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59ecdea480eb6294dc886c70.png)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d050d09fc4ffe473368ab80.png)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理论研究
![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c9ca844767f5acfa1c7cd90.png)
11 翻译 目的 .
字无 几的。而其 中的丙 , 则在 ‘ 读者 ’ 的范围之外 , 发他们的是 启
图画 、 演讲 、 戏剧 、 电影 的任务 , 在这里可 以不论 。但 就是 甲乙两 种, 也不 能用 同样 的书籍 , 应该各有供给 阅读 的相当的书 。供给 甲类读 者的译本 , 无论 什么 , 是至今主张 ‘ 我 宁信而不顺 ’ 的。我
鲁迅说“ 这也是译本。这样的译本 , 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 , 也在输
入新 的表现法。中国的文或话 , 法子实在太不精密 了, 作文的秘 诀, 是在避去孰字 , 删掉虚字 , 讲话 的时候 , 也时时要词不达意, 这
人术》 他 想通过 翻译 这些小说 在 当时 的中国提倡科 学 , , 启迪 民
智。鲁迅在 当时就已经意识到 了科技兴邦的道理 , 自觉地本着科
学意识从事科幻小说的翻译 。
相 。剽窃 、 ” 抄袭 、 冒之重译不但不能给读者 、 假 给社会带来好处 , 反而会 给社会产生毒害。重译者 除了要有 高度责任感之外 , 还应 有强烈 的竞争意识 , 与前译者竞争 , 要 这样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 取 得社会 和经 济双重效益 。关于重译 , 鲁迅还说 , 旧译 的长处 , “ 取 再 加上 自己的新心得 , 这样才会成功一种近于完全 的定本 。这句 ” 简单的话 , 实际上包含 了深邃 的翻译思想。首先是鲁迅对原文的 认识 , 在他看来 , 原文在不同的译者那里会有不同的理解 。另外 , 译 文对原文只是一种 近于完全的定本 。这与 当今 翻译 信息论研 究成果是非常一致的。信息 论认 为, 语言不是单一平面的线形结
还 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 的书 , 也应 时常加些新的字眼 , 新的
鲁 迅 关 于 翻 译 目 的 的 思 想 可 以说 与 德 国译 论 家 Has n V r er em e 的翻译 目的论是一致 的,emer V r e认为翻译领域中有三种
鲁迅翻译理论与自我翻译实践分析比较
![鲁迅翻译理论与自我翻译实践分析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b197631af45b307e8719784.png)
Thanks!
下面是两个译文:
鲁迅:正如在一切动物,美的情感是天禀的一样,虽然它们也被 非常之多的种类的事物引得喜欢,它们(也)会有关于善和恶的概念, 虽然这概念也将它们引到和我们完全反对的行动去。 梁实秋:同样的,各种动物都有一些美感,虽然它们所欣赏的是 颇不相同的东西,故它们也许有是非的感念,即使会被这是非的感念 引导着去做颇不相同的行动。
怎样才算是信或忠实呢?
Each word in source text should be account for in translation.
原文中每一个词都应在译文中有所交待。
实践中:
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理论)
信、顺并重?(实际)(双标准)
Example:
Behind the mountain, the sun set. 信:山背后太阳落下了。(鲁迅) 顺:日落山阴 ⭐ ️
01
师傅、师父、园丁、教练、专家等。
One of the best
02
最棒的(回避)
佼佼者、大腕儿、百里挑一、奇葩
等。
情景法
01
You judge everybody’s mind by your own vile one.
你以为人人都像你一样低俗。
你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02
A man without tears is a man without heart.
三· 鲁迅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
鲁迅的翻译理论
一.
硬译
二.
"易解、丰姿"双标准论
三.
