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己亥杂诗》组诗看龚自珍人格理想的抒写
姓名:王广红学号:201051010141 龚自珍(1792- 1841) 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杭州) 人,是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散文和诗词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诗歌中特别是他去世前以自叙形式写成的《己亥杂诗》组诗,不仅反映了龚自珍家世生平,仕途交游等经历,还通过抒发志怀感慨和揭露、抨击、嘲讽等方式,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这组诗集中反映了龚自珍晚年的思想情感历程,抒写了诗人“剑气箫心”的人格理想。
“剑气箫心”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第九十六,“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想是诗人面对江淮间严冬苍凉的景色,感概多端,联想到自己少年时代曾抱负不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今却与心中幽怨深情一齐消失,一时心情复杂,于是慨然作诗。郭延礼作注:“击剑、剑气”,此象征雄心壮志;“吹箫、箫心”,此象征哀怨深情。①“剑气”、“箫心”或“剑”、“萧”,是龚自珍诗词中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词语,如“一萧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萧。”(《秋心三首》)又如“怨去吹萧,狂来语剑,两样销魂味。”(词《湘月》)“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吹萧。”(《又忏心一首》)“按剑因谁怒?寻萧思不堪。”龚自珍的朋友洪子骏这样称赞诗人:“侠骨幽情萧与剑,问箫心剑态谁能画?”(《金缕曲》)因此,有人便将龚自珍的思想性格概括为“剑气箫心”,认为“剑气”和“箫心”的对举,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和出世情怀的二元对立,体现出诗人用世和出世的思想矛盾。②然根据上举《己亥杂诗》第九十六,“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将“剑气箫心”理解为诗人的性格或思想矛盾显然不妥,少年未经世事,未历仕途,何谈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结合上述诗句,将“剑气箫心”理解为诗人的人格理想显然更为合适。这种人格理想,概括说来即是诗人忧国忧民、济世天下的抱负和澄清天下、变革社会的斗争精神。“剑气”是指变革社会的斗争精神,“箫心”则指忧国忧民的初心,因为有“箫心”般的忧国忧民情怀,所以要像“剑气”般绝不妥协、勇于斗争;因为有“剑气”般勇于斗争、坚持斗争的信念,所以即使困难重重、壮志难酬,依然不忘“箫心”般忧国忧民的初心。“剑气”和“箫心”二者不是二元对立的,他们同是诗人人格理想的产物,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合而为一。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急剧解体、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清王朝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地租剥削的日益严重,迫使广大农民不断地掀起反抗清王朝统治的斗争。与
①郭延礼:《龚自珍诗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②郭青林和杨俊:《剑气箫心与龚自珍的精神世界》,载《名作欣赏》,2012年第9期。
此同时,西方殖民主义者也企图以鸦片和大炮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进行经济掠夺,使清王朝民穷财尽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反动腐朽的清王朝已到了日薄西山、朝不保夕的境地。
龚自珍出身望族,家学深厚,祖父龚敬身和父亲龚丽正都是著名的学者,外祖父段玉裁更是著名的小学家,他从小跟随祖父段玉裁进行学习,深受祖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28岁时师从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刘逢禄,研习《公羊春秋》,为其日后走向批判现实、主张社会变革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在《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其六中可以看出刘逢禄给他思想上带来的冲击,诗中写道:“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龚自珍虽饱读诗书,然仕途之路却坎坷多阻。曾连续五次会试落榜,虽38岁(道光九年)时考取进士,留京任官,然十年来始终没有得到重用,颇受排挤。
