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一)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 铁路运输B. 航运C. 航空D. 电报通讯【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鱼雁”即是古代的书信,所以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即是电报通讯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通讯。

故D正确。

ABC均是交通工具,与“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体现的信息不符,故排除ABC。

2.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国家战略进行了相应调整。

在体制机制上,逐步强化首相官邸的决策权,制定与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国家战略转型做铺垫;在行动层面上,日本的防务空间逐步显现“本土区域—周边有事—俯瞰全球”的自本土向全球辐射的态势。

这说明日本()A. 摆脱了雅尔塔体制的束缚B. 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C. 已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D. 力图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答案】B【解析】A.日本仍然是战败国,没有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B.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想增加首相的权力,而且想干涉更多的全球事务,应该是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在90年代以后想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日本没有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D.日本不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是要享受更高的国际地位。

故选B。

3.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

这一变化()A. 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B. 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C.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D.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答案】D【解析】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

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电影的幽默化表达方式-7页文档资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电影的幽默化表达方式-7页文档资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电影的幽默化表达方式电影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的艺术体现。

不同风格的电影、不同流派的电影的产生绝不单单取决于电影本身,它都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因素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都市电影也不例外。

都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现代人生活的空间载体和情感载体。

在都市中,为了梦想为了希望我们欢笑着也哭泣着,我们成了都市这个创造者流水线上的物品,只不过这个创造者似乎是善变的,它让我们各不相同,也赋予我们不同的人生轨迹。

不同的人生轨迹在都市里相互融合也相互冲突。

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电影的人物塑造、故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展现出中国20世纪90年代都市电影在表现城市生活中融合和冲突的幽默的表现方式。

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进步明显加快,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外来文化也越来越多,社会各阶层出现了重新排序的现象。

社会越来越趋向于矛盾对立,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和谐被渐渐打破,生活中的矛盾,追逐利益中的矛盾都日益显露。

正如王群在《电影叙事范式与文化语境》一书中说道:“我们生活的城市是‘纷杂与躁动、充满着现代人的追求与困惑、充满着无数新鲜而又陌生的面孔’的。

”[1]而作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细心地观察到了这样的社会变化,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中的文化发展,使得中国20世纪90年代都市电影快速发展。

二、20世纪90年代都市电影幽默的表现方式(一)幽默的人物塑造。

20世纪90年代都市电影把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普通人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在人物塑造上一反“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表现他们朴实、智慧的同时也突出了他们身上的缺点。

这些平凡甚至有些庸俗的形象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往往展现出幽默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成为电影表现的重点。

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一)

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一)

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一)【内容提要】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分析了“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的特性。

这里的身份叙事特指“新生代”导演在“代”际影响下所具有的边缘文化身份和焦虑心态在其电影中的表述,包括叙事对象和叙事主体的边缘身份的相互指认。

处于电影创作边缘地带的“新生代”导演在书写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身份意识输入其创作过程。

【关键词】身份叙事/作者表述/90年代中国电影身份(identity)是后殖民批评家用来描述自我和“他者”属性的术语。

赛义德认为,“人类身份不是自然形成的,稳定不变的,而是人为建构的,有时甚至是凭空生造的”。

斯图亚特·霍尔则认为,“文化身份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它总是由记忆、幻想、叙事和神话建构的。

文化身份就是认同的时刻,是认同或缝合的不稳定点,而这种认同或缝合是在历史和文化的话语之内进行的”①。

可见,被建构的身份是用以描述历史和文化领域中的差异和误读、确认各种文化符码归属的概念。

这里的身份叙事指中国的“新生代”电影导演确立被社会认可的“真正的自我”或“真正的我们”的过程的叙事。

20世纪90年代处于创作初期的“新生代”导演,在资金、创作、被认可度等方面均处于边缘地位,他们笼罩在传统电影特别是“第五代”导演“影响的焦虑”之中,导致大多数处于“地下”状态的“新生代”导演对传统电影持批判态度。

“新生代”导演对传统电影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误读”,他们的书写是彰显其“身份”的叙事,其作品也可视为作者隐秘的精神自传。

鉴于独特的文化身份,“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具有双重内涵:第一重是叙事的对象。

“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的对象大多是游离于社会边缘的或社会底层、缺少职业或文化归属感的人群,换言之是缺少身份认同的“游荡者”。

正是由于缺少“身份”,他们才需要不断地寻求某种身份认同,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社会拒绝他们所认同的身份、而他们又拒绝社会赋予他们的身份的一个互逆过程。

影视鉴赏答案整理

影视鉴赏答案整理

影视概说1【单选题】电影具有“窗户”功能,尤其是()类电影。

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2【单选题】以下哪一部电影属于纪实感很强的电影?()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3【判断题】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某种角度上,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活化石的作用。

()我的答案:√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1【单选题】下列关于电影《摇尾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D、我的答案:B得分:?分2【单选题】下列关于电影与现实关系的说法中,不属于理论家波德里亚观点的是()。

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3【判断题】电影像镜子,是因为我们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电影《西蒙妮》讲述了一个导演通过电脑技术虚拟出了一位完美男主角的故事。

()我的答案:×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根据麦克卢汉“一切媒介都是人体延伸”说,电影是人类()的延伸。

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2【判断题】电影具有艺术的特质,但不完全是艺术的产物,它还受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

()我的答案:√得分:?分3【判断题】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奇观化”法则指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当中难得一见的东西。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电影所代表的形象思维,它与逻辑思维相互对立和互补,因此一般形象思维好的人逻辑思维则比较差。

()我的答案:×影视文化的负面价值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当电影()的时候,电影才开始看成是艺术的。

