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我们生活的城市、街区、村庄是我们的家园、故乡

,是心灵中最温暖的所在。就拿我们生活的城市来说,我们对它的记忆、对它的感情与那些最平凡最熟悉的城市风景纠葛在一起:穿过城区的河流、狭长的街巷、老房子、城门楼、寺庙、名人故居、石板路、小餐馆、庭院里的海棠、小贩的叫卖声、屋檐上的瓦当、街坊邻居们的闲聊、孩童的游戏……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而言,城市是有生命的存在,如同一条从历史深处蜿蜒流淌至今的河流,叙述着往昔的岁月,延续着祖辈的记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承载着无数居民的欢乐和苦痛。

如今,全球化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城市。拔地而起的楼群、笔直宽阔的马路、拥塞的车流、人工修剪的树木、巨大的灯箱广告、星巴克、麦当劳、24小时连锁店、闪烁的霓虹——当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这些物质文明的时候,我们的城市却因传统与独特人文气息的消退而变得千篇一律。我们时常会问自己:这个光鲜亮丽的城市难道还是我们记忆中的家园吗?

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如何使之既保持历史所赋予的厚重又散发出时代的气息,既让老年人能缅怀、触摸到过去,又能让年轻人在时尚的空间释放激情与浪漫?这看似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的《再造魅力故乡》一书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他在书中介绍了日本17个城镇社区改造及历史保护的事例。这些城镇有北海道的小樽和函馆、新潟县的村上市和津川市、岐阜县的古川町、岛根县的大田市、佐贺县的有田町等。我因为留学和工作关系,曾经去过书中重点介绍的小樽、古川町以及书中简单提到的京都、奈良以及琦玉县的川越市、长野县的妻笼宿、岐阜县的高山市、三重县的伊势市。当年,我穿行在这些古老城镇的街巷上,既感受到它悠远绵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又感受到它散发出的时尚气息,内心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新鲜和感动。读了《再造魅力故乡》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散发魅力的城镇并非只是简单的历史遗产,而是当地居民呕心沥血营造出来的结果。

《再造魅力故乡》的中心词汇是“社区营造”,社区营造英文是community planning,日文是“街づくり”。社区营造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产物。战后日本走的是一条重视经济的路线,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已排到了第二位。然而,伴随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大量地方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出现了地方人口稀少、中小城镇和农村日渐衰退的局面。同时,在大拆大建的现代化开发过程中,城市不仅出现了严重的公害问题,那些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筑物、历史街区也濒临被拆毁的危机。因此,上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关心的不再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名义的“开发”,而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市民团体应运而生,这些市民团体基本上由当地有责任心的居民组成,他们针对市政规划,积极提出建议,亲自参与到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中来,掀起了保存历史文化街巷的运动。

城市的改造和建设理应体现居民对家园的集体记忆以及对故乡的美好想象,社区营造就是朝此方向努力的结果。它使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风貌得以保存和开发,让传统街区重新焕发魅力,也使日本从片面追求经济、追求高效的时代过渡到重视历史传统和人文景观的时代,特别是以小樽、近江八幡、伊势河崎等地为代表的社区营造开展得非常成功。社区营造的方式多种多样,涵盖面广,除了保护传统街区的社区营造以外,还有整治堤防道路,在堤防建绿化带;振兴日渐凋敝的商业街;为解决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困难而设立托老所;将空置的店铺、房屋用作儿童游戏场所;设立居民交流场所;与当地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居民和学生们共同参与的活动等等。这些“营造”更为具体、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新中产阶级为了保护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而进行的运动。

这本书告诉我们:社区营造是居民们落实在行动上的对家园的记忆和憧憬,故乡重新焕发魅力靠的是那些以自己所居住地为荣、对居住地有深厚感情的居民们的努力。当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不再仅仅以抱怨来面对故乡的不尽如人意,而是投身于对故乡的勾勒、描画和营造。他们认识到要想让故乡变得充满魅力,就需要重新赋予当地历史文化以新的生命力,需要城市或社区的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和奉献。

我曾经去过北海道的小樽,那里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街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樽也是日本社区营造的一个成功案例。作为日本历史上煤炭输出港、商业都市的这个城市,早在1880年(明治13年)就开通了日本第三大铁路。伴随着北海道大开发,作为物资集散地的小樽一跃而成为商业都市。20世纪一二十年代,小樽开始挖掘运河,铁路运输和航运给这里带来了勃勃生机。战后,随着小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陆路逐渐取代了航路,曾经繁忙的运河两端堵塞、河道淤积、河水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运河边的西洋式建筑物、大石头建造的仓库、传统的日式住宅也被杂乱无章的建筑物所遮盖。

20世纪70年代,在小樽城市改造过程中,市政府计划填埋运河、铺建公路。当拆除了运河边那些杂乱无章的建筑物时,高大的石造仓库、洋房、日式房屋显露出来,令运河景观为之一变。小樽市民重新发现了运河以及这些老房子的魅力,他们认识到如果没有运河,这些老房子就失去历史的依托,没有了灵气。于是,这些热爱故乡的市民们为了保护运河、再现运河景观,成立了“小樽运河保存协会”等市民团体,发起了保护运河的市民运动。在市民运动的推动下,政府修改了原有城市改造计划,进行重新规划。不但运河被保留了下来,其历史文化资源也被陆续开发出来并赋予新意。石头仓库、西洋建筑物被辟为博物馆、八音盒店、玻璃作坊、餐馆、酒吧、工艺品小店,运河边建起了一条全长1120米的散步道,道上立有煤油灯灯柱。夜幕降临,灯光摇曳,老房子倒映在河水中,成为小樽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由此,具有历史风貌又散发着时尚气息的小樽成为了颇具人气的观光地。大量游客的到来极大刺激了小樽经济的发展。70年代小樽每年仅有170万的观光客,而2006年小樽的游客人数达到近700万。

在日本,未在战争中受到空袭破坏,又未被现代化进程所改变面貌的城镇非常珍贵。像长野全长500米的“妻笼宿”是江户时期中山道上过往商旅的中途驿站,以旅馆聚集而闻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