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放弃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放弃个别化教育 没有校本课程就没有真正的培智教育
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内涵
■ 校本课程是培智学校教学实施的重要手段 1.课程类型是不同课程组织形式的外在表现,类型不同意味着组织形式不同 2.课程组织是指课程要素的序列和结构,包括纵向组织(如知识的顺序性)和横向 组织(学科知识、学生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三者的关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严格地讲,校本课程不属于课程组织的范畴,而强调的是“尊重学生学习需要和 教师专业自主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是学校整体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实施的需 要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二元对立,(有课时比例要求) 国家课程看作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将教科书看作“圣经” 普通学校借校本课程装扮门面、哗众取宠,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教 学质量的意义 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要步普通中小学之后尘吗?
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内涵
■ 4.校本课程不只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两者统一于教学实施过程 古德莱德(J.I.Goodlad)认为存在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领悟的课程 (perceived curriculum)、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和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这一观点肯定了教师在课程再开发中的作用,也表明正式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是 统一于教学实施过程的 施瓦布(J.J.Schwab)的观点,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由校长、教师、学生、教材专家、 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课程集体”(curriculum group)进行“课程审议” (curriculum deliberation)的结果。 施瓦布所讲的校本课程并不是和国家课程并列的,而是学校课程的整体特征。 培智学校课程的根本特征就是“校本”,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家庭社区 国家 世界
校本课程不应局限于生活技能训练,着眼于学生能参与和体验广泛的社会生活
三、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
■ 校长担负起课程领导的职责 校长是人事领导、财务领导等,更应当是“课程领导” 领导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走在最前面 课程开发的动员者、引领者和条件创设者
■ 许多新建的培智学校还没有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对此并不积极;另有一些 培智学校或是盲目跟风,或是为了所谓的课题研究,编写几本“校本教材”草草了事, 真正基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多见。
一、培智学校校本课程:
“可有可无”还是“必不可少”
■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从何而来 美国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 “学科结构运动”的“失败”; 对泰勒原理(科学主义课程开发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思想的提出 中国 1986年,决定改革统一的教材体制,在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实行教材的多样化;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还是“以学生需要为本”? 将学生的生活需要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否则校本课程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内涵
■ 问题2:如何理解“学生的生活”? 培智学校的课程应走向“完整生活”(邓猛,2014) 19世纪,著名的“乡土教育论”就认为人所处的局部环境(如家庭、社区)与整 个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所倡导的“世界科”课程主张学生从周围生活这一中 心点寻求知识点,逐渐扩大范围最终获得关于整个世界的、整体的知识。
关于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思考
2019、7
引言
■ 2007年教育部颁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后,各地培智学校加大 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其中一些培智学校开发和出版的校本教材,被广泛采用并得 到充分肯定。
■ 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实施个别化教育的重 要性,要求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内涵
■ 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的内在特质 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其目标来源于学生生活的需要 培智学校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流程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程的逻辑
问题1:如何理解学生的生活需要? 对学生欲求的无条件迎合和满足? 还是借助专业能力发现和引导学生的需要?
一、培智学校校本课程: “可有可无”还是“必不可少”
■ 思考
1.不同的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分权与中央wenku.baidu.com权; 2.是学校课程的特点还是一种课程类型? 3.我们需要借鉴什么?“形”还是“魂”?
一、培智学校校本课程:
“可有可无”还是“必不可少”
■ 校本课程开发是个别化教育的内在要求 1.个别化教育是世界特殊教育发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 有关个别化教育的批判和反思:为了发展和改进还是排斥? 仅仅是西方强调个人权利至高无上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吗? 2.我国培智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化,个别化教育理念不断得到强化 从1994年教育部印发《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纲要》(试行) 到2007年颁布《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再到2016年底颁布《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一、培智学校校本课程: “可有可无”还是“必不可少”
■ 制定、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与课程开发是什么关系?
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
确定目标
评价
选择内容
组织内容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课程开发过程
一、培智学校校本课程: “可有可无”还是“必不可少”
■ 我国培智学校发展的经验 凡是校本课程开发较有成效的培智学校,都是较早推进个别化教育、切实制订和实施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学校;有些培智学校没有像样的校本课程,与他们不愿意制订和实 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有直接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