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

合集下载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值董良杰 0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7410007概要:冯友兰按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四境表明了一种发展,而天地境界更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境界说的重心就在于通过人们对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全面了解、倡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境界是人觉解的程度,觉解的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

由于人的觉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境界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关键词:冯友兰;人生境界;当代价值人生境界作为人生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是对客观存在的个人修养和人生发展状况的反映。

古今中外一切关注人生的思想家都从不同侧面对人生境界作过描述和探讨。

儒家历来重视人之所以为人,重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孔子提出了“仁”这一范畴,以“成仁”为人生的最高伦理道德标准和人生的最高境界;佛家的人生修养以抛弃一切贪爱欲念为内容,达到内心寂静不动的境界;而道家则崇尚自然无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苦乐,把“无知无欲、无拘无碍”的“赤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

”①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

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

“觉解”是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基石。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是同样的人生。

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

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友兰认为对人生境界的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

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别,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

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

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

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冯友兰所说的“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

“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

人生对于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

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由于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归之于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所以在冯友兰看来,对于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并不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开化的社会中的人,也不限于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

在工业社会中,在学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中间,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备“自然境界”的人。

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

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虽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并没有自觉地了解,故他们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

人生四重境界

人生四重境界

人生四重境界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自然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

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第二重境界:功利
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第三重境界:道德
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

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第四重境界:天地
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

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

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

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

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

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

人生的四个境界(作者——哲学家冯友兰

人生的四个境界(作者——哲学家冯友兰

人生的四个境界(作者——哲学家冯友兰)作者:知足常乐的人生原文转载,好文共赏:人生的四个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象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冯友兰,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那么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梁漱溟与冯友兰关系梁漱溟和冯友兰都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双壁,而且二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也都是高寿之人,按说梁漱溟和冯友兰应该是学术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挚友。

然而可惜的是,梁漱溟却对冯友兰有些偏见,不知是文人相轻的缘故,还是梁漱溟过于孤傲,总之梁漱溟与冯友兰的关系并不融洽。

其实梁漱溟与冯友兰研究的领域相似,不过却没有听说他二人在学术上有什么纷争,倒是在生活上人格上,梁漱溟对冯友兰的意见颇多。

当年冯友兰办九十大寿,遍邀学术上的同行朋友,大家一起祝贺,梁漱溟也在邀请之列,但是梁漱溟一点不给面子,公然拒绝,理由是冯友兰在文革期间有献媚江青的行为,他深以为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会出席冯友兰的寿宴。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冯友兰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提供知识,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分析活动”,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牢固的科学之根基,也不是纯粹的理性分析,哲学就是境界之学。

在于他所创立的人生哲学其核心和最终归宿都是人生境界说。

扬名海内外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这让人联想到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

倒不是他们思想有几多相似性,乃是他们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方式上的相似性。

他认为: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尚无清楚的了解,其行为常常是按个人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而进行,亦即“顺才或顺习”、“不著不察”而行。

冯友兰指出,自然境界是觉解较低的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自己所行之事并没有清楚的了解,始终处于一种浑沌的状态。

他们对于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的尊奉主要出自本能和习惯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

他们既没有自觉的自私自利之心,也不具备自作主宰的能力,始终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的自在生活。

这种生存状态与时代变迁和文明程度无涉,它不仅存在于原始社会而且也能存在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

这样的人生是缺乏意义的考虑也少有保罗蒂利希式的存在的焦虑,不用承担祁克果式的自由的冒险,但是却是缺少内在价值的人生,是不值得追求的。

自然境界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异化状态,是盲目地受外在规律或他物支配而自失真我的状态。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较清楚的了解,但其行为常常是“为自己的利”,从而未能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

功利境界中的人虽然有了自觉的自私追求,但并不等于他们具备了自我主宰的能力,依然受到名缰利锁的束缚。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行义”即以对社会作贡献为目的,从而超越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因而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觉解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因而要对宇宙有所贡献。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

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

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

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整理精校版)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整理精校版)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
走在天上
0416 22:03
::
上大学时,选修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感觉冯友兰确实是个伟人,将人生分成四个境界,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天人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这四种境界可以说将所有人概况了,单纯的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没有精神的依托,而要想具有更高的品质,更好的道德,那就要达到道德境界,拥有道德观,天人境界一般人也许很难达到,但可以把天人境界理解为道德境界的目标追求,只有达到了道德境界,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多么高尚的行为啊。

