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 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 课新文化运动。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局面依旧混乱,社会思想观念新旧杂陈、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必须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教学内容联系:本课有两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课文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学习本课内容,应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新文化运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君主理想思想,突破了皇权的绝对权威;民主共和思想,更是把备受尊崇的皇权打倒在地;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将斗争的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击中了封建文化的根本要害。
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是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候课:播放轻音乐,使学生和听课老师放松心情,准备上课、听课。
二、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屡屡战
败。
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但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戊戌变法也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更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即我们今天要讲的第四单元第12 课新文化运动。
三、出示教学目标:
学生大声读出教学目标,知道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四、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7页第一段内容,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学生回答:新生的中华民国政府很快陷入了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教师补充: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华民国,不仅政治局面混乱,思想领域也是非常混乱的。辛亥
革命后,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入我国并在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远。而此时,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积极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封建旧思想与资产阶级新思想产生了极大地冲突,引起了国人思想领域的
混乱。再加上当时政治局面的动荡,中国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要救中国光有政治制度
的变革远远不够,必须要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
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课本57页到58页内容,自主完成下列内容: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间、开始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撰稿人)、主要思想、主要阵地和主要内容,并在课本上标记。
学生反馈:开始时间及标志一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主要代表人物一一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主要思想一一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主要阵地一一《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主要内容一一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
文学革命。
教师补充:《青年杂志》第二卷时改名为《新青年》。
(因为这部分内容是考试常考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花费两分钟时间记忆,并两人一组订正。)3、共同探究:剖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突破难点。
教师:解释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封建旧道德旧文化是指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和
文化,我们现在叫它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和三从四德等儒家伦
理学说,又叫封建礼教或封建正统思想。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如三纲五常,《三字经》中就有“三纲者,君臣义……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的内容。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大致意思是君叫臣死臣若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若不亡是为不孝。后来明清剧作中“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
得不亡”的说法就是从这儿换化来的。妻子对丈夫要绝对服从,没有独立地位,是丈夫的附属品。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人要有仁爱之心,包容一切;正义之气;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要
讲究礼仪;人要有智慧,有理智;诚信,信任。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准则。
忠孝节义是指忠君爱国;孝于父母;节操,操守,名节,气节;正义,义行。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言、妇容、妇功、妇德。(让学生解释三从四德,教师加以补充,让学生知道三从四德是专门针对女人的言行举止的,是封建礼教对女子行为道德苛刻的约束。)
出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片段,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思考:鲁迅先生认为杀
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是什么?
“丽春之日,丈夫夭折。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然而她婆婆却再也容不下这个克星,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她嫁给了何老六。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
氛中,祥林嫂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冻饿中死去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