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2【单选题】面对如今的电影,我们要反思、批判()。

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3【单选题】电影中不属于文学性的是()。

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4【单选题】库勒的“游戏冲动说”中,能够缓和感性、理性冲动间矛盾的“游戏”是指()。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一、“作者论”的发展演变1948年3月30日,法国电影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第144期发表了题为《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的论文,为“作者论”开辟了道路。

该文提出:“剧作家不复存在,因为在这种电影中,剧本作者和导演的区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电影作者用他的摄影机写作,犹如文学家用他的笔写作。

”换言之,摄影机笔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书写,可以表现人的思想、心理情绪等等,电影导演不再是仅仅机械模仿和搬演小说或电影剧本情节的摄影者,而是具有自身独特创造性的艺术家,他可以自己写剧本,全面控制电影拍摄的一切情况。

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上,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在公开抨击法国20世纪50年代华丽虚假、千篇一律的文学改编和历史古装剧,主张重新审视电影评价问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作者政策”。

特吕弗批评法国著名编剧让·奥朗什和皮埃尔·博斯特在编写电影剧本时,“轻视和低估电影的作用”,用“文学的行话”去处理剧本。

“按照他们的想法,任何故事都要包括甲乙丙丁各色人物。

在这种程式内部,一切都是按照仅仅涉及已知人物的已知标准编排就绪的”,“这种追求真实性的学派就在企图把握真实性的同时破坏了真实性,这种学派更关注把人们关入一个受成规、文字游戏和定理制约的封闭世界中,而不是让人物如实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以至于“法国每年摄制一百多部影片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故事里总有一个受害者,一般就是妻子有外遇的丈夫”,故事情节雷同、对白相似。

为此,特吕弗提出“作者政策”,即用原创性导演来替代传统剧作家支配电影的状态。

他认为,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

一个导演如果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坚持表现某种一贯的题材和风格特征,就可以被称为是自己影片的“作者”,这些影片则可称为“作者电影”。

在特吕弗的影响下,《电影手册》展开了关于在好莱坞片厂制度夹缝中生存的美国电影导演可否称为“作者”的争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左翼电影的黄金时期,许多电影制作人将目光投向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这些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闻名,成为左翼电影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这些电影中,底层叙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以真实、深刻的方式展现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底层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了他们的苦难、斗争和希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中底层叙事的特点和意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中的底层叙事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这些电影往往以揭露社会不公和剥削为主题,通过展现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的摆脱》(1932)讲述了一群工人为了自己的权益而进行斗争的故事,《大地》(1930)则描绘了中国农民对封建制度的反抗。

这些电影通过底层叙事向观众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唤起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关注,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斗争精神。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中的底层叙事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

这些电影往往选择普通人的生活为题材,通过展现他们的生活和斗争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电影中所呈现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

《失业大道》(1933)展现了大萧条时期失业工人的生活困境,《乡村地主》(1937)则揭露了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的苦难。

这些电影通过底层叙事将社会问题具体化,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问题对普通人的影响,从而激发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中的底层叙事是左翼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种叙事方式通过展现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来实现社会批判、现实关怀和理想追求,为左翼电影注入了批判性、真实性和鼓舞性,成为左翼电影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变迁,但底层叙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仍然能够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斗争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

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

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本论文从“作者论”的视角对90年代的中国电影进行了文本解读,以探寻当代中国电影导演的“作者表述”及其价值所在。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历史叙事”、“心理叙事”、“性别叙事”、“身份叙事”和“结语”,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从“作者论”与英国浪漫主义批评的深刻渊源入手,辨析出“作者论”中蕴涵了浪漫主义批评秉持的审美现代性,并得出结论:作者电影中体现的审美现代性与工业电影秉持的世俗现代性是这两类电影相互冲突的主要原因,这是本论文论述的理论基点。

尽管“作者论”是一个重要的电影理论资源,但是为了避免直接使用来自西方的“作者论”阐释中国电影可能产生的误解和偏差,本论文将使用更具普遍性的概念——“作者表述”来分析中国电影。

本文提出,所谓“作者表述”,就是电影导演在其作品中努力发现自我、确认自我、彰显自我,对其表现的世界赋予独特意义的言说,这既是一个“作者”将自己从各种“成规”中剥离出来的过程,也是“作者”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表述,建构和表述自己的“世界观”的过程。

以“作者表述”来观照。

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其中90年代的中国电影“作者表述”较为丰富。

基于此,本论文从“作者表述”的角度考察了90年代出品的中国电影,以为其“作者表述”主要体现在“历史叙事”、“心理叙事”、“性别叙事”和“身份叙事”四个方面。

第一章“历史叙事”,分析电影作者如何通过描述历史境遇中个人的种种命运来言说其历史观,即批判历史的束缚力颂扬人的生命力。

这一“作者表述”形态的特点是用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密切关联来解说历史,其作品风格因注重电影的叙事性而使电影风格从80年代的抽象化变得较为平实,不用空洞、抽象的文化符号而是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图说历史。

90年代的历史叙事大致可分为禁锢人的历史、遮蔽人的历史以及捉弄人的历史三种类型,分三节进行分析。

第一节分析的是禁锢人的历史,以田壮壮和张艺谋的电影为例,描述作者如何用种种暴力将影片中的人物禁锢在历史中,使人物无法听从自身的驱使,人物命运的结局是死亡或疯狂。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完整答案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完整答案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新1)班级:默认班级成绩: 96.0 分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他们都有病》的导演是()。