人生在世,屈指一算,也不过几十年,现在正值大好青春,此时不搏何时搏,要趁着年轻,好好干,努力干,人生就像冯先生所说,自然产物要远远低于精神产物,只有从精神上改造自己,充实自己,那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想我也在不断充实自己中,要进步,要努力。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冯友兰说,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了人所处的不同境界。

人生境界可分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自然天性、习惯或社会风俗去做事,既无明确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属于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

有时候,他们亦为社会服务,但服务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价值。

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

所谓义与利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

亦即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

道德境界的人,其所作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道德境界的人。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地。

即,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却充塞天地之间,事事以不仅贡献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唯大圣大贤才能达到此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某种境界需要的知识程度越高,则境界越高;所需知识越低,则境界越低。

故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有高低,人所享受的世界也有大小,境界越高,享受的世界越大。

人生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

有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驻此境界。

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良心发现,做一点儿好事,在良心发现的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

过了一会,他或许又会回到功利境界。

若人能常驻于道德境界,便是贤人;能常驻于天地境界,便是圣人。

人生四种境界,由低到高,是一种发展。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这正是他脱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空谈精神境界的失误之处。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展开全文文丨冯友兰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

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一室中有众灯,各有其所发出的光。

本来是多光,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光了。

说各人各有其世界,是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说的。

但说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各人各有其境界,则不必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

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的世界。

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此公共的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

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

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

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

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

这正因为这些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

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其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我们的这种说法,是介乎上所说的佛家的说法与常识之间。

佛家以为在各个人中,无公共的世界。

常识则以为各个人都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其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个人的意义,亦都是相同的。

照我们的说法,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虽是公共的,但它们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不必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说,就存在说,各个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是公共的;但就意义说,则随各个人的觉解的程度的不同,而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人的意义,亦不相同。

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不能说,这些意义的不同,纯是由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

一个地质学家所看见的,某山中的地质的构造,本来都在那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2.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3.道德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4.天地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冯友兰的道德四境界说

冯友兰的道德四境界说

冯友兰的道德四境界说作者:徐荣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年第05期摘要:冯友兰依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将人的精神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

他认为,觉解少的,境界低,觉解高的,境界就高。

随着人觉解的提高,最后可能到达最高层次的天地境界,也就达到了“圣人”状态。

关键字:觉解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创建人。

在新理学体系中,冯友兰以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为归宿。

关于人的本质,人生意义以及人生境界探讨的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新理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他的人生境界说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关于“觉解”冯友兰汲取了“觉”与“解”这两个词的相通之意“悟”,他认为人的一生中对人的本质及意义的体悟就是觉解的过程。

在冯友兰看来,虽然人和禽兽都有某种行为,但是他们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冯先生认为“人做某事, 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 此是了解, 此是解; 他于做某事时, 自觉其是做某事, 此是自觉, 此是觉。

”[1] 觉解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冯友兰说“若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 我们可以说, 人生是有觉解底生活, 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

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人生之所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活者。

”[2]二、四境界冯友兰说“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3] 从这里,我们看出冯友兰说的境界是源自于人的觉解,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产生出宇宙人生对人的意义,从而构成了人所具有的境界。

因为个体的觉解程度是有差异的,与之相对应的人的境界也是不同的。

冯友兰就此把人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他说“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是以达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冯友兰把人的境界分为四种:
1.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的心目中,老子的境界就属于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

理论纵横理论版161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文/田媛(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现代思想史学者,其主要哲学观点是关于确定生命伦理界的四个境界,即他以现代人的"觉解"为基础,提出四种生命境界,即自然伦理、功利行为界、德修道境界和天地合一的境界。

这四个人生境界不仅对自我任何生活价值如何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而且对我们如何管理当代国际的社会秩序,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指导性。

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政治社会的重要指导性。

关键词:超大自然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功利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道德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天地合一修行境界冯友兰,字芝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哲学家,其主要成就可概括为:“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所谓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六本书,都是以《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和《新知言》为题材。

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而他提出的“人生境界论”,则是在《新原人》六书中提出的。

