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e4adf7e7cd184254b3535c8.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ad9c8afcf84b9d529ea7aa0.png)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概念(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4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5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6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
7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8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9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10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11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12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13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4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318c40465ce050877321310.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6c9b0a0d5bbfd0a79567377.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得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得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得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得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得称为痰,清稀得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得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得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得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得症候性质相反得药物以治疗疾病得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得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得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得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得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得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得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得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得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得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得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得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得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得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得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311f762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0.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第一、二章绪论与阴阳五行答案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93f4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c.p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6461e07e767f5acfa1c7cdad.png)
绪论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包括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
(戴润)2.证:一是证据,就是赖以诊断疾病的证据。
二是证型,是机体的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戴润)3.病:是指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正邪相争,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变化规律和症状体征。
(戴润)4.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病人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医生检查获得的客观表现)(戴润)5.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据),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归纳,明确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戴润)6.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就不同,因而治法也就不一样。
(戴润)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也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戴润)8.司外揣内:司外揣内又称“从外知内”或“以表知里”,是通过观察、分析人体外部表现,以测知其体内生理病理变化的思维方法。
(戴润)9.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指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它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的认知方法。
(戴润)10.揆度奇恒:又称“以常衡变”、“以常达变”,就是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进行鉴别,从一般与特殊的比较中,从异常与正常的比较中,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从而发现其规律。
(戴润)11.内景反观:它认为机体在某种特殊状态下(通常是气功功能态),人的自我感知能力可在一定的程度内,体察或感受机体自身的内在景观(通常指内部的功能状态),甚至能做出某些适当调控的一种特殊方法。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e97d4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f.png)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归纳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3b2b4e4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8.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归纳名词解释整体观: 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 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 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互用: 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7cb304844769eae009edbd.png)
十二皮部肾气五行六淫合病脾不统血相生气脱津液十五别络七情内伤肾精亡阳精益火补土塞因塞用风气内动病心藏神心肾相交肝主藏血气逆营气制化十二正经血为气之母风气内动病心藏神阴病治阳先天之精结石宗气相侮气机失调后天之精瘀血元气气滞子盗母气肾主纳气痰饮气虚宗气滋水涵木肺朝百脉十二经别神气为血帅阴中求阳乙癸同源证治则湿浊内生阳损及阴通因通用肾阴邪气寒者热之泻南补北肝主疏泄气陷卫气相乘奇经八脉中焦如沤中寒气阳盛格阴抑木扶土奇恒之腑阴盛则阳病少火热因热用下焦如渎
心肾不交辨证论治壮火因时制宜阴损及阳热极生风天癸虚阳胜则阴病阳中求阴中气下陷相克气闭血十二经筋中精之府疠气实气化佐金平木上焦如雾伤寒气机阴盛格阳培土制水因人制宜肾阳合病阳盛则热培土生金
1。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8ceeb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7.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中医基础理论是指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中医基础理论名词的解释: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之一,是阐明事物表里、内外、上下、前后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宇宙万事万物的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被运用到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2.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来描述宇宙和人体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的概念。
在中医中,五行理论被运用到解释人体机能、病理变化,以及调理、治疗等方面。
五行理论强调相生相克、相互协调的关系,用以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中对人体重要物质的总称。
气指的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指的是体内循环的液体,津液指的是人体的滋润物质。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观察气血津液的充盈程度和质量,来判断体质和病情。
4. 脏腑:脏腑是中医中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称呼。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不仅是解剖学的器官,还是一种具有功能、生理、病理特征的概念。
中医强调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并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系统的一种理论。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要的能量通道,络脉是次要的辅助通道。
经络理论强调通过调节经络来促进气血畅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部分名词,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中医基础理论非常广泛深奥,上面仅仅是对理论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e9b97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5.png)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习的基石,为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和观察。
古人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总结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理论。
这些理论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个环节。
例如,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不仅仅关注局部的症状,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面色、脉象、舌苔、饮食、睡眠、情志等。
在治疗疾病时,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根据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调理,以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协调的目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事物和人体的脏腑组织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通过五行学说,可以解释人体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气血津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果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或代谢出现异常,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脏腑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以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通过经络的联系,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4dc983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6.png)
中医基础理论引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各科的基础。
它源于古代先秦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断变化和运动,维持着自然的平衡和人体的健康。
在中医中,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分析,确定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
此外,医生还根据五行养生法,指导患者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调和阴阳平衡。
藏象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气街、三焦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部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医中,藏象学说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了解其内脏的状况,根据藏象学说确定治疗方法。
例如,根据五行养生法,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和脏腑的平衡。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理论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医中,气血津液理论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了解其气血津液的状况,根据气血津液理论确定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来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
经络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许多经络,这些经络是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
在中医中,经络理论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医生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根据经络理论,医生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和调理身体。
