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第二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药物监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Bayesian反馈法:
群体数据库
病理 生理 (1)
零散数据 各病人1-4个血样点
PPK基础 (2)
NONMEM程序 个体药动学参数 PPK参数
个体给药方案
Bayesian参数估计程序
(4)肾功能障碍给药方案设计与调整
(肾排泄为主的药物)
1、肾功能指标:肌肝清除率(CLcr) 2、测定方法:(1)收集24小时尿;
第二章 临床药代动力 学与治疗药物监测

1 内容和重点
TDM概述 体内药物分析 TDM指征与临床应用 群体药代动力学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在PK原理指导下,应用先进分析技术, 通过测定C血液或其他C体液,用于指导临床 合理用药,达到↑E,避免或↓ADR目的, 同时也为D中毒诊断以及病人是否遵医嘱 提供重要依据。
多次给药达稳态后采一次血,所测C与 目标C相关性较大,调整方案公式:
D’/D=C’/C 条件:①C与DOSE呈线性关系;
②采血必需在达稳态后进行; ③通常采集谷浓度。
简便易行,但对于长T1/2的药物耗时较长。
例: 某哮喘病人口服茶碱,每8小时1次, 每次100mg,两天后测得偏谷浓度为
4ug/ml, 试调试至合适剂量。 解:茶碱的T1/2为7.7小时,2天后达稳态。
例:给一病人iv某D试验剂量100mg,6小时采
血后,立即给与第二次剂量100mg,仍在6小时 后采 第二个血样。测得C1 与C2分别为1.65ug/ml和 2.5ug/ml,求算k 与 Vd。 解: C1 =1.65ug/ml,C2 =2.5ug/ml, τ=6h
k=ln〔C1/(C2-C1)〕÷τ =ln〔1.65/(2.5-1.65)〕÷6 =0.111/h Vd=D.e-k τ/C1=100.e-0.111×6 /1.65 =31.14L
(7)样品稳定性: (8)质控样品与质量控制
建立体内药物分析方法流程
准备
建立色谱条件
选择内标
应用
建立预处理方法
稳定性、专属性考察
灵敏度、线性考察
回收率,精密度考察
第三节 TDM实施与临床应用
一、TDM的临床指征 ※需监测药物特点:(药物表2-6)
(1)治疗指数低: (2)具有非线性PK特征D: (3)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 (4)特殊病理或生理条件下用药: (5)合并用药。如茶碱与两性霉素B 或
4、混合效应模型:

复习题
1、群体药代动力学? 2、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确证? 3、治疗药物监测及其意义?治疗药物监测
指征? 4、掌握几种给药方案设计方法。
(4)准确度(回收率) 低、中、高三个水平的浓度;每浓度重复 3-5次85%-115%;检测限附近 80%-120%
(5)精密度(日内RSD与日间RSD) 低、中、高三个水平浓度;每浓度重复 3-5
次;RSD ≤15%;检测限附近RSD ≤ 20%
(6) 检测限(灵敏度)
LLOD: 限度检验效能指标(方法灵敏度) 从背景中获得信号,样品中药物应具有的C最低 LLOQ: 定量分析效能指标,一般指标准曲线最低点, 在一定可靠性前提下,样品中药物应具有C最低
四、体内药物分析
(一)体内药物分析的目标物 1、原形药物浓度: 2、活性代谢物浓度:
(普鲁卡因胺、胺碘酮、霉酚酸酯、 奎尼丁、扑米酮、普萘洛尔)
3、药物对映体的监测:
(二)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发展
光谱法 色谱法
免疫法 微生物法
UV FLU
RIA EIA FPIA
HPLC HPCE GC TLC
(三)体内药物分析步骤:
(2)使用公式 :
K′=K〔( CLcr / CLc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Fu〕
CLcr=(140-年龄) ×体重/72 × CLs(男) CLcr=0.9 ×(140-年龄) × 体重/72 × CLs(女 )
3 、调整因数=1/(F(Kf-1)+1)
Kf=实测CLcr/正常值
剂量=成人剂量/调整因数
1、生物样品预处理:
去蛋白处理、结合物水解(尿液)、生物样品 萃取与浓集
※ 2、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确证
(1)专属性:
不受生物基质、代谢产物、合并用药的影响
(2)标准曲线: 线性程度: 相关关系≥0.99 线性范围:涵盖所有待测定样品6-8个浓度梯度
(3)萃取回收率 (≥70%) --- 确定合适的萃取条件和色谱条件 --- 考察被测组分自血浆的萃取回收率 --- 初步了解可测定的C最低
茶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7ug/ml,因 此,设 C’=8ug/ml,D=100×3mg, C=4ug/ml,则 D’=100×3×8/4=600mg
(2)重复一点法
①采血2次,求算两个重要参数: k与Vd ②方法:给予病人2次试验Dose,每次给药 后采血1次,采血T须在消除相同一T,准确 测定两次C,按下式计算: k=ln〔C1/(C2-C1)〕÷τ;Vd=D.e-k τ/C1 注意:※ ①只适于第1次和第2次所测 C,不能达稳态; ②血管外给药时,应在消除相采血; ③C值要务求准确,否则参数误差很大。
临床意义:如心脏移植
(1)个体化给药: (2)药物中毒诊断 (3)判断病人用药依从性
二、药物Dose、C血与E之间关系
(1)受体部位的C(难测)与E呈正相关; (2)多数D受体部位C与C血浆呈平行关系; (3)多数D的C与E之间有良好相关性。
例:环己巴比妥 保泰松
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苯妥英钠C(ug/ml)与E和毒性的关系
或(0.2-1.0ug/ml )
环孢素C有效浓度范围
0-1月: 250 - 450ng/ml 1-3月: 200 - 400ng/ml 3-6月: 180 - 350ng/ml 6-12月: 150 - 300ng/ml 1-2年: 100 - 250ng/ml 2年以上: 100 - 150ng/ml
环境污物、烟、酒、茶等因素影响下的参数
(2)掌握临床资料
分类 一般情况 诊断 并发症 肾功能 肝功能 蛋白结合 电解质 营养状况 合并用药 疗效情况
内容 年龄、性别、体重、身高 所患疾病及主要的临床症状 影响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疾病 血清肌酐、尿素氮 转氨酶、胆红素、血清蛋白等 血清蛋白浓度、白/球蛋白比值、脂肪酸等 血清Na+、K+、Ca++、Mg++等浓度,酸碱指标 特别的饮食、静脉营养 影响药动学参数、生化指标或测定准确度的药物 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
用药情况 采样情况
监测药物的给药方案 采样的准确时间、采样条件
(3)对血药浓度实测值与预期值进行比较
比较结果
可能的原因
实测值>预期值
是否按照医嘱用药
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偏高
K比预期的小 Vd比预期的小
实测值<预期值
是否按照医嘱用药 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偏低 K比预期的大 Vd比预期的大
※四、给药方案调整 (1)、稳态一点法(一级)
τ` = τ ×调整因数 例:庆大霉素, F=0.9, 男性病人CLcr为 60ml/min, 若肾功正常者按8小时给 80mg的剂量计算,如何调整给药剂量?
2、已知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1)中(t1/2 6-8h)、慢(t1/2 8-12h)速消除类
按t½给药,平均Css是C初的1.44倍。
注意:应考虑有效C范围:
10-20ug/ml 2 -20ug/ml
τ 《=T1/2 τ = 3T1/2
(2)超慢速消除类(t1/2>24h)
1次/天或1次/数天。定时、定量、安全。
(3)超快速消除类(t1/2<=1h) 快速消除类 (t1/2=1-4h)
多次给药,吸收快,消除快,不易蓄积。
(4) 非线性动力学类
①、T1/2随Dose变化而变化,长期应用,进行TDM。 ②、在接近治疗C时,最好小Dose服药,避免C突升
高而中毒。例:苯妥英钠
(5)灵活掌握 t1/2 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抗菌后效应(PAE,post antibiotic effect)
*抑菌性抗生素作用取决于MIC维持时间 *杀菌性抗生素作用取决于C峰而不依赖于MIC维持
时间。
第四节 群体药代动力学
一、※群体药代动学
(PopulationPharmacokinetics,PPK)
1、群体(Population): ※ 2、群体药代动学(ppk):
应用PK原理结合统计学方法,研究某一群体PK参 数的分布特征,即群体典型病人的PK参数和群体中存 在的变异性。
3、变异性:
强的松合用均引起茶碱血药浓度降低。
二、治疗药物监测实施流程
采样时间与方法:
①多次给药时,需4~5 个T1/2达稳态采样; ②按方法要求采血,怀疑中毒可任意T采血; ③单Dose给药、 T1/2短时,测C谷;
多剂量给药、 T1/2长时,测C谷。
三、注意问题
1、采样:
按时间服药采血; 采样后立即编号检测; 专用试管及抗凝处理等。
C有效 范围 C中毒范围
地高辛
0.8-2.0ng/ml
﹥2.6ng/ml
丙戊酸
50-100ug/ml
﹥100ug/ml
苯妥英
10-20ug/ml
﹥ 25ug/ml
茶碱
10-20ug/ml
﹥ 21ug/ml
甲氨蝶呤 24h:﹤5×10-6 mol/L
48h: ﹤5×10-7mol/L
72h: ﹤5×10-8mol/L 72h: ﹥ 5×10-8mol/L
2、结果分析: ※ TDM最后一环 !
(活性代谢物、 手性药物对映体、 靶器官对D反应 性、C与E无关或很少相关)
(1)掌握药动学资料
分类
健康时参数
病态时参数
生理变化时参 数 特殊环境下 参数
各项药动学参数
内容
各脏器疾患时、烧伤或休克时、肥胖或浮肿时、发热时、 血透时的参数
年龄、性别、遗传、妊娠、特殊饮食下的参数
血药浓度 10~20 20~30 30~40
>40
临床效应
有效
眼球震颤 运动失调 精神异常
阿司匹林C (ug/ml)与E和毒性的关系
血药浓度 临床效应
50~ 100
镇痛
>250
抗风湿
350~ 400
抗炎
550~850
轻度 中毒
800~ 1100
中度 中毒
1250~ 1500
重度 中毒
1600~ 1800
死亡
三、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治疗窗) :
C最小有效至C最小中毒之间C范围。是统 计学结论,即在临床上许多观测数据基 础上得到,并能证明大多数患者有效或 能耐受的C范围,可称为群体C或群体 目标C。
个体目标浓度或个体治疗浓度
血 药 浓 度
0 0
最小中毒浓度 最小有效浓度
时间

临床TDM药物C有效和C中毒浓度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