在冯友兰的这些作品中,他们对人生哲学有着强烈的看法和民族观念。

对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人生境界与觉解说起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境界?不同佛教学者对觉悟世界的理解应该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国佛教哲学中所谓的境界认识,是否指由于自身的意识活动,直接导致对人成佛觉悟的主观和觉悟的内在状态。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泛指自然的境界,仅泛指位于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自然界限或客观景象。

正如最初的《列子周穆王篇》中所述:“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道以其境界之名为所接,古莽海之国。

”这就是对世界的初步理解,而现代学者在对“人的境界”方面的不同理解,现在境界更多地倾向于对知识和道德的修炼。

冯友兰从佛学与美学两个角度研读人生哲学。

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主观的体验和感觉而产生一种心灵状态。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1、自然境界
•一般世俗人的境界,绝大多数人的低层级境界;满足生理生活需要层级,为人处事本能反应。

生活在社会底层或低层次的社会群体中。

•2、功利境界
•一切以功利为目的,衡量什么事情以功利为目的。

有的形式上大公无私但骨子里还是功利标准;
•3、道德境界
•以利他为原则,做人做事以帮助人为出发点,接近儒家的“仁”的标准;讲究社会道德,凡事能替别人着想。

不为私利冒天下之大不韦(违反公德)
•4、天地境界
•为人处事,顺乎自然成事悯人,超脱人生。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2008级伦理学研究生邱念平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汤河人,是中国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宗师。

他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六书”,其内容涉及行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

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享誉国内外的一代哲人。

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古今中外诸多学者不断探索思考人生问题,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了分层研究。

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之一。

冯友兰提倡正确的生活方法,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幸福。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冯友兰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在他看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可以确立正确的生活方法,条件即在于人是“理性底动物”,人是有“觉解”的生活。

即人对于生活不是本能地被动地适应,而是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安排。

人能够凭借理性,安排好自己实际的生活,人同样可以凭借理性,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因此,冯友兰在论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首先强调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自身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觉解。

谈到人生境界,不得不提到“觉解”这个基本概念。

第一次使用“觉解”这个词,是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中。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不能仅看你做什么,而要看你对此的认识。

我觉得把它解释为行为的动机也行。

如扶一个老人过马路,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但境界是不同的:大傻子看到人就扶的习惯,他也不分男女老幼,你问他,为什么扶,他傻傻一笑,毫无意识,即无觉解;小学生扶老人,你问他,他说这样做是好孩子,老师会表扬。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冯友兰,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界的巨擎。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作出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学术著作《新论哲学的方法》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首先,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他强调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冯友兰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即通过修养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其次,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个境界强调了对知识的谦虚和对真理的追求。

冯友兰指出,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知识局限性,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发现真理。

此外,他还主张以世界历史和人类历史为基础,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和未来,并且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三个境界是“能而行之”。

冯友兰认为,知识的积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的提高。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将理想变为现实,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他提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观点与西方哲学家尼采提出的“人必须自创自造自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最后,冯友兰指出人生的第四个境界是“智之为智之,愚之为愚之”。

他认为,智者懂得自己的智慧之处,并且能够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应对各种情况。

而愚者则由于自己的无知而无法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问题。

因此,冯友兰强调要培养自己的智慧,让智慧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生的真谛。

通过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人生问题时,注重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这一观点不仅对冯友兰自己的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帮助了很多读者在性格塑造、品格修养、职业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他对于其所行的事的性质没有清楚的了解;同样,他所行的事,对于他也没有清晰的意义。

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求利的,他所求的是自己的利益。

不过,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及他的利益,都有清楚的觉解。

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的本性已有一定的觉解,他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的。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已经明晓在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可以说,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有完全的觉解,他不仅知性,而且也知天。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人要进入精神创造的境界并不容易,这要求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有杰出的修养。

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虽然人还不能摆脱才与命、死与生的限制,但是人通过自身的修养,致知用敬,便能贯通天道而超越这些界限,达到顺化的天地境界。

在这里,我们来论述一些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对于当代道德问题的影响。

更多还原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好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去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这四个境界,按我的理解,虽然有层次,如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但也不是完全割裂的。

即使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他也会有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当然,他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会受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影响和统合。