1.0分AF列关于视觉文化和印刷文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印刷文化是理性文化。

如今,视觉文化已重新崛起。

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是视觉文化,印刷文化很快就会消失。

《思念是什么颜色》的作者是()。

1.0分4所谓“戏剧的戏核”是指()。

0.0分A演员精彩的表演设置矛盾与冲突的技巧C戏剧的独特性在于下面哪一项:()1.0分6在电影《有话好好说》,()扮演的角色是典型的精英意识形态。

1.0分A以上都对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7类型电影是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它具有()。

1.0分A统一的质量评判标准B|t *・・・・■・、■ ■ i-^na I ■ui in^un IM ^JII ■■■■■ SUIT ■■ I I MII ■=>—■■■I ■IM^I in^Kdi ira IM IM—IIIIB Him! in i ir MIBI w —」・t—■ aj, t f r f t・「i・,・* —」、u固定的制作流程和规C固定的市场营销规则D自身文化意义的惯例系统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下列电影中,艺谋没有担任摄影师,而担任主演的是()。

1.0分第一部可考的有声电影是()。

1.0分《绝世歌王》《红色沙漠》D《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0美国历史大约()年。

1.0分A《浮华世界》C400以下属于实验性的戏剧的是()。

1.0分A|ui n *・・・・・n ■・、i■ ■ irMB ui IH^BJI in^un IM ^JII■■ ^4《罗密欧与朱丽叶》B《等待戈多》C《奥赛罗》D《麦克白》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2《战舰波将金号》的导演是()。

1.0分A维尔托夫D库里肖夫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3下列关于电影表演里的后现代,说法不正确的是()。

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电影的幽默化表达方式-7文档资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电影的幽默化表达方式-7文档资料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都市电影的幽默化表达方式电影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的艺术体现。

不同风格的电影、不同流派的电影的产生绝不单单取决于电影本身,它都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因素息息相关,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的都市电影也不例外。

都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现代人生活的空间载体和情感载体。

在都市中,为了梦想为了希望我们欢笑着也哭泣着,我们成了都市这个创造者流水线上的物品,只不过这个创造者似乎是善变的,它让我们各不相同,也赋予我们不同的人生轨迹。

不同的人生轨迹在都市里相互融合也相互冲突。

本文通过对20 世纪90 年代中国都市电影的人物塑造、故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展现出中国20 世纪90 年代都市电影在表现城市生活中融合和冲突的幽默的表现方式。

一、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社会状况20 世纪90 年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进步明显加快,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外来文化也越来越多,社会各阶层出现了重新排序的现象。

社会越来越趋向于矛盾对立,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和谐被渐渐打破,生活中的矛盾,追逐利益中的矛盾都日益显露。

正如王群在《电影叙事范式与文化语境》一书中说道:“我们生活的城市是‘纷杂与躁动、充满着现代人的追求与困惑、充满着无数新鲜而又陌生的面孔'的。

” [1] 而作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细心地观察到了这样的社会变化,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中的文化发展,使得中国20 世纪90 年代都市电影快速发展。

二、20 世纪90 年代都市电影幽默的表现方式(一)幽默的人物塑造。

20 世纪90 年代都市电影把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普通人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在人物塑造上一反“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表现他们朴实、智慧的同时也突出了他们身上的缺点。

这些平凡甚至有些庸俗的形象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往往展现出幽默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成为电影表现的重点。

智慧树知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与电影》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与电影》章节测试答案

7、电影里,把下面哪个意象放置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A:爱情 B:武器 C:青春 D:阳光 答案:D 8、《阳光灿烂的日子于》1995 年影片上映,获得了___万人民币票房。 A:5000 B:5500 C:6000 D:7000 答案:A 9、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成天幻想“中苏开战”的___。 A:小学生 B:初中生 C:高中生 D:大学生 答案:B 10、电影中的马小军,弱化了身份危机的反思。 A:对 B:错 答案:A
答案:ACD 8、下列对萧红文学创作特点描述不符的是()。 A:小说人物身上多充满着一种粗犷原始的生命张力 B:具有强烈的叙事动机 C:文字敏锐跳跃 D:抒情性 答案:B 9、萧红被誉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A:对 B:错 答案:A 10、李樯为电影《黄金时代》设计了极其别致的叙事风格,包括__、__与__。 A:史料影像化 B:多视点下的间离叙事 C:高频的时空跳接 D:时间线叙事 答案:ABC 第十章 1、以下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特点描述不符的是()。 A:具有悲剧的崇高和严肃 B:以男女情爱为主题 C:展示出现代主义的颓废和苍凉感
9、电影被称为时空的艺术,它是融合了其他很多艺术特点的一种复合艺术形式。 A:对 B:错 答案:对 10、郭沫若曾经盛赞鲁迅是“中国的左拉”。 A:对 B:错 答案:错 第二章 1、电影《色戒》上映于_年 A:2007 B:2008 C:2009 D:2010 答案:2007 2、首部尝试改编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是《红玫瑰与白玫瑰》 A:对 B:错 答案:错 3、下面哪些张爱玲的作品曾经被改编成电影。 A:《红玫瑰与白玫瑰》 B:《倾城之恋》
第四章 1、《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方发生的背景是新中国建国以前。 A:对 B:错 答案:B 2、《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县委派到葫芦坝的工作组组长名叫: A:金东水 B:颜少春 C:郑百如 D:小齐 答案:B 3、许茂老汉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就是一个自私、冷酷、无情无义的人。 A:对 B:错 答案:B 4、许茂老汉是因为“左倾”思潮的泛滥和“文革”的动乱,农民利益受到严重的 侵害,才变得自私、冷酷、无情无义。 A:对 B:错 答案:A 5、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四姑娘投河的情节表现了她的懦弱。 A:对 B:错

