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遗传与进化--遗传综合应用遗传实验设计专题学案

合集下载

北京市高三生物复习教案:课题16 伴性遗传

北京市高三生物复习教案:课题16 伴性遗传

3.男性患者的治病基因传递方式?来源母亲和传递给儿子(交叉遗传) 4.归纳特点? 5.给出色盲率,分析原因?7%----0.5%
二、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1.出示图片,介绍病症 2.基因型和表现型? 3.男女患病概率? 三、伴染色体遗传 1.回忆染色体组型 2.Y 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只有男性患病,男性传递给男性。 【板书设计】 一 伴性遗传 1 伴 X 隐性遗传 特点 交叉遗传 血友病 红绿色盲
课题: 14 课时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以人的血友病为例阐明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尝试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 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收集和外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通 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 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 想 教学重点:人类血友病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组特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 环节一 举例总结,以血友病为例子总结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总一、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1.给出表格,指导书写与血友病有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2.写出可能的婚配方式? 理解概念,书写基因型和表现型 按照遗传图解,分析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

2 伴 X 显性遗传 抗 Vd 佝偻病 特点: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 3 伴 Y 遗传 特点 患病的只有男性 男性传给男性 【教学反思】 伴 x 遗传的致病基因的传递规律, 我们从男性入手可以得出交叉遗传的特点, 但从 女性分析入手,也能得到上述规律吗?也许学生也会这么想。

高考生物总复习学案:遗传与进化 遗传综合应用 中心法则专题 Word无答案

高考生物总复习学案:遗传与进化 遗传综合应用    中心法则专题 Word无答案

中心法则专题
主讲教师:毕诗秀
一、DNA分子复制过程及其特点
1、发生时间:
2、过程:边边
3、复制所需条件
⑴模板:
⑵原料:
⑶消耗
⑷酶催化(酶、酶、DNA连接酶等)
4、特点
⑴边解旋边复制—减少变异
⑵遵循原则—保证复制的准确无误
⑶方式:半复制
⑷分段双向复制——提高复制速度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表达遗传信息
1、转录DNA→
场所:
模板:
原料:
酶: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写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转录产物及去向:
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结合,编码蛋白质r 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构建
t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携带
2、翻译:mRNA→蛋白质
场所:
模板:
原料:
转运工具: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产物:
3、病毒的逆转录过程。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概念和实质。

2. 掌握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

3. 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遗传变异现象。

4. 能够运用遗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概念和实质:复习遗传的定义、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2. 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复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规律。

3. 遗传变异现象:复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定义和特点。

4. 生活中的遗传现象:举例解释遗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育种、医学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遗传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传变异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遗传的概念和实质。

2. 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复习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

3. 讲解遗传变异现象:介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定义和特点。

4. 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举例说明遗传在育种、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遗传变异现象的理解。

3. 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遗传学》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涵盖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遗传变异案例资料。

4. 练习题库:准备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库。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的概念和实质、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遗传变异现象。

2.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和应用。

八、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传的概念和实质、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遗传变异现象。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遗传变异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遗传变异进化

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
一定吗?
变异变
_改_变_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
不_改_变_基因的量。
基因重组
不改变 基因的质,一般_不_改_变_基因的量, 但改变基因间的组合方式及改变基因型。 (注:转基因会改变基因的量)
染色体变异 不_改_变_基因的质,__改_变__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 的排列顺序。
D.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探究乙图所 示的复制方式是否为半保留复制
图乙的复制起点在哪里? 有几个复制叉?
真、原核细胞基因表达过程
真核生物核基因的表达过程: 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在核糖 体上进行,两者不同时进行。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过程。 转录和翻译两者同时进行。
辨析:真核细胞中,以上两种过程可以同时发生。(✔ )
5.(2022·河南百校联盟)如图是DNA复制过程的相关示意图,其中甲图是复制时
形成的复制叉,丙图是复制时形成的复制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由丙图可知,DNA复制起点的两 侧都能形成复制叉
B.由丙图可以推知复制环越大,复 制启动的时间越早
C.丙图有一个解旋酶参与催化DNA 分子中氢键的断裂
豌豆的圆粒性状是由R基因控制的,当R基因中插入一段 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控制皱粒性状的r基因。豌豆 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b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b过程中,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C. R基因中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D. 该事实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
A、均不含有35S,部分含有15N B、均不含有32P,全部含有15N C、部分含有32P,全部含有15N D、部分含有35S,全部含有15N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学案(无答案)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学案(无答案)

