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舞蹈史

远古时期

舞蹈的起源学说:模仿说;宗教说;律动说;性爱说;巫术说;劳动说

图腾舞蹈:图腾舞蹈是表现图腾动态形象或在图腾祭祀仪式中所跳的舞蹈,舞蹈是图腾祭祀的重要手段。

云门大卷:又称《承云》或《咸池》,内容是歌颂黄帝的功绩,原本应是黄帝部族的图腾祭祀舞蹈,后周代收录为六乐之首。

舞蹈起源的原因,共同点是什么?

原因:1.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的需要;3 表达自身内在情感思想和内在冲动的需要;4.反映战争,氏族复仇的战争需要。

共同点:1.乐舞皆来源于天界,非人间自有之物;2.动物都起到中介作用;3.祖先和尊者在神话中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尊崇和纪念。

三代及春秋战国

《桑林舞》:又称《大濩》,商代祭祀舞蹈,相传继承前代乐舞创作而成。舞师手持特制旗杆指挥乐舞,舞蹈以上肢动作和两臂服饰为突出特征,气势端庄。周代将《大濩》列入六乐,属于武舞,用于祭祀祖先。

巫舞:是巫术祭祀中的舞蹈。巫舞的种类形式大约可分三种:1.祈神降幅许愿类;2.酬神欢庆还愿类;3.超度亡灵类。巫舞在我国古代舞蹈中影响深远,各类习俗舞蹈,雅乐舞蹈,宗庙舞蹈等都含有巫舞的某些影子,是我国丰富的传统舞蹈遗产之一。

《大武》:周代六代舞之一,也称《武》,属于武舞。内容是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具有一定情节的大型歌舞。

艺术特色:1.思想主题上是歌颂武王伐纣;2.内容上是手持武器的战舞,属于“武舞”;

3.艺术处理上结构严谨队形,动作,表情皆有变化;

4.音乐以鼓声为前奏,舞段伴随歌唱烘托气氛。

影响:1;巩固统治,宣传当朝思想;2使制礼作乐内容更为完整和全面;3.艺术水平较高,推动了当时艺术的发展;4.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

“禹步”:指模仿大禹走路的步态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是后代崇尚其功绩对大禹加以神话,所以祭祀之时创作出这一特有步伐。

《夏龠》:即周代整理的《大夏》,属于周代六大舞中的文舞,舞时手中拿着“龠”这种乐器,用于祭祀天子。在周代整理之前,《夏龠》主要指一段九段体的音乐。

《四夷舞》:少数部族间的一种舞蹈。舞时吹三尺竹筒,披发嚎叫而舞,很有原始土风舞的特点。舞蹈气势激越,舞蹈感强,用于祭祀和朝拜。

西周

制礼作乐:是西周在因袭夏商礼乐的基础之上,修改制定的一整套法定礼乐制度,以相应的乐舞制度与当时的统治秩序相结合,通过礼乐制度来体现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实际是一套政治手段。

西周加强乐舞的特征及其体现:

1.制定礼乐制度,以“制礼作乐”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

2.形成了“雅乐”体系,“文舞”和“武舞”成为了歌颂帝王功绩的固定程式;

3.重要社会功能转变成为政治服务,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

4.以不同规模的乐舞来划分不同等级的特点,一直影响到后世。

《六代舞》:又称“六舞”“六乐”等,是周代主要成套祭祀乐舞,是前朝乐舞的主要特征和内容被周集大成之后,改编排列起来,用于服务与天子级别的祭祀活动的乐舞。《云门》用于祭天;《咸池》用于祭地;《大濩》用于祭先祖;《大韶》用于祭亡灵;《大夏》和《大武》用于祭天子。其中《大武》和《大濩》属于“武舞”,其他四个属于“文舞”。六代舞的总体风格是规范化,仪式化,制度化。

《六小舞》:周代宫廷祭祀舞蹈,又称《小舞》,也做周朝教育青年的教材,是乐舞制度的重要一环。包括《祓舞》执祓而舞,用于祭祀社稷;《羽舞》执白羽而舞,用于祭祀四方;《皇舞》戴羽帽羽衣而舞,用于求雨;《旄舞》执牛尾而舞,用于祭礼;《干舞》执盾而舞,用于祭祀山川;《人舞》徒手而舞,用来祭祀日月星辰。

二者不同:1.性质上来看,《六小舞》相对于《六代舞》来说,是更为纯粹的周代舞蹈;从名称上来看,《六代舞》是完整的乐舞名称,更注重文化和历史因素,而《六小舞》是以道具命名,更注重形式因素;内容上来看,《六代舞》是作品,是集诸多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大型祭祀乐舞,而《六小舞》是其中的舞蹈段落。

蜡祭:是一种庆祝农业丰收,报谢神恩的祭典。主要歌舞特征是“鼓瑟齐鸣”,用在蜡祭中的舞蹈为“兵舞”和“祓舞”。蜡祭中的神共有八位,与农业息息相关。

雩祭:周代时,将“求雨舞”成为雩。雩具有突出的舞蹈属性,一班以女巫为主,一边演奏乐器,一边起舞。

傩祭:傩祭自商代已有,到了周代已成制度化的一项活动。傩舞演员需要头戴面具,艺术风格粗猛雄劲,充满原始野蛮的遗风,其目的是驱逐疫鬼,廓清墓穴,洁净宅邸。傩祭发展到汉代出现了以猛兽为标志的“十二兽神舞”;宋代更加世俗化,演艺化,娱乐化,傩祭的主角也被替换,但整体功能和结构却是一脉相承的。象征性,表演性,娱乐性以及潜伏在期间的宗教心理一直都是这类民间活动的内在特征。

大司乐:周代王室乐舞机构官职。《周礼》记载:大司乐为乐官之长,隶属于“掌邦礼”的春官宗伯。执掌乐律、乐教和大合乐,参加各种庆典活动。大祭时,率贵族子弟跳六代舞,并负责对王侯和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乐舞、礼仪教育。

大司乐以下有奏乐、歌唱、舞蹈等人员。

东周

礼乐崩坏:是指西周制定的遵循的周礼和雅乐,受到了以贵族势力阶层为代表的新型社会势力的冲击,其原有的森严秩序被瓦解。

女乐特点:1.人数众多,是最早的职业化乐舞人员;2.提高了当时的歌舞水平,增强了艺术性;3.产生了“长袖善舞”的舞蹈风格,婀娜飘渺的美感定位;4.有了独立的艺术形象和审美风范。

先秦

儒家:支持,主张将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重视乐舞的教化作用,看到了乐舞的实用价值。赞成“雅颂之音”,反对“郑卫之音”。儒家乐舞理论的代表作为《乐记》。

墨家:反对。“非乐”,否定乐舞的价值和意义。

道家:反对。认为乐舞是违背自然,让人失去自我,从根本否定了乐舞存在的意义。

三者关系:儒家促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墨,道体现出思想的多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