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教学后记和教育叙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撰写教学后记和教育叙事
撰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也称教学心得,是指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和总结,将心得记下的一种教学改进手段。写教学后记,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又是积累教学经验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据了解,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重视单纯的课堂知识讲授,讲完了就万事大吉,而忽视对课后教学效果的反馈,不写教学后记。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缺乏写教学后记的意识。认识不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也有一部分则是因为不知道怎样来写教学后记。这样势必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改进和提高。那么,应该如何写教学后记呢?
一、总结成功的经验。
经验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课堂教学也正是如此。教学总是在教中学,在学中长,一点点积累,一步步完善,形成递进的教学经验。而这些经验的获得,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写教学后记。教学中的每一堂课,无论是外堂还是内堂,也无论是新手还是复习,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所以总会有成功之处,可供借鉴,并发扬光大。如有趣的对话,典型的实例,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传神的体态,恰切的启示,灵感的火花,精彩的片段等,只要我们肯做教学中的有心人,这些闪光点,就如海滩捡贝,俯拾即是。重要的是我们根据教学的主观设想与学的客观效果这二者的融洽程度,进行筛选整编,去沙存金,去粗取精,只要闪光,都可接纳,写入“偶得集”深化知识,探微见源,起到举一反三的“酵母”效应。如此下去,做到堂堂有后记,节节有改进。有了对成功经验的积累,组织再教学定会沙积成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查找失败的原因。
教学是一种事业,又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人们总是在追求其更高境界。所以,在曲径通幽的教学实践中,正视失败,查找不足,犹如开凿渐入佳境的登级石梯。因此,又可以这样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如表达含混,处理欠妥,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甚至是知识性错误等。课后静下
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经过推敲,就会找出根源。查找失败的原因,一般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教学目标,诊断基础知识是否明确;智能培养是否具体,思想教育是否恰当。
2.教学内容,诊断内容概念是否清楚,结构层次是否分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破释,容量是否适度。
3.教学方法,诊断教法是否得当,传统是否趋于陈旧,创新是否脱纲离谱。
4.教学素质,诊断教学设计是否精心,语言是否清晰,板书是否简洁,教态是否和雅。
5.教学效果,诊断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观察效果是否良好。等等。
这样,找到了失败之处,才能找出失败原因。然后,开出处方,记入教学病历,以后组织再教学,就能扬长避短,对症下药,使教学日臻完善。
三、记录学生的情况。
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这种信息,一般体现在
三个方面:
1.课堂反应。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最直观的就是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课堂气氛的生动活泼,师生配合的协调一致等。是否在教学设计之内,可取与不足,在量比之后做出评定。
2.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往往表现为共性和个性两方面,这就要针对群体和个体,析疑解难,将不同范畴的问题分门立户,做到面向群体,不忘个体;解决个体,带动群体,建立热点问题档案,更好地服务于再教学。
3.独到见解。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比台上的老师表现出台下从容,出现巧答妙对,在作业上也会屡屡发表其独到见解,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些令为师者拍案叫绝的凡人妙语,鲜见卓识,也常常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延展教学的构思空间。及时记录下来,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显示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风范。
撰写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事件(故事)。叙事就是写故事,由亲身经历的人-------教师写亲身经历的教育幼儿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要有五个要素,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为什么。
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一个好听的故事+精彩的心理描述
教育叙事应定位在接近教育现实中所发生的各种真相。通过教育叙事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思想与行动,看到这些真实事件背后的复杂意义。总之,写教育叙事实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
写好教育叙事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某一个教育实践现象,还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来后能够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写好教育叙事还与我们教师是否有明确的追求有关。如果有了明确的追求,又有不断反思的精神并确实是想追问自己,当教师这些年来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过什么样的良知与信念,有过什么样的痛苦与喜悦,总之,一旦教师想要认真地审查自己的教育生活,那么无疑就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叙事。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什么上面布置的任务,或为了其他名利,是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叙事。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真实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来自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人物性。在教育叙事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学生等)做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
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
(3)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事件发展的情节。
(4)可读性。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5)感悟性。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教育理论
三、教育叙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情境描叙。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目的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