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汽化—沸腾
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液态铁 2750 液态铅 1740 水银 357 亚麻仁油 287
甲苯 水
酒精 液态氨
111 液态氧 -183 100 液态氮 -196 78 液态氢 -253 -33.5 液态氦 -268.9
以上数据表明: 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物质的沸点一般不同!
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现象:
水中气泡在沸腾前;很少,较小
沸腾时。
很多,变大
水的声音在沸腾前;较沸大腾时。
数据收集及处理
变小
结论: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 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 3、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做沸点。在标准大
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达到沸点
4、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
回顾总结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
沸腾
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温度要达到沸点
不 同 点
只在表面发生 缓慢的进行
温度下降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Nhomakorabea剧烈的进行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相
都是汽化现象
同
点
都需要吸热
初中物理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江苏物理8下初中实验总结大全
江苏初中8下物理实验总结蔡庆Ⅰ质量的测量:(1)天平的调节步骤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2.将游码移动至标尺“0”刻度位置3.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刻度盘中央的刻度位置调节平衡螺母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左边或者右边的平衡螺母要向右边调,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左边或者右边的平衡螺母要向左边调整(2)天平称量的三个步骤1.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右盘2.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加砝码时,要按先大后小的顺序逐一试加,加入砝码后分度盘的指针左偏时保留砝码,右偏时取下砝码3.试完最后一个砝码后,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3)天平读书的三点注意1.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的示数2.读数时要看游码的左侧,不能看右侧,还要看清分度值(天平的分度值也叫“感量”)3.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数值和单位(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天平的量程也叫“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而不能用手直接拿,用完后要将砝码放回砝码盒3.保持天平和砝码的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者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内称量,可以在左右盘放相同的纸片,液体要用容器盛放后再称)4.已经调节好的天平,移动位置后应重新调节平衡方可进行测量5.在称量物体质量时,绝不允许再重新调节平衡螺母Ⅱ测量物质的密度:(1)量筒(或量杯)的使用1.使用前先观察量筒是否清洁,有无破陋现象,再观察量筒的量程2.看清最小分度值3.使用时应使筒底保持水平4.注入液体时,应缓慢,倒出液体,应从溢水口倒出5.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液面或凸液面)齐平6.计数时候要带单位(2)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1.形状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几何法来求2.液体的体积可直接用量筒来测量3.形状不规则,沉与水而不溶于水的固体的体积,通常采用排水法直接测量被固体排开的水的体积(即放入固体前后水面刻度之差)从而直接测量出固体的体积4.测量形状不规则,不沉与水而又不溶于水的固体体积,一般采用压入法5.测量溶于水的固体的体积,采用饱和溶液法或者采用排沙法,排油法Ⅲ力的测量和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测量的力不能超量程(2)测量前应观察指针是否在“0”刻度位置(3)测量时候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3.注意事项:在使用之前,要拉回拉动几次弹簧(防止挂钩别卡住),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弹簧,指针不要跟外壳摩擦。
苏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总结
物理实验总结第一章:声现象实验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音叉和水、音叉和乒乓球、讲话、击带纸屑的鼓……)易错点:1.结论:发生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2: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双音叉和乒乓球、晾衣架用细线悬挂并把线的末端在手指上缠绕后插入耳朵、在水中摇铃……)易错点:1.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3:真空不能传声(玻璃钟罩抽气)1.现象:手机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见。
2.实验方法:理想推理法。
3.结论: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从而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4: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拨钢尺、击鼓、拨木梳、电动机打纸片、吹水杯、敲水杯……)易错点:拨钢尺:1.实验步骤:将一根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响的的大小。
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先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音调的高低。
2.结论:同一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
实验5:不同琴弦声音的三要素。
(材料、松紧、长度、横截面积)实验6: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易错点:1.实验原理:同响度(听不见)比距离。
现象解释:蝴蝶飞听不见等:声源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不在人耳可听范围内。
第二章:物态变化关于物态变化的现象解释:点名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实验1: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易错点: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结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水的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空气流速有关,水的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典型错误:未控制水的质量变量。
理由:水的质量不一样,未控制变量,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实验2:水沸腾易错点:1.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的原因是:加热的水的质量过大或水的初温太低或未加盖。
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目录汇总
