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与环境保护真题大全(整理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
自然灾害与防治与环境保护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2〃广东文综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A .缓解全球变暖
B . 缩小臭氧层空洞
C .减轻酸雨污染
D .
加快海洋流速【答案】A 【解析】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卫星导航失效,而对地球上的风力,生活耗能,人口迁移没有影响。

2.(2012〃广东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 .泥石流
B .地面沉降
C .陨石坠落
D .滑坡【答案】A (2012〃北京文综8-9)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3.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A .鼠害
B .洪涝
C .旱灾
D .寒潮【解析】:B
4.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解析】:D 二、综合题
5.(2012·山东文综)(10分)
【环境保护】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问题。

(km2)
年份
类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重度盐渍土 153
425 755 中度盐渍土 133
219 293 轻度盐渍土 952
801 694 合计
1238 1445 1742 (1)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

(6分)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4分) 【答案】
(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少;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

(答对两点即可) 6.(2012·海南地理)(10分)【环境保护】
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

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

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关键是从材料中是提取:“收集”、“拦蓄”、“资源化”利用(如转化为地下水、城市“绿色水库”——绿地湿地)等关键词。

可从关键词各角度,并结合一般资源利用措施(如立法、意识)具体回答。

【答案】:(10分)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蓄的雨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或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制定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

(答出一项三分得3分,答出三项即可得满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7.(2012新课标全国卷)(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6分) 【答案】
⑴ 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⑵ 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本题(1)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上海饮用水主要水源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源地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水量不断增加。

(2)由第1问可知城市水源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源地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管理等方面来考虑。

8.(2012·上海地理)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

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 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 (µg/m3) 甲
学校。

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

南面、西南面约1000米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

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

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

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⑴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

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4分) ⑵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 ⑶ 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 ⑷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4分) 【解析】
(1)考查提取图表信息能力,由资料图表看出:煤化工、交通主干线为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2)考查PM2.5发生的气象因素:风向风速、气温高低、降水量及具体影响,影响要结合相关天气气候知识和大气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回答。

(3)综合考查PM2.5污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相关考查降水原理、气温高低与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关系、空气能见度高低于空气污染关系。

(4)可从加大监管、源头整治、技术手段、节能减排、推广新能力、绿化措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角度回答。

【答案】:⑴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⑵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

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

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⑶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⑷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

9.(2012·江苏地理)
【环境保护】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 。

(2分)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
作用是 。

(1分)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 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 (填图中代号)。

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3分)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 林的条件。

(4分) 【答案】:(1)c d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解析】 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 不属于共同原因,b 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侵蚀;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主要措施为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10.(2012·福建文综)
【环境保护】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9分)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6分) 【解析】
(1)提取扇状统计图表信息、对比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成分构成的差异并结合材料相关回答。

(2)考查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危害,需调动固体废弃物主要危害并结合相关知识整体性回答。

【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11.(2012·浙江自选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
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

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

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

(4分)
【答案】:(1)C(2)B(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

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12.(2012·上海地理)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11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旱灾频次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32 219
松辽平原169 357
环渤海平原415 799
黄淮平原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949 2151
⑴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4分)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

从气候、地形的
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
⑶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
哪些措施?(4分)
【解析】
(1)考查提取图文数表有效信息能力。

由表格明显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的南北差异:南多北少;北方以华北最严重。

发生频次: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方水旱灾害特点不同:南水灾北旱灾。

(2)注意本题设问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旱最严重,从发生的气候、地形角度分析。

气候抓住降水量大和时间长;地形抓住地势地平
(3)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和丘陵地区(与上游类似: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答案】:⑴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⑵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⑶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

(任答两点即可)
13.(2012·山东文综)(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4分)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6分)
【答案】
(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 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2)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14.(2012·海南地理)(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

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解析】关键是从沿海海岸地质剖面图分析沿海地区可能的自然灾害种类,珊瑚礁碎屑被搬运到海岸陆地以上,与海洋珊瑚平台之间为平均高潮位,说明可能海啸、风暴潮等海洋地质、气象灾害的可能性最大,这与太平洋西岸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多海洋地震、火山而引起海啸;西太平洋是世界热带气旋(台风)影响势力范围,从而引起海洋珊瑚碎屑随风暴潮搬运到沿海陆地。

【答案】:1:海啸灾害。

(3分)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引起海啸。

(3分)
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4分) 2:风暴潮(台风)灾害。

(3分)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活动区,容易引起风暴潮。

(3分)风暴潮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4分) 15.(2012·新课标全国卷)(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4分) 【答案】
⑴ 甲为地震。

