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口规模预测与空间分布引导研究
南京市人口空间变动分析
![南京市人口空间变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86f026482fb4daa58d4be4.png)
5 2
城市发展研究 14 卷 2007 年 2 期 Urban Studies Vol. 14 No. 2 200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户籍人口 (万人) 490128 162145 248177 79107
总人口 (万人) 612162 251107 283151 78104
2000 年 人口密度
( 人Πkm2 ) 928154 12525174 1339172 417149
户籍人口 (万人) 543192 198135 262137 83120
城市人口
杨 卡等 :南京市人口空间变动分析
坎镇划归白下区管辖 。江宁县 :东山镇的农花村 ,江 宁镇的永安 、孙家 、邵庄 、新建 、三山 5 个行政村和谷 里乡的梅村及梅山冶金公司用地范围 ,划归雨花台 区管辖 。
2 人口增减的空间分异
211 区县层面 根据南京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情况 ,作者把 1990
rr与新街口的距离1图22000年人口密度随距离变化图点表示新街口街道与新街口的距离o图319902000年人口变化率随距离变化图点表示新街口街道222中心点研究以中山路和汉中路交汇处为圆心以街道办事城市发展研究14卷2007期urbanstudiesvo114n022007处所在地与中心的距离为序列计算各街道办事处在19902000年间的总人口变化仍然得出人口增长最快的是核心区以外的近郊地区约距中心点5km以外的范围
1990 年到 2000 年 ,南京市的行政区划有了较大 的调整 ,主城区向外扩展 ,由 1990 年的 78km2 增加 到了 200144km2 。因此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不能直 接用来分析 ,而需要弄清行政区划调整的详细情况 , 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期间行政区划调整的时间以 1995 年为主 ,调整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了所有城区 , 主要的划出区域为栖霞区和雨花台区 ,主要的划入 区域为中心六城区 。鼓楼区 :中央路东侧廖家巷 、大 树根 、后大树根 、中央门 4 个居委会划入玄武区玄武 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栖霞区 :将玄武湖镇 、孝陵卫镇 (苜蓿园 、后庄两个村除外) ,迈皋桥镇的小营 、红山 、 藤子 3 个行政村 ,伊刘苗圃 、红山公园及属中山陵园 管理局行政管理的范围 ,划归玄武区管辖 ,其中从迈 皋桥镇划入的 3 个行政村并入玄武湖镇 ;孝陵卫镇 的苜蓿园 、后庄 2 个行政村 ,划归白下区管辖 ;小市 镇 、迈皋桥镇的五塘村归下关区管辖 。雨花台区 :将 江东镇建制及江东镇所辖的清江 、江东 、河北 3 个行 政村和中保村南半部分 ,以及江东门 、新河口 、二道 桥 3 个居委会 ,划归鼓楼区管辖 ;江东镇中保村北半 部分归下关区管辖 ;江东镇所辖的河南 、所街 、兴隆 、 向阳 、东林 5 个行政村和仁东桥 、棉花堤 、螺丝桥 3 个居委会 ,以及原茶亭行政村 ,划归建邺区管辖 ;红 花镇和大校场机场用地范围 ,划归秦淮区管辖 ;石门
基于POI的南京市城市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基于POI的南京市城市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0327a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6.png)
点探测及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研究,2020,39(2):354〜369.
口门张夏坤,裴新蕊,李俊蓉,等•生活圈视角下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共
从整体POI分布特点来看,浦口区服务设施较密集,且 距离工业、商务区较近,具有成为城市次核的优势区位。 江宁区目前城市服务设施分布较为涣散,各项指标集中 程度不高,在城市区域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雨花台区 工业优势明显,但存在其他城市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六合区设施分布数量较少,发展水平较低。栖霞区整体 空间过于狭长,处于城市边缘位置。
参考文献:
[门张晶宇,范熙晅.基于POI数据的城市服务设施分布与空间裕局研 究: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2):74-75.
[2] 吴承泽,吕 静,于嘉慧,等.基于大数据的长春市公园绿地布局公 平性评价[J1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0): 99〜100,103.