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一、回顾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基因的分离定律二、杂交实验法及其应用总结经典遗传学的研究方法1.杂交实验法(1)(2)2.假设演绎法3.数学统计法(1)计算(2)进行基因定位4.调查法(1)—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2)—调查某种病的遗传方式三、调查法(群体调查、家系分析)进行遗传调查需要关注哪些内容?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注意、等原则如实记录调查结果或数据,做出合理分析判断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的原因?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和。

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并进行合并分析。

例5(1)人类遗传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的发病除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分离比例。

(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

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

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之分,还有位于上之分。

(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少和少。

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并进行合并分析。

2。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规律解决遗传问题的杂交方法学案(无答案)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规律解决遗传问题的杂交方法学案(无答案)

解决遗传问题的杂交方法一、如何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例1:现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请设计实验,判断高茎、矮茎的显隐性关系。

杂交实验:子代只表现出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显性)若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比例为1:1呢?自交实验:高茎或矮茎自交→某性状发生性状分离,该性状为某性状不发生性状分离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的亲本性状为二、如何判断某一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例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请设计实验,判断该高茎豌豆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自交实验:若自交后代则为杂合体测交实验:若测交后代出现的两种性状则为杂合体三、如何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还是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分离比为,符合分离定律;分离比为或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测交,分离比为,符合分离定律;分离比为或其变形,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四、如何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正反交子代雌雄表现型 ,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若雌雄表现型不同,则为五、如何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无论正交反交,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只与—-细胞质遗传。

归纳不同的杂交方法能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①确定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看②杂交育种:综合双亲的基因,获得自交:①确定②不断分离(杂交育种中的重要应用)③鉴别(通常用于植物育种)④证明遗传的基本定律:如果:F2遵循9:3:3:1规律,则:如果:F2遵循3:1规律,则测交:①鉴别 (通常用于动物育种)②证明遗传的基本定律:如果: 则:正交、反交:①判断、伴性遗传②判断核遗传、例8: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

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

请设计实验,通过一次杂交即可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分析过程:判断显隐性依据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依据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回顾和掌握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及类型;(3)掌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认识到遗传学在生产生活和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 复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 复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 复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 教学难点:(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复习提问法:通过复习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 案例分析法: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1)讲解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讲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讲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和掌握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以及遗传变异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基因、遗传信息、遗传物质等。

2. 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遗传规律等。

3. 遗传变异的原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

4. 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多样性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遗传知识。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决问题。

3. 利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遗传的基本概念。

2. 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以孟德尔遗传规律为例,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3. 分析遗传变异的原因:讲解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遗传变异的原因。

4. 探讨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讲解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多样性等概念。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进行分析。

6.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7. 总结和复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遗传知识。

五、作业布置2. 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遗传学》等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遗传和进化的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和进化的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和进化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遗传与进化的相关实验方法和技术;3. 能够运用遗传与进化知识解释生物现象;4.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2. 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3. 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4. 进化的基本概念5. 进化的证据与机制6. 进化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遗传的基本概念与遗传物质的结构1. 通过实例介绍遗传的概念和重要性;2. 讲解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3. 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第二课时: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1. 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内容和实验结果;2. 分析基因的等位基因与显性隐性遗传;3.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第三课时:进化的基本概念与进化证据1. 介绍进化的概念和进化论的提出者;2. 讲解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等进化证据;3. 探讨自然选择、突变等进化机制。

第四课时:进化与环境的关系1. 讨论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2. 分析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3. 探讨人类进化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实验操作结合理论课程,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 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进行实验考察和报告,评估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3. 组织讨论性课堂活动,评价学生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生物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2. 生物实验器材和实验室设施;3. 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资源。

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案;2. 分析学生成绩和表现,及时进行个性化辅导;3. 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突破第四讲遗传专题学案(无答案)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突破第四讲遗传专题学案(无答案)

第四讲遗传专题一、DNA的复制㈠究DNA分子复制方式的实验1958年,Meselson和Stahl()实验。

㈡DNA分子复制过程及其特点1.发生时间:_______________.2.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制所需条件(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表达遗传信息1。

转录场所__________________.模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录产物及去向mR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R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R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场所__________________。