重译和复译
一.硬译
直译、逐字逐句译
宁信而不顺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90cee729b6648d7c1c746f7.png)
• 要评价和确认一位翻译家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首先应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之文化 上的位置;而要明了翻译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 期的文化上的位置,又要明了这种文化在中国 整个历史情境中的位置。因为无论翻译还是文 化之建设、交流或毁坏,都不是孤立的人类活 动,它必定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为
其他各种领域的人类活动所制约和影响,而所
有的人类活动都受制于特定的时代愿望和信仰。
• 劳伦斯· 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1953年—)学者, 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 费城南部(此区域居住者多为意大利裔),七十年 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哥伦比 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主编论文集《对翻译 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
• 鲁迅所考虑的除了借助翻译“输入新的表现 法”,以丰富汉民族的语言,以达到重建民族语 言与文化的目的,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汉语的 思维方式以外,还有译文接受的条件、语言 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意识等多种因素。 • 进一步系统而科学地划分了翻译的读者层。 • 把翻译研究从译作转移到了译文读者对译 作的反应上,考察译作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 果等重大问题。 • 针对这些不同的读者,采取相应的翻译策 略。其次,译者必须有心目中的读者对象。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 (中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 (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 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 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的黑暗,向人民指
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
《鲁迅对译学理》课件
![《鲁迅对译学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45446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6.png)
应用鲁迅的翻译理论的挑战
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将鲁迅的翻译理论应用于实际翻译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2 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如何有效应用鲁迅的翻译理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翻译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中 的作用
翻译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 互理解和交流。
翻译中的创造性
鲁迅主张译者应该在保持原 文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 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创造 性翻译者应根据具体 情况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以 实现更好的译文效果。
鲁迅的翻译伦理观
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鲁迅认为译者应以诚实和尊重译者对作者的思想和 作品。
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鲁迅认为翻译应当是一种艺术创作,翻译者应具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忠实度的重要性
鲁迅强调翻译应当忠实于原文,同时也要在语言的表达上做出一定的创造。
3 语言对于翻译的作用
鲁迅认为语言是翻译的媒介和工具,但也是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符号。
鲁迅对直译的批评
直译的局限性
鲁迅指出直译往往无法准确 传达原文的意义,忽视了语 言和文化的差异。
《鲁迅对译学理》PPT课 件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对于译学理论的贡献不容 忽视。本课件将介绍鲁迅的译学理论及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影响。
鲁迅与译学理论
鲁迅的翻译理论对于中国现代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许多与 翻译相关的重要观点和理念。
鲁迅的翻译艺术观
1 译文的艺术性
鲁迅的译学理论在现代全球化世界的意义
鲁迅的译学理论在当代全球化世界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探讨其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应用价值。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2)鲁迅及其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cd1deee941ea76e58fa043b.png)
• 读者的作用不只是体现在阅读过程之中,而 是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译 者在择取原作、表达译文的整个翻译过程 中,头脑中始终要有一个“隐在读者”,以便使 翻译的过程始终关注着这个“隐在读者”。事 实上,每一个严肃的译者都会在心中有着“为 谁译”的读者意识。
•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的 工作,他认为是借外国的火,来照明中国 的黑暗,向人民指明方面,鼓舞大家的斗 争意志;他在黑暗的封建统治的年代里和 国民党反革命的围剿与“刀丛”中为此奋斗了 一生。他的这一工作,不仅加强了中外各 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的事业,同时对 中国的革命文学的诞生和成长,对我国人 民争取民族革命和解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 的贡献!
翻译的功用——“有益”和“有味”
•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 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的文 化事业。在《〈译文〉复刊词》中,鲁迅以高度概括的 形式,用“有益”和“有味”准确地把握了翻译的两个功用, 这就是翻译工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翻译能够在思想上
