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纲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纲要先秦文学(1)《诗经》的来源与编定;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汉代班固坚持此说。

其要义在于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献诗以制作礼乐,目的是观风察政献给朝廷以了解民情。

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除此之外,诗经的编辑还有公卿献诗说以及孔子“删诗”说。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 8岁。

《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

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2)风雅颂的涵义及不同的语言风格;风、雅、颂:《诗经》中的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是指风土人情,或为“讽”。

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和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颂”即是容,歌而兼舞之义,是用于朝廷,宗庙祀祖,以诗乐舞合一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

多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是奴隶社会神权王权至上的反映。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复习纲要-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复习纲要-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纲要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小结一、建安时期【简答】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抒情。

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二、正始时期【简答】司马氏篡位与政治恐怖曹叡去世传位曹芳,249年司马懿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天下名士去其半”,改元嘉平。

263年,嵇康被杀。

同时标榜“名教”巩固政权。

(1)在此背景下,昂扬的建安气概变成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

1、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

2、对现实社会失望转向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

(2)玄风:崇尚老庄思想(玄学的基础),建立玄学理论。

三、太康时期(西晋初)(一)背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

司马氏政权拉拢名士,同时维护名教中人。

(二)创作政失其本,士无特操,普遍求实逐利。

四、永嘉之乱【理解】永嘉之乱是指晋朝怀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乱,这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从汉族统治阶级内部转化为汉族统治阶级与割据的西晋地图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

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于晋朝国内没有武备、从永嘉三年起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因素影响,使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五、南北朝【理解】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

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出身于北周八柱国的李唐宗室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第一章建安诗歌概况(先看一下“补充”)一、形式:四言中兴(曹操)、五言中兴、七言奠基(曹丕《燕歌行》)。

【选择】二、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时期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重视抒情。

诗人多带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魏晋南北朝级唐代古文史复习资料(核心考点)

魏晋南北朝级唐代古文史复习资料(核心考点)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 复习提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 复习提要

中国文学史2复习提要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总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动乱环境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二、诗歌:陶渊明“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建安时期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曹操的文学成就曹操的诗歌风格与成就►1、情感悲凉慷慨,语言质朴自然。

►2、借古题写时事(学习乐府民歌,又有创新精神)。

►3、建安文坛的领袖,四言诗成就最高。

前人评曹操诗文►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睿不如丕,亦称‘三祖’”►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的文学地位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

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曹丕《燕歌行》的影响►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

►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代言体诗歌的表现形式。

南朝以后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

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

阮籍的诗歌成就●1、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2、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陆机、潘岳的文学地位⏹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其主要特点为:繁缛一、辞采华丽⏹陆机:《拟西北有高楼》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

绮窗出尘冥,飞陛蹑云端。

中国古代文学史:六朝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六朝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文学常识1. 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承认豪门大族政治上的特权,士族子弟经过中正品第入仕,实际上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这样便形成了士族相传的贵胄,造成政治权力的垄断。

而寒门庶族几乎失去了仕进的机会,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

门阀政治历史时期:主要是自三国曹丕到东晋末年。

因此在文坛上,庶士的不平抗争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如左思、鲍照等著名诗人的诗作多有反映。

到了南朝,门阀政治还有惯性影响,但已不是主要的了。

2.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思想。

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基础,“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当时名士的思想行为,其内涵就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表现自我。

在文学上表现: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和个人本性的真实流露。

3.三曹诗歌的风格,曹操诗:以气胜,有英雄气;曹丕诗:具唯美倾向,有公子气,文士气;曹植诗:郁结不散的不平之气。

4.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保存完好第一首七言诗;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七子”中王粲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

”5. 能与“建安七子”相抗衡的以才华著称的女作家蔡琰,系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蔡琰所作存诗3首:2首《悲愤诗》(一首五言体,一首是楚辞体)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悲愤诗》长达108句,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6.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故后人对建安文学时常用“建安风骨”、“建安风力”等来评价。