[3] 张景奇,史文宝,修春亮.POI数据在中国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1地 理科学,2021,41 (1): 140〜14&
获取⑷。本文所采用代码基于Python3. 9. 1版本,共抓 取政府机构数据8047条;社区中心数据759条;运动场 馆数据628条;娱乐场所数据7642条;公司数据8100 条;工厂数据1412条;超级市场数据354条;金融保险 服务834条,商场391条,风景名胜2026条、合计30193 条信息。
5.3完善生态环境修复 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问题,白山市在发展的历史中,开山采 矿遗留下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峻 ,由于矿山的地质环 境自然速度恢复较慢,面临的治理困难也比较多,恢复 管理任务繁重,白山市的经济压力大建议吉林省可 以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支撑,不仅要恢复山体地质问 题,也要保护白山林区树木,应全面实行禁止砍伐 ,封山 育林增加森林面积,给予自然环境以自我恢复的时间, 提升林区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的修复改造是一个 长久性任务,白山市政府应将生态保护摆在政府工作的 重要地位,明确生态保护工作的职能和责任,有正确规 划和措施的逐步实施修复行动,稳步建设优美、绿色、自 然的白山市生态环境⑷。
南京主城人口合理容量研究
![南京主城人口合理容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72487d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4.png)
南京主城人口合理容量研究
李侃桢;童本勤;程同升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3(027)005
【摘要】首先分析了南京主城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和症结.在对其用地潜力和人口规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南京主城合理的人口容量,并提出了促使这一合理人口容量实现的四项措施:拉开交通框架,加快发展外围城镇;控制主城居住用地的投放量和区位,建立土地预征制度;调整传统工业,在四个新区预留产业用地;放慢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建设.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李侃桢;童本勤;程同升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2:TU984
【相关文献】
1.云南省人口预测及合理容量研究 [J], 陈宇
2.旧城改造中人口合理容量研究——以福建安溪县老城区为例 [J], 郭广东;黄清跃
3.西安市人口合理容量测算实证研究 [J], 田皓
4.土地利用视角下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可达性研究
——基于南京市主城区的实证 [J], 郑浩;王丰;吴晓;左为
5.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性和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研究——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J], 王慧;吴晓;郑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人流量分析与预测研究
![城市人流量分析与预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997a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3.png)
城市人流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一、引言城市人流量分析与预测研究是一项日益重要的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和交通流量不断增加,如何科学地预测和分析城市人流量,对城市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人流量分析城市人流量分析是指对城市中人口流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人口流动状况和特点。
城市人流量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流动的趋势和特点通过对人口流动的趋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人口的构成情况,进而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是指城市中不同区域之间人口流动的情况。
通过对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中各个区域的人口流动情况,进而指导城市的规划和管理。
3、人口流动的时间分布人口流动的时间分布是指城市中不同时间段内人口流动的情况。
通过对人口流动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中人口流动的高峰和低谷期,并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指导。
三、城市人流量预测城市人流量预测是指根据历史数据和现有情况预测未来城市中人口流动的情况。
城市人流量预测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统计预测方法传统的统计预测方法是指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建模来预测未来的人口流动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可靠,但对于复杂的城市环境而言,其预测精度有限。
2、机器学习预测方法机器学习预测方法是指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从而预测未来的人口流动情况。
这种方法对于复杂的城市环境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能够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和管理。
四、城市人流量管理城市人流量管理是指对城市中人口流动进行管理,包括人流量引导、疏导、控制、优化等方面。
城市人流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流量引导人流量引导是指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施建设,引导人口流动走向合适的地方。
例如在人口流动密集的商业区设置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设施,能够有效提高行人和交通的通行效率。
当代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代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627b76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b.png)
当代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经历一场城市变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南京市中心城区的物质空间功能分布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探究南京现代城市中心的物质空间功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的研究,为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以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2.1 研究问题(1) 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的分布现状是怎样的?(2) 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是什么?(3) 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应如何合理布局以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2.2 研究目的(1) 通过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全面了解南京城市中心的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特点;(2) 系统分析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布局的影响因素,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为南京城市中心的物质空间功能布局提供基础;(3) 基于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布局的研究,提出合理的空间布局方案以促进南京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3.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确定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调取南京市中心区的相关数据,并通过实地调研法对南京市中心区进行深入分析。
3.2 研究步骤(1)文献综述:对南京城市中心区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背景和基础资料。
(2)案例分析:选择南京市中心区的多个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3)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通过填写问卷和深入访谈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4)现场调研:到南京市中心区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相关信息并加深对问题的了解。