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目录汇总1.测量直线运动速度实验:通过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和位移来计算速度。
2.找出板上打一滴水落地的时间实验:使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滴水落地的瞬间,通过分析视频来计算滴水的下落时间。
3.用磁铁引导小车运动实验:通过将小车与磁铁相互吸引或排斥来引导小车运动,观察磁场对物体的影响。
4.利用天平测量杂质含量实验:使用天平测量不同杂质含量的混合物的质量,进而推断出各杂质的质量。
5.长度测量实验:使用直尺和卡尺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准确度和精度。
6.阻力的测量实验:通过测量物体下落的时间来推断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
7.利用滑动摩擦力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通过观察物体在不同滑动摩擦力下的运动速度来推断滑动摩擦力对速度的影响。
8.利用简易天平测量重力实验:使用简易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通过分析测量结果来验证物体的质量。
9.利用不同长度的支架测量重力实验:通过改变测量重力的支架长度来观察重力对支架的影响。
10.利用简易电路测量电阻实验:使用简易电路测量不同材料的电阻,并通过测量结果来推断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11.利用简易电路测量电阻率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电阻率,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
12.利用压电材料制作感应电平板实验:使用压电材料制作出感应电平板,观察在不同压力下感应电平板的变化。
13.测量不同介质的密度实验:使用天平和密度计测量不同介质的质量和体积,进而计算出密度。
14.使用简单电路测量电信号实验:使用简单电路来测量电信号的电压和频率,了解电信号的特性。
15.利用虚拟工具测量光的折射率实验:通过使用虚拟工具来模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了解不同介质的折射率。
16.利用凸透镜成像实验:使用凸透镜来成像,观察成像的位置和大小对物体的影响。
17.利用实物光学仪器测量焦距实验:通过使用实物光学仪器来测量透镜的焦距,了解透镜的光学性质。
18.测量不同温度的导体电阻实验:通过改变导体的温度,测量导体的电阻,并通过测量结果来推断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苏教版初二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总结
苏教版初二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一、引言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概念。
为了更好地教授物理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我在苏教版初二物理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并在此总结分享。
二、实践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物理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我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等方式,将课堂内容引入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在教授电路知识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电路实验,让他们亲自搭建电路并观察电流、电压等实际现象,从而深入理解电路原理。
三、实践二: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物理课堂上,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分析与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讲解力学运动学时,我会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
四、实践三: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在物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使用投影仪、电子课件等工具,我可以展示动画、实验视频等内容,生动直观地呈现物理原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实践四: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我尝试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光学知识时,我模拟了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并结合实际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分析,从而加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
六、实践五:评价与反馈评价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并激励他们持续进步。
在物理课堂上,我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如作业、小测验、实验报告等,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6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下面就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总结,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实验器材和物料,清楚实验步骤和方法,了解实验原理和目的,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要对实验内容进行彻底的准备,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和指导学生。
二、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引导他们正确地操作实验器材和进行实验步骤。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过程中不发生意外和危险。
在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三、实验后的总结和讨论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
可以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分析实验结果和规律,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通过实验总结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验报告的撰写与展示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实验报告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态度。
五、实验成果的分享与交流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成果的分享和交流。
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分享自己的实验经验,交流和探讨彼此的心得和体会。
通过实验成果的分享与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实验经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心得300字(优秀8篇)
物理心得300字(优秀8篇)物理心得300字篇1初中物理自从教材用苏教版新课程以来,本人在教学中收获和感受很多,苏教版初中物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
科学探究过程贯穿着初中物理课程的始终,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段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的问题,交流与合作。
这些步骤对于我们学习物理、学好物理是必需的。