中国哲学的追求:内圣外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广义理解:内圣外王就是内心修养追求高境界,对外工作、办事取得成功。

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冯友兰《新原道·绪论》: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代表内在修为的最高境界(精神境界);·外王代表外在功业的最高成就(现世成就)。

通俗地说:一个人的追求无外乎这两者:既能安顿自己的身心,在精神世界里自由徜徉,又能在现实世界中纵横驰骋。

[[[[[[天地境界并非可望不可即或可望不可求。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

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对当今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反思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社会道德的失衡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

我们旧有的道德体系源自战争时期的军事共产主义,以后又演变成了平均主义。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横流的物欲,面对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冲击,原有的道德体系终于垮坝了。

道德约束成了一张白纸。

通过对现阶段社会道德问题的分析,呼吁道德信仰的重建,呼吁她的不断完善。

当今处于剧变时期的中国社会,道德问题频发。

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反思。

一、道德问题在中国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剧变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地受到社会变革产生的冲击,原有的道德体系可以在一夜间土崩瓦解,新的道德体系的建立却不能一蹴而就,或是建立没多久就又被冲垮。

失去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各方利益冲突频发,社会矛盾不时有激化的表现,令人担忧整个社会能否持续发展。

法律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有力举措,然而由于法律体制远未健全,况且总有法律所不能触及的角落,更根本地说,法律的制订又是要先叩问道德,所以,合理的道德体系的建立对社会具有根本性意义。

当今又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时代也正深刻地改变中国。

社会上发生的道德问题的影响由于网络等媒体的传播而空前巨大。

随着一个又一个与道德相关的事件曝光,引起专家、百姓等各方关注,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探讨常常达到令人惊讶的宽度和深度。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众多的事件,二、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道德哲学中两个正面的理论,尽管这两个理论并非完美无缺,并非可以解决一切道德问题,但它们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较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方法思路。

从整体上讲,它们优于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主观主义、利己主义等理论。

功利主义的最大功绩在于肯定了对快乐的追求,有助于抵制无理压制快乐、把快乐视为洪水猛兽的思想观念。

它的核心思想是幸福最大化。

而对于幸福的内涵界定又是一个可以讨论不休的问题。

本文把幸福基本内涵界定为为快乐的获得和痛苦的免除——尽可能地增加快乐,尽可能地减少痛苦。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但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幸福,功利主义所考虑的幸福最大化是指整体的幸福最大化,这里的整体可能关涉很多人,可能是整个社会,而最基本的就是要考虑利益相关者,要把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考虑进来。

这样一来,就往往要考虑不只对一个人的影响,而且要考虑每个利益相关者所受影响的大小,再把所有的效应综合衡量。

道义论从根本上尊重每一个人,充分肯定每一个人的自由意志,把人之为人的本质放在首要位置,挖掘人的普遍性。

这里以康德的理论为代表,聚焦于其道德哲学理论精髓——绝对命令。

绝对命令的第一种表述形式是:“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就是说,你行动所遵循的准则,你希望别人也能普遍地遵循。

只有这样,你才把别人看作是与你一样的人,你才把自己与别人同等看待。

绝对命令的第二种表述形式是:“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如果你把自己或者别人仅当作了工具,那么就把自己或别人降低为物,践踏了人的尊严。

康德倡导理性对自己发出命令——理性自己给自己立法,并且命令自己按照自己所立的法去做。

能自己给自己立法,并能按自己所立的法去做,这是对人之为人的最本质尊重。

当一个人遵循某个道德准则做出了某个道德行为,就被默认为他也愿意其他人遵循同一个道德准则选择行为,如果他不愿意别人这么做,他就违背了康德的道义论四、结语在对各种失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

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江泽民同志就严肃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分析腐败的思想道德根源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人认为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是‘细节问题’,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小题大做。

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

”他强调,《《《《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反腐倡廉抓源头的一个重点。

他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国际国内的教训一再证明,道德败坏了,一定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个“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彻底毁掉了一个著名的企业,而且伤害了全行业,伤害了相关地区,甚至伤害了国家形象。

这样的教训,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决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在道德建设上,要做实功而不要务虚名,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功近利。

道德主要依靠良心的自觉发挥作用。

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从根本上说,良心就是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