体质体质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个体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
根据中医理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中,体质理论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673036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f.png)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1. 中医学:中医学是传统的中华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中医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观念、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3. 中医诊断:中医学对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
4.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5. 中医药:中医学的药物学科,包括中医药的理论、药物的种类和功用等。
6. 中药材:中医药的原料药,即中药材植物的药用部分。
7. 主治医生:中医学中负责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生。
8. 经络学说: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
9. 脏腑学说:中医学中认为人体有五脏(肺、心、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每个脏腑有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10. 五行学说:中医学中基于对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的认识,将人体的器官、疾病、五脏六腑等与五行相对应,以使人体保持平衡。
11. 阴阳学说:中医学中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两种对立面,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12. 病邪:中医学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外来有害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13. 气血:中医学中认为人体的精微物质,气与血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
14. 经络: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负责经络中气血的运行。
15.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针刺入人体经络系统,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
16. 推拿: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17. 艾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热灸等方式,刺激皮肤,调节气血。
18. 方剂:中医药中的药方配方,按照定义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复方药方和方解药方等。
19. 脉诊: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其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b19d600f242336c1eb95ea1.png)
名词解释: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
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
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737bc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b.png)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9b102730b4c2e3f572763f1.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及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四大理论要素,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4、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5、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
6、论治:即讨论治疗,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7、病:即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邪正相争导致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完整的生命过程,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一个概念。
8、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
9、症:即症状与体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10、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个体体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11、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12、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3、阴阳交感:交感即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14、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中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亦称为”阴阳互寓“、”阴阳互合“。
15、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与斗争,制约即抑制、约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16、阴平阳秘:阴与阳在相互制约和消长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caf427ecf84b9d528ea7ae8.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2.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4.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
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5.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9.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症:即症状。
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12.证:又称证候。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18、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
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则称为“因人制宜”。
20、阳中求阴: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
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
23、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24、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
25、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使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具体地讲,凡能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及心理活动障碍而发生疾病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皆可称为“病因”。
26、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散的病理状态。
27、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28、阳胜则阴病:即阳偏盛的实热证,大量耗伤津液和阴气,出现实热兼阴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29、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
30、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32、阴阳互跟: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人。
33、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34、肺为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
生理上肺脏情绪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
35、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36、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37、辨证求因:中医探求病因,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38、阳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胜,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39、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物来治疗。
记即以热药治寒证。
40、阳病阴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
“阳病”,即指虚热证。
因虚热证的病机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1、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42、抑木扶土: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症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43、天葵: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44、中焦如沤:沤,即沤渍。
它生动的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的生理过程。
4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
十二经脉又称“正经”。
46、从化:即病情随体制而发生的转化,又称为质化。
如偏阴质多寒化,偏阳质多热化等。
47、疠气:指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48、阴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胜,机能抑制,热量消耗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49、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
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
50、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互跟互用理论而设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阳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
51、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52、罢极之本: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53、下焦如渎:渎,即沟渠。
喻指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具有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54、小肠主液:是指小肠泌别清浊,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
55、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56、气随血脱:大出血的病人,气往往随之发生大量的丧失,导致气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故称为“气随血脱”。
57、一源三岐: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此三脉为“一源三岐”。
5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59、风气内动:即内风,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
60、热因热用: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61、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盛行的克制和制约。
62、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63、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奇,异也;恒,常也。
因其形态似腑,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奇恒之腑。
64、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65、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够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66、阳脉之海、指督脉。
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汇,对全身阳经起血气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67、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于人人皆有的正常情绪体验。
68、阴胜则阳病:即阴偏胜的实寒证,大量损伤阳气,出现实寒兼阳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69、通因通用: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71、滋木涵土: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72、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证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食物和现象。
73、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74、津血同源:血与津液皆有饮食水谷精微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血与津液之间的来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75、阴脉之海:指任脉。
任脉行腹部于正中,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76、风行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77、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五种病理变化。
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78、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79、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时制宜”。
80、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适用于各种实证,即所谓“实则泻之”。
81、益火补土: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