7.正始时代以“玄学风流”而闻名,代表文人群体是“竹林七贤”,其中文学成就、影响最大的是阮籍、嵇康二人。

阮籍诗歌代表作《咏怀诗》82首,诗歌的基本主题是:忧生、忧世。

嵇康是竹林精神的代表,诗歌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

8.西晋文学活动最为繁盛时期为晋武帝太康(280-289)年间,形成了“太康诗风”,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傅玄、刘琨、郭璞,其中代表诗人是:陆机潘岳左思郭璞。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 建安风骨-- 即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这种风格特色人们也称之为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指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作家主要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刘伶等“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俊,阮旨遥深”,即是他们创作的主要特色。

3 太康体--指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体,这种诗歌重模拟、重词彩,讲究对偶、用典,诗风靡丽,代表作家是“三张”、“二陆”、“两潘”,其中陆机、潘岳影响最大。

4 玄言诗--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西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徐询,,他们的作品“理过其词,淡乎寡味”,成就不高。

5 永明体-- 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体诗,也称新体诗。

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肪、萧衍、陆垂等“竟陵八友”。

当时,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诗歌创作注重声律,谢眺创作成绩较为突出。

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繁荣奠定了基础。

6 宫体诗--这是南朝梁代宫廷中以梁简文帝萧纲为首形成的一种诗体。

内容主要是宫廷生活特别是统治阶级荒淫生活的反映,形式则追求绮艳。

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徐陵、庾肩吾、庾信,故人又称徐庾体”《梁史•简文纪》:“帝辞藻艳发,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7 田园诗-- 指以描写田园景色、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诗风平淡淳美,打破了玄言诗一统的局面,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8 骈文--文体名称。

这种诗体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一、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二、语音上讲究平仄;三、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9 志怪小说--魏锦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

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

古代文学复习(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复习(魏晋南北朝)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建安:汉献帝年号。

曹操奉汉献帝刘協,移都许昌,改元“建安”,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断招贤纳士,在北方形成文化中心。

建安年代以及魏朝前期的文学创作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风骨2.建安代表人物兼备)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女诗人蔡琰注:曹丕《典论·论文》称七位为建安七子。

3、建安文学兴盛原因:①、社会动荡;②思想解放;③、统治者提倡;④、文学发展规律4、刘勰《文心雕龙》最早有“建安风骨”概念,锺嵘《诗品》最早提出。

第二节三曹一、曹操余存的诗均为“乐府诗”,其创作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锺惺).内容与写作方法与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致。

《短歌行》:求贤若渴、宽广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通过描写沧海的形象,表现博大胸怀。

Q:乐府对曹诗的影响?1、形式上:曹操现存诗歌全是乐府歌辞,开创了“拟乐府”全盛局面。

甚至有体式上完全模仿汉乐府。

如:《陌上桑·驾虹霓》,体现了学习,借鉴。

2、民歌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汲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

3、语言风格:保留了汉乐府质朴无华的特色。

如:《苦寒行》与汉乐府不仅语言风格相近,感情基调也相似。

4音乐放面:所做的乐府诗与音乐紧密相关。

5、思想内容:继承了乐府诗借诗游仙以抒情的传统。

二、曹丕,字“子桓”《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专门性论著。

曹丕——邺下文人的唱和活动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曹丕诗的种类:1、宴游诗:《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2、抒情言志之作:《黎阳作诗》三首,《煌煌京洛行》3、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由此,七言得以在四言五言为主的诗坛上占一堂皇位置。

)Q:曹丕的新变?1、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是乱世英雄,所舒之情与历史使命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

/曹丕注重个人情感表达。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①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
不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来描写。 ②语言平淡自然,但却不是未经锤炼, 而是不露痕迹。
萧统《陶渊明集序》:其文章不群, 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 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 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 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建安诗歌特征。 首先,它由乐府民歌的社会性的集体创作, 发展为建安时期文人的独立创作,抒发作者 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 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而建 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
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 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他们的诗, 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开始向文人化的精 致华美转变。
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北朝民歌的代表 艺术成就:
①繁简得当,结构谨严。
②通过人物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 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 ③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 比喻、夸张的运用,叙事、摹声、写景的手 法,朴素的口语,对仗工整的律句,使全诗 生动活泼、清新刚健。
思考的差异 :
①从写意到摹象。 陶: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
合为一的心境。 谢:“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
龙· 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
上)是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 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物象描写甚至 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 谢: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 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 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 观性。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两汉乐府汉乐府:秦汉朝廷设置的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诗歌来源于民间。