和艺术上给读者带来启迪,带来愉悦,应该说是翻译价值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出生日期:1881-9-25(中 国浙江绍兴) 去世日期:1936-10-19(上 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 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 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主要作品
• • • • • •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翻译理论研究:阐释学视角的开题报告
![鲁迅翻译理论研究:阐释学视角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66a869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9.png)
鲁迅翻译理论研究:阐释学视角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鲁迅作为中国翻译界的巨匠,他的翻译理论对后来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翻译的特点之一就是他注重翻译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形态的转化。
同时,鲁迅提出了“阐释学”翻译理论,主张通过准确、信达、得体、流畅的翻译,使读者在读完翻译后能够像读原文一样理解原意,从而达到“原汁原味”的翻译效果。
因此,本文选题鲁迅翻译理论研究:阐释学视角,旨在深入探究鲁迅翻译理论的内涵,发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及其对现代翻译实践的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1. 研究鲁迅翻译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鲁迅的生平及其翻译实践的探究,分析鲁迅翻译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轨迹。
2. 阐述鲁迅翻译理论的内涵及其特点。
阐述鲁迅翻译理论中所涉及到的“阐释学”概念,并探讨其与现代翻译理论的联系和异同点。
3. 分析鲁迅翻译实践中的阐释策略。
结合鲁迅的翻译实践,深入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阐释策略,如何在保持文本原貌的基础上解决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问题。
4. 探讨鲁迅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实践的启示。
总结鲁迅翻译理论的优点和特点,探讨其在今天的翻译实践中的借鉴和启示。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鲁迅相关的著作、日记、译著等文献资料,对鲁迅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梳理。
然后,将阐释学与其他翻译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阐释学的内涵及其对现代翻译实践的意义。
最后,借鉴鲁迅的翻译理论,结合现代翻译实践,总结经验和启示,提出翻译实践中的建议和对策。
四、预计研究结果和创新点本文针对鲁迅翻译理论的研究,通过对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的深入探讨,旨在展现阐释学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提出在翻译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创新点如下:1. 梳理鲁迅专注于翻译实践中的思维模式及其阐释策略,以及阐释学与现代翻译理论的联系与异同,为深入探究阐释学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方法。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55f8c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b.png)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不可多得的伟大作家,那就是鲁迅先生。
他是一位擅长书写、理论和翻译的才华横溢的学者,在他身上有一种无限的创意,使他在文学、翻译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以他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他的翻译理念,尤其是从归化走向异化的过程。
鲁迅先生在文学和翻译上都有显著的贡献,他曾多次采取归化翻译的模式,从根本上说,可以说他是一位归化翻译者。
他曾说过:“文学翻译,特别是现代文学翻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将外来文化中的意义全部翻译出来,而不仅仅是形式。
”这是他执着于归化翻译的本质所在,也是他为文学翻译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外,鲁迅先生还非常倡导异化翻译。
他的翻译著作以及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著作的第一句就是:“文学翻译的要旨是异化。
”他坚持异化翻译的重要性,认为文学翻译目的是将外来文化的意义传达给接受该文化的人,并采取异化翻译的方式保证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意思一致性。
于是,他开始尝试运用异化理念对国外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将外来文学作品译成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这使他在翻译领域得到了更大的建树。
除此之外,鲁迅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文学家,他深知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局限,他的翻译实践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他一直在追求一种介于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平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融合”(translation blend)。
具体而言,他展示出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翻译技巧:将外来文化中的意义与中国读者能理解的概念相结合,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外来文化中的内容。
这种翻译介于归化和异化之间,既可以保证传达原文的基本意义,又可以让读者与原文之间形成联系,而不用过分关注于原文的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鲁迅的翻译实践表明,他为跨越文化差异和拉近中外文化的距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件伟大的工作,它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外部世界,充实自己,了解外国文化,这样,人类文化就会更加富足、多姿多彩。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8e1d23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8.png)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b99bc5d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2.png)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是“译如译者之心”。
下面我将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一要义是“实实在在”。
他反对抽象、虚构的翻译,主张翻译要贴近原文的实际意义,尊重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再现,而不是扭曲和修饰。