模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碱基互补配对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教案主题:遗传与进化时间:2个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基本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等位基因等;2. 理解遗传的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互补规律等;3. 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包括进化的证据、进化的机制等。

教学内容:1. 遗传基本概念1.1 基因的概念1.2 染色体的概念1.3 等位基因的概念2. 遗传规律2.1 孟德尔遗传规律2.2 基因互补规律3. 进化3.1 进化的证据3.2 进化的机制教学方式: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2. 实验演示:进行基因交叉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基因的遗传规律;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进化的证据和机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介绍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2. 展示基因交叉实验,让学生观察基因的遗传规律;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1. 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进化的证据和机制;2.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方式:1. 口头提问:提问学生有关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基因交叉实验,撰写实验报告;3. 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深度、逻辑性等。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附:教学材料1. 基因交叉实验材料2. 进化的证据和机制资料3. 相关课本和教学辅助材料。

2023北京高三二模生物汇编:遗传与进化

2023北京高三二模生物汇编:遗传与进化

2023北京高三二模生物汇编遗传与进化1.(2023·北京朝阳·统考二模)野生型马铃薯大多自交不亲和。

研究者培育DMP基因突变的马铃薯,开展如下杂交实验。

DMP基因突变的马铃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析种子中双亲的特异性DNA序列可确定其染色体来源B.DMP基因突变可使父本来源染色体全部或部分消失C.杂交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单倍体幼苗由种子发育而来D.经秋水仙素处理即可获得具有母本优良性状的植株2.(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增强子是DNA上一小段可与特定蛋白质(转录因子)结合的序列,可增强多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如下图)。

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A.增强子具有特定的碱基序列B.增强子与启动子互补配对C.增强子可以远距离发挥作用D.A酶为RNA聚合酶3.(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以下实验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不同的细胞器B.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C.用测交法研究豌豆高茎与矮茎的显隐性关系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4.(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控制果蝇体色和翅型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长翅对短翅为显性B.体色和翅型的遗传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F1灰身长翅果蝇产生了17%的重组配子D.F1灰身长翅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5.(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T基因为原癌基因。

研究者将同属的新月鱼(有较少的黑素瘤,基因型为TTRR)和剑尾鱼(无黑素瘤,基因型为ttrr)进行种间杂交,F1长有较多的良性黑素瘤。

F1与剑尾鱼杂交,子代中一半个体无黑素瘤,一半个体的黑素瘤介于良性和恶性(致死)之间。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R基因抑制黑素瘤形成B.R基因具有“剂量效应”C.恶性黑素瘤个体的基因型为TtRrD.T和R基因可能在生殖隔离中发挥作用6.(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将来自灰毛鼠某种组织的癌细胞注入白毛鼠早期胚胎中,再将胚胎植入代孕雌鼠体内,生出的大鼠具有灰白条纹(嵌合体)。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研《遗传专题》课件.pptx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研《遗传专题》课件.pptx

往年高考回顾
• 2014年:(拟南芥)两对基因连锁互换的遗传分析、PCR
往年高考回顾
• 2013年:(斑马鱼)两对基因连锁互换的遗传分析
往年高考回顾
• 2012年:(小鼠)基因突变、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分析
往年高考回顾
• 2011年:(果蝇)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两对基因完全连锁
遗传分析考查要点
演绎:验证Henna基因的功能
如何通过转基因技术验证Henna基因的功能? 应该选取的目的基因是什么? 应该选取的受体细胞是什么? 应该检验哪些观测指标?
分别导入转录因子 和基因的北京紫眼
野生型 北京紫眼
同时导入转录因子 和基因的北京紫眼
第三篇 遗传热点扩展
1 细胞分裂与体细胞交换
Black-
(gray-normal) vestigial vestigial
normal
b vg
b+ vg+
b vg
b+ vg
b vg+
b vg
b vg
b vg
b vg Sperm
Parental-type offspring Recombinant offspring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紫眼 141 138
二、紫眼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二、紫眼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研究工具:平衡致死系
De ×
d ?e
dE De
× d ?e
d ?e De
d ?e
DDee:2Dde?:ddee??
二、紫眼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研究工具:双平衡致死系
A
S


C
pT
A:翅脉异常;C:翻翅 S:短刚毛;T:平衡棒钝圆;p:日本紫眼果蝇基因

2023北京高三一模生物汇编:遗传与进化(综合题)

2023北京高三一模生物汇编:遗传与进化(综合题)

