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导言:大学生对网络使用规范的认知、网络诚信的态度和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这三个纬度是衡量其网络道德的重要指标。通过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性别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系统,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他律水平和自律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调查数据分析

对网络诚信的态度决定着其网络行为的真伪性。对网络信息完全信任的27位被调查对象中没有一人经常有散播网络虚假信息的行为,而18位经常有散播网络虚假信息行为的学生中却有11位对网络信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诚信的态度与其散播网络虚假信息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这一结果验证了对网络诚信的态度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色情行为、网络攻击性行为以及不文明言语的使用。1.大学生的网络色情行为与性别、年级、网龄、上网地点有显著性相关,尤其是与性别的相关最为显著。男生中有浏览色情网站和发布黄色情信息行为的比率高达62.8%,

是女生比率(28.8%)的两倍多;低年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网龄较短的网络色情行为发生率明显地低于网龄较长的。

2.网络攻击行为:在505位有效被试中,有39.4%的人表示偶尔会遭到他人的网络攻击,而9.7%的人则经常会有此遭遇。3.网络不文明言语使用现状调查显示:在遭遇他人网上无理谩骂或诋毁时,18.8%的大学生表示会以礼待人,47.5%的大学生对此视若无睹,不予理睬,而33.7%的大学生则会以牙还牙,也会用不文明的语言驳斥对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可喜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1.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其中59.2%的人倾向于以偶尔的讲座形式教育为主,9.3%的人认为讲座频率应该提高到每周一次,而12.7%的人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

(二)成因分析

1.大学生的特殊心理转型是根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自我发现期”,崇尚自由、自我独立和求新求变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智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网络上快速、丰富的各种信息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而由于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时期,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没有专门的技术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

且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同时

,在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应付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就业的压力的同时,他们更希望社会尊重自己的观点和意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大学生们经常会遭受挫折,这时没有约束的、隐匿的网络无疑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网络中,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降低在社会现实中的道德标准来宣泄心理上的压力,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逐渐形成逃避现实、寻求压力解脱和发泄网络不道德行为。

2.网络文化的特殊性是温床以“隐匿性和不确定性、不安全与不可控性、开放性与多元性、自主性与平等性、虚拟性与无约束性”为特征的网络文化给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虚拟的网络文化导致了转型期大学生道德感的弱化,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淡化。网络迎合了大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提供给他们最大的自由空间,可以不受社会规范和道德的约束,社会主体意识逐渐淡化,进而造成道德情感的淡化。根据调查结果随即采访了部分大学生,发现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生完全能够认识到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危害性,但正是个体渴望被关注和自我实现的动机,使得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视若无睹甚至自身参与其中。

3.对现实的不适应是催化剂网络与现实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道德环境”。现实生活中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接触,其现实的道德行为受外界的接触人员的监督和自身道德意识的约束

,他必须按照一个社会人的道德标准行动。而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由于对现实交际的恐惧而更热衷于网上交友。这不仅削弱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带来了网络上的道德冷漠现象,使他们对各种网络不道德现象置若罔闻,甚至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举动。

(三)对策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开放和自由度日益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将日趋凸显,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网络发展以规范上网行为的网络德育环境已刻不容缓。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来说,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传输给大学生。因此,作为道德输入者的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系统,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他律水平和自律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保障。

1.社会的责任: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依法治网”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建立健全网络立法,才能使网络道德从无序到有序。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备,虽然社会和高校都已建立起一些监督管理部门,并制定出网德行为规范,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操作性和鲜明的伦理道德原则,其效果不明显。在网络立法方面除了国内一些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外,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

“计算机伦理十戒”。在立法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宣传,让网络法律意识深入民心。网络道德的建设还需要强化技术控制,要运用技术手段来控制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通过研发用于监测、过滤、屏蔽不良信息的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等,为实施有效的网络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网络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2.家庭的责任:提升网络意识,积极正确引导首先,家长要提升自己的网络意识,通过网络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网络的正负效应,减小与孩子的“文化代沟”,从而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网络引导;其次,家长要学会有效的沟通,通过和孩子交友的方式争取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从而把网络的负效应减至最低。

3.学校的责任:教会选择,培养自律教会选择、培养自律是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所遵循的理念。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网络道德的建设应从个体的道德认识、心理和行为入手,但其落脚点是个体道德的自我约束和养成。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学校的责任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提高自律能力才是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学校可通过德育途径的拓展来实现这一核心理念。

一是开设专门的课程。现在,我们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网络道德教育要渐行渐入,从课程教育入手。大一大二时期,大学生涯相对课业压力不大,就业压力尚未面临,课程以基础类课程为主。因此,在这些课余时间里大部分大学生会选择上网作为其休闲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