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教 学 与 美 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与美育
提纲:
一、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二、发掘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
1、发掘语文教材的美育资源。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
)
2、发掘教师教学语言的美育资源。
(语言与语态美。
)
3、发掘教学板书设计的美育资源。
三、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3、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包涵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内容。
“美”就是审美教育,简称美育。
美育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等审美能力。
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他们智育、体育和技能的发展,而且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因此,美育是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大事,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很多,语文教学是主要渠道之一。
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知识,高尚的审美情操,高超的审美创造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是长期以来,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使用识字、解词、分段、归纳中心等肢解术来分析课文,只注重知识、技能和品德的教育,常常忽视了美育。
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和强化语文的美育功能尤为重要。
鉴于以上原因,根据几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在这里粗浅的谈谈关于语文美育方面的尝试。
主要谈两点:一是发掘和利用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二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发掘和利用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的。
(一)、发掘和利用语文教材的美育资源。
作为审美对象,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集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人物美等于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
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
1、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绘画美资源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东西,而这种自然美在教材中又总是通过绘画美来体现。
课文中的自然美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敕勒歌》写平川大山,写苍穹四野,写风,写草,写牛羊,令人感受到草原苍茫富饶的自然美;《沁园春·雪》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图,令人领略到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的壮美;《春》之作者把美的情致注入了自然景物中,给我们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令人领会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绘画美。
2、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美资源。
初中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资源:《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白杨礼赞》描写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长短句兼用,错落有致,活泼多姿;《回延安》运用了大量的口语词和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方言入诗,如:“登时”“几回回”“白生生”“莫要”“紧紧儿”等体现了一种淳朴自然之美;又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两句一节,两节押一韵,朗朗上口,语言也富于音乐的节奏美。
课文中的语言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咀嚼妙语,摘抄名言佳句,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理解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美的能力。
3、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美资源。
初中课文中有许多催人向上的人物形象美:《木兰诗》中的深明大义、勇敢、刚毅、勤劳、胸怀柔情的木兰;《我的老师》中的热爱学生、温柔、热情、公正的蔡芸芝;《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品质纯洁高尚、意志坚韧刚强、气质淳朴谦逊、胸怀美丽宽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驿路梨花》中的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的梨花姑娘。
这些闪光的人物,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或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分析正面、侧面描写等,引发学生对课文美的人物产生敬慕之情,让闪光的人物形象占领学生心灵,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
当然,值得发掘和利用的课文中的美育资源还有音乐美、生活美、情感美,这里不再赘述。
(二)、发掘和利用教师教学语言的美育资源。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压力,审美情趣成为求知的动力。
教学《七根火柴》时,我这样设计导语:七根火柴,在现实生活中,太微不足道了,但在特殊的年代里,它的价值是无法计算的!为这七根火柴,一个红军战士牺牲了生命。
这七根火柴是红军队伍走出草地的保证;这七根火柴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保证;这七根火柴是人民军队英勇无私,不怕牺牲精神的象征。
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人民革命就无往而不胜。
现在请大家听读这一课。
语言文字是作品、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
语文教师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范读、朗诵,可以诱发作品中的美感。
课文中的富有文彩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异彩纷呈的结构美、韵律诱人的节奏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语文教师都能以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悦耳、优雅的语言把它们传达出来,这样,教师美的语言就似涓涓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如和煦的春风吹开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在不自觉之中进入美的境界。
(三)、发掘和利用教学板书设计的美育资源。
教学是一种艺术。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语言和板书两种素质。
板书提供给学生最直观的形象,通过这一直观形象,使教学思路、篇章结构、课文重难点等,一一得到体现与强化。
