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保险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地震保险的起源和现状 (2)
二.地震保险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2)
(一)出现的问题 (2)
(二)地震保险缺失的原因 (3)
三.地震保险国际经验 (5)
(一)日本地震保险制度 (5)
(二)美国加州地震保险制度 (5)
(三)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 (5)
(四)日、美、新西兰的地震保险制度比较 (6)
四.中国的地震保险制度现状及发展 (6)
(一)中国的地震保险制度现状 (7)
(二)我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思路 (7)
地震保险研究报告
一.地震保险的起源和现状
地震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害,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地震损失往往十分惊人,然而传统的商业保险方式并不适合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转移和分散。开展针对地震的保险是实现社会互助、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抗震救灾能力、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
地震保险是利用保险这一经济手段,按照概率论原理,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保险费的方式,设立集中的保险基金,专门用于补偿因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在美国、日本、新西兰、墨西哥和中国台湾等地区已经施行地震保险。除新西兰施行专门的、单独的地震保险外,其他地区都将地震险附加在火灾险中。
二.地震保险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出现的问题
地震保险缺失问题严重,只有少数国家成功运营了地震保险。同时,虽然很多国家在地震保险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其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投保率一直很低。以地震保险机制比较健全的日本为例,在日本地震保险法制定初期,即1966年至1968年,日本地震保险为自动附带(即在加入主险的同时附加地震保险),受到1964年和1968年地震的影响,地震保险投保率也才20%左右。在这之后投保率开始下降,加之1972年、1975年和1979年3次提高承保限额.1994年地震保险投保率下降至7.0%。在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前投保率仅为3.0%,地震后,投保者争先恐后,急增至10.2%,1997年达到27.3%。尔后,投保率又开始下降,1998年3月末。地震保险的投保率降为13.1%,现在仍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大灾之年或之后地震保险的投保率会上升,而后开始下降。总体情况还没有日本好,甚至有的国家投保率不足l%,而且因地而异,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地震较为频繁的国家或地区地震保险开展较好,投保率也相对较高。但从世界范围
来看.地震保险的投保率普遍过低.发展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供需严重失衡。比如美国,据统计,美国地震保险1964年、1989年和1997年的投保率分别为9.7%、18.7%和23.2%~31.5%,而且各州差异很大。加利福尼亚州作为美国人口最集中、工业化程度最高、资本最密集的州。其地震活动也最频繁。目前的投保率也不足20%,其他州则更低。
(二)地震保险缺失的原因
1.客观原因
根据一些保险理论,对于地震这种大型灾难的保险并不具有可保条件。
Reida(1995)提出风险可保的理想条件:风险相关者必须是大量的同质个体,个体之间风险暴露完全独立;损失必须是随机发生的,而非人为的;风险发生的概率已知且损失可预测;经济上可行的保费。地震的一些特性显然违背了这一条件:
(1)地震具有时间周期性。
长时间的资料分析表明,强震活动是强、弱相间。波浪起伏地发展。即在某一时段内强震密集发生。数量多。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在紧接着的一个时段内,地震活动稀疏,不仅数量少。而且强度也低,称之为地震平静期。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周而复始,构成一个延续不断的地震时间分布序列。地震的周期性与可保条件要求的“损失的随机性”冲突。
(2)地震的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是非现有技术手段所能准确预测的。
这一点与可保条件要求的“损失可预测行”相违背,容易造成保险公司的承保责任远远超出承保能力。
(3)巨大的地震灾难十分罕见。
地震的稀有性也使得地震保险不具有“大数法则”,也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用来进行保险精算。这一点违背了可保条件要求的“风险发生概率已知”,在确定费率等方面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主观原因
(1)逆选择问题
如前文所述,地震具有时间周期性,且大震出发生的概率小、周期长,这就可能出现在地震活跃时段,尤其是在有震情时,投保人多,预测地震所在地区的投保人多,而其他时段、地区的投保人少。保险公司从自身的经营考虑,则正好相反.这就形成了双向逆选择。
(2)心理需求不足
①保险人心理需求不足:
对于保险公司的经理人来说。与因承保地震巨灾风险带来的业绩提升相比。避免发生经营破产的危险在他们个人职业生涯中更为重要。在整个保险行业中,如果有几家保险公司减少或拒绝提供地震巨灾保险,对于其他保险公司的高管来说.由于决策时的羊群效应作用,也可以拒绝承保地震巨灾风险。那么最后,整个保险行业都会不提供地震巨灾保险。或是只承保很少的一部分。
②投保人心理需求不足:
行为经济学家卡尼曼和史密斯通过广泛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决策过程受到认知方式、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会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投保人由于可得性偏差、显著性思维和框架效应等启发性思维偏差。对地震巨灾保险需求表现出非理性行为。
所谓可得性偏差。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简化决策过程,主要依据那些容易得到的资料做出判断,也就是说那些被人们熟悉的,容易记忆的事情在决策时被赋予了更高的权重。显著性思维.是指某些事物可以显著地被人们感知,尽管其发生的概率很低。人们也会对其投入高度的关注。框架效应是指.同样的一件事情。由于问题的描述框架不同,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被人们感知,在另外的条件下则相反。在地震巨灾风险发生时,周围环境突如其来的变化,媒体的密集报道,悲痛的情感和画面,使得人们极大地暴露在这种风险的信息之下,随之而来的紧张、恐惧感.使得对地震巨灾保险的需求显著上升。在巨灾风险发生之后.尤其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再次发生的情况下.这种风险的信息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远去。人们会觉得这种小概率的风险甚至不会发生.便减少投保或退出地震巨灾保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