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要重视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运用和理解。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一个物理与国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这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我们在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解题时,要注重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
下面我举两例进行剖析。
例如:在研究影响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那么就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改变,而要改变压力大小,观察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那么,如何控制不变呢?方法就是始终保持木块的底面与木板接触。
那么,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呢?方法就是在木块上添加砝码改变压力(当然此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上木板上作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的大小。
再例如: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那么就要控制保持电阻不变,而要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
在该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如果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那么就是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而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苏教版初三物理实验探究的乐趣
苏教版初三物理实验探究的乐趣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让我们亲自动手操作,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还能提升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苏教版初三物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增加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苏教版初三物理实验探究的乐趣。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物理实验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然后,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最后,制定实验方案,提前规划好实验步骤和记录方式,以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
二、实验过程的探究苏教版初三物理实验不仅注重实验结果的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比较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探究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三、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苏教版初三物理教材中强调了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器材的正确使用,避免触碰到高温、高压或有毒物质。
同时,戴好实验室专用防护眼镜,穿戴实验室专用服装,确保自己的安全。
如果发生实验意外,要及时向老师报告,尽快进行紧急处理。
四、实验成果的展示苏教版初三物理实验注重实验成果的展示,旨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可以将实验结果制作成实验报告或展示板,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巩固自己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验经验,促进学习的交流和合作。
五、实验带来的乐趣苏教版初三物理实验探究的乐趣不仅在于探究科学的奥秘,更在于愉悦的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动手亲自操作,感受实验现象的变化,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范文(2篇)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范文一、指导思想: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
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
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主要工作:1、及时做好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2、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分组实验根据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和每学期的教学进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各任课教师一起,合理安排好各年级的学生分组实验。
学期初要与各年级任课教师一起,制定好本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明确各分组实验的大致时间,以便妥善安排。
对于实验所需的所有仪器,最迟在上课的前一天,应重新检查一遍,在确认合格后再将之分组准备好。
在无课的情况下,要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实验时的指导工作。
3、进一步熟悉各种仪器的性能和存放情况由于我校已新添许多新的仪器设备,我对许多实验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也不是很熟悉。
因而,要设法挤出时间尽可能将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做一下,以便能对任课教师有所指导。
另外分组实验后,对于实验仪器要做大量的归类整理工作,要使得仪器摆放有科学性、条理性,仪器的提拿要方便。
所以,要尽快熟悉,特别对于各仪器的存放情况更应极早记清位置。
4、建立健全各种台帐资料,进行科学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各种台帐资料。
要求所有教师做到演示实验应提前二天将实验申请单送给实验员,以便将仪器准备好。
江苏物理8上初中实验总结大全
江苏初中8上物理实验总结蔡庆Ⅰ探究水沸腾实验:(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2)实验装置:(3)实验步骤: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自下而上的安装顺序,根据酒精灯的外焰高度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再根据烧杯内水面的位置确定挂温度计的铁圈位置。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③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4)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5)实验室注意事项:1酒精的应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盏已经点燃的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2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得用嘴吹灭3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加热(6)缩短水的沸腾时间,采用以下措施;1提高水的初始温度2减少水的质量3给烧杯加盖(带有小孔)Ⅱ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石棉网、试管、温度计、火柴、搅拌器、三脚架、钟表(2)实验药品:海波(硫代硫酸钠)、松香(3)实验装置:(4)加热的方法:水浴法(优点: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实验内容:①观察海波熔化时的现象?②当温度达到40℃后,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
