改过去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创收,因 而激起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热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 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 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 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史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 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 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 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2)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完整统一,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 乡镇企业,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开放沿海地区到开放内地,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4.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上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2)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基础设 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 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 区热点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厉以宁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

厉以宁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
厉以宁总是先到赵教授家,再到周教授家,借书、谈话、受教。
北大四年,厉以宁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和经济史基础。
1955年毕业后,厉以宁被留在北大经济系做资料员,从事经济史资料的编译工作。
得知他能留在北大,赵乃抟很高兴,又安慰他:“你没有当教员,当了资料员,心里要想开些,不要计较名分,只要有真才实学,名分算个什么?”对厉以宁留校十分欣喜的周炳琳,则直接分派起任务。
他知道厉以宁自学俄语,且水平不错,就让他翻译苏联学者论述西欧经济史的资料。
厉以宁曾回忆。
“那时又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的起点。
厉以宁日后回忆。
然而,未及出版,“文革”开始,厉以宁先是在经济系接受监督劳动,最后被下放到江西鄱阳湖畔鲤鱼洲农场和北京大兴劳动。
对于那一时期,厉以宁甚少提及,只在解释自己经济思想及研究方向转变时说:“我个人经济思想的转变,并非开始于三年困难时期,而是开始于鲤鱼洲农场下放劳动期间。
厉以宁的个人资料介绍

厉以宁的个人资料介绍厉以宁,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厉以宁的个人简介吧!厉以宁的个人简介人物年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职务: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留校任教。
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
厉以宁1988~2002年,任全国人大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2007年,任全国政协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1994年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1998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曾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贡献奖(个人最高奖)、国家教委科研一等奖等。
曾主持《证券法》起草、《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
2005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2008年至今任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还担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贵州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
2013年起,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3年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终身成就奖。
人物绰号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厉以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这位北京大学的教授,以他具有建设性的经济学著述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
厉以宁如何给学生李克强打分

厉以宁如何给学生李克强打分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5期2013年12月7日,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北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有网友希望厉以宁给学生李克强的中国经济答卷打个分数,厉以宁给出了“优”的评价,并表示:“现在是改革的最佳时机。
”厉以宁之所以给出如此高的分数,是基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之后,习近平和李克强做了许多工作,有两个最重要的:一个是社会的稳定,一个是把经济改革往前推。
我觉得,这两点评价非常恰如其分,而且非常富有哲理。
想当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方面告诫我们“不改革死路一条”,另一方面告诫我们“稳定压倒一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如果我们总是陷入无谓的争论,再好的改革思路都无法得到推行。
这两点至今依然管用,这也是习李主政后为何极为重视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有其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经济改革如同人的健康,是最要紧的,经济机制一定要完善。
他的这番话,可谓是点中了问题的要害和实质。
如今,中国的改革正从“浅水区”转向“深水区”,过去那种依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宏观调控方式已经过时,用李克强的话说就是必须“甩开膀子”,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经济之手;用三中全会决定的话讲,就是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较于过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大突破,如同当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一样,必将对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既看广告,更看疗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确立了新一轮改革方向和目标,使人看有信心,干有劲头。
从这个意义上讲,厉以宁给自己的学生李克强目前的表现打个“优”并不过分。
但是改革蓝图虽好,急流险滩不少,希望再过五年、十年,作为真正“考官”的13亿中国人民也能给政府打个“优”,恐怕这才是真正可以载入史册令人民满意的优秀答卷。
我们所怀念的厉以宁