历史叙事_个人命运的历史陈述_90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之一

历史叙事_个人命运的历史陈述_90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之一

历史一词在早期的用法里,是一种事件的叙事记录,即记述想象的事件或记述被认定为真实的事件。

因此,历史与叙事之间有重要的关系,或者说历史就是用话语加以表述的各种“文本”。

美国文学理论家蒙特洛斯说文本与历史之间是“文史互相交错”的,包括“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其中“文本的历史性”是指“个人体验的文学表达总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性,总是能表现出社会与物质之间的某种矛盾现象”。

①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电影,也就是说电影也具有历史性,它指电影作者从个人体验出发进行的关于历史的电影叙事。

就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文本而言,电影作者的历史叙事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对个人命运的描述中表达其历史观念,其电影文本对历史的叙述正是基于对人的经历或命运的叙述而展开的。

9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群体中的一个主力是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极大成功的“第五代”导演们,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深刻联系在80年代“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中被普遍割裂,因而其历史叙事显得符号化、抽象化和空洞。

进入90年代,“第五代”导演的反叛激情已经褪色,在继续批判历史的束缚力、肯定人的生命力的同时他们转为注重电影的叙事性,意识到故事和人物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不再用《黄土地》和《红高粱》中黄土地、红高粱那类空洞、抽象的文化符号来图说中国历史,而是通过个人的命运来叙说历史,90年代的电影文本反映了这一时期“第五代”导演在历史叙事上的变化。

在这里,所谓历史叙事,是指作者通过描述历史境遇中个人的种种命运来言说其历史观,批判历史对生命力的束缚,90年代的电影文本中凡以历史为叙述对象、以个人命运阐说历史事件或历史变迁的“作者表述”皆被归于历史叙事。

本文将以《大太监李莲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蓝风筝》等电影为个案,论述90年代中国电影中以“作者表述”的方式呈现出的三种历史叙事形态:禁锢人的历史、遮蔽人的历史和捉弄人的历史。

一禁锢人的历史90年代中国电影关于历史的书写多集中于晚清至文革,这个时间段落是中国经历从古老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风云波诡、充满变动的时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特别是在左翼政治思潮泛滥和经济危机蔓延的背景下。

在这个时期,左翼电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宣传和表达手段。

左翼电影主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通过底层叙事来揭示社会的不公和剥削,以此唤起人们的反抗意识。

在中国,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主要集中在揭示农村和城市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著名导演施密特执导的电影《完全失控》,讲述了一个农民因为土地被霸占而发起抗议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叙述底层人民在对抗剥削的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和牺牲,揭示了农村贫困人民的现实状况,并呼吁人们对这种剥削现象加以警惕。

在苏联,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更加关注工人阶级的斗争。

著名导演埃尔米罗夫执导的电影《底层人民的生活》讲述了一位工人因为被迫参加无休止的工作而走向崩溃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叙述工人阶级在工作中所受到的艰辛和压迫,揭示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并呼吁人们加强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在美国,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则更多地关注贫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著名导演卡普拉执导的电影《大逃亡》讲述了一位无家可归的年轻人在大萧条时期的艰难生活。

这部电影通过叙述底层贫困人民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困境和不公,揭示了贫困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呼吁人们对这种不公进行反思和改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在底层叙事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揭示贫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这些电影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底层状况及其所带来的不公和剥削的关注和反抗意识。

这些电影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改革,为后来的电影叙事奠定了基础。

封闭性、诗意化、时代性中国小城镇电影的空间美学建构

封闭性、诗意化、时代性中国小城镇电影的空间美学建构

76FILM AESTHETICS影视美学自20世纪起,中国的电影就没有停止过对小城镇的真实记录与想象性叙事,《小城之春》(费穆,1948)、《林家铺子》(水华,1959)、《早春二月》(谢铁骊,1964)、《芙蓉镇》(谢晋,1986)、《巫山云雨》(章明,1996)、《小武》(贾樟柯,1998)、《站台》(贾樟柯,2000)、《三峡好人》(贾樟柯,2006)、《孔雀》(顾长卫,2005)、《寻枪》(陆川,2002)等,都在讲述小城镇里的人与事。

小城镇的影像建构,是对古老的社会记忆和个人的生命历程的记录。

不管是在秀丽的江南小城,还是在肃穆的北方小镇,蕴藏在镜头背后的都是特殊时代社会文化的症候与隐秘的个人情感。

一、封闭性:批判空间小城镇电影的镜头多指向封闭性的家庭空间与社会空间,《站台》《小城之春》的“城墙”意象,与《三峡好人》《巫山云雨》中云雾、山峦合力建构了一个个封闭的、晦暗的小城空间,如同鲁迅笔下的“铁屋子”,给城内人和城外人带来的只有生存的逼仄感。

鲁迅认为,那些封建礼教伦理如同铜墙铁壁,窒息着国人的生存,他通过“铁屋子”来表征国民的生存困境与民族的精神痼疾。

同样,小城镇电影也在封闭的空间形态中,通过情与理,新与旧的抵牾来审视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隐喻民族精神的困境。