因此,语文教师的板书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师,对板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教材特点因文制宜,注意板书的艺术美,以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板书的基本构件(文字、符号、线条、图表等)中,文字是主体,是最重要的构件,因而板书的艺术美,就是文字书写美与文字组合美。
文字书写美: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的,文字要平整安稳而又活泼生动;比例合理而又可适当夸张。
文字组合美:指板书的结构美。
由于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文字组合要因文而宜,板书的组合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异彩纷呈。
如参差美,建筑美,色彩美。
二、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以上说明美育资源是丰富的,为完成美育任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注意指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
法也是很多的,这里仅谈如下三个方面。
(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审美能力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
语文教材是经过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精心选订的,积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于一炉,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艺术精品,蕴藏着无穷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仔细咀嚼和品味。
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的过程。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发现美、创造美的目的。
学生感受敏锐,想象力丰富,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把文章的描绘的声、光、色、态等在头脑中呈现出来,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变为立体可感的美的形象,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美的鉴赏力得以提高。
如学习《春》,让学生听配乐朗诵,通过描写的语句,调动想象力,感受作者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白杨礼赞》,我们欣赏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景美,白杨树自身的形美,进而欣赏白杨树的神美。
教学中,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那些准确状物抒情,写景造意的词句进行分析揣摩,体会这些语言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意境美,以便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我们体会本文用词朴实无华,比喻、拟人如繁花,俯拾即是。
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形、态、光、色的描摹的语句,想象到那生机勃勃,色彩斑澜的紫藤萝瀑布就在眼前,使学生领悟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这就是语言美及其所产生的意境美,情感美。
诗歌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的好素材。
无论是“万口相传”的李杜诗,还是脍炙人口的陶潜诗,只要是选入课本的诗,无疑都是上乘佳品,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当引导学生欣赏其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等,而且更要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去深入鉴赏其深邃的意境和主旨,分析其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
如学习《陌上桑》可带领学生从分析语句、写法入手,理解其主旨,分析其艺术形象。
“好”是这首诗的诗眼,既概括了人物形象,也概括了人物的品质。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才使罗敷的美丽形象得以充分地表现,所以重点分析侧面描写。
诗歌先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美好、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服的艳丽,衬托出她容貌的美丽;再写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看到罗敷都忘却了正做的事,以致“来归相怨怒”,进一步从侧面烘托出了她容貌的美丽。
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青年劳动女性的形象,鲜明地树立在学生眼前了。
接着,再分析她的致词和夸夫的情节。
这些表现了罗敷不慕权贵、不畏威逼的勇敢性格、高尚品质,善于斗争的精神。
罗敷外貌与内心兼美,勇敢与智慧并具的性格特点,活生生的表现了出来。
我们在教学中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这种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美。
诗歌教学正是在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过程中来逐步完成审美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能力。
组织朗诵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欣赏力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朗读是一种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如学习《黎明的通知》,让学生听用配乐朗诵,或让学生跟着配乐朗诵,学生通过听觉,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塑造出黎明这一光明、胜利使者的形象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从而受到感染和鼓舞,去迎接光明和胜利的到来。
另外,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录相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视觉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欣赏力的重要手段。
如《白毛女》、《一个都不能少》等课文,可运用各种电化媒介,其中的图像、声音、色彩、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欣赏美的能力,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外阅读这一领域。
假如局限于课本这块小天地,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很难完成审美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所以,老师应把学生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向他们介绍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让他们认识哈姆莱特、唐·吉诃德等;让他们欣赏美猴王,赞赏鲁智深;让他们阅读报刊、杂志,并适当引导,使审美欣赏能力在自由阅读中得以提高。
(二)、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很多,除阅读教学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课外、校外语文活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得到审美教育,作为语文老师,除了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去发现美、感受美,还应该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去,让他们认识和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支动人的乐曲。