这一系列的经历,让龚自珍切身体会到清王朝统治阶级的腐朽,敏锐地看到国家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并对此充满忧虑。作为有识之士,龚自珍率先站出来,以“慷慨论天下事”的魄力,勇敢揭露封建王朝的腐朽,对官僚集团专横、暴虐、昏聩的统治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关注经济衰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同情下层百姓,高呼变革的迫切。然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实在是太昏聩腐朽了,龚自珍的呼唤和社会改良措施并未得到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反而因为其正义的言行,引发了顽固派的诋毁和迫害,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被迫离开居住了二十二年的京师,尽管心中抑郁愤懑,然他始终没有放弃“剑气箫心”的信念,依然关心国事,关注民生疾苦,揭露列强的侵略野心,批判官僚集团的昏聩腐朽,表现出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顽强。作为诗人传记体式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情感历程。《己亥杂诗》第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诗人写在离别京师之时。诗人不为统治者所重用,并屡遭顽固派的排挤和诋毁,他怀着抑郁和激愤难言的心情离开了北京,自己从北京走向民间虽如“落红”,但诗人并不甘消极,最后二句,慷慨激昂地写出自己为实现革新理想不懈奋斗的心声。《已亥杂诗》第七:“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诗人在这里明确表示,自己为官后雄谈大减,现在要发扬青年时代“慷慨论天下事”的战斗风格,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己亥杂诗》第二二一:“西墙枯树态纵横,奇古全凭一臂撑。烈士暮年宜学道,江关词赋笑兰成。”诗人在辞官南归后,看到羽琌山馆西墙边有颗干枯的枣树,交错纵横,颇有气势。由此得到启发,表明自己的晚年也要像这棵枣树一样顽强不屈,坚守自己的信仰,生动地展现了龚自珍在打击迫害面前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的精神风貌。此外,这组诗诗句中还有他“钟虡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喑。”(《己亥杂诗》
第十四)的豪迈,“诗渐凡庸人可想,侧身天地我蹉跎。”(《己亥杂诗》第六十五)的愤懑,“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己亥杂诗》第一〇四)的欣慰,无不抒写了他“剑气箫心”的人格理想,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已至暮年,虽遭不幸,然忧国忧民、济事天下的初心未改,批判腐朽,变革社会的斗志未消的爱国英雄形象。
龚自珍对国家前途的关心,绝不只是喊口号,他从民生、科举制度、官员作风、对外政策等多个方面无情地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大声疾呼,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疾苦,进行社会改良。他的忧国忧民绝不是为了表现自己高尚的节操,而是发于心,敏于行,是他人格理想外化的自然表现。“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己亥杂诗》第二十)是对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局面的反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己亥杂诗》第二十一)表现出对统治者不作为的愤懑,“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己亥杂诗》第二十四)是对国家科举制的讽刺与抨击,“悔向侯王作宾客,廿篇《鸿烈》赠刘安”(《己亥杂诗》第七十九)是对封建权贵骄横霸道态度和行为的愤慨与不满。“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己亥杂诗》第一二三)是对清王朝残酷压榨广大人民的揭露和鞭挞。“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第一二五)则是喊出了不满压抑,渴求变革的时代最强音,洋溢着强烈的战斗气息。
“三人行,必有我师”,评判一个人,从他所结交的朋友也可对他略知一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组诗,除了上述表露心志,揭露和批判清王朝腐朽统治的诗句外,还有大量寄友人之作,这些赞友人之语,其实也寄寓了诗人“剑气箫心”的人格理想。例如,“秀出天南笔一枝,为官风骨称其诗。”(《己亥杂诗》第二十七)赞美友人诗如其人,颇具风骨,又何尝不是寄托了自己做人的理想品格。“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己亥杂诗》第二十八)中友人的文雅豪侠,“勇于自信故英胜,胜彼优孟俯仰为。”(《己亥杂诗》第二十九)中友人的刚正耿直,无不寄托了诗人自己“剑气箫心”的人格理想。
《己亥杂诗》组诗由三百一十五首七言绝句组成,占龚氏今存诗六百多首的一半。龚自珍通过抒发志怀感慨和揭露、抨击、嘲讽等方式,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其家世生平、仕途交游的情况也多有涉及,反映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情感历程,是龚自珍“剑气箫心”人格理想的集中抒写。斯人已去,然精神长存。
[参考文献]
1.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M],中华书局,1980年版。
2.郭延礼:《龚自珍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