《早春二月》里的芙蓉镇恰似一个黑暗的“铁屋子”,里面的人大都是浑浑噩噩的“昏睡者”,萧涧秋则是少数的较为清醒的人。

萧涧秋为摆脱革命退潮的苦闷,本意寻找一个“世外桃源”,却无意做了一个打破“铁屋子”的外来的“闯入者”。

他与孩子们一起打篮球的行为被同事视为不成体统,他帮助文嫂一家的善举被小镇的人视为不洁,他被乡绅陷害,被镇上人孤立,与整个芙蓉镇显得格格不入。

即使承受着被排挤与被诬陷的痛苦,但是他带来的《新青年》文学杂志与人道主义理想却在时刻敲打着芙蓉镇这个“铁屋子”。

在芙蓉镇这个看似生活静美实则质朴不再的小城空间中,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与虚伪的伦理观内化在人们内心成为精神的铜墙铁壁,而萧涧秋如同一个启蒙者尝试撕开一个裂缝。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左翼电影兴盛的时期。

左翼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社会观察,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底层现实。

本文将从底层叙事角度,探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特点和影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底层人民生活贫困,社会问题丛生。

左翼电影秉持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精神,通过底层叙事展现社会阶层的对立和冲突。

电影《大路》(1934年)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该片以农村贫苦农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贫农女青年的奋斗故事,揭示了农村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

底层的叙事手法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贫苦人民的生存境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表现他们对现状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在底层叙事中,人物形象是左翼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中,主要角色往往是底层人民,如农民工、贫苦农民、无产阶级青年等。

通过塑造这些底层人物的形象,电影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愿望。

在电影《小花》(1931年)中,主人公花木兰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她的悲惨遭遇和反抗精神成为了影片的主线。

通过这些底层人物的形象,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

底层叙事在电影的剧情结构和镜头运用上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主要借用了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底层人民的生活进行真实而深入的展现。

在情节设置上,常常通过底层人物的生活经历来反映社会现实。

《小城之春》(1935年)以一个贫苦家庭为主线,通过对他们困境的描绘,带动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电影的镜头运用也是左翼电影的一个特点。

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往往以一种真实且细致的方式呈现,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的关注,增强了观众对于底层生活的共鸣和思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社会底层的真实面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底层的窗口。

九十年代战争片女性身体叙事的泛消费化倾向

九十年代战争片女性身体叙事的泛消费化倾向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题目:九十年代战争片女性身体叙事的泛消费化倾向班级:物理系08级广电四班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姓名:郭明慧指导老师:吴凌云学号:20080010174九十年代战争片女性身体叙事的泛消费化倾向The 90's war movies female body narrative panconsumption tendency郭明慧20080010174物理系08级广电四班摘要:在战争片中,往往会塑造英雄般的男主角,而女性形象的塑造通常会通过与男性的关系、革命的关系来阐释主题,战争片中的女性的悲惨命运往往会引人关注,同样在身体叙事中以女性独特的魅力来调节战争片中的残酷。

关键词:战争片女性身体叙事正文:在提到战争片时,人们大多会想到这是一部男人的戏,视线大多停留在男主角身上,似乎炮火、枪支、弹药都会和男性联系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反而忽略对女性形象的关注。

“战争让女人走开”似乎是所有战争片的至理名言,其实,会有一部战争片让女性走开吗?没有,反而会有一两个女性形象凸现出来,成为战争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虽然不会有很重要的作用,女性形象的塑造反而会调节战争片中残酷的景象。

一、泛消费化初现战争片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场关于电影是娱乐本体、还是艺术本体的讨论在影坛爆发,电影的娱乐功能第一次被理直气壮地提到了创作者面前。

然而何为“娱乐”并没有真正被人们认识,这次讨论的直接结果是影坛涌动“娱乐潮”,一批“拳头加枕头”的所谓“娱乐片”出世。

但是电影要面向市场,电影要赚钱,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①这一时期的电影开始向商业片转变,泛消费化倾向也逐渐显露。

在九十年代,拍出的战争片也颇具娱乐气息,从电影《闪电行动》开始,战争片多讲究视觉效果、情节以及火爆的场面,娱乐气息开始浮现。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娱乐中心”,论,也使战争片出现了内容空洞、人物形象苍白、缺乏生活真实等问题,有些作品甚至只是用战争作为一种包装,来吸引观众,制作粗糙,质量低劣。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答案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答案

《影视鉴赏》期末考试(20)答案∙B、辩证思维∙∙C、社会交往∙∙D、阅读和体验∙我的答案:A4格里菲斯的代表作有()。

1.0分∙A、《放大》∙∙B《爱情三部曲》∙∙C、《39级台阶》∙D、《一个国家的诞生》∙我的答案:D5下列关于希区柯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A、他是一名电影摄影师。

∙∙B、他被称为悬念大师。

∙∙C、他受弗洛伊德影响,其电影里有很多精神分析因素。

∙∙D、他有一个喜好,其所有电影中他都会露脸。

我的答案:A6下列主张,不属于中国80年代新纪录电影运动中第四代导演倡导的是()。

1.0分∙A、电影语言现代化∙∙B、电影要反映现实本身∙∙C、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D、长镜头理论∙我的答案:C7下列关于巴赞的电影思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A、巴赞反对长镜头理论。

∙∙B、巴赞认为电影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木乃伊情结。

∙∙C、巴赞赞同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

∙∙D、巴赞提出了“总体现实主义”说。

∙我的答案:A8类型电影是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它具有()。

1.0分∙A、统一的质量评判标准∙∙B、固定的制作流程和规范∙∙C、固定的市场营销规则∙∙D、自身文化意义的惯例系统∙我的答案:D9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指()。

1.0分∙A、用美学理念看待宗教∙∙B、鼓励人们学习艺术,远离宗教∙∙C、在欣赏、创作艺术作品时带有神圣的崇高感∙∙D、把美学教育的方式融入宗教教育中∙我的答案:C10下列关于电影对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1.0分∙A、电影的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B、电影的对话要符合情节的发展∙∙C、电影的对话是文学性的∙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11《战舰波将金号》的敖德萨阶梯片段中,四个阶段的内容顺序是()。

