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微观形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2)基于“液滴”模型的研究
(a)第一种研究方式
• 当体系的Ca值小于临界值Cacrit时,液滴是稳定的;若 Ca值大于临界值,液滴就会变得不稳定,进而发生破 裂。 • 当牛顿流体体系的两相黏度比 值在0.1~1.0之间时(特 别在0.25~1.0之间时), Cacrit值最低,液滴的破裂最 容易发生 。这一规律,与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两相熔 体黏度接近时分散相易于分散的规律,是很相似的。
9
4.3.2 分散相分散状况的定量表征
• 聚合物共混两相体系中分散相的分散状况,可以用 “总体均匀性”和“分散度”来表征。总体均匀性是 指分散相颗粒在连续相中分布的均匀性,即分散相浓 度的起伏大小;分散度则是指分散相颗粒的破碎程度。 对于总体均匀性,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表 征;分散度则以分散相平均粒径来表征。 • 总体均匀性和分散度还可分别用来表征分布混合和分 散混合的效果。总体均匀性可体现分布混合的效果, 分散度则可体现分散混合的效果。
双连 续
B连续相
27
4.4.1.4 熔体弹性和界面张力的影响
• 聚合物熔体都不是纯黏性的流体,而是具 有黏弹性行为的流体。具有较高熔体弹性的 分散相,不易破碎。当分散相熔体的弹性较 高时,会在更高的体积分数成为分散相。 • 界面张力也影响分散相破碎。
28
4.4.2 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4.4.2.1 黏度比及剪切应力、界面张力的影响 (1)基于平衡粒径(R* )表达式的研究(3-29式) (a)剪切应力、界面张力的影响 提高剪切速率,可以降低R*,提高剪切应力可以降低 R*,降低两相间的界面张力,也可以降低R*。 (b)熔体黏度因素的影响 提高熔体黏度或降低宏观破碎能 Edk可以降低R* 。 P(有效碰撞几率)和Edk都难以实验测定。
CaCO
3
切力变稀
18
4.3.4 形态学要素与共混物性能的关系 从分散相的角度,主要考虑分散相粒径及粒径分布的 影响;从连续相的角度,主要考虑分散相颗粒之间的 基体层厚度的影响。此外,分散相颗粒的形貌对性能 也有重要影响。 4.3.4.1从分散相的角度探讨共混物形态与性能的关系 分散相粒径及粒径分布是影响共混物性能的最重要的 形态学要素之一。分散相的平均粒径通常应控制在某 一最佳值附近。 以弹性体增韧塑料体系为例。弹性体颗粒过大或过 小都对增韧改性不利。应将分散相粒径分布控制在一 定的范围之内。 图4-7超韧尼龙中橡胶颗粒的粒径分布是不宽的,粒 19 径为0.2~1.0 m。
大
小
24
25
4.4.1.2 熔体黏度的影响 • 黏度低的一相倾向于生成连续相,而黏度 高的一相则倾向于生成分散相。 • 黏度低的一相倾向于生成连续相,并不意 味着它就一定能成为连续相;黏度高的一 相倾向于生成分散相,也并不意味着它就 一定能成为分散相。因为共混物的形态还 要受组分配比的制约。
26
4.4.1.3 组分 配比 与熔 体黏 度的 综合 影响
6
4.2 共混物形态的观测研究方法 其一是直接观测形态的方法,如电子显微镜法; 其二是间接测定的方法,如动态力学性能测定 法。 4.2.1 电子显微镜观测及其制样方法 4.2.1.1染色法 四氧化锇(OsO4)染色法,可适用于共混组分之 一为含双键的体系。 4.2.1.2刻蚀法 4.2.1.3 断面法 (1)低温折断法, (2)冲击断面 4.2.1.4 其它试样 7 4.2.2 光学显微镜观测及其制样方法
8
4.3 共混物形态的表征与研究 4.3.1 连续相和分散相的区分 (1)二元共混体系 对于一些不易区分的体系,可以通过改变组 分含量,对于不同组分含量的系列样品进行 观测,以确定连续相和分散相聚合物。经过 染色的聚合物颜色较深,也可区分。 (2)三种或三种以上聚合物的多元共混体系 (3)含填充剂的共混体系 填充剂在聚合物基体中总是分散相。
第4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微观形态
介绍共混物形态的观测、形态学要素的 表征,全面探讨影响共混物形态的诸因素, 并介绍共混物形态研究方法的进展。
1
4.1 共混物微观形态研究的基本目的和主要研 究内容
4.1.1 共混物组成、共混过程、共混物性能与 共混物形态的基本关系
2
b
a
3