鲁迅翻译的《呐喊》中,成功地将上帝之名“Yahweh”译为“又呕槽”,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实在在的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二要义是“中外结合”。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外国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更是要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他主张借用外国的词汇和文化载体,使中国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
例如,在翻译《蒙娜丽莎》一诗中,鲁迅用了“丽莎上学了天文学/看了星象/给我推断我应日夜勤劳/爱我时时关怀”等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将外国诗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三要义是“译文通俗”。
他主张翻译要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使翻译作品能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
他反对翻译作品过于学院化,追求高深的学术性,只针对少数精英读者。
他的翻译作品中,大量运用白话文和俗语,使作品充满亲切感和亲和力。
例如,他将外国小说的片段译成中国白话小说《风波》中的一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四要义是“用译语言表达翻译心”的理念。
他主张译者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够用当代语言去传达原作的思想和精神。
他反对机械地照搬外国作品的翻译语言,主张根据当代的背景和文化条件进行创新。
他的翻译作品中,经常运用当代俚语和口语,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翻译《卡夫卡》的作品中,他写道:“我看见大哥就问他:‘阿葛,你干什么呢?’他却总回答说:‘什么也不干呢’”,成功地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引入翻译作品中。
鲁迅翻译思想的总结就是以上四个要义,他通过这些翻译思想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相碰撞,融合,并且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鲁迅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a90d123b4daa58da0114aba.png)
在《通讯一则》一文中,梁实秋假借与人探讨翻译为名,从七个方 面对鲁迅发难,指出在从事翻译时,“译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译”,“不 生造除自己以外,谁也不懂的句法词法之类”,“不以改良国文和翻译 搅成一团”等等,所言可谓是招招弹不虚发,矛头直接指向鲁迅。 随后,他又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继续对鲁迅发起猛攻。例如他 在《论翻译的一封信》中指出:鲁迅的翻译,不仅有硬译,而且还有误 译,原因是鲁迅所依据的只不过是那些不可靠的重译本;鲁迅先生的 译文所以“令人看不懂者,是译文有毛病之故,和中国文有缺点那件 事是没有关系的”;鲁迅“以自己所不能懂的文字要读者‘硬着头 皮’读懂,这就是‘硬译’的本色”。文章结束时,他又指出了坏的 翻译所具有的三个条件: (一)与原文意思不符; (二)未能达出的“原文强悍的语气”; (三)令人看不懂。 并进而指出,三条有其一,便不是好的翻译,若三者具备,便是最坏的 翻译,言外之意,实指鲁迅先生的译文可谓是三条兼备了。
二是硬译的目的性:
鲁迅所说 “我是 至今主张 ‘宁信而不顺的’ , 是强调尽量 忠于原文 : 强调 ” “信” 的 第一位 ,反对有人将 “信” 摆 在第二位 ( 第一要件是要 “ ‘达’ ) 的 ” 错误主张 。 他说 “译得 : „信而不顺’ 的至多不过看不懂 , 想一想 也许 能懂 ,译得 ‘顺而不信’ 的却令人迷误 , 怎样想也不会懂 , 如 果好象已经懂得 ,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进一步阐述 ” “宁信 而不顺” 这样的译本 , 中国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 精密了 , 作文的秘诀 , 是在 避去熟字 ,删掉虚字 ,讲话的时候 , 也时时要辞不达意 , 这就是话 不够用 ,” “要医这病 , 我以为 只好陆续吃一点苦 , 装进异样的句 法去 ,古的 ,外省外府的 , 外国的 , 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
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1a37a027cd184254b3535c5.png)
主张直译的鲁迅,矛盾,释道安:东晋前秦时高僧,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玄zhuang: 唐高僧,倾向于直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矛盾:主张直译,同时又提倡保留“神韵”。
关于直译直译就浅处说,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赵景深“宁顺而不信”鲁迅“宁信而不顺”,强调要输入新的表现法所以现在要容ren“多少的不顺”。
主张直译瞿秋白: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要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也就是说,翻译既要通顺,又要忠实。
主张意译的:鸠摩罗什:后秦高僧。
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严复;信(忠实)达(流畅)雅(尔雅)周煦良:“信达雅哪个最重要?要看内容而定。
一篇译文如果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好译文了。
林纾:以文言文翻译欧美小说184种。
G ulliver’s Travels, 海外轩渠录David Copperfield块肉余生述Oliver Twist贼史钱钟书:在“林杼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一国的文学作品译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得化境”。
(仅限于文学作品)郭沫若“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能超过创作““信达雅确实是必要条件,……尤其是文学作品,信达之外,愈雅愈好”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的四五十年代:朱光潜:“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林汉达:“正确的翻译分不出直译或者意译”周建人:直译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七八十年代:周煦良:直译的毕竟是少数许渊冲:哪种方式有力有哪种王佐良:“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适合就是一切“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重在实践”“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关于风格:支持能译的:矛盾、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9da1ff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77.png)
鲁迅与翻译摘要:鲁迅的翻译工作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