1.0分∙A、母子与军队冲突、奔逃、婴儿车下滑、舰队开炮∙∙B、舰队开炮、母子与军队冲突、奔逃、婴儿车下滑∙∙C、婴儿车下滑、母子与军队冲突、奔逃、舰队开炮∙∙D、奔逃、母子与军队冲突、婴儿车下滑、舰队开炮我的答案:D12理论界认为,电影和喜剧两个体系的分水岭是()。

从“上帝之声”到“自我指涉”内心之语——浅谈20世纪90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及缺憾

从“上帝之声”到“自我指涉”内心之语——浅谈20世纪90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及缺憾

中 国独立 纪 录片 , 2 在 0世 纪 8 0年代 末 9 0年 代初 的
中 国历史 语境 中是 以反叛 旧有 的 习惯方 式获 得意 义
的 。它使得对 纪录 片的追 求开始 于一 种共识 , 因为 “ 有一个 共 同的参 照 对象 , 识 便 在 另 一 个 意 义上 结 共 成 同盟 , 叛以共 同的方式 出现 ” 。随着 中 国独立 反 … 纪录 片作者在 艺 术 上 的持 续 探 索 , 国独立 纪 录片 中
Chi s nd p nd n oc m e t r n 1 0 ne ei e e e td u n a y i 99 s LU O a - o g Xin y n
里 , 间、 时 吴文光 、 段锦 川 、 樾 以及 其他 几位 纪 录片 蒋
作者 开始 筹 划 在 当代 中 国 发 起 一 场 新 的 纪 录 片 运 动 。他们 提倡独 立 制 作 , 自己筹 集 资 金 并掌 控 全 部 的制作 过程 , 导独立 思考 , 倡 有意 识 地 与主 流意识 保
摘 要 : 国独 立纪 录 片作 者 在 拍 片之 初 呈 现 出一 种 游 离 于体 中
制 边 缘 的 激进 姿 态 , 借 鉴 “ 实 电影 ” “ 接 电影 ” 并 真 或 直 的叙 事
中国独立 纪录 片的兴 起始 于 2 O世纪 8 0年代末 9 O年 代初 , 19 自 9 0年 吴 文 第 l 0卷
第 2期
大连 海事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n l f ainMai meU i ri Sca S i cs dt n o r a o l rt nv s y( oil ce e E i o ) D a i e t n i
V011 No. . 0. 2 Ap .201 r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世界政治经济动荡的年代,也是电影史上重要的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左翼电影开始在世界各地兴起并崭露头角。

这些电影以其突出的底层叙事风格,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将观众的目光聚焦于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上。

底层叙事是指以底层社会群体为主角的叙事形式。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中,底层叙事被广泛应用,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现实的真实描绘,这些电影探索了社会的不公正与不平等,并对其持续存在提出质疑和批评。

这些电影在叙事上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关注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生活。

美国电影《现代城市》(Modern Times)通过讲述一对失业工人的故事,揭示了工人阶级在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困境和压迫。

这部电影以细腻幽默的手法讽刺了机械化生产对工人的摧残,激起了观众对社会公平的思考。

另一个受到关注的底层群体是黑人和少数民族。

电影《南方响起了号角》(Gone with the Wind)以美国南部种植园主为背景,展现了奴隶制度的黑暗与残酷。

这部电影通过黑人女佣玛米的视角,揭示了种族歧视的真相,引发了公众对平等和人权的思考与讨论。

左翼电影还关注城市的底层群体。

德国导演布雷希特的《大路》(Die Dreigroschenoper)以一个盗贼团伙为中心,揭示了贫民窟和黑市经济的黑暗面。

这部电影通过黑色幽默和音乐元素,将观众带入了世界底层的阴暗角落,使他们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感到震惊。

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还体现在对工人运动和社会变革的描绘上。

苏联导演瓦西里·瓦西列夫的《集体农庄》(Kolkhoz)以集体农庄为背景,讲述了农民们通过集体化改革改变命运的故事。

这部电影充满了革命意识和乌托邦情怀,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向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以其突出的底层叙事风格,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不公正和不平等的质疑,对当时的电影艺术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身份危机·情感困局·状态叙事——章明电影的城镇书写研究

身份危机·情感困局·状态叙事——章明电影的城镇书写研究

身份危机情感困局状态叙事——章明电影的城镇书写研究肖文旭;刘虹
【期刊名称】《艺术广角》
【年(卷),期】2024()2
【摘要】章明电影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小城镇进行了独特的呈现,从1996年的《巫山云雨》到2018年的《冥王星时刻》,展现了全球化局面下城镇空间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差异存在导致的城镇身份的边缘与异质,人物在身份割裂中的情感困局。

在艺术表达上,影片通过自觉的镜头语言和意象隐喻,与城镇和居住者的真实状态产生了共振,呈现出状态化叙事的独特意蕴。

章明电影独特的现实思考和对时代阵痛记录的影像风格,体现出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诗意的人文关怀。

【总页数】7页(P51-57)
【作者】肖文旭;刘虹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
2.情感·纪录·叙事:从民族志书写到电影剧本创作研究
3.身体叙事学视域下的章明电影
4.电影《岁月神偷》的记忆书写与情感叙事
5.身份错置、主体间距与情感期待满足——电影《人潮汹涌》的陌生化叙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一)【内容提要】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分析了“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的特性。

