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时间:2006-09-08 04:49 作者:山东省安丘市贾戈初级中学 /戴勇点击:210 次
将本文添加到:
----安丘市贾戈初级中学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
新课改追求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既看教,更看学,“以学论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确立效益优先的课堂教学观,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优化匹配,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校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下面,把我校的一些做法作简单的介绍,以期得到指点和帮助。
一、转变理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校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理论先行。
我校除组织教师加强对新课改文件、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外,学校教科室还印发专门的刊物《课改信息交流》,将报纸、刊物上的有关课改的文章、信息进行转登,要求教师自学,以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并组织好二次培训。
为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我校除按时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外,重点放在学校组织的二次培训上。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3、加强教研,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我校利用星期三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提供课例,进行评析。一年多来,学校投资购买了相当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及光盘,组织教师观看并进行讨论,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二步:加强集体备课,优势互补、取得共识。除按时参加街道教管办组织的全街道集体备课外,学校要求教师不受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的限制,时时集备,天天教研,只要有了问题,就提出来研讨。
第三步: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自己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
第四步:组织上好研讨课。学校领导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梳理、小结,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分专题轮流上研讨课的方式,将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在全校加以推广。
4、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我校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四变四结合”的课堂教学要求。现介绍如下:
( 1)、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只不过是师生进行“对话”的“教学文本”。按照这个观点,教师要“对话”,就要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才能起到“解惑”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首先应该体现在备课上。
首先,要正确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材的逻辑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致的。“难点”是指学生在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是由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第三,师生共同备课。事先请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预习,在共同讨论中,教师了解学生的难点所在,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课堂上就能注意到学生的不同需要,灵活组织教学。
( 2)、从课堂教学结构看,教师的教法要变,要将“讲清重点”、“启发思维”、“教给学法”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知识只不过是载体而已,因为“知识是死的,思维是活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核心就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以下几点:
一是“讲清重点、分化难点”仅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全盘否定,只不过是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顺应学生思维”上。
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途径。
四是学生反思意识的强弱是思维是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是强化“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
( 3)、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看,听课的方式要变,要将“以听为主”、“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有效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结构,并使之扩充、完善的过程
由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一种定势,这种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阻碍了学生认知的
飞跃,造成学习新知识的困难。学生要克服这种定势的消极作用,形成新的定势,仅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心理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试验:面对一份材料,受试者只听不看只能掌握材料内容的 20%;只看不听能掌握材料内容的30%;听+看能掌握材料内容的40%;听+看+议能掌握材料内容的60%;听+看+议+做能掌握材料内容的80%。这就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个“有效性”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精讲多练、当堂反馈、及时纠偏”的模式,就是要使学生“耳灵起来、口读起来、手动起来、脑活起来”。
( 4)、从教学反馈要求看,作业布置形式要变,要将“顺次布置”、“精选布置”、“分层要求”三者结合起来,以体现因人施教,分层要求,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巩固与再学习”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平衡,难免会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我们不加以区别地一味统一要求,就必然导致一些学生要么不交作业,要么就抄袭交差,“巩固与再学习”的目的就不能达到。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承认这些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我校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弹性,分为 A、B、C三级要求:A级为基本达标要求,针对基础薄弱同学而设计;B级为中档较高要求,应面向大多数同学设计;C级为思考性、灵活性均较强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作深入研究。这样就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学习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从而真正体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二、勇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在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方面,我校引导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初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语文课上生字的分析、课文的朗读等。例如我校李国光老师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调查》的教学中,李老师根据课程需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资料等形式寻找答案,再以演讲的形式在同学面前演示作品。很多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找资料,并把资料汇总。可喜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把资料做成powerpoint的形式,甚至有些学生制作的课件精美,上台演示作品的学生表达顺畅,自然。同学们都懂得要保护我们的动植物,保护我们这个生物圈。在学生交流,学习的同时,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促进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活中。课堂教学中,教师从知识传授着的教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