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最新范本5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最新范本5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最新范本5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最新1接下来我们前往飞鹰古道。

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

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

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

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

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

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

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

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

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

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

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图3)。

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

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

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

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

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23年9月15日——9月21日实习地点: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习人员:XX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XX级全体同学实习指导老师:XXX教授、XXX副教授实习目的:1. 深入了解武夷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2. 学习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3. 巩固和拓展地质地貌学理论知识。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查阅了武夷山地区的相关地质地貌资料,了解了其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层分布等情况。

其次,学习了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地质罗盘的运用,野外观察记录等。

最后,对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准备。

2. 实习过程实习期间,我们按照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分批次前往武夷山的不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1)地质构造与地层在武夷山地区,我们观察到了典型的断裂构造,如断层、节理等。

通过实地测量和对比,我们了解了这些断裂构造的分布、走向、规模和成因。

同时,我们还观察了不同地层的岩性、厚度、产状等特征,了解了地层的分布规律和地层划分。

(2)地貌特征在武夷山地区,我们观察到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溶洞、溶蚀洼地、峰丛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征和分布规律。

此外,我们还观察了武夷山地区的山地地貌,如山脊、山谷、陡坡等,了解了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植被与土壤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对武夷山地区的植被和土壤进行了观察和调查。

通过对比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特征,我们了解了植被和土壤与地质地貌的关系。

3.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了武夷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2. 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3. 巩固和拓展了地质地貌学理论知识。

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三、实习总结本次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五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五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五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篇1前言实习时间:某某年年7月7日——7月18日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实习目的: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3、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6、了解实习区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7、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般轮廓实习概况:实习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杨东林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配合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知识,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目录1实习区概况2实习主要内容3结束语:实习的心得体会及总结一、实习区概况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

其中北区实习区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

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0米。

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

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

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习主要内容地层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1、元古界龙山组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自然环境中,将所学的地质地貌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地貌现象相结合,提高对地质地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地质罗盘、地形图、放大镜等工具,提高野外工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1. 矿物与岩石:识别实习地区常见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2. 地层: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及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 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理解构造运动的概念。

4. 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等。

三、实习过程1. 准备阶段:在实习前,老师对实习地区进行了概述,讲解了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食物和水供应、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预定的路线,边走边观察,遇到地质地貌现象及时记录,并在老师的讲解下进行分析。

3. 总结阶段:实习结束后,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地质地貌现象进行了总结,就其中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加深了对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进行野外定位和测量,掌握了地质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使我对地质地貌现象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地质地貌知识的动力。

五、实习体会本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地貌现象相结合,使我对地质地貌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讨论,使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有关地质地貌实习报告4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篇1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

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

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

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地质地貌的实习报告10篇

地质地貌的实习报告10篇

地质地貌的实习报告10篇地质地貌的实习报告篇1一. 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地点:____地区时间:20__年8月27日—20__年9月2日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

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

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

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

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20__年8月30日九溪十八涧途中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

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近一致。

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地貌学野外实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地貌生成的基本过程和特征,并掌握一些地貌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习,加深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习地点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地点为XXX地区,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地形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河流等地形特征。

三、实习内容1. 地貌地形调查:实习开始前,我们组织了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该地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进行观测和测量,包括山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河流的水位和流速等。

2. 地貌地形测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测量仪器进行地貌地形的测量。

我们使用了GPS定位仪测量了不同地形特征的坐标和海拔高度,并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一些峡谷的宽度和深度。