那青的山、绿的水、五彩的云霞、七色的花草、鸣啭的百鸟、如箫如笛的山泉流瀑及乡村风情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
组织学生郊游或社会实践活动,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或看电影等。
这些活动中同样充满“真、善、美”,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美,甚至要学生拿起笔来表达、歌赞自己感受到的美。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创造力。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创造美。
如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文学社、办手抄报、办墙报、排演文艺节目及课本剧、搞征文比赛等各种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去表达美、创造美,并使这种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在中、高考竞争中也占“半壁江山”,因而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一块沃土。
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有美的存在:春花秋月、绿柳红杏、云雾星河等是自然美;那蒙蒙的细雨中,广阔的田野上,那披蓑戴笠的农民扶犁驾牛,正是一幅美丽无比的春耕图,是农民用劳动创造的美;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照应,这是人情美;东邻大姐出嫁的场面,西邻大哥结婚的情景,这是社会风俗美;居家生活其乐融融,和谐美满,这是生活的美;夏夜,桥头树下乘凉嬉戏的大人小孩,也是一幅幅美的图画,是作文的好材料。
让学生把它们写下来,就是创造美。
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长期坚持,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提高他们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培养和提高的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等审美能力。
美育是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的大事。
所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和强化语文的美育功能有战略意义。
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是美育的主要阵地,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加强美育的探讨,不断发掘语文教学的美育资源,不断开拓语文教学的美育途径,创新语文美育的方法,通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等,指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杨德如沈长春----《实用语文教育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吴泉之-----《语文美育的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43~44页
周恩道-----《努力开发课文中的美育资源》---《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5期/---44页
曾晓峰-----《语文教育与审美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50页
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六十铺中学
王志
2004年4月19日
对于这一点,《美育丛书》的主编陆一帆在序言中指出:“美不仅令人怡情悦目,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全面发展,开拓人的思维;美还能美化人的仪表,净化人的心灵。
在文明社会里,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美。
没有美,就会愚昧无知,冥顽不灵。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是一刻不能离开美。
没有美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没有美的社会是野蛮的社会。
”可见,国家重视美育,实行美育,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要培养和提高审美感受力就要结合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实践的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要而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增加知识积累,扩大接触事物,体验生活的真谛,从而激起对美的爱好和探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
”因此,在课堂传授知识中进行美的熏陶,在课外广泛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是培养并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的有效途径。
诸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组织郊游和影视座谈会,举行故事会、演讲会、专题报告会、歌咏会或舞会……。
能这样广积并渐进,审美感受力自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二)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
可以这么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的创造。
看了一场电影,回味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登山归来,不忘奇峰异石和险崖,这种想象是再现性想象。
看到古松想到健旺的矍铄老人,望着月亮想到含羞的明丽少女,这种想象是创造性想象。
再现性想象是审美欣赏的基础,而创造性想象则是美和艺术创造的基础。
再现性想象凭借经验和记忆,创造性想象凭借知识和灵感。
在审美领域,这两种想象总是互为作用,互为补充的。
因为人们欣赏美和艺术,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要积极地再创造。
反之,创造美和艺术,总离不开经验和记忆。
比如,《西游记》中出生于顽石的孙悟空有喜怒哀乐;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经冥河洗礼的英雄阿喀琉斯免不了好色和暴戾;可见吴承恩和荷马都是以人世的经验和记忆来创造这些神话形象的。
夏天不妨让学生写写《冬的回忆》,秋天不妨让学生写写《春的期待》。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
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风景谈》的风景与江南水乡草原牧场自是不同,但却别有一番神韵,而黄土高原的风景又哪里比得上人类伟大的创造力的卓尔不群的风景呢?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总是朦胧迷离,原来是现实造成他“心里颇不宁静”,难怪有“淡淡的哀愁”;《饮酒》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何等惬意洒脱,可“东篱下”与“南山”何其遥远?为何过着悠哉游哉的生活还去遥望远处的“南山”?这些自然景物和作者希望心远尘俗、皈依自然、安贫乐道的精神本质联系在一起了。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支离破碎的灌输,单纯地咬文嚼字,不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美感动力,那是多么的可惜啊!
《苏州园林》介绍了“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苏州园林,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课文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具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启示哲理、奋发精神等审美教育意义。
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