(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

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⑵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解析】 (1)根据图例可知,甲自然灾害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为地震,乙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则为飓风。

(2)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为检测与预报、应急预案、防御设施、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来回答,属于较容易题。

16.(2012〃福建文综)【自然灾害与防治】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9分)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6分)
【评析】2012年高考自然灾害部分沿以下几条主线进行: ①结合热点材料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类型等 ②通过图表在灾害发生、影响、措施等方面设问 ③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在防灾和减灾等方面设问。

如何有效的复习自然灾害模块? ①归纳------归纳常考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②应用——高考真题及其模拟试题练习 ③反思——通过反思总结规律,提高做题效率 ④再应用 (1)本题注意“红层地貌”、“外力作用”、“自然原因”,结合材料相关回答。

(2)注意“红层地貌区”、“简述”、“主要危害”,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1.(2008山东文综,31)(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右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 ⑵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答案:
⑴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 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6分)
⑵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4分)
2.(2008海南,26)(10分)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
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

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4分)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

(6分) 答案:(10分)
(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

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

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

(4分)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 以上的全部洪水)。

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6分)
3.(2007山东文综,31)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3分)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3分)
答案:(10分)
(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 )、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 )均最高。

(3分)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4分)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3分)
4.(2007海南,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 地(属浙江省)登陆。

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下图)。

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
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

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

“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

(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

(6分)
答案:(10分)
(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2分)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
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

(2分)
(2)西南(偏南、偏西)(1分)东北(偏北、偏东)(1分)
不利影响:强风暴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
建设造成严重损失。

(2分)
有利影响:丰沛降雨量,可大大缓解此时南方地区伏旱造成的旱情。

(2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模拟题选编
(山东省济宁市2010届高三二模)(10分)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源深度约33公里。

截止到2010年4月24日,青海玉树地震死亡人数上升至2192人。

材料二青海广播网讯(4月15日),未来一周玉树震区和救灾沿线将出现降雪、大风和降温天气。

根据气象预报,22号白天到23号夜间,玉树震区仍然阴天有中雪。

西宁到共和沿线有小阵雨,共和到清水河沿线有小雨雪,清水河到玉树公路沿线阴天有中雪,有6到7级偏西风,山口地区最大风力可达8到9级。

材料三海地当地时间20 1 0年1月1 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l 5公里。

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终可能超过l0万人。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对比分析两地区死亡人数差别巨大的原因可能有哪些?(4分)
(2)结合图片和材料信息简述玉树地震救援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6分)
答案:
(1)玉树较海地①震级相对小;②地广人稀;③震源深度深。

(答出2条得4分,反之亦可)
(2)①处于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存在严重的高原反应;②地形非常复杂,主要受灾地点沿峡谷地带分布,交通困难;③天气条件恶劣,陆路,航空受阻;④地理位置偏僻地广人稀(答对3条得6分)
(四川省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2010级高考适应性考试)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完成(1)—(2)题。

(1)A、B两地区,易出现土壤盐碱化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盐碱地的基本治理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
(2)简述凤阳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10分)
答案 (1)A(4分)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秸秆覆盖;营造防护林;间作套种等 (任答3条得6分)
(2)(凤阳地处淮河流域)属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夏季降水集中;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大,无天然人海河道}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

(10分)
(2010年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8年8月安徽省滁州河等多条河流均出现超历史最高水位,洪涝灾害导致全省受灾人口达230多万人,滁州城区内涝面积达50%。

材料二 2010年3月新疆北部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已造成130多万人受灾,随着天气回暖还将产生其它此生灾害。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洪涝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的主要差异。

(6分)
(2)简述洪涝灾害的危害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6分)
答案(1)材料一:夏季暴雨引起洪涝灾害材料二:前期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引起洪涝灾害。

(2)危害:造成房屋倒塌;工业受损;农业减产;交通拥堵;水源污染;人员伤亡。

措施:利用水库调蓄洪水,削减洪峰;修建防护堤,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排水工程,整治河道,加强洪水预警预报,加强公众减灾教育,制定应急预案等。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10届高
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右为“历史
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
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
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
严重。

试着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
活动方面分析原因。

(4分)
(2) 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
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


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
财产损失却巨大。

试着对比简要
分析其差异的成因。

(6分)
答案 (1)①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士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2分)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

(2分)
(2)①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2分)②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2分) 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

(2分)
(辽宁省沈阳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读“我国干旱
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干旱频次>3C的地区是
、、(3分)
(2)我国旱灾最严惩的地区是
(东部、西部)为什么该地区旱灾严重(4分)?
(3)为减轻旱灾,应采取的措施是(3分)。

答案:
(1)华北华南江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