3. 地貌过程观测:为了了解地貌生成的过程和机制,我们观测了一些地貌过程,如风蚀、水蚀和冰蚀等。

我们对一些风沙地貌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研究了其形成和演化机制。

4. 地貌剖面分析:为了了解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我们进行了地貌剖面的分析。

我们选取了几条典型剖面进行观测和测量,并绘制了地貌剖面图。

通过对剖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不同地貌地形的垂直分布和变化特征。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理解了地貌生成的基本过程和特征,并掌握了一些地貌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地貌地形的测量,并熟悉了地貌过程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我还通过对地貌剖面的分析,掌握了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今后的地貌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地貌学野外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协调分工,共同完成实地调查和测量任务。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述职报告、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工作报告、自查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思想汇报、心得体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job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research reports, work reports, self-examination reports, investigation reports, work summaries, ideological reports, reflec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十二篇大家眼前所阅览的这篇文章关于的共十二篇,主要内容:地质节理,岩石作用,地层岩层,断层沉积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地貌学》 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通过实习充分认识各种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别是了解岩溶地貌的形态特
征、形成、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加强全面素质和创新
精神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0**年*月**日我们在地质学老师的带领下到昆明大普吉溶洞去实习,
上午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昆禄公路大普吉隧洞,走了四公里路到了大普吉
溶洞。在那里我们观察了沉积岩的特征、地层产状,并了解了溶岩地貌的类
型、形成与发展。结合我们的专业知识了解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
二、实习记录
(一)在距离大普隧洞四公里处的公路旁
我们在此观察了灰岩和白云岩,它们两者都属于沉积岩中的化学岩。
它们有各自的特征:石灰岩在野外风化露头为土黄色、灰白色,当用钉锤敲
开时,在新鲜断面上可以看见灰黑细晶结构,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矿
物成分为方解石;石灰岩在野外露头为灰黑色,当用钉锤敲碎时可以看见白
色的白云石,白云石风化出现纵横交叉刀砍状溶沟,其主有白云石组成。它
们在公路旁的悬崖上形成层理、层面、缝合线、刀砍状等各种构造。该地处
地质构造为倾斜构造,岩层产状为:N82°E/173°<22°。
(二)在大普吉溶洞内
该地的岩溶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岩石表面的溶沟、石芽;地形上的峰
林、石林和溶蚀洼地;地表通向地下党落水洞、溶蚀漏斗;地下的溶孔、溶
洞、地下暗河,以及岩溶堆积的石笋、石钟乳、石柱和石帷幕等。各种各样
的形状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观。
那么这种岩溶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岩溶是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
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该地的岩石主要是由变质岩中的石灰岩和白
云岩构成的,而这两种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盐、硫酸盐,再加上各岩
石的组成成分不一样,而且它们成分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成分,每种成分在
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不一样,这样那些不易溶解的成分被残留下来形成
各种形状。岩溶地貌的形成还与水和水电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水中含有
侵蚀性二氧化碳,那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很明显,再加上有源源不断的水循环、
岩石本身有具有透水性,总之,岩溶地貌的产生要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
有可溶于水的岩石;第二,这些可溶性岩石要具有透水能力;第三,可溶岩
石中有不断的水在流动;第四,这种水有侵蚀、溶解岩石的能力。这一系列
作用长时间共同作用于石灰岩,就会形成岩溶地貌。
这里的岩溶地貌现在也正在发育,正在变化,从西游洞洞顶一直到山头岩溶
发育为晚期,地貌形状比较单一,岩石上还存在大量的棱角;而在西游洞内
的岩溶则为发育中期,在这里岩石的形状多样而丰富,有石钟乳、石柱、石
笋、落水洞等各种地貌,岩石表面几乎多在风化作用下磨平了,岩石表面比
较光滑。在水帘洞内的岩溶处于发育晚期,里面的地貌也比较单一,岩石表
面都被磨得光滑,只剩下不易溶于水的岩石成分。
三、分析讨论
当我们走在西游洞外山坡上的小路上时,发现该地的植被大多是需水
量较少的植被,说明这里的地表保水性不好。这样在岩溶地貌地区的水分分
部就出现地下深处水分含量丰富,而在地表却水分极其缺乏的现象。如果长
期不下雨会出现干旱,而当下大雨时,就会出现水灾,洪涝现象。为什么会
有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在岩溶地区的岩石大多都是透水性岩石,岩石本身
具有大量的裂隙、孔洞,利于地下水往深处渗漏,地下水埋藏比较深。当长
期不下雨时,地下水很难到达地表,地表水却不断的被蒸发和吸收,就会出
现干旱现象;当下起大雨时,地表出现大量的水分,有的地方地势低洼,造
成岩溶水大量汇集,形成“一场大雨千洼涝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水土
流失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的各地: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
西、湖北、湖南,共占面积75.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使
地表失去大量的土壤、水分和肥力,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水土流失带走河流
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
频繁,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水土流失造成道路堵塞、城镇受灾和矿场倒塌,
给人们带来严重损失。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掌握
岩溶的形成和发育条件规律,认识不同地区的岩溶特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对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让它为我们服务。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有意识
的进行蓄水和排水工作,在汇水区,应广种植被,以达到延迟地表水汇流时
间、降低洪峰流量的治理效果。在松散物质供给区上游,可采取鱼鳞坑,截
水沟结合绿化带方法,使地表径流不经过松散物质堆积区。注重生态环境保
护等。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加深了对地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这次实习锻炼了
同学们的意志,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心,也加强了同学们的互助团队精神。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在学校要学好理论知
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
让它为我们服务,造福于我们自己,也造福于我们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