4.1.2 形态研究指导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开发 • 共混物的形态与共混物的性能有密切关系。性 能缺陷的原因往往可以从共混物的形态学研究 中找到原因。通过形态的观测,可以揭示形态 与性能的关系;从而通过改善共混物的形态, 达到提高共混物性能的目的。例如,用橡胶增 韧塑料的共混体系,橡胶为分散相,塑料为连 续相;橡胶分散相粒子的粒径对增韧效果有重 要影响。对分散相粒子的粒径进行调控,可以 有效地提高增韧效果。 • 共混物配方、共混工艺条件和设备的结构因素, 都可以影响共混物的形态,进而影响共混物的 性能。对于共混物形态的观测,可以指导共混 物配方、共混工艺条件等因素的调节。 4
14
• 也可采用不均一系数Kc来判定分散相组分 分散的总体均匀性:
• 不均一系数Kc愈小,就表示分散相分散的 均匀性愈高。
15
4.3.2.2 分散度的表征
分散度以分散相的平均粒径表征。分散相颗粒平均 粒径的表征方法有数量平均直径 与体积平均直径
dV
dn
16
4.3.3 分散相粒子的形貌 4.3.3.1 聚合物-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分散相形貌 • “海-岛”结构,分散相聚合物的形貌可以呈球形、 条形、层片状、纤维状等形状。熔融法制备的共混 体系,大多数为“海-岛”结构。图4-6 • “海-海”结构两相连续的共混体系在熔融法共混中 并不多见。 4.3.3.2 聚合物填充体系的分散相形貌 填充剂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有可能发生团聚。特 别是无机纳米颗粒,由于纳米粒子具有巨大的比表 面积,相应的表面能也较高,因而易于发生团聚。 棒状、针状、纤维状等各向异性的填料,会在成型 加工的过程中,沿剪切力的方向取向。此外,填充 剂还会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形成一些特异的个体性 或群体性的形貌。 17
4.2.3 形态观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取样时,应注意取样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②制样时,要防止制样过程对试样结构形态的 改变和破坏。 ③观测时的取点也很重要。聚合物共混物的 微观形态是富于变化的,应选取有代表性的 点,拍摄显微照片。 ④观测结果的分析,要结合聚合物共混物的 制备过程以及共混物的性能等,综合进行分 析。
样本方差S 2的计算方法如下:
分散相平均浓度 :
13
• 混合指数I可以反映共混样品中分散相组分 分布的总体均匀性。若在共混过程中取样, 还可看出混合指数随混合时间的变化规律。 随着共混过程的进行,分散相浓度的分布 趋向于二项分布,S 2 会逐渐趋近于 2 , 相应地混合指数I趋近于1;因而可将混合 指数I趋近于1作为达到理想的均匀性的判 据。
• Taylor观察到,当大于3.8时,拉伸流动比剪切流动 更能有效地促使液滴破裂。
30
31
(b)第二种研究方式 这是直接以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为对象的研究。
需指出,以上参数与牛顿流体体系的“液滴模型”相 关,被应用于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但其获取实验数 据的途径是对聚合物-聚合物体系熔融共混过程的研究。 共混物熔体是黏弹性流体,其混合过程要比牛顿流体 复杂。尽管,与We表达式相同,但因属于不同的体 系,物理意义是有区别的。
4.1.3 共混物形态在机理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 共混物形态的研究,对于揭示共混改性的机 理,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 例如,在共混改性机理研究中,塑料增韧体 系的增韧机理研究是最为受到关注的。而在 增韧机理研究中,形态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 用。诸多增韧机理的提出,都是以形态学研 究结果为依据的(参见第6章)。
5
4.1.4 共混物形态研究的主要内容 共混物形态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连续相和分散 相组分的确定、分散相组分的分散状况、分散相粒 子的形貌,以及相界面。 (1)连续相和分散相组分的确定:“海-岛”结构两相体 系和“海-海”结构两相体系。 (2)分散相分散状况的表征 :其一是分散相颗粒的平均 粒径(又称为分散度);其二是分散相颗粒在连续相中 分布的均匀程度(又称为总体均匀性) 。 (3)两相体系的形貌:“海-岛"结构两相体系的分散相 粒子可以有不同的形貌,如球状、不规则颗粒状、 棒状、纤维状等。 (4)相界面 :相界面是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交界面。 共混物两相之间有较好的相容性时,可形成一定厚 度的界面层 。