反映了人民的悲苦,征战徭役之苦,爱情,婚姻和家庭,表达了乐生恶死的愿望乐府:本是秦汉朝廷设置的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演变: 本是秦汉朝廷设置的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魏晋六朝,也称乐府,由两汉机关名称演变成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唐朝,撇开乐府的音乐特色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乐府演变成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新乐府乐府的分类与保存主要保存在宋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记录了两汉至唐五代的乐府诗,也兼集先秦歌谣全书一百卷,最完备的乐府诗集。

分类郊庙歌辞由文人创作专供朝廷祭祀,宴享用的乐歌。

鼓吹歌辞汉初传入北狄乐北方民族的新声,用于朝会。

相和歌辞有丝竹相和之意,以楚声为主,多处于民间,流行于南方。

杂曲歌辞声调已经失传的无所归属者,杂有文人抒情言志的作品。

依据汉乐府诗歌的内容分析主要内容和诗歌特色主要内容1 反映人民的悲苦与反抗的诗歌2 反映征战徭役之苦3 反映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4 表现乐生恶死的愿望5 舞台诗诗歌艺术特色1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生活2 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3 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4 善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5 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以杂言为主,渐趋于五言,有口语特点。

乐府诗的地位以及影响1 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2 强烈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形成3 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和五言诗。

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诗体是五言诗。

文人五言诗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杂言诗战国末秦朝《孺子歌》民间五言诗两汉时期文人五言诗两汉时期乐府民歌,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发展西汉时期未出现独立成篇的文人五言诗,但已有痕迹。

东汉时期成熟的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最早的五言诗秦嘉的《赠妇诗》东汉文人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古代文学史第二至三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第二至三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复习笔记

建安文学: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当是指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为首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风格而言,是指反映社会动乱、抒发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风格上的悲凉慷慨,刚健遒劲等特点。

“建安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

七子中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

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唐初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是240年到司马氏以晋代魏这一时期。

其时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

尤其在司马氏集团掌握政权以后大肆诛杀曹魏集团,造成中古史上“名士少有全者”的最黑暗恐怖的时期。

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内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太康文学(诗风):“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公元264年)到“元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

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一、基本知识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思考与练习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和唐五代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和唐五代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材料绪论时间跨度: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隋文帝统一中国(公元589年)终,共393年。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1)文学地位的独立。

(2)文体辨析的细化。

(3)审美特性的追求。

(二)文学的繁荣一、文体的发展:诗歌: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永明体诗;骈文;骈赋;散文;小说。

二、诗歌创作: 1.建安文学 2.正始文学 3.太康文学 4.东晋文学 5.南朝宋谢灵运之山水诗6.晋宋之交陶渊明之田园诗7.南朝齐之永明体诗8.南朝梁陈之宫体诗(三)文学的个性化三曹(操之古直悲凉;丕之便娟婉约;植之骨气与词采兼备);七子(王粲的情深悲慨;刘桢的俊逸豪健;陈琳的苍劲悲凉等);阮籍(隐晦遥深);嵇康(清刚峻切);陆机(繁缛华丽);谢灵运(富丽精工);陶渊明(平淡自然)。

(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

(五)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主题:1.生死主题;2.游仙主题;3.隐逸主题。

(六)门阀制度与寒士文学(1)寒士文学(2)文学家族、文学集团大量出现三曹、二陆、三张、两潘、阮瑀及其子阮籍、嵇康及其子嵇绍、南朝谢氏家族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竟陵八友;以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以萧衍、萧统为中心的;以萧纲为中心的,等。

(七)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汉末(公元196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公元589年)①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超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②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他的发展,以致玄言诗占据东晋诗坛数十年之久。