4| 人物 | 2023年2月27日,著名经济学家、“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厉以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心不变,道尤宽”。
倾注毕生心血,走在中国城乡土地上;拨动思想密码,将学术科研融入生命中。
只为“广厦城乡大众安”,所谓经世而济民,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厉以宁如是说。
从工业救国到经世致用之学厉以宁从小爱好文学,熟读中外经典名著,读中学时,他便开始创作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高中时,在一流的数理化老师们的熏陶下,他的兴趣逐渐从文学转向自然科学。
毕业前夕,一次去大型化工厂参观,给厉以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了解到化肥生产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决心走“工业救国”的道路。
因此从金陵大学附中被保送到金陵大学深造时,他选择了化学工程系,立志实现工业救国抱负。
新中国成立后,厉以宁将目光投向了首都北京。
他委托在北京的同学赵辉杰代他报名高考。
我们所怀念的厉以宁□红 星赵辉杰认为厉以宁选学经济系最为适合,就替老同学做主,把北京大学经济系填报为第一志愿。
1951年8月,厉以宁接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从此拉开了他终生致力的经济理论学术生涯的序幕。
多年后,厉以宁曾深情回忆这段往事:“至今,我愈来愈觉得赵辉杰代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最佳选择。
”在巨人肩膀上成长为学术之星上世纪50年代初的北大经济系(现北大经济学院)群星荟萃,陈岱孙、陈振汉、赵抟等众多学术大家为厉以宁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每个人把自己的所长都教给我,我也肯学习,我是踩着巨人的肩膀上来的。
”大学生活期间,在老师们的影响下,厉以宁的研究目标和领域就明确了下来:探索现代经济的规律,服务祖国和人民。
1955年毕业,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留在北大经济系工作。
他在经济系的资料室从事编译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
改革开放之后,厉以宁多年的积累有了用武之地,他开始了新的教学生涯。
在未名湖畔,厉以宁的名字日益成为学生们头脑中的“关键词”,厉以宁的经济学讲座成为学生们心中北大环球掠影|人物风度的代表。
吴敬琏厉以宁解读改革开放30年得失

或 者其他 原 因 ,因此 推 行得 极慢 , 很 多 问题 没 有解决 , 现在条 件 好 但 了 , 以要 关 注 民生 问题 , 个 要 所 这 下一 步再改 。”
吴 敬 琏 : 我 有 一 点 刚 才 跟 厉 “
从 企 业方 面做 的 , 该尽 自己 应 更 大 的社 会 责任 , 业 的社 会责 任 企 从 两个 方面 来说 , 方 面企 业要 加 一 快 自主创 新 的 步伐 , 把 中 国制 造 要 变成 中国创 造 , 因为只 有通 过 自主 创 新 我 们 才 能 在 世 界 立 于 不 败 之 地, 竞争 力 , 另一 方 面讲 , 从 企业 应 该 更 多 地 帮 助 社 区 ,帮 助 贫 困地 区, 帮助周 围 的那 些穷人 ; 对 个人 来 说 , 我认 为 应该 加 强
4 。 昔 0. 4I *.宅2 3 | l o 8
维普资讯
专 家 视 点
了中 国在 前 三十 年改 革 开放 中 , 我 认为 最值得提 出的三件事 情 。” 吴敬 琏 :对 厉 老师 来说 , “ 他选 的第 一 条其 实我 是 同意 的 , 是我 但 不认 为承包 制 , 承包 制 的作 用是 非 常 的大 ,而 且 进 行 得 应 该 说 也 很 快 , 然 有很 大 ,这是 跟 1 9 9 7年 以后 建 立 基 本经 济 制 度 的改 革 直 接 有
被抓 了 , 其他 各 家有 义务 把 他们 家
的孩 子抚 养 成人 , 冒着 这 个危 险 是 来搞 的 , 是承 包制 就推 广 了 。你 但
改革 和 证 券 市 场 的 建 立 以 及 农 村 的家 庭联 产承 包 责任 制 , 这就表 明
但 中国 的股份 制 、 国有企 业 的股 份 制 改 革终 于取 得 了成 就 , 这是 第 二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厉以宁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厉以宁人物事迹介绍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厉以宁获得“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厉以宁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荣获教育部第六届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经济改革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也就是企业体制的改革。
”在1986年北大“五四”科学讨论会上,厉以宁表述了他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基本观点。
此后,他多次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疾呼,推动中国经济改革方向逐渐明朗,被称为“厉股份”。
厉以宁密切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努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因此,又有了“厉民营”之称。
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他参与推动“非公经济36条”,这是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近日举行的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他再次与年轻的学者、企业家们一起分享民营企业未来的改革发展之路。
“中国的民营企业自身必须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要不断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
”他说。
厉以宁一路走来,曾面临过质疑,也遭受过挑战,但他坚定如一。
他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如今,厉以宁仍然坚持在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革、企业改革等领域深入研究。
他说,中国经济在继续前进,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定要回忆这一路是怎么走来的,这样才能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好。
特别是在产权改革和产权保护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成就