2023北京高三一模生物汇编遗传与进化(综合题)一、综合题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番茄是重要的农作物,因J基因功能缺失导致的无果茎接缝是一种优良性状,表现为茎干与果实的连接处光滑且牢固,不易落果,提高了番茄的产量。

(1)利用诱变育种获得纯合突变体甲,表现出无果茎接缝,但由于花序产生大量分枝,导致产量不高。

将甲与野生型番茄杂交,F1为野生型,F1自交获得的F2中,野生型:无果茎接缝且分枝不增加∶有果茎接缝且分枝增加∶突变体甲=9∶3∶3∶1,说明无果茎接缝为______性性状;甲中控制花序分枝数量的基因与控制有无果茎接缝的基因间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2)在甲的基础上获得了花序分枝未增加的纯合突变体乙。

将甲与乙杂交获得F1,F1自交,F2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枝。

对F2中分枝最多和最少的个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比对,发现抑制花序增加的基因可能位于番茄1和3号染色体上,将相关DNA序列分别命名为sb1和sb3。

由F2自交获得F3,对F3部分个体进行测序并统计花序分枝数,结果如下图1。

由结果可知,对花序增加的抑制作用取决于______,且______的影响更大;F2中与图1的B组表型一致的个体占F2的比例为______。

(3)大规模测序发现,突变体甲中J基因功能缺失且sb3序列中有一个突变的E基因,正常及突变E基因序列如下图2(a),突变E基因转录出的两种mRNA序列如下图2(b)。

欲利用PCR技术验证突变体甲转录出的EmRNA序列中包含图2(b)的两种序列,应从下图3中选择的两组引物是______。

(内含子4’序列较长,难以完全扩增)(4)经检测发现,突变体甲的E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有30%为序列1,突变体乙的一个sb3序列中含有两个与甲相同的突变E基因。

综合上述研究,从分子水平推测突变体甲花序分枝多而突变体乙分枝未增加的原因是______。

2.(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教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教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3年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教学案(全册完整版)第一单元遗传的细胞基础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减数分裂一、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结果: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央。

(减Ⅰ的末期)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结果:每个子细胞的DNA数目减半。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卵细胞部位动物: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植物:花药动物:卵巢植物:胚囊原始生殖细胞动物:精原细胞植物:小孢子母细胞动物:卵原细胞植物:大孢子母细胞细胞质分裂情况两次分裂都均等减Ⅰ的初级卵母细胞和减Ⅱ的次级卵母细胞皆不均等分裂。

只有减Ⅱ过程中第一极体是均等分裂,分裂结果1精原细胞→4精细胞(生殖细胞)1卵原细胞→1卵细胞(生殖细胞)+ 3极体(消失)是否变变形不需变形形相同点①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相同。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 遗传与进化——遗传综合应用 遗传分析专题学案(无答案)

北京市高考生物总复习 遗传与进化——遗传综合应用 遗传分析专题学案(无答案)

遗传分析专题1.烟草花叶病毒中的RNA分子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惰性颗粒状态。

在寄主生物的细胞中复制时,进行得非常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子代颗粒。

巨大的数量弥补了RNA作为遗传物质在以下哪一方面的不足A.通过自我复制保持前后代连续性B.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C.引起生物的变异D.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假设未来发现某种外星生物其遗传物质的结构模式与作用原理与地球上的生物相同。

若这种生物氨基酸只有14种,其DNA和RNA的碱基只有A、T和U三种。

则该生物的一个密码子最少有几个碱基组成?A.4个 B.3个 C.5个 D.6个3. DNA聚合酶有两种方式保证复制的准确性,即选择性添加正确的核苷酸和校读(移除错配的核苷酸)。

某些突变的DNA聚合酶(突变酶)比正常的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翻译突变酶的mRNA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B.突变酶作用的底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C.突变酶减少了基因突变的发生不利于进化D.突变酶大大提高了DNA复制的速度4.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正常时能保护红细胞免受氧化物质的威胁,此酶异常时表现为缺乏症,这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

患者绝大多数平时没有贫血和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如使用氧化剂药物、食用蚕豆等,可能发生明显的溶血性贫血。

(1)导致男性发病的异常基因不会从父亲遗传给儿子,只会从母亲遗传给儿子。

由此推断决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

(2)经检测发现一个女性体内可以同时出现正常和异常两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但每个细胞中只出现一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可能的原因是一个细胞中决定此酶的成对基因有个表达。