③齐梁两代两个文学现象:其一,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yong)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脁、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其二,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萧纲为中心。

魏晋南北朝知识汇总word版本

魏晋南北朝知识汇总word版本

魏晋南北朝知识汇总word版本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基本知识点: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诗人是曹操。

世称“陈思王”的是诗人曹植。

曹植的诗文喜欢以“美女”和“少年”为描写对象这五位诗人:曹植、刘桢、应玚、阮瑀、蔡琰属于建安七子的是刘桢、应玚、阮瑀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王粲、孔融、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的合称。

这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学家。

他们与三曹、蔡琰等人并出,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与“七子”齐名并称的女诗人是蔡琰《悲愤诗》中的句子:“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诗人阮籍担任过步兵校尉一职。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的诗人是阮籍。

重点和难点: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答:1.曹植为“建安之杰”,是建安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他的诗虽然大多仍袭用乐府古题,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在许多情况下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性,在艺术上又加以创造和发展,这样就自然地把乐府诗过渡到“徒诗”,淡漠了乐府诗与文人徒诗的界限。

②他的诗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而“秋兰”、“绿池”更是有声有色。

③曹植的诗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等,每每以高屋建瓴之势,振起了全篇。

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明显地表现出文人卓越的艺术才华,也标志着文人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艺术提高。

就曹植整个诗歌创作而言,其艺术成就之高、篇章之美在建安时代是首屈一指的。

三曹的文学成就“三曹”不但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而且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诗作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能冲破传统文人偏见的束缚,接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运用乐府古题抒写现实的生活和感情,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开文人拟古乐府进行诗歌创作的端绪。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复习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复习

玄言诗:专门阐述老庄哲理的诗歌。真正宣扬道家思想、枯淡寡味的玄言 诗始于西晋。东晋时,文学成为玄学的牺牲品,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已 完全失去文学的趣味,几乎不成其为诗了。但是,玄言诗却成了我国山水诗 的萌芽。 田园诗:东晋出现了一位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 明。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
艺术特色 1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是对咏史诗创造性发展。 2文词典正而有怨气,内容精当而切时弊,具有古代讽谕诗的情致。 即钟嵘《诗品》所谓:“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征引古事,语有来历, 故曰“典”;发泄牢骚不平之气,故曰“怨”;陈古刺今,批评社会现实,故曰“得讽 谕之致”;无论借史咏怀,还是陈古刺今,皆深刻恰当,故曰“精切”。“得讽谕之致” 是最主要特征。 3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为“左思风 力”。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1.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 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当时统治阶 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道德虚伪现象,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正 始文人面对远为严酷的现实,很自然地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 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换言之,建安文学中占 主导地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只有阮籍、嵇 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 就较大。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具有广阔历史意义的悲哀。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形成一种强烈的生命孤独 感。《咏怀诗》的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并且集中于 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样一个命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文学史李斯《谏逐客书》艺术特色论证充分,说理严格,多用铺陈排比,音节铿锵,气势奔放富于文采,讲究辞令特点贾谊(西汉第一个重要政论作家)《过秦论》(开汉代“史论”文章之先河)1、主要内容:上篇总论秦朝兴亡,肯定建立的功业,也指出亡国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仁义不施,不明白“攻守之势异也”;中篇揭露统治者奢侈扰民,重点批评秦二世之过;下篇先说陈涉起兵时,秦兵不加防守,反而出兵东征,使子婴孤立无良辅;次说由于实行堵塞言路的高压政策,使得“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不能及时纠正朝廷过失;最后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总体上否定了秦朝以霸道治国的做法,贯穿着民本意识,旨在为汉王朝提供治国的借鉴。

2、艺术特色:(1)文风雄健畅达,善用铺排、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造成一种气势。

(2)对偶句错落有致,合乎语言的自然节奏(3)对比的手法,上篇以“秦得天下之速”与“失天下之易”对比,更强调“仁义不施”比本身的实力强弱更重要。

3、评价: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其政论散文阐明其治国的思想和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政论散文发展的新阶段。