这里的身份叙事特指“新生代”导演在“代”际影响下所具有的边缘文化身份和焦虑心态在其电影中的表述,包括叙事对象和叙事主体的边缘身份的相互指认。

处于电影创作边缘地带的“新生代”导演在书写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身份意识输入其创作过程。

【关键词】身份叙事/作者表述/90年代中国电影身份(identity)是后殖民批评家用来描述自我和“他者”属性的术语。

赛义德认为,“人类身份不是自然形成的,稳定不变的,而是人为建构的,有时甚至是凭空生造的”。

斯图亚特·霍尔则认为,“文化身份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它总是由记忆、幻想、叙事和神话建构的。

文化身份就是认同的时刻,是认同或缝合的不稳定点,而这种认同或缝合是在历史和文化的话语之内进行的”①。

可见,被建构的身份是用以描述历史和文化领域中的差异和误读、确认各种文化符码归属的概念。

这里的身份叙事指中国的“新生代”电影导演确立被社会认可的“真正的自我”或“真正的我们”的过程的叙事。

20世纪90年代处于创作初期的“新生代”导演,在资金、创作、被认可度等方面均处于边缘地位,他们笼罩在传统电影特别是“第五代”导演“影响的焦虑”之中,导致大多数处于“地下”状态的“新生代”导演对传统电影持批判态度。

“新生代”导演对传统电影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误读”,他们的书写是彰显其“身份”的叙事,其作品也可视为作者隐秘的精神自传。

鉴于独特的文化身份,“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具有双重内涵:第一重是叙事的对象。

“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的对象大多是游离于社会边缘的或社会底层、缺少职业或文化归属感的人群,换言之是缺少身份认同的“游荡者”。

正是由于缺少“身份”,他们才需要不断地寻求某种身份认同,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社会拒绝他们所认同的身份、而他们又拒绝社会赋予他们的身份的一个互逆过程。

第二重是叙事的主体。

新生代导演自己处于这种谋求身份认同的尴尬处境中,因此关于他者的言说既是努力确证自我身份的方式,又是有关自我身份缺失的言说。

本文以《小武》、《长大成人》、《苏州河》三部影片为个案,分析充满灰暗和自恋的边缘生态中“新生代”电影作者关于自我的身份叙事,从叙事对象、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个层面分别予以论述。

一、边缘人物的自恋絮语边缘人物是“新生代”导演书写的主要对象,如果认识到作者和他们的书写对象之间在“边缘性”上那看似遥远、实则紧密相连的精神渊源,那么其独特的叙事对象就不妨看作是“新生代”电影作者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书写工具。

阿尔都塞认为:“所有意识形态的结构——比如奉独一无二的绝对主体之名把个体询唤为主体——都是映照,即都是镜像结构。

而且它是一种双重映照:这种镜像结构复制由意识形态所构成,而它又确保了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

”②“新生代”导演在叙事对象上的选择可以理解为他们以叛逆和差异的姿态显现的书写策略,是从边缘身份向中心进发的集体策略。

1.观望中暴露的暴力意识作为极富代表性的身份叙事样本,贾樟柯的《小武》将对象聚焦在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以偷窃为营生的小武成为影片中被社会和权力机构支配的对象。

影片中小武首先是作为“被看”的对象出现在观者视野中,作者从他的偷窃“手艺”、对爱情的期望、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疏离关系以及最后被警察抓住等方面加以描绘。

如法国影评人让·米歇尔·西蒙所说:“作为一个边缘人,小武的故事是一连串有关当下中国现状各种信息的曲折事件,是一次主人公的失望之旅,同时也是从边缘(既是社会的也是电影的)观察集体状况的精彩体现。

”③从影片的各处细节中可以发现导演急于表达极为私人化的“生命经验”。

作者使用了纪实性手法,对人物和环境保持着一种观望的距离,在这种观望的态度中,导演将目光投射在那个北方小县城中一个边缘人物的生命经验上,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表现出作者的感受和评判。

由“围观者——小武——小武看到的景象——电视画面——县城里的人和环境——摄影机——作者——影片观者”构成的多重“看与被看”关系中,作者通过电视揭示了“看”的内在结构,通过电视记者的采访一一展现了人们对“严打”的“看法”,画面中围观者对采访的积极“配合”、老警察的政治代言人式的话语和小武对此采取的漠然和蔑视态度等等,将权力关系的紧张表露无疑。

影片在上述多重“看与被看”关系中的巧妙安排,使作者与观者之间的缝隙被“缝合”,小武处于这一“缝合”过程的视觉焦点。

小武在社会生活中居于边缘地带,但在作者的表述中他不是一个受害者或牺牲者,而是通过小武的抗拒态度使之成为一个悲情英雄式的自我放逐者,即所谓“被观察的观察者”。

小武首先是作为“被观察者”出现的。

作者精心地叙述了“被观察者”小武的失败,小武可怜的爱情的失败成为作者“质疑”外部世界的一个出口,小武与外部世界的秩序格格不入,爱情的失败不过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一个方面。

相较爱情而言,外部世界给小武最惨烈的打击来自国家机器。

小武在行窃时因为呼机突然响起而失手,小武被逮到派出所。

同时,作为“严打”的成果,小武被电视台反复用来展示,在“观看”中既证明了国家机器的功能和高效率又警示了民众。

影片结尾有一个标志性的场面调度,小武被临时去办事的老警察锁在路边的电线杆上,对着小武的镜头突然以一个360度的反差将围观的人群摄入镜头中,看与被看的置换深刻地揭示了影片隐含的暴力意识:观众之于小武、电影镜头之于观众。