趋于:就是分散相趋向于要破裂之意,从 而分散成为更的小粒径。 • 界面张力降低实际上反映了相容性的改善。
36
4.4.2.2 组分配比的影响
小
大
分散相的含量增大,使得分散相粒子相互团聚 的可能性增大,作为分散过程逆过程的集聚过 程速度增大,因而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可以使分散相粒径增大。
37
小
33
34
(b)黏度比与分散相粒径的关系 对于这些聚合物共混体系, 值接近于1对 应着crit最低的点,亦是分散相粒径d取得 最小值的点。这里的值接近于1,就相当 于前面所述的“等黏点”
35
(c)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影响 • 提高剪切应力 或降低两相间的界面张力, 都可以使参数增大; 大于crit后,分散 相粒径就会趋于降低。
22
4.4 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4.4.1 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 连续相和分散相对共混物性能的贡献是不同 的。在两相体系中,连续相主要与共混材料 的力学强度、模量、弹性相关;而分散相则 主要与抗冲击性能(在增韧体系中)、光学性能、 传热以及抗渗透(在相关体系中)相关。 • 两种聚合物共混,哪一种聚合物会成为连续 相,哪一种聚合物会成为分散相,这与两种 聚合物的配比、共混过程中共混组分的熔体 黏度等因素有关。 23
20
21
4.3.4.3 分散相粒子形貌与性能的关系 • 分散相颗粒呈条状时(图4-6),共混物具有较高的抗 冲击性能。 • PA以层片状分布在PE基体中,共混物具有较好的阻 隔性能(见第7章)。 • 液晶聚合物在共混过程中原位地生成纤维状结构, 分布于基体聚合物中,发挥其增强作用。 • 图4-9中黑色粒子为纳米CaCO3粒子,团聚在PVC糊 树脂颗粒间的三角形空隙间。具有切力变稀特性的 流体,在高剪切力的作用下,具有低的黏度;而在 低剪切力的作用下,具有高的黏度。
10
11
4.3.2.1 总体均匀性的表征 在“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共混物中,分散相 分布的总体均匀性可用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指数I来表征。按 照统计理论,采用共混的方法,分散相浓度 所能够达到的最“均匀”的分布是二项分布; 在共混过程中,分散相浓度的分布会逐渐趋 向于二项分布,由此引入混合指数I:
12
将共混物的样本假想为由若干小粒子组成(粒子的大 小与分散相颗粒的平均尺度相当),则可用如下方法 计算 2:
4.3.4.2从连续相的角度探讨共混物形态与性能 的关系 Wu指出,当基体层厚度低于某一临界值, 共混材料会实现脆-韧转变。 而塑料基体层的厚度,与弹性体(分散相)粒 径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在弹性体的添加量 不变时,如果粒径减小,粒子的数目就会相 应增多,基体层的厚度就随之降低。而在分 散相粒径不变时,分散相体积分数增大,基 体层的厚度也会降低。
32
(3)采用和参数对聚合物-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研 究结果 (a)黏度比与参数临界值的关系
当提高 (或降低)而使 >crit时,分散相粒径d 会趋于降低。
Wu采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共混,研究了 PET/乙丙橡胶、尼龙/乙丙橡胶等共混体系 的熔体黏度比与crit的结果表明,当值接近 于1时,即当分散相黏度与连续相黏度接近于 相等时,crit可达到一极小值,如图4-14。
4.4.1.1 共混组分配比的影响
• 由于影响共混物形态的因素的复杂性,使得 在实际共混物中,组分含量多的一相未必就 一定是连续相;组分含量少的一相未必就一 定是分散相。
• 通过理论推导,可以求出连续相(或分散相) 组分的理论临界含量。“六方紧密填充”的 方式排布(图4-11),在此情况下,其最大填 充分数(体积分数)为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