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初中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实验研究开题报告
江滨学校初中部语文教研组
崔影姚卓阳孔令建
初中语文学习习惯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不仅仅要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更适应社会的能力。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学科之一,是一门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学好的学科。而初中生正处在青少年期,生理、心理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极不稳定。因此,初中生就更需要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来更好地完成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本校开展语文学习习惯研究,主要是源于语文学科成绩极差,影响了学校中考成绩,影响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较差,日常学习习惯表现为书写潦草糊涂,不会使用语文工具书,没有课前预习、做笔记、及时复习的习惯,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不愿意独立思考、不能勤学好问等等。而中学生正值受基础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如能及时有效地消除种种不良习惯,进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方法的指导,将大大提高我校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当学生形成了端正的学习态度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后,不止学习质量可以得到保证,还能为终身学习筑造坚固的基础,让人享用终身。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综合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己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
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抗议传统教育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理解,缺乏对学习者人性的尊重。他们谴责行为主义把人描述成毫无能动性的“机器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知、情合一,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强调直觉能力和创造能力。人本主义把个体发展看作教育的最高目标,认为自我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自我实现是教育的目标所指。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找知识的过程是可靠的人,是有教养的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涉及到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
3、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理论基础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事情,正如我国有一句成语所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心理学中,学习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就人类而言,小孩用筷子,系鞋带等是学习,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也是学习。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则更是有系统、有计划和有指导地进行的。他们不仅学习知识,而且也是学习技能,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还要改变不良的行为与习惯。但是什么是学习,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两种基本的学习观,一种是各种联想主义的学习观:它包括(1)桑代克的“联结论”,桑代克用猫学习解决疑难笼问题做了他著名的
学习实验。实验中猫通过多次尝试与错误,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辨别出门门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也就是说门门与开门反应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就产生了。(2)是在经典条件反射中的学习,指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并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3)是在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指的是斯金纳发明了一种所谓的期金纳箱的学习装耸。第二种是各种认知论的学习观:它包括(1)是格式塔的学习观,以一苛勒的著名的黑猩猩接起短棒打下高处的香蕉的实验来说明。(2)是托尔曼的认知论,(3)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主要指美国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4、语文学习理论基础
语文学习研究表明,要教会学习,只讲各学科共同性的一般学习原理、规则,离开具体的学科学习实践、不跟具体的学科学习实践结合,其效果并不好。_要掌握学习的具体规律,让学生学会学习,需要对各学科的学习作具体的、深入的研究。根据语文学习内容可以把语文学习分为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技能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习惯学习四大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成效,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运作。”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知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以及补偿等重要作用,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