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哲学及当代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哲学及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的哲学

讲座不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因这个概念涵盖了马、恩、列等人有差别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创立并阐述的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现状、趋势,特别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即“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

1、价值观――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由解放为核心的价值观。

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充分展现人的“自由个性”。建立“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社会。资本主义虽然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法权平等),但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解放”。

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但现实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最主要实践活动——劳动仍然处于完全异化状态。

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都不是劳动者自己的,人在执行人的本质——劳动的时最不自由,觉得自己不是人,是工具、动物;而在执行动物的本能——吃饭、性生活时才有一点自由,觉得自己才是人。

劳动创造了财富,给劳动者带来贫困;劳动创造了文明,给劳动者带来愚昧;劳动者越是创造价值,劳动者自己就越没有价值。只要有可能,人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人的本质行为——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类的解放,就必须消除异化劳动和产生异化劳动的一切社会关系。▪随着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社会共有,人类从事的社会分工劳动时间的日益缩短,人愈来愈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自己喜爱的劳动,劳动逐步成为非异化的、自由的、愉快的(如作曲家作曲的劳动)活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本质就复归到人身上。

很可惜,不少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这一核心价值观既不理解,也不宣传。他们往往从现实需要出发,偏重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强调马克思某些方面。

2、历史方法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各种人的意志共同作用的“合力”的结果。不同群体、个体人类产生不同意志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所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多元因素中的主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种矛盾运动在一定历史阶段表现为阶级斗争。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历史的状况和发展往往是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博弈的结果。

▪生产力发展、阶级博弈的活动形式是社会实践。所以,人类社会发展依靠的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的社会生活本质。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检验社会认识真理的标准。

3、社会批判本质。

▪马克思的哲学不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一种“不崇拜任何东西”的“革命的和批判的”学说。

▪因此,对一切人的异化、人的奴役、不公正、不自由的社会现实必须

全面彻底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不属于马克思的内容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是苏联注释的斯大林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从来没有称自己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的发明权是狄慈根。

▪在俄国普列汉诺夫首先使用。列宁又作了充分强调。

▪斯大林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否定马克思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地位。

建国后我国的哲学教科书,基本沿用了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和苏联米丁、康斯坦丁诺夫哲学教科书的体系。都没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地位。

2、马克思哲学的起点是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并没有把与人类社会实践无关的客观世界或自然界作为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等世界本体论问题)。

▪马克思哲学中的客观世界绝不是旧唯物论或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的自然界,而是人的实践参与的“人化了的自然界”。

▪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也不是传统哲学抽象的存在与意识关系,而是人类实践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3、恩格斯在哲学上与马克思的差别:

▪恩格斯把自然辩证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范畴等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范畴引入自己的哲学;强调了一般认识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反杜林论》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虽然是被动的)。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一些观点当然知道,但是并不能得出结论,恩格斯的观点都是马克思哲学的一部分。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从历史唯物主义转移到“辩证唯物主义”,影响最大的是列宁。

▪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但列宁在世时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马克思的重要哲学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都未公开发表,列宁也没看到过。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是“辩证唯物主义”。此书为当时特定政治目服务,一些观点与马克思的哲学不同。书的序言中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几十次地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叫做辩证唯物主义。”说明他当时并没有认真研究过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也没有认真读过黑格尔著作。但该书的哲学价值被苏共和斯大林抬高。

▪列宁以后认真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纠正了不少《唯物主义和经验

批判主义》一书的不成熟观点。

5、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共产主义视为最终理想。

——最终理想目的的思维方法论,源于宗教目的论。

▪最终目的论是一切宗教哲学的方法论:完美的天国是最终的理想目的,为了达到最终目的,现世的无数苦难和考验就是实现理想的手段。

近代意义上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是这种理想目的论的产物。他们痛恨并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工人农民的残酷剥削,然后从头脑中构建完美的社会主义理想,却不顾现实的社会状况,按他们设定的最终理想模式营造现实。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不是从头脑中构建理想,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现实实践,他们完全从现实社会的实践中概括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策略。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马恩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体上是同等的概念)。

▪《法兰西内战》:“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的新社会因素。”

▪马克思《手稿》:共产主义对于历史发展只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恩格斯:“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

因此,马、恩的社会主义方法论不是理想目的论,而是注重经验分析的实践论。

当然、马恩也对社会主义的原则作过一些预见,但这些预见只是逻辑推导的假说,而不是实践验证的真理。

唯理论目的论的最大危害,在于执政党的领袖,把自己对理想社会的理解视为绝对真理和必须达到的高尚目的。因而就觉得自己有权利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