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
“阅读教学”,通常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
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明白阅读教学中“课文”的特性。
正是“课文”的特性,内在地规定着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阅读教学所说的课文,与其他科目中所说的“课文”,有一个本质的差别。
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学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学生面对一篇课文,比如《背影》,凭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产生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然而,学生的理解,可能不正确;学生的感受,可能不到位。
因为阅读教学中的“这一篇”课文,包含着可能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
或者这样说,学生因语文经验的局限,不足以理解、感受课文中作者所传递的生活经验。
一方面,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是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一方面,对课文,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
这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矛盾。
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就面临两个相辅相成的学习任务:第一,丰富、扩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丰富、扩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核心是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课文”上述两个特性,内在地规定着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相应于学生的学习任务,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第二,使学生学会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
从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和发展看,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情境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三条。
三条路径,殊途而同归。
一、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一篇课文,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原因之一,是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的不足。
或者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或者受制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而陷入“我向思维”①,或者没能将生活经验及百科知识,与阅读这一篇课文发生真切的关联,种种状况往往交织在一起。
先看一个课例。
(初中)《童年的馒头》(聂作平)第二段是交代背景: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
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这里有好几个词语,学生理解可能会有问题,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打猪草、空笼花、工分。
所听的那堂课,就有小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工分’是什么意思?”马上有位同学自告奋勇:“我知道,‘工分’就是钱很少的意思。
我爸爸妈妈挣工资,是‘元’,10元,100元。
他妈妈挣得很少,只是几分钱。
”不了解“工分”,也就不能明了“那时候”的具体所指,因而难以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
“六一儿童节”学校每人发三个馒头,“我”信誓旦旦“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但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却自己独吞,吃得“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怎么看这件事?”老师问,学生纷纷评价:“这孩子贪吃!”“不诚实!说话不算数!”学生的发言告诉我们,他们不但不了解“那时候”这个大语境,也没明白“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这个小语境。
这堂课是在上海听的,或许小朋友算得很快:五里等于两公里半,出租车起步价,好近哦。
不知“那时候”,不知五里羊肠小道的漫长,就无从体认“我”在吃后两个馒头时的激烈思想争斗;对妈妈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倾全家的白面,蒸“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也会莫名其妙。
理解不了,也就感受不到,更别说欣赏。
这篇散文的种种笔法,必被视而不见,“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这个刻意的认知性比喻,注定完全失效。
《竹影》(丰子恺)的第二段主要是写景: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
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己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这个独具丰子恺特色的比喻,显然是刻意而为之。
它是这一段的点睛之笔:一处日常的景色,平添艺术的情调;又与后面的“画竹影”遥相呼应,成为课文前后两部分关联的扭结。
然而,这个比喻,对大部分人来说,很可能视若无睹、听而不闻。
于是,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这有好多种办法。
寻常的办法,是语文教师做“背景介绍”或“知识介绍”,比如“工分”。
往往要借助于实物、图片的其他媒介,尤其是多媒体,比如,让学生看一看“暖色”,看一看“寒色”,想象“由暖色变成寒色”,给学生听一听“长音阶”,听一听“短音阶”,再听一听“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在想象中把音乐声转化为画面色彩。
有时可插入体验性的活动,比如从“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回家的路上。
阅读教学中的“背景介绍”、“实物展示”、“互动体验”、“多媒体课件”以及一些“拓展性资源”的运用,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②
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包含所学科目的知识不足,在中小学其他科目中也是常态,因此上述种种办法,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也常用。
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在于语文教师的“语文意识”。
换言之,语文教师往往不满足就事论事地解决课文的这一处,而将这一处的解决,放置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背景中。
或者这样说,借助于这一处的解决,或明或暗地让学生领略阅读方法、阅读策略。
比如上面的例子,仅仅介绍“工分”指什么,这恐怕不够,语文教师应该从这里看出学生阅读的问题来,并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精读课文,遇到陌生的名词,应该查词典或请教别人。
或者倒过来,在阅读课文的时候,遇到名词,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用在语境中推测词义的办法。
或者还可往上延伸:用一个标志性的事物,落实“那时候”的虚指,是一种有意味的笔法;标志性的名词,构成文本的语境。
上面两例均涉及认知性比喻,“空笼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可以看出,对认知性比喻的喻体缺乏感知,会造成理解、感受的严重缺损。
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尤其在诗歌、散文,认知性比喻的越陌生越需要关注,必要时可借助实物、图片等辅助理解、感受。
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
对课文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主要是由于语文经验不足,即学生没能掌握与特定文本相呼应的阅读方法。
用心理学的术语讲,是缺乏相应的图式。