(5)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提出南京市中心区物质空间功能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布局方案。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空间分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55eb30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72.png)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人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口分布、迁移和增长等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人口的规模、结构和分布,以及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多个方面。
其中,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主要关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以及这些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研究。
通过对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口集聚程度。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数量众多,人口密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稀少。
这种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状况。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人口结构的研究。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两个方面。
通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
例如,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则更加年轻。
这种人口结构的差异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还关注人口迁移的现象和规律。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形式。
通过对人口迁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情况,以及人口迁移对于源地和目的地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的成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口情况和特点,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研究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测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转型中的南京人口问题
![转型中的南京人口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4c1e303b52acfc789ebc90f.png)
南京市转型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研究(要点)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7月29日一、人口发展现状(一)常住人口规模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市常住人口为8004680人,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176.62万人,增长率为28.31%。
年平均增长率为2.52%。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年均出生率保持在7‰以下、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8%以上。
(二)人口性别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14.34万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86.13万人,占48.24%。
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10.21下降为目前的107.31。
(三)人口年龄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4万人,占9.51%;15—64岁人口为650.72万人,占81.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61万人,占9.20%。
与200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4%,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6%,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
(四)人口文化素质全市常住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9.0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6.69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237.26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20万人。
(五)人口地区分布地区人口数(人)比重(%)全市合计8004680 100.00玄武区651957 8.15白下区602031 7.52秦淮区405891 5.07建邺区426999 5.34鼓楼区826074 10.32下关区445117 5.56浦口区710298 8.87栖霞区644503 8.05雨花台区391285 4.89江宁区1145628 14.31六合区915845 11.44溧水县421323 5.26高淳县417729 5.22二、适度人口规模(一)常住人口规模预测综合多种技术手段及预测结果,到2015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预计为为920万人,最低880万人,最高990万人;到2020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预计为1060万人,最低970万人,最高1180万人;到2030年南京市人口规模预计为1260万人,最低1150万人,最高1330万人。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2710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c.png)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规划对于实现人口资源的均衡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分布特点1.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东部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和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其中,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等地人口聚集程度高,居民密度大。
人口过于密集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2.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并且尚未完全开发利用。
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人口聚集的新热点,同时也对人口和社会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
3.城乡人口差异明显:城市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相对丰富,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明显的城市人口集聚效应。
同时,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人口密度较低,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相对较差。
二、人口空间规划研究1.促进东中西地区均衡发展:通过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产业布局,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东中西地区的协调发展,缓解东部地区人口密集问题。
2.加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统筹规划:城市化进程不仅需要解决城市人口过多而导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还需注重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振兴,使城乡人口空间有机结合。
3.优化城市人口分布结构:通过推动城市群发展,引导人口向二三线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市流动,减轻大城市人口压力,提高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4.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农村地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农村人口。
5.科学研判人口未来发展趋势: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方法,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为人口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前预测和适应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课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状况、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并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以实现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流动与城市的空间结构
![人口流动与城市的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0efa5a6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5.png)