③当海波开始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升高?如果停止加热还能继续熔化吗?④用记录的数据描点作图。
t/min 1 1.5 2 2.5 3 ……t水/℃t海波/℃海波状态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液体沸腾图象要点诠释:1、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江苏物理9上初中实验总结大全
Ⅰ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我们说此时的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我们在实验室探究杠杆平衡实验,是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进行的。
2.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3.猜想与假设:既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则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猜想如下:A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B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C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D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4.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5.A与B的猜想显然不合理,两个物理量相加减,它们的单位必须一致,因此此实验我们主要研究实验C和实验D6.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刻度尺,细线,弹簧测力计7.实验过程:(1)将杠杆从中点支撑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调节方法:哪端高,把平衡螺母向哪端调,或者杠杆向哪边偏就把平衡螺母向反方向调节)(2)在杠杆的左侧某位置挂上一定数量的砝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右边某位置处竖直拉动杠杆,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读出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数据(3)保持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
读出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数据(4)保持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读出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数据(5)保持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和钩码的数量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读出动力,动力臂和阻力和阻力臂数据8. 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9. 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允许调节平衡螺母来调整杠杆平衡;(2)实验过程中要改变力或力臂的大小,多做几次实验,避免偶然性,找出普遍规律;(3)在调节杠杆平衡之前,首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的重心落在支点处,可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4)弹簧测力计拉力方向一般在竖直方向,方便在实验过程中直接读出力臂Ⅱ功率的测量1.测量的原理:根据公式p=w/t=Fs/t 可知,要向测出功率,需要测处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做功用的时间2.实验器材:台秤(或磅秤),刻度尺(或卷尺),停表(或手表)3.方法步骤(以测量人上楼的功率为例)4.人上楼时的力用于克服自身的重力,而人的重力可以通过测量人的质量得到。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2篇)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必考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
物理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物理教材书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
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
使学生实验的开出率突破大纲的要求,达到____%以上,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物理术语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回答、解释物理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
实践说明,应该如此,如此有效。
首先我们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
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
并且,不是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
苏教版初一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巧分享
苏教版初一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巧分享初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学生们通常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因此,合理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巧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非常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在苏教版初一物理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巧,希望对同学们在实验中的数据处理能有所帮助。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同学们首先需要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并将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的形式,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1. 精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精确记录各项实验数据,包括测量值、单位等信息。
避免因为笔误或不完整的记录而导致后续数据处理的错误。
2. 多次测量: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同学们应尽量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同时,要注意记录每次测量的数值,以便后续的统计分析。
3. 实验误差: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同学们要了解和掌握实验误差的来源,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时进行相应的修正。
二、数据处理在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后,同学们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技巧:1. 平均值计算:对于多次测量得到的数据,同学们可以计算平均值,并将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平均值可以减小个别数据的影响,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2. 绝对误差计算:通过计算测量值与准确值之间的绝对差值,可以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同学们可以计算平均绝对误差或标准偏差等指标,从而了解实验数据的可信度。
