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遥感基础与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遥感信息技术复习思考题

1.遥感的概念

遥感RS(remote sensing)就是遥远的感知,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

遥感信息源

遥感平台

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

遥感信息处理

遥感信息应用

3.简述遥感过程?

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全过程

4.遥感技术的特点?

⏹宏观性和综合性强

⏹综合效益高

⏹信息量大、技术先进、准确性高

⏹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动态信息丰富

⏹应用领域广泛

⏹多波段性

5.遥感分类?

●按遥感工作平台:近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传播信息载体或媒介来划分:电磁波遥感(光、热、无线电)、力场

遥感(重力、磁力)、声波遥感、地震波遥感;

●按遥感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

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

●按目标与观测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划分:空对地遥感、地对空遥感、空

对空遥感;

●按遥感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按遥感应用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海

洋遥感、土壤遥感、其他遥感。

6.举例遥感技术的应用有那些?

(一)在资源调查及监测中的应用

A、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牧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作物估产

⏹精确农业

B、遥感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质现象,形象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地质找矿工程

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和灾害地质

C、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水资源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海洋调查等。

(二)在环境监测及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A、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进行监测。

B、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为国家重大自然灾害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评估数据及图件

(三)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

(四)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

⏹主要是宏观地、整体性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研究,以此

带动区域性研究的深化,促进全球环境的改善。

(五)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摄影测量)

⏹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

⏹在军事上的应用

7.遥感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遥感技术是建立在物体电磁波辐射理论基础上的。不同物体表现各自不同的电磁波辐射特性,利用传感器接收不同物体所发射的电磁波会形成不同的影像特征,可以对物体进行判别。

8.遥感常用电磁谱段及主要特征?

常用的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 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 3 ~0. 38 μm 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 2000 m 以下,对高空遥感不宜采用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 μ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 μm,不仅白天可以进行,夜间也可以进行,能进行全天时遥感。但它受大气衰减的影响很大

(近红外:0.76~3.0 µm,与可见光相似;绿色植物

中红外:3.0~6.0 µ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地球表面温度

远红外;6.0~15.0 µ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地球表面温度

超远红外:15.0~1000 µm,多被大气吸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微波:微波实际上也是一种无线电波,波长范围为1 mm~1 m。微波穿透性好,不仅可进行被动遥感,也可用于主动遥感,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遥感波段。(1、能穿透云雾、雨雪,不受云雾的影响,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遥感探测能力。

2、微波对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能直接透过植被覆盖,对于冰、雪和土壤等表层覆盖物也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对干沙可穿透几十米,对冰层能穿透100m左右。可适用于地质勘探和军事目标探测。

3、微波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具有测量距离的能力。)

9.地物的反射光谱和发射光谱?

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电磁波波长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

⏹反射率与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度有关

⏹镜面反射:发生在光滑物体表面的一种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有

在反射波射出的方向才能探测到电磁波。

应避免中午成像,防止形成镜面反射。否则水体会形成非常亮的耀斑,

对周围地物的反射信息也会造成干扰和削弱。

⏹漫反射:发生在非常粗糙的表面上的一种反射现象。不论入射方向如何,

其反射出来的能量在各个方向是一致的。

⏹实际物体反射:介于镜面和漫反射之间的一种反射。自然界中绝大多数

地物的反射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反射。

发射光谱:地物的发射率随电磁波波长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任何地物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0K时,都有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和微波

的能力。

⏹地物的发射率与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如粗糙度、颜色等)有关,且是

温度和波长的函数,可利用红外辐射计来探测地物的表面真实温度。

⏹同一地物,其表面粗糙或颜色较深的,发射率往往较高,反之,发射率

则较小。

⏹比热大,热惯量大,以及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一般发射率大,反之发

射率就小。

10.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大气运动的能源,也是被动式遥感系统中重要的自然辐射源。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0.3-3µm段,大部分能量集中在0.4-0.76µm 的可见光波段。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3.0 µ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