溶血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的比例,所以女性杂合子的表型多样。

(3)人群中出现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根本原因是。

用某种异常酶基因和正常酶基因经技术扩增后,再用标记制成探针与受检者的基因杂交,如受检者基因与两种探针,则表明此个体为杂合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实验设计专题
一、遗传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动植物杂交实验法
2. 假说演绎法
提出→作出(理论解释)→设计(演绎推理)→验
证→得出
3. 数学统计法
计算遗传概率以及进行基因定位
4. 调查法
群体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率
家系调查——调查某种病的方式
二、典型例题
1.以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研究为例,写出杂交实验法的过程和思
路:⑴选择杂交,获得F1,
结果 ;
⑵让,结果;
⑶为了解释上述现象,孟德尔提出假设的核心是
;
⑷验证假设:设计了实验,即
;
⑸预期结果:。

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意义是通过的
比例来反映的比例;
⑹实施实验方案,得到的_______ __与_________相符,由此得出结
论。

2. 科学家从某植物突变植株中获得了显性高蛋白植株(纯合子)。

为验
证该性状是否由一对基因控制,请参与实验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
①步骤1:选择和
杂交。

预期结果: 。

②步骤2: 。

预期结果: 。

③观察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如果与相符,可证明该
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

3. ⑴在一块高杆(显性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

请设
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
结论)
⑵大部分普通果蝇身体呈褐色(YY),具有纯合隐性等位基因yy的个体呈
黄色。

但是,即使是纯合的YY品系,如果用含有银盐的食物饲养,长成
的成体也为黄色,这称为“表型模拟”,是由环境造成的类似于某种基因型
所产生的表现型。

若有一只黄色的果蝇,你如何判断它是属于纯合yy还是“表型模拟”?
方法步骤:
第一步:用该未知基因型黄色果蝇与
交配;
第二步:将孵化出的幼虫用饲养,其他条件适宜;
第三步:观察。

结果预测:如果后代出现了色果蝇,则所检测果蝇为“表型模拟”;
如果子代全为色,说明所测黄色果蝇的基因型是,不是
“表型模拟”。

4. 某植物(2n=10)花蕊的性别分化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显
性基因B和E共同存在时,植株开两性花,表现为野生型;仅有显性基因
E存在时,植株的雄蕊会转化成雌蕊,成为表现型为双雌蕊的可育植物;
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E,植物表现为败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
⑴该物种基因测序应测条染色体,在雌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内可形
成个四分体。

⑵纯合子BBEE和bbEE杂交,应选择做母本,得到的F2代中表
现及其比例为。

⑶BbEe个体自花传粉,后代可育个体所占比例为,可育个体中纯
合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⑷请设计实验探究某一双雌蕊个体是否为纯合子。

有已知性状的纯合子植
株可供选用。

实验步骤:


②。

结果预测:
如果,则该植株为纯合子;如果 ,则该植株为杂合子。

5.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

已知幼蚕体色正常基因(T)与油质透明基
因(t)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结天然绿色茧基因(G)与白
色茧基因(g)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 对t,G对g为显性。

⑴雄蚕的性染色体为_____,雌家蚕为________。

⑵现有一杂交组合:ggZ T ZT× GGZ t W,F1中结天然绿色茧的雄性个体所占
比例为____,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且结天然绿色茧的雌性个体所占比
例为_____。

⑶雄性蚕产丝多,天然绿色蚕丝销路好。

现有下列基因型的雄、雌亲本:
GGZ t W、GgZ t W、ggZt W、GGZ T W、 GGZ T Z t、gg ZT Zt、 gg Z t Z t、 GgZ t Z t,请
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利用幼蚕体色油质透明易区别的特点,从F1中选择结
天然绿色茧的雄蚕用生产(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述)。

6.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
因,分别用A、a和B、b 表示。

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
杂交实验(如下图)。

⑴图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荠菜果实
形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

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__________。

另选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F1和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与图
中结果相同,推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⑵图中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
然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的比例为______;还
有部分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现有3包基因型分别为 AABB、AaBB、和aaBB的荠菜种子,由于标签丢
失而无法区分。

根据以上遗传规律,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每包种子的基因
型。

有已知性状(三角形果实和卵圆形果实)的荠菜种子可供选用。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Ⅰ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Ⅱ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Ⅲ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