3. 数据图表化: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图表包括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等,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4. 数据拟合:有时候,实验数据可能与理论模型存在一定的偏差。
同学们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或其他拟合方法,将实验数据拟合到合适的曲线或函数上,从而更好地分析实验结果。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4篇
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4篇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4篇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1实施课改,执行新《课标》以来,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校都加强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又加之近年提高了中考题中物理实验部分的分值,从而引起了各校的高度重视。
通过两年的探索和总结,可以看到现在我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探究的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较前几届有所增强。
这对提高我校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它反映出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对实验重视不够,也反映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到位。
为此,应改进教学方法,及时采取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质为教学的出发点。
一、实验教学中过程学生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1、基本工具使用得不正确,其主要表现为:(1)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有的学生没有进行校零就直接使用;测拉力时没有作匀速直线运动就读数;校零时不在使用位置上。
(2) 用量筒测水的体积时拿在手里读数,而且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凹形水面相平,甚至量筒都没放平就读数。
(3) 在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时,没有试触就直接使用;不注意接合适的量程。
(4)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及判断阻值的变化情况。
2、操作不规范,如(1) 学生操作不按实验要求,操作过程中对器材的使用不够规范。
(2)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不是移动光屏呈接像,而是移动透镜去找像。
(3) 连接电路的方法不正确;表的刻度盘没有正对观察者;没有排除电路故障的一般经验,有的甚至根本不会连接电路。
3、背实验和数据,违背实验事实。
很多学生一开始就马上在实验册上填写有关内容,根本没有看器材,甚至是先填出实验结论、数据,再做实验。
其实验数据与填写数据根本不符,如(1)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根本没有呈接到清晰的像就在题单上填写了结论。
(2)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部分学生先在记录中把数据、结论都填好后再动手做实验;有的学生把两边的力臂始终调得一样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实验总结第一章:声现象实验1:探究声音产生得条件(音叉与水、音叉与乒乓球、讲话、击带纸屑得鼓……)易错点:1.结论:发生得物体在振动(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2: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双音叉与乒乓球、晾衣架用细线悬挂并把线得末端在手指上缠绕后插入耳朵、在水中摇铃……)易错点:1.实验方法:转化放大法。
实验3:真空不能传声(玻璃钟罩抽气)1.现象:手机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见。
2.实验方法:理想推理法。
3.结论:实验现象表明声音得传播需要介质从而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4:声音得响度与振幅得关系、音调与频率得关系(拨钢尺、击鼓、拨木梳、电动机打纸片、吹水杯、敲水杯……)易错点:拨钢尺:1.实验步骤:将一根钢尺得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桌边得长度,先后用大小不同得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响得得大小。
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得长度,先后用大小相同得力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比较两次声音音调得高低。
2.结论:同一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
实验5:不同琴弦声音得三要素。
(材料、松紧、长度、横截面积)实验6:比较不同材料得隔声性能。
易错点:1.实验原理:同响度(听不见)比距离。
现象解释:蝴蝶飞听不见等:声源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不在人耳可听范围内。
第二章:物态变化关于物态变化得现象解释:点名物态变化得名称即可。
实验1:影响水蒸发快慢得因素(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易错点: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结论:水蒸发得快慢与水得表面积有关,水得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得快慢与水得温度有关,水得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水蒸发得快慢与水得表面空气流速有关,水得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典型错误:未控制水得质量变量。
理由:水得质量不一样,未控制变量,无法比较蒸发快慢。
实验2:水沸腾易错点:1.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得原因就是:加热得水得质量过大或水得初温太低或未加盖。
2.实验中观察:水得状态与温度计示数得变化。
3.停止加热后降温快慢不同得原因:水得质量不同。
4.最终温度相同得原因:环境温度相同,都为xx度。
5.蒸馏净水得现象:集水得容器中有水出现,冷却物温度升高(或温度计示数升高)。
6.加盖得作用:加快水得沸腾,减少加热时间;防止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液化影响读数。
7.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8.结论:水沸腾得条件就是温度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9.加热后烧瓶倒置,在底部浇冷水或敷冷湿毛巾,水重新沸腾。
10.解释:浇冷水后烧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瓶内气压减小,水得沸点降低,从而重新沸腾。
实验3:冰、蜡烛得融化、凝固。
易错点:1.水浴加热得好处:若不水浴则固体受热不均,即使受热,温度计测量得温度也不准确。
水浴可就是固体受热均匀。
2.实验中观察:物质得状态与温度计示数得变化。
3.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实验4:模拟雨得形成易错点:1.步骤:在烧瓶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加了冰块得金属盘。
2.冰块得作用:加快水蒸气得液化。
3.现象:烧瓶口有“白雾”出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珠。
4.解释:锥形瓶中得水沸腾其化成水蒸汽,在瓶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在金属盘底部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雨滴”。
实验5:碘得升华与凝华易错点:1.现象:碘粒减少,碘锤内充满紫红色碘蒸气;停止加热并滴加水后,紫色碘蒸气逐渐凝华为固体小颗粒,且上端得颗粒比下端多。
2.加冷水得作用:加快碘得凝华。
实验6:比较水、盐水得凝固点(即熔点)易错点:1.步骤:将相同质量得水、盐水放入冷冻室中冷冻足够长时间,使其完全凝固。
取出后用研究晶体熔点得装置分别水浴加热,观察物水得盐水得状态与温度计得示数,当温度计示数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升高时它得示数即为水或盐水得熔点。
