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
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
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
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
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
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
”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解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
所以选择C。
A、B项不符合史实;D项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
答案:C
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解析: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故应选B。
答案:B
4.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这在实质上反映了( )
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B.当时战乱不断
C.妇女地位的提高D.民族融合的加强
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的反映。
答案:D
5.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
由此可知,北魏政府( )
A.改变了选官方式
B.提高了官员俸禄
C.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
D.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定百官秩品”,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族定姓,体现了鲜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D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矛盾;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收《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收《魏书·李冲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
必须具备的要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概括提炼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同时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归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和不同原因。
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C
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
A.梭伦改革B.伯利克里改革
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
解析:由所学可知,A、B两项是雅典民主改革,且雅典属于海洋文明,排除;C项商鞅变法时秦国不是“森林民族”。
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能力提升]
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C
4.正光(魏明帝正光元年,520年)以前,户口数比太康(西晋武帝)年间增加了一倍。
照一倍计算,魏当有户五百余万,口三千余万……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如何促进水渠发展。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得益于( )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俸禄制的广泛推行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④北魏时期铁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户口数增加,这得益于均田制的推广和对鲜卑贵族对农民掠夺的限制,故①②正确;通过材料“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渠发展”可知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也正确,故选A项。
答案:A
5.《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选C项。
答案:C
6.下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
①任用汉族地主②推行俸禄制③胡汉服装融合④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依据北魏文官陶俑图像显示不出是汉族地主,故①错误;俸禄制是孝文帝改革地方制度的内容,但材料中显示不出,故②错误;文官陶俑体现了汉服和胡服的搭配,故③正确;服饰的变化说明北魏接受汉族文化,故④正确。
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辨别能力。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答案:A
8.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 )
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
B.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
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
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
解析:A、C、D三项均是孝文帝汉化措施。
B项违反了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的规定。
答案:B
9.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
关于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2)你认为材料二中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的社会情况,可通过材料来分析,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
根据所学回答原因,可从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等作答。
第(2)问判断张之洞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张之洞在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文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此观点正确。
根据所学来回答原因,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答案:(1)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正确。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民族大融合。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费正清《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材料二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
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费正清《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材料三
鲜卑人乐俑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了明显发展。
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解析:第(1)问农业发展与孝文帝改革农业方面的政策有关。
第(2)问由洛阳城中富商云集,甚至贵族也经商,可见商业比较活跃。
第(3)问图片反映的是汉族与鲜卑族相互影响。
第
(4)问改革的影响注意要与材料联系。
答案:(1)实行均田制。
(2)北魏贵族来到中原后经商。
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商业在当时比较活跃。
(3)鲜卑族汉化,汉族生活习惯也深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原因: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影响。
(4)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