正如语文教师常说的,“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路径。
“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路径,教与学相对理性,教什么、学什么,比较明晰。
看一个例子③: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汪湖英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
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示例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
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
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示例二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
“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
三、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
参照示例三。
【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1 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
(下略)
№2 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
(下略)
№3 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
(下略)
№4 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
№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下略)
§示例三
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
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踏”就把当时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到第一则资料中说道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练。
同时,“掷在地上”和“踏上”之间用了逗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
那么当二十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中鲁迅先生曾所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4.评点后学生之间再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三、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有一些课文,离学生的语文经验较近,与学生业已形成的或应该具有的阅读方法较为合拍,或者像诗歌等多元理解的空间比较大。
用心理学的术语讲,学生有可以利用的相应阅读图式,或只需要对图式精细化,或对图式做具体化的微调。
这样的课文,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是一条较好的路径。
班级授课制,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
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交流和分享中,同学们相互触发,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往往能获得新的语文经验,加深、丰厚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看郭初阳老师执教的一个课例: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顾城一首诗,《远和近》。
学生是小学六年级,发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没有标题。
课前没有预习。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是以下三个:
一、要学生读几篇,尽快背下来。
学生自己读,自己背,然后老师请一组同学一个一个背,即其他同学听了五六回,或许也默默地背诵了五六遍。
【专家评议:对头。
朗读是诗歌的阅读方式,也是诗歌的理解过程,在朗读中不断丰厚诗意的感受。
这首短诗,看起来平易,能读易记,是其体式的特点。
诗歌教学,往往要在学生能读会背的基础上进行。
】二、请同学们依据课文画一个几何图形。
学生们不甚理解,老师在巡视时,发现一位同学画的是三角形,请他画在黑板上并向同学解释。
为什么是三角型呢?因为这首诗说到三个事物:你,我,云。
为什么“我”与“你”这条底线画得这么短呢?因为“我”与“你”挨得很近。
怎么知道俩人挨得近呢?从诗里看出来的:“你”的一举一动,每个表情神态,“我”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说明他们挨得很近。
那么和“云”呢?这条线该画多长?老师问。
应该冲破教室的屋顶!有几个同学在下面议论。
【专家评议:对头。
实际上是对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和语义结构的理解。
也通过这个方式,促使学生把文字转化为形象。
】
三、请同学给这首诗拟一个最有创意标题。
分小组讨论,每个组派代表把各自的标题写在黑板上,同组同学解释为什么是这个标题。
共九组九个标题,其中两组是“距离”,有一组同学看来对诗标题的感觉不对,拟了一个很长的题“看起来很近其实很遥远”,也是距离的意思。
其他组的标题分别是“障碍”、“自然”、“优美”等。
先讨论“距离”,黑板上的三角形是物理的距离,而诗中表现的是“心灵的距离”——“我觉得”这三个似乎很平常的字,学生读出了诗的意味。
再讨论“障碍”,一女生起来就说:“这两个人有问题哎!”老师追问:“是两个什么人?男生还是女生?”学生很肯定:“一个男生,一个女生。
”老师又问:“‘我’是男生还是女生?”同样很肯定:“男生!”“是个什么样的男生?”有学生杂然而说:“内向”、“敏感”……同学们读出了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接着讨论“自然”,那组同学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这首诗写的很自然。
”也就是对诗的形式感。
第二,“这首诗是在大自然里写成的。
”可以静静地看云而不被打扰,那一定是幽静的地方,风景优美的地方。
他们推测作者是在写实、是作者当场创作的。
这固然因为学生们对写诗的语文经验不足,但歪打正着,读出了这首诗的背景。
最后讨论“优美”,理由也是两个:第一,“这首诗很优美。
”看起来是对诗歌节奏的语感。
第二,“这首诗的意境很优美”。
老师在讨论中相机谈论自己的阅读感受,出示顾城的图片,介绍评论家对顾城诗歌的赞赏。
【专家评议:对头。
这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的阅读,重心是打开诗歌丰富的蕴含。
学生分组拟标题,就有可能打开这首诗的种种侧面,揭示出诗歌的意义和意味。
尽管由于学生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制约,这首诗所蕴含的一些意味,他们目前无法感知,比如这首诗的哲理,它与卞之琳《断章》的互文,六行大白话何以产生诗的意味甚至成为诗歌中的精品,等等。
但是,由于诗歌多元理解的空间较大,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经验,在交流和分享中,能够读出他们能读出的东西来,甚至读出了成年读者读不出来的意味——曾经多次问语文教师,他们的直觉“我”是一个女生,这就是阅读视野的差异。
总之,通过郭老师精心组织的“拟标题”活动,学生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加深了、丰厚了,也或多或少地学到了如何阅读诗歌、如何阅读现代诗,如何阅读朦胧诗。
】
上面阐述了阅读教学的三条基本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在研究中,三条路径泾渭分明,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路径之间有贯通、有交叉。
对语文老师来说,重要的是要清晰地把握一篇课文教学的主要路径。
一篇课文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学情,依赖其中一条作为主要路径,并相机采用别的路径。
【注】
①指“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即自以为是。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背景介绍”、“实物展示”、“互动体验”、“多媒体课件”以及一些“拓展性资源”的运用的准侧,凡能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就是妥当的,反之则不妥当。
③“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的知识和技能。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教知识,并不等于讲术语。
好的知识教学,是教师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
(在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