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成就第一篇: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成就序号:姓名:班级:学号: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成就内容摘要: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成就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自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由原来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现在的一个新兴的世界级经济体。
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了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及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了不少的弯路,以至于中国没有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十多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多年。
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吴敬琏PK厉以宁:改革30年 成败得失

吴敬琏PK厉以宁:改革30年成败得失赵赫:“今天我们《经济半小时》栏目来到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和大家一起来回望我们刚刚经历过的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30年来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来,我们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我们的国民收入实现了迅猛的增长,当然30年来,我们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艰难,今天在这里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亲历者,也是推动者,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吴敬琏先生为我们共同来探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败与得失,并且为我们共同展望中国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有这样一个题目,我想请我们的经济学家分别来给出你们各自的答案,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来让你们感觉到最满意或者是最成功的改革有哪三项?我们先请吴老谈。
”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吴敬琏先生做客《经济半小时》栏目吴敬琏、厉以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三方面吴敬琏:“我认为最成功的改革在我个人的印象里面,是这么三次,第一就是84年,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商品经济是我们改革的目标,不过这个改革只能说是个改革的启动,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1994年,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这个决定进行的,全面的改革90年代我们之所以能够跨一大步,跟94年的改革有直接的关系;第三就是根据97年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所规定的建立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改革,我们沿海地带到了世纪之交,经济很快就起来了,这是跟97年以后建立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直接有关的。
”赵赫:“我们请历老选择您的三个答案。
”厉以宁:“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农村家庭承包制,在当时条件下它要通过农民的积极性调动来促进农民的生产,打破从前人民公社下大一统农业的情况,所以当时是冒着生命危险,安徽凤阳小岗村我去看过,在展览室里还陈列着当初十八户农民印了手印签的协议,协议上有一句话,如果谁被抓了,其他各家有义务把他们家的孩子抚养成人,是冒着这个危险来搞的,但是承包制就推广了。
吴敬琏厉以宁纵论改革三十年

吴敬琏厉以宁纵论改革三十年1978年到2008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
这30年,我们的国民收入实现了迅猛的增长,带来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不能够持续?怎样才能持续?这不仅仅关系到中国的命运,更是关系到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今后走向,因为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
“改革开放30年成败得失”,正是这样一个历史性命题让中国经济学界的两位代表性人物——吴敬琏与厉以宁坐到了一起。
成功的三个方面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绩为世界瞩目,从指标方面中国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就:第一个突出成就是经济的高速成长。
最近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 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第二个突出成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第三个突出成就是减贫取得的成效。
联合国在2003年发布了其最新的一个减贫的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中国做到的。
正因为中国经济取得了这样重大的成就,所以中国的国际地位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承认、得到了提高,这个事实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承认。
在吴敬琏、厉以宁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眼中,改革30年来最成功的是哪三项改革呢?两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吴敬琏:第一,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是我们改革的目标,这是改革的启动阶段;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厉以宁: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
农村家庭承包制当时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但是这个协议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生产,打破人民公社下大一统农业的情况,多年不见的香油、花生米、鸡蛋、猪肉这些全有了,承包制就推广了,所以这个是第一个大成绩。
厉以宁经典语录语句