本文从鲁迅翻译的思想、翻译的作品、翻译的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进行了剖析,鲁迅从事文学翻译早于文学创作,分析鲁迅的翻译标准。
鲁迅的翻译特色是明显的,从投身文学到生命的终点,与其他译者相比,其翻译模式对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所以“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的标准一、引言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
鲁迅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常常把他尊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又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他的著述与思想影响至深,成为我们民族珍贵的世纪文化遗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与现代的”作家,他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中国。
众所周知,在一些人眼中,他嫉恶如仇,是旗手,是导师,是人道的标本,正义的光源;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鲁迅在许多人眼中依旧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和咽喉”。
事实上,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对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经他翻译作品的国家,包括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
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
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鲁迅 原名樟寿,字豫才,后取名树人
• 精通日语,德语。粗通英语,略知俄语。鲁迅的翻译大多 是转译,他擅长并能用于翻译的语言只有日语和德语。 (果戈里的《死魂灵》)
• 周作人(1885—1967) 原名櫆寿,字启明,晚年易名遐寿
•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思想家。一生著译传世约 一千二百余万字,其中翻译作品居一半有余。他精通古希 腊文、日文、英文等多种外文,追求直译风格。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忠实、通顺”作 为翻译的标准。在他看来,译文不但必须把原文作者的思想、 情感全部传译出来,而且还“必须兼顾着两个方面,一当然 是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在两者不能统一的情 况下,他主张“宁信不顺”。
翻译思想综述
• 周氏兄弟早期的翻译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即“改良思想, 补助文明”,他们不仅强调了翻译的社会功利作用,而且 还兼顾了文学在艺术上的美学特征与功能。
• 【五十多岁的内供是从还做沙弥的往昔以来,一直到升了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 止,心底里始终苦着这鼻子。…】
• 林少华译文
• 【提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无人不晓。鼻长五六寸,从上唇直垂至颌下。形 状上下一般粗细。就是说,一段细细长长的灌肠样物件从面部正中晃晃荡荡地 垂将下来。
• 【内供已年过半百,从当小沙弥的昔日直到升任宫内道场御用高僧的今天,内 心始终为鼻所苦。...】
3.林纾
在东京留学期间,鲁迅依然非常关心林纾的译本,林纾每出一本译本, 鲁迅都会特地跑去神田的中国书林将其买来。而林纾可以说是对外语一 窍不通,其翻译多是听取他人的口述,再通过自己深厚的中文功底将其 翻译出来。
周氏兄弟的翻译理论可概括为“直译”“求信”和“达旨” 三个方面。
强调直译的目的:在借鉴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又创造性 地引进新的表现形式,以弥补早期白话汉语在思维与表达 方面不甚精确的缺陷。
周作人所译多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作,如欧里庇得斯的悲剧, 路吉阿诺斯的对话,《古事记》,《枕草子》,日本 狂言 和“滑稽本”等,取舍精当自不待言。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作人译文全集》 第一至四卷为古希腊文译作;第五至八卷为日文译作;第 九至十卷主要为英文及世界语译作;第十一卷为用文言文 翻译的作品。
• 虽然鲁迅早期的翻译思想也表现出繁杂的现象,但他最终 能够博彩众长,并成功地将其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顺利 地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时期的过渡;而周作人始终未能摆 脱人道主义的束缚。
10
• 鲁迅译文
• 【一说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地方是没有一个不知道的。长有五六寸,从上 唇的上面直拖到下颏的下面去。形状是从顶到底,一样的粗细。简捷说,便是 一条细长的香肠似的东西,在脸中央拖着罢了。
11
• 周作人译文:
• “长的个儿本来比平常人高,我又老是穿着日和下驮拿着蝙蝠 伞走路。无论是怎么好晴天,没有日和下驮与蝙蝠伞总不放心, 这是因为对于通年多湿的东京天气全然没有信用的缘故。容易 变的是男子的心与秋天的天气,此外还有上头的政事,这也未 必一定就只如此。春天看花时节,午前的晴天到了午后二三时 必定刮起风来,否则从傍晚就得下雨。梅雨期间可以不必说了, 入伏以后更不能预料什么时候有没有骤雨会沛然下来。”
• 陈德文译文:
• “我身个儿高出常人一截,又经常穿着木屐,拿着蝙蝠伞走路。 不管多好的晴天,不穿木屐,不带蝙蝠伞,我就安不下心来。 这是因为我对一年到头湿气浓重的东京的天气全然信不过的缘 故。易变的不仅限于男儿的心和秋天的天空,还有朝廷的政事。 春季赏花季时,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梅雨期不用说了,一入大 暑,骤雨会随时沛然而至,很说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历代佛经翻译以及清末 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1.唐代的玄奘
鲁迅认为:唐译佛经,当时很有些文法、句法、词法是生造的,一经习 用就懂得了,现在又来了外国文,即也需生造。周作人则以“求信”和“质 胜于文”概括唐代佛经翻译的特点
2.严复
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 《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 响。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 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 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 法
12
谢谢观看
13
2
在周氏兄弟早期的合作中,鲁迅主要负责选材等,周 作人主要负责翻译。
1909年 《城外小说集》(《红星佚史》、《匈奴奇 士录》、《黄蔷薇》、《劲草》) 1922年 《现代小说译丛》 1923年 《现代日本小说集》 1924年周氏兄弟关系决裂
3
鲁迅的译文著作有三十一本,三百多万字。数量比他的杂文集和小说集加起来还多。 在短短五十六年的生涯里,他为世人留下的译文很多。所以说鲁迅首先是翻译家, 其次是作家。实际上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在翻译、编辑出版上,写作不过业余的偶得, 并没有把创作放在首位的。可是现在人们对他的认识一直是颠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