4、骚体赋《吊屈原赋》、《鹏鸟赋》晁错与贾谊相比,更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大,文章更为沉稳老到,议论问题更能具体深入,也更为理性实际。

重视理性分析,逻辑性强,论辩有力。

枚乘《七发》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暖,燂烁热暑。

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故曰: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官,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于是太子据几而起,曰:“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

”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1、内容分析:(1)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用七件事解释其得病之因和治疗之法,故名“七发”。

主旨在于说明享乐生活是致病之因,听取“要言妙道”是治病之法。

(2)先陈说声色、饮食、车马、游观之乐,太子厌倦;再说田猎、观涛,太子略有起色;最后解说精辟的道理,太子痊愈。

2、特色地位(1)规模宏大、词汇丰富、描写细腻。

(2)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3)以七事劝诫的方式为多人所模仿,在文学史上形成一种号称“七体”的文体,也确立了散体赋主客问答和卒章显志的基本形态。

司马相如(字长卿,两赋合为《天子游猎赋》)1、内容:(1)《子虚赋》:楚国(前1042-前223)子虚先生到齐国(前11世纪-前221),齐王盛情邀请子虚打猎,结束后问子虚感觉如何。

子虚大肆渲染楚国的田猎之盛之美。

后来向齐国乌有先生吹牛整了齐王。

乌有先生批评子虚轻慢齐王而玷污了楚国,然后又说齐国的物质之盛田猎之美实际还是超过了楚国。

(2)《上林赋》写到,听完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的对话,在座的亡是公先生(汉武帝前156-前87,前141年即位)批评二人不重精神而重物质的炫耀,然后大肆夸耀汉武帝上林苑的盛大美丽,以压倒楚国和齐国的苑囿之美,最后说汉朝天子玩腻这些物质而行仁政,让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心服口服。

2、地位:二赋是汉赋成熟的标志,《上林赋》还被称为表现汉王朝盛世气象的第一篇鸿文3、艺术特色:A、散文领起,韵文铺叙,散文结尾B、多用排比句,且长句、断句兼用C、生僻字词较多,新异事物较多4、评价:内容上表现了汉代帝王的独特生活方式,有推尊天子、贬抑诸侯的倾向。

这与汉帝国的国力强盛、天子独尊的经济政治形势是一致的,具有时代的规定性。

赋的结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心,有讽谏之意。

但由于作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渲染贵族的宫苑之华丽和陈设之繁奢,因而它反而迎合了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

艺术上它铺排、夸饰,讲究声音美和字型的排列美,铺张扬厉,无个性特征。

司马迁(字子长)1、文学常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共52万余字,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2、举例说明《史记》实录精神的表现(1)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历史事件客观评价。

对秦王朝的评价;力图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如写陈涉不掩盖缺点,称王后设置“司过”、“中正”来监视群臣,致使诸将不亲附。

(2)对历史上明君贤臣、忠臣将领的赞颂,颂所当颂,无虚夸溢美之辞。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怀着崇敬之情歌颂了汉朝名将李广,凸显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优秀品德。

写李广善射,“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还以侧面描写匈奴敬畏其勇武和智略,称他为飞将军。

写李广不贪禄位,“为二十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写李广爱恤士卒,“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同时也采用侧面描写,在李广死后,“广军中士大夫一军皆哭”和“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3)不为王者讳,不为尊者讳。

继承古代良史的优秀传统,善恶必书。

在《秦本纪》中揭露秦武公、秦穆公用人殉葬。

在《秦始皇本纪》中揭露秦始皇不恤民力,坑杀儒生等。

同时在《蒙恬列传》中写秦朝大将蒙恬卖力推助秦始皇暴政,临死前却说是因自己修长城断了地脉才遭到天罚的。

(4)对儒学末流的讽刺、批判。

揭露一些表面上尊崇孔子的儒家学者,宣扬仁义道德,实际上却是趋炎附势,对统治者阿谀奉承。

《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载在陈涉起义的消息传到咸阳之后,秦二世召集儒生问策,叔孙通却反而夸耀秦二世是明主,四方皆服,没有人会造反。