第三章:光现象实验1:太阳光得色散与验证紫外线、红外线得存在。
易错点:1.色散光屏上上红下紫。
2.验证红外线:将三支玻璃泡涂黑得初温相同得温度计分别放在色散后红光得外侧、可见光区、紫光外侧,相同一段时间后红光外侧温度计示数升高最多。
3.实验方法:转换(热效应)、转化放大(玻璃泡涂黑)、控制变量4.玻璃泡涂黑作用:提高温度计得灵敏度,放大实验现象。
5.红外线特点:具有显著得热效应。
6.紫外线特点: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实验2:小孔成像(树林光斑)易错点:1.像得性质:上下左右颠倒得实像。
2.解释: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影响像得大小得因素:物体到小孔得距离,光屏到小孔得距离。
实验3:研究光路:1.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加入牛奶或颗粒物得半浑浊液体,从侧面观察从电筒射出得光。
2.半浑浊液体:显示光路。
实验4:平面镜成像:易错点:1.器材:支架、玻璃板、完全相同得蜡烛或棋子两个、白纸一张、光屏一个、(火柴)、刻度尺。
2.步骤:①将透明茶色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白纸上(或垂直放在铺有白纸得水平桌面上)。
②在玻璃板前放一棋子A,把另一相同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并移动使其与棋子A得像完全重合。
③观察比较棋子A得像与B得大小关系。
④记录棋子B、玻璃板(平面镜)、棋子A得位置,画出她们得连线,测出她们到平面镜得距离。
(不说物距、像距)⑤移走棋子B,在同一位置竖直放置一光屏,从侧面直接观察光屏,瞧有没有像。
⑥多次重复以上步骤。
3.为何用茶色玻璃板:既可以让光发生反射成像,又可以瞧见玻璃板后得物体,便于确定像与物得位置与大小关系。
4.为何完全相同:便于确定像与物得位置与大小关系。
5.无论怎幺调节棋子B都无法与像重合:玻璃板未竖直放置。
6.为什么要薄:若过厚会成两个像,影响实验。
7.瞧不清像:用手电筒照射成像物体或用电筒照射像。
8.解释:光得反射中光路可逆,照射像也能把物体照亮。
9.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实验归纳法。
10.多次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5:光得反射易错点:1.步骤:①把一可沿中心轴ON折叠得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得O点。
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
②把纸板向后折叠一定角度,观察纸板上有无反射光线。
③将纸板还原,多次改变入射角得大小,观察反射角得大小。
现象:当入射光线偏离法线时,反射光线也偏离法线。
2.结论:光得反射中: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局在法线两侧。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实验方法:实验归纳法。
4.硬纸板作用:显示光路。
5.多次改变入射角得大小: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第四章:光得折射,透镜实验1:光在空气、水、玻璃中得折射情况。
易错点:1.结论:2.多次实验:多次实验,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2:辨别两种透镜。
易错点:1.用手摸两种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得就是凸透镜,两边厚中间薄得就是凹透镜。
2.通过两种透镜近距离观察物体,将物体放大得就是凸透镜,将物体缩小得就是凸透镜。
3.使阳光(或大于十倍焦距得点光源)通过透镜垂直照射在白纸(或光屏)上,形成得光斑中间较亮,周围较暗得就是凸透镜,形成得光斑中间较暗,周围较亮得就是凸透镜。
4.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物体,成倒立像得就是凸透镜,成正立像得就是凹透镜。
5.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并移动透镜,像得移动方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反得就是凸透镜,像得移动方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同得就是凸透镜。
实验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易错点:1.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得水平直线上。
目得: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像不成在光屏中心,则像偏向哪边,就向同一方向移动光源或相反方向移动透镜或光屏,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每次试验都调节光屏到透镜得距离,使光源在光屏上成最清晰得像。
4.若遮挡一半透镜,仍能成像,但暗一些。
5.无论如何调节光屏都无法得到清晰得像:①光源到透镜得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②光源离焦点过近,像距太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凭承接不到像;③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得水平直线上。
6.利用F光源得好处:7.结论:①当光源到凸透镜得距离小于凸透镜焦距时,像就是正立放大得虚像。
②当光源到凸透镜得距离等于凸透镜焦距时,不成像。
③当光源到凸透镜得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时,像就是倒立得实像。
④当光源到凸透镜得距离在一倍凸透镜焦距与两倍凸透镜焦距之间时,像就是倒立放大得实像。
⑤当光源到凸透镜得距离大于两倍凸透镜焦距时,像就是倒立缩小得实像。
⑥当光源到凸透镜得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成实像时,光源到凸透镜得距离越大,像到凸透镜得距离越大。
⑦当光源到凸透镜得距离相同且成实像时,凸透镜得焦距越大,像到凸透镜得距离越大。
8.未多次实验:只……了一次,实验次数过少,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4:测凸透镜焦距易错点:1.器材:太阳光、白纸、刻度尺、凸透镜(或任意一种点光源、光屏、光具座、凸透镜)2.操作:①使阳光垂直通过透镜垂直照射在白纸上,调节凸透镜与白纸得距离,使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得光斑。
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凸透镜与白纸得距离,即为其焦距。
②依次将点光源、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光源、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得水平直线上。
调节凸透镜、光屏得位置,使光屏上出现最清晰得倒立等大得实像,记录此时光源到凸透镜得距离d,d/2即为凸透镜焦距。
3.未多次实验:只……了一次,实验次数过少,不能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到普遍结论。
实验5:视力矫正易错点:1.结论:①近视眼镜得作用:将光发散,使物体经晶状体成得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动,从而使清晰得像落在视网膜上。
②远视眼镜得作用:将光会聚,使物体经晶状体成得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动,从而使清晰得像落在视网膜上。
2.交换凸透镜与眼镜得位置后光屏上仍能成清晰得像,原因就是在光得折射中光路可逆。
第五章:物体得运动实验1:特殊测量法(测纸得厚度、硬币直径、铁路线得长度、钢丝直径、笔芯直径、弹簧钢丝长度等)易错点:1.弹簧钢丝长度:(测少算多)①器材:刻度尺、细线②步骤:用细线紧沿一匝圆形弹簧缠绕,并在细线相交处作一记号。
③拉直细线,用刻度尺测量细线头至记号处得长度l。
④记录弹簧匝数n表达式:L=ln2.测纸得厚度:(测多算少)①将n页纸紧压,用刻度尺测出其厚度D②重复上述步骤至少两次。
③表格:3.铁路线得长度:(化曲为直)①将细线紧贴地图上铁路线,使二者完全重合,标记起点与终点。
②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起点到终点得长度l。
③利用比例尺1:n计算铁路线得长度④表达式:S=nl实验2:比较纸锥下落得快慢易错点:1.步骤:①剪两个等大得圆形纸片,其中一个裁去得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
②把它们分别黏成两个锥角不同得纸锥。
③将两纸锥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释放,记录它们到达地面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