2.影像空间中漂浮的生存状态这部影片原先的名字是《靳小勇的哥们,胡梅梅的靠山,梁长有的儿子:小武》,冗长的片名表明了小武的三种社会关系,影片情节符合“新生代”影片叙事上的松散特征。

根据小武的这三种社会关系,影片形成了三大块情节,即被背叛的友谊、对情感的渴望和落空、跑回家里躲避。

根据这三段情节,影片对应式地构成了人物的生存空间,即县城街道、县城歌厅和农村院落。

从人物关系上说,小武身上集结的都是脆弱的人际关系,片名中复杂的社会坐标系之于小武是名存实亡的,小勇的无情、梅梅的离去和父亲的暴力使小武的生存成为一种悬浮、漂浮的无根状态,影片的叙述过程也因之成为小武精神上的流浪之旅。

在小勇虚伪地拒绝小武礼金和对梅梅的爱情破灭之后,小武回到位于农村的家里,然而在家中小武更得不到丝毫家庭应有的温情,家庭成员谈论的话题离不开农村家庭在经济上的贫乏,父母兄妹传看呼机的细节表明他们对小武本人的兴趣还不如对小武身上呼机的兴趣。

此后,他拒绝为二哥结婚贡献金钱、他向母亲索要戒指被母亲骂“忤逆子弟”(母亲将小武送的金戒指偷偷送给未过门的二媳妇)、父亲因此将他棒打出门。

这一系列情节无情地毁灭了小武对家庭这个最后归所的寄望,小武不得不回到县城继续行窃。

作者对边缘人物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和与其平等甚至略低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小武生活状态的立场和态度。

影片中,小武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状态并无依顺和归从之意,面对惨淡现实他选择了一种自我疏离乃至蔑视的游戏态度。

小武每次偷到钱包之后都将身份证通过邮局寄给老警察,表明他对秩序的挑战和蔑视。

片中老警察多次对小武进行劝导,这个和小武处于对抗关系另一端的老警察反而给了小武真诚的也是仅有的关怀和温情。

作为长者的老警察与小武之间不无温情的关系让位于对峙的秩序力量,作为秩序维护者和执行者的老警察最终还是抓住了小武,这一细节不是失败的结果而是游戏的继续,作者通过小武对这个结局的漠然和无所谓态度表达了被遮蔽在暗淡现实中的个体生命。

影片的叙事与作者自身的现实立场和创作立场相关,作者创作《小武》并非全然书写一个与己无关的对象,更大的意义在于表述自己在电影创作和权力话语上的立场。

贾樟柯回忆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现了自己内心经验的价值,那是一个被银幕写作轻视掉的部分,那是那些充满优越感的电影机制无心了解的世界。

好像所有的中国导演都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经验世界,更无法相信自己的经验价值。

这其实来自一种长期养成的行业习惯,电影业现存机制不鼓励导演寻找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因为那个声音一定与现实有关。

这让我从一开始就与这个行业保持了相当距离,我看了无数的国产电影,没有一部能够与我的内心经验直接对应。

我就想还是自己拍吧。

”④可见,《小武》不但表达了作者的诸多和过去的生命经验相关的个人化体验,也表达了作者对某种秩序的反抗和蔑视,小武和作者本人在态度和立场上的共通性表明了作者身份叙事的这两重动机和意义,表现了作者对处于边缘状态的人物对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态度。

作为身份叙事的策略之一,边缘化的人物之所以成为作者钟情的对象,是因为作者以此来表达自身处于边缘的现状。

作者通过边缘人物的生活来获取话语权,同时通过他们来表达作者的“世界观”,因而对于边缘人物的描述可以理解为“新生代”导演们不无自恋的絮语。

二、成长主题的激情滤色“新生代”导演身份叙事的第二个层面是叙事内容上的,即成长主题的书写。

和“新生代”电影在人物对象的选择上具有的自恋特征一样,其主题的选择也具有自恋性。

“新生代”导演开始创作时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他们的同代人,他们往往通过影片表达对自身成长历程的记忆。

和集体记忆模式化的社会审视或美学批判不同,“新生代”导演的个人记忆因时间距离和历史变迁被美化,从而产生了滤色和变形。

“新生代”导演的成长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文革”虽然是他们成长的背景,但并不是他们的苦难记忆,他们甚至对“苦难崇拜”产生了反感和敌意。

因此,他们对于青春期的回忆不再是“第四代”或“第五代”导演的“伤痕”或“苦难”叙述,而是借回忆来表达他们无处宣泄的青春激情和带有破坏性的青春冲动。

路学长导演的《长大成人》描述了一段少年的成长历程。

《长大成人》故事跨越了中国社会从政治型社会向经济型社会的转型期,此时普遍存在着理想失落、“精神之父”缺席的困顿和焦虑,而影片通过主人公周青在不同时期对“精神之父”的寻找展现了主体在“长大”和“成人”之间的精神危机。

路学长在90年代回顾这一时期人的精神困顿有其独特用意,那显示出“新生代”导演自身“成人”的渴望和虚妄,其言外之意是对传统电影话语以“代”来建构的等级秩序的否定,因而其作者表述充满了“新生代”作者的身份危机和焦虑。

作者既寻求反“第五代”深度叙述模式的自我表达方式,又难以逃脱其影响,“新生代”欲突围“成人”,因拒绝“深度”而开始“寻找”,其结果却是重归“深度”的寻访之旅⑤,因此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影片都呈现出深刻的断裂性。

1.精神与叙述的断裂影片的叙述时间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在这段社会转型期中,人们处于革命激情和理想退却、对未来一片茫然的彷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