厉以宁经典语录语句厉以宁,是中国著名的国防科技工作者、研究员。
他不仅在国防科技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还是一位富有智慧和思想深度的思想家。
那么,厉以宁的经典语录又有哪些呢?以下是一些厉以宁的经典语录,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关于科技创新1. "创新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
没有创新,日子就难过了。
"2. "创新需要有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
科学研究、政策环境、资金投入等各方面都要有一个相互呼应、相互支持的环境。
" 3. "创新需要有勇气和决心。
创新往往是一条充满艰辛和风险的道路,只有具备勇气和决心,才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进程。
"二、关于国家安全1. "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
一个国家的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加强国家安全的建设。
"2. "国家安全需要综合施策。
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
" 3. "国家安全需要有长远的眼光。
安全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战略规划和系统的布局,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考虑。
"三、关于人才培养1. "人才是国家的重要资源。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我们要注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 "人才培养需要有全球眼光。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国际化的视角出发,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参与国家的建设。
"3. "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的方法。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关于社会发展1. "社会发展需要有公平和公正。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要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和权益。
"2. "社会发展需要有可持续性。
厉以宁:探索股份制改革理论第一人

厉以宁:探索股份制改革理论第一人作者:王建柱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1期王建柱他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的学者之一,人称“厉股份”;他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寄情诗词创作,书写诗意人生;他虽已八十有三,但仍活跃在教学、研究第一线,其“旺盛精力和工作热情,让很多年轻人都望尘莫及”。
他就是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股份制”的积极倡导者经济学家的名字往往与一些新名词紧紧相连,比如“吴市场”(吴敬琏)、“杨承包”(杨培新)、“有计划”(有林)、“曹破产”(曹思源),等等。
而“厉股份”是厉以宁在20世纪90年代被冠以的一个非常有特征的别号,这是由于当时的他正在中国积极倡导股份制。
厉以宁回忆,“股份制”的产生缘于一次重要的会议。
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召开了就业问题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厉以宁首次提出了股份制改革的主张。
厉以宁解释说,那时的就业压力比后来因为国企改革裁员造成的“下岗工人”再就业压力要大得多,矛盾非常突出。
于是厉以宁在会上提出,可以号召大家集资,兴办一些企业,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扩大经营,以此来解决就业问题。
会议期间,他还写了一首诗:“隋代不循秦汉律,明人不着宋人装。
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
”诗中流露出了他的改革精神,可谓是有感而发。
当时他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反响,但他坚信“陈规当变终须变”。
在3个月后的中央一次专门会议上,他再次提出要实行“股份制”。
会议结束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说,可以用股份制解决北京知识青年的待业问题。
当时的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段君毅说,我们要考虑一下。
过了几个月,段君毅说不用了,我们通过银行贷款都已经解决了。
其实,这时候股份制已经开始在农村萌芽。
在厉以宁看来,是当时的返城知青客观上催生了股份制的诞生,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股份制提出后的几年,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理论界就开始了关于股份制的激烈论争。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股份制是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这个大方向问题上。
厉以宁教授经典语录