并称农民起义者都是些鼠狗之辈。

3、《史记》的艺术特色(1)浓郁的情感色彩,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借鉴了“春秋笔法”,对笔下的历史人物有着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

在立传时会把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受和理解投射到他们身上。

《李将军列传》为例(2)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叙事详略虚实得当,并运用多种文学手段,如伏笔、侧面描写等。

(3)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和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4、《史记》的写人艺术(见笔记)《李将军列传》摘要:1、侧面烘托(1)以他人之言辞李广的形象:文帝“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典属国公孙昆邪“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单于“得广必生致之”。

2、李广用军的才智(1)中贵人被匈奴射伤逃到李广处,李广确凿指出是射雕者所为,可见眼光的毒辣。

随后百骑与匈奴千骑相遇,临危不惧,下马解鞍,利用匈奴疑虑的心理来获得最终的平安。

(2)治军的才能(3)被匈奴围攻,但能够突围成功3、李广出神入化的技艺(1)射杀匈奴射雕者3人,能准确无误地杀死两人、生擒一人。

(2)射箭了得,把石头当成老虎射穿,遇到战场紧急情况,度不中不发。

4、对比(1)遇到匈奴大军时,身边百骑皆惊恐,独李广冷静(2)程不识治军严明,但李广治军简易(3)李蔡的声名没有李广响,但位列侯,位至三公,而广却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

班固(字孟坚)1、概况:(1)《两都赋》为汉大赋名篇(2)所写的《咏史》是最早的由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3)《汉书》其他的作者分别是班彪、班昭和马续(《天文志》),与《后汉书》《三国志》《史记》并称“前四史”。

(4)《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起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

2、《汉书》的思想内容3、《汉书》的艺术成就《苏武传》摘要:A以对照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张胜帮助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急功近利贪生怕死。

卫律卖国求荣、不知廉耻、阴险狡诈,一直暗中在迫害苏武。

苏武则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不必要的国家间争端,同时不论匈奴以杀头威胁还是以封官赐爵为诱惑都不为所动。

B通过对苏武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其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C用自然环境来衬托苏武的形象。

将他关进大窖中,断绝事物,苏武就在下雨天,把毡毛和雪一起咀嚼吞下。

海上只能抓野鼠、摘果实以饱腹。

汉赋的发展变迁1、西汉初期,骚体赋抒情浓郁,实际上是楚辞的发展和变种,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前者作于他出任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江时,内容是借哀悼屈原的遭遇来发泄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艺术上激昂感愤,余音浏亮;后者在感伤身世的同时表述了一种人生祸福无常,应知命不忧,艺术上采用人禽对答和大量铺排方式。

2、西汉前期是形成期,代表作是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3、汉武帝至东汉中叶,是全盛期,代表作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

4、东汉末年,是衰微期,政治日趋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因而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功帝业的冠冕堂皇的散体大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讽刺现实、述行咏物为主的抒情小赋。

代表作是蔡邕《述行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5、汉赋的类型概括:(1)京都赋(2)游猎赋(3)述行赋(4)述志赋(5)咏物赋:王充《洞箫赋》汉乐府诗汉乐府分为:1、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

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

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

2、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

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

主要是民间创作。

3、相和歌辞: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

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4、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

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

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

1、汉乐府的思想性(1)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等丑恶,反映贫民的悲苦和反抗。

《东门行》就是一首表现贫民意欲反抗的诗。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体现贫寒生活,使诗中的男主人公无法忍受,不顾妻子“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舖糜。

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的苦苦相劝,毅然“拔剑东门去”,并果决地说“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人在直白的叙事中,抒发了生活重压之下的悲愤之情。

(2)抨击战争和徭役的罪恶。

《战城南》写到战士“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生的时候“禾黍不获”,暗喻食不果腹,但依旧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死的时候却是“野死不葬乌可食”,腐肉沦为乌鸦之食。

借死者诉说战争的灾难,从而反映出对战争厌恶。

(3)歌颂爱情和反映婚姻问题。

《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4)表现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人生情感。

《江南》着重于劳动生活。

2、汉乐府的艺术特色(1)通过人物言行来表现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