厉以宁教授经典语录
厉以宁教授经典语录
1、中国目前为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
2、我知道我做的是得罪人的事情,会遭人骂的,但是我不在乎!!
3、我们不能低估舆-论对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危害性。
4、什么叫小康,小康概念要拥有两套房,应该鼓励中国人购买两套房,在家住一套,出去休假时住另一套。
5、我要为富人说话,不是为了讨好富人。
今天有些人骂富人,好像是给穷人出气,其实他们是害了穷人。
6、下岗工人到农村去!
7、中国应该持续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因为不这样做,中国的GDP就要掉下来,就会有更多的工人失业。
8、中国不应该建成福利社会,否则人们便没有危机感,不好好工作.
9、我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10、中国农民要不要害怕当中产阶级。
11、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的`。
12、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
13、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
14、国有资产要就是一碗饭,要往上面吐吐沫。
15、中国处于发展中阶段,重工业化是必经阶段,对环境的污染势必难免。
但我们获得了收益。
16、亿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17、房价涨的快是好现象,说明居民的收入多了。
以前投资的房产升值了,是好事。
18、中国应该用就业促进就业,因为有一批人就业了,赚了钱他马上会花掉,另外的人就有了赚钱的机会,很多人失业不是坏事。
【厉以宁教授经典语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厉以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这样起步的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这样起步的》。
第一,中国的改革从哪儿开始的?这是从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开始的。
华国锋提出一个观点:“两个凡是”。
这样一个思想一出,就不好改革了,什么改革都遇到问题了。
1978年开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进行了半年多,大家的观点开始趋于一致,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改革要从最薄弱的环节做起,经过学术界反复的研究,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来看,中国最薄弱环节是农村,因为农村跟城市是不一样的。
无论经济怎么困难,票据能够给城市一些优惠,但农民没有粮票的,他如果饥饿就只有挨饿。
农民自发地搞过一些承包制,但当初搞是在1960年代,是在困难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大功绩就是在改革问题上听了农民的意见,比如安徽农村农民18户人家签了承包合同,我们搞承包,写上这条“如果谁将来被抓了,其他各家有义务把他们的孩子抚养成人”。
这是全世界没有的事情,但是在中国就这么干了。
情况逐渐在改变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农民积极性增加了,农民不仅把自己的田种好,而且养猪、鸡、鸭了,农贸市场一天比一天丰富了。
中国之所以能够很快地把票证取消,就是证明改革是有效的。
本来是农村劳动力不够,现在劳动力起来了,多了劳
动力,农贸市场就开起来了。
这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多了,要怎么用呢?——办乡镇企业。
办乡镇企业当初没有资金,是农民自己筹划的;没有技术人员,到城里去聘用那些退了休的工人到我们这里来。
当时最时髦的建设方向是建筑材料,各地都在想办法把经济搞好,其中有一条:房子先得修,房子破破烂烂的不行。
乡镇企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从砖瓦一直到里面的设备,到一些小五金,都是我们乡镇企业提供的。
乡镇企业起来了,农村人就好了。
到1980年代初,一个很时髦的事情,大家去挤火车、挤公共汽车、挤长途汽车、挤轮船,看到有些人拎了大包小包,还穿着西装,领带也打的歪歪扭扭的,什么人?是农民推销员,他是把自己的产品装在口袋里到处宣传。
乡镇企业首先办的是家庭需要的建筑材料。
这样中国就有了农民办企业并跟地方国有企业竞争的一种情况。
乡镇企业出来以后,计划市场不是唯一的市场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产生了,中国经济开始变化了。
光有承包制不够,光有乡镇企业不够,必须有乡镇企业市场,这就在计划市场之外多了一个东西,中国改革走上了一条新路。
但还不够,在靠近香港的深圳最早受到了经济特区的影响。
什么是经济特区呢?在这里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在运行,香港在这里投资,香港的速度也比较快,可是没有想到深圳的速度特别快,整个地方都在建楼。
这三大变化就等于给平静的水面上丢下了三块大石
头,中国经济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这就是八十年代初的情况。
但是改革还没完,为什么还没完?前面所讲的都是农村的改革、乡镇企业的改革、经济特区的改革。
那真正的改革要动城市、动国有企业,怎么动?这个是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的一个大问题。
改革的重心转入城市、转入工业,这样中国才能变啊。
中共十二大开了,就提出重心要转移了,因为农村的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规的道路了,工业怎么办?两种改革思路产生了——一种改革思路是:有的经济学家听从了世界银行的意见,放开价格。
政府不要管价格,让它在市场上升升降降,经济自己有规律。
国内有的经济学家也主张这么干。
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大学提出了另一种改革思路。
1986年4月下旬,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开始了。
4月26日,我在会上第一句话就是“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功”。
这话传到中央那里,中央问我,你为什么提出不能放价格?为什么提出必须走产权改革的
道路?我当时就说,西欧以德国为标准放开了价格,它放开价格是对的,因为它是私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不要管理它的价格,价格放开了,它根据市场的波动自己会找到规律,慢慢就改变了。
西德行,中国不行。
中国是公有制社会,你放价格有什么用,国有企业把价格放开以后就猛涨,没有用处。
不能改变企业的地位。
那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之下,
就应该考虑到怎么样把经济结构先调整,把产权先调整,让每个企业都是自负盈亏的,改革慢慢才行。
第二个不行的地方,西德搞价格改革是有美国帮助的,美国有马歇尔计划。
中国行吗?哪一个国家能够来帮助中国放开价格?只会价
格越涨越高,所以这样是不行的。
第三个原因,为什么不能放开价格?就是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光放开价格,但是你整个体制没有变,内因起不了作用。
另外,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决定流通,放开价格是流通领域的改革,没用。
只有产权改革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单位。
大概到了下半年,中央一个决定说试试看股份制行不行,搞一些企业做试点。
当时是以哪里做试点呢?是四川,整个西南以四川为界,国有企业多,国有企业多必须股份制从这儿开始,大体上定了在四川搞。
几个企业我都去了,我陪着中央的人。
但是回来以后,形势发生变化了,暂停。
接着又回到了放价格论,可是放价格论不能试点,价格放开的消息一出来,整个的物价上涨。
大家如果还记得,怎么上涨的?老太太在街上听说要涨价了,肥皂一大包扛回去了,怕涨价,什么东西都抢购,整个经济就乱了。
结果到了1988年,不行了,又回到了从前,暂不放开价格。
当初还有一个计划,价格调整要分开种类调,价格调整的消息一出来就不是这样了,是卖的就抢。
所以物价的上涨使得中国走放价格的路是行不通
的。
到了1990年、1991年,邓小平再次讲话,中国的改革才走回到这个路上来。
所以,我们讲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经过试验,甚至挨批、撤职。
最后从邓小平再度南巡讲话以后,经济情况在变。
邓小平二次南巡讲话以后,股份制被推到前面去了。
这时碰到了一个问题,有些人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干部说大企业一改我们的国有企业是不是
都变成私有化的企业了?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界提出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增量先行。
第二句话,存量暂缓。
什么叫增量先行呢?比如这个国有企业100亿的财产,增量就是我准备拿多少出来上市、出卖。
存量暂不动,这样一来,大多数主张搞股份制的有根据了,增量先行,我先搞增量这块,存量不动,不影响大局。
这个事情终于实行了,但是实行以后又有矛盾:增量先行,100亿的资产中拿20亿出来可以上市,20亿上市存量不动,存量依然占大头。
增量先行以后董事会建立了,但是行不通了,没人来参加董事会,增量先行都不是大头,20亿市场卖5亿、10亿都是掌握不了董事会的决策权的,所以增量先行变成一句空话,行不通的了。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得动存量,这就出了问题了,存量要动了就违背了当初增量先行中所决定的“增量先行”,可以上市但是不起作用,因为存量仍然是大部分,存量不动,你那个小的根本就不起作用。
所以,很多股份制企业虽然做了股份制企业,但是董事会里没有名额,他是分散的小股东。
所以,必
须动存量,这才是中国的股份制改革真正的开始。
你现在要动存量了,这违背了当时的承诺。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就被称为“二次革命”。
存量可以动,但是怎么动?原来买了增量的人,他们可以再拿钱出来,因为当初存量不动这是写上了招股说明的,你既然破坏了就应该让存量的人得到好处。
这样一来,中国的股份制进入了“二次革命”阶段,就是给原来购买股份制增量的人一定好处,然后就解放了那些原来不让上市的股东。
上市怎么补偿呢?也有规则,按照市场规则来做,效果好的这些10配4,效果中等的10配3,效果差一点的10配2,这样一来总算一个难解决的问题在中国解决了。
这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已经到了《证券法》公布以后做的,所有这些都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是一步一步艰难走来的,是可以给我们借鉴的历史。
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大体就是这么一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