人口流动与城市的空间结构人口流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人口流动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人口流动如何塑造城市空间,并探讨其对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人口流动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人口流动与城市人口分布人口流动是城市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这种人口流动导致城市人口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即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和城市周边的一些重要发展区域。
这种集聚效应不仅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人口流动与城市功能区划分人口流动对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和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功能区通常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公共服务区等。
人口流动导致不同功能区的人口构成和规模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
例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居住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区和公共服务区的密度也相应增加。
同时,人口流动还会导致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发生转换,如工业区向城市边缘迁移,商业区向城市中心集中等。
人口流动与城市交通网络人口流动对城市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规模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区,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人口流动导致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
例如,人口流动会导致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问题,促使城市政府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效率。
人口流动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人口流动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城市空间结构对人口流动产生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人口流动又反过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城市空间结构的吸引力城市空间结构对人口流动产生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机会: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和金融区等高端经济活动区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2.教育资源:城市通常拥有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等,吸引了大量学生和专业人才。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869044caa58da0116c1749d5.png)
高速发展方案 预测至2020年户籍总人口中从业人口占的比重为58%, 2030年达到60%。由此,推算出2020年和2030年户籍 人口的总就业人数分别为464万人和582万人。所以, 外来常住人口所占有的就业岗位在2020年和2030年分 别为204万个和479.48万个。按1.5的带眷系数估算, 至2020年和2030年南京可容纳的外来常住人口分别为 306万人和719万人。
二、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城市用地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域总人口*人均建设用地
或者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市域人口空间分布,分别计 算再相加。
第四步:基于上位规划的人口规模校核
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中分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江苏属 于快速城镇化后期速度放缓的省份,当前城镇化数量 增长还有一定潜力空间,但是凸现的城镇化问题较多。 近期主要解决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生态环 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协作、区域协调、基 础设施共享等问题,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远期进入 成熟稳定过程。预计到2020年,江苏省总人口为 9000万人,城市化水平60%,其中南京市的人口 1000万左右。
预测人口规模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户籍人口预测
方法一:年平均增长率法 方法二:曲线拟合法(需历年人口数据) 方法:基于就业岗位和带眷系数推算
第二步:外来常住人口预测
以上两步结果相加,可得出市域总人口规模
户籍人口预测:年平均增长率法
常速发展方案 2006年,南京市的户籍城市化水平为77.63%,综合城 市化水平为82.02%。 以2006年统计的全市户籍人口607.2万人为基数, 2002年撤县设区后四年的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89%/年,至2020年基本维持这一速度,以2%/年的 年平均速度增长,2020年至2030年降低为1.5%/年。 同时,全市的户籍城市化水平从2006年的77.63%达到 2020年的85%,到2030年的88%。 推算的结果是,2020年全市的户籍人口增加到801万 人,2030年增加到930万人。
基于GIS的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基于GIS的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d9e52259eef8c75fbfb3fc.png)
第35卷第3期2019年3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35No.3March ,2019收稿日期:2018-05-27;修回日期:2018-06-06作者简介:柏培源(1994—),男,河南泌阳县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研究.基于GIS 的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柏培源1,孙平辉2(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池州247100)摘要:以南京市2012和2016年人口空间结构分布的研究为研究对象,结合Arcgis 和SPSS 利用人口集中指数模型、重心迁移模型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京市人口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重心一直都位于秦淮区;秦淮区和鼓楼区的人口密度也始终保持着最大;从人口的空间分布来看,从南京市中心以5km 为半径,人口密度以S 曲线的形式逐渐降低.最后从人口密度对政治、经济生态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南京市人口分布结构对政治经济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并提出南京市未来人口空间规划的建议.关键词:人口密度;人口集中指数;重心迁移模型;回归分析;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建议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9)03-0063-050引言随着经济与城市化的交织发展,人口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口分布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所以其人口空间分布结构也各不相同,南京市作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城市,其人口分布空间结构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制图和管理的一门学科.利用GIS 技术对南京市的人口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获取人口分布的特征,可以科学地分析人口分布变化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20世纪60年代时,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为多元统计方法提供了条件,美国人口统计局开始研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来分析人口数据,将空间统计分析的技术运用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通过GIS 制图的功能就可以很明显地反映人口密度的分布状况和城市人口是何种分布模式,更便于研究和总结,尤其在人口分布的模型拟合方面,地理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同时,国内的地理学者对这一领域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叶明利用GIS 技术对城市人口特征,城市人口的空间模型,基于实体地域的城市人口进行预测等方面进行研究[1].刘峰,马金辉等人对甘肃天水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他们发现了天水市存在着很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2].韩杰,李丁等人利用GIS 技术对兰州市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兰州市2000-2010年的人口分布整体上是集聚趋势以及各区域的人口分布变化情况[3].马维军等人利用GIS 研究了天津市城市人口空间社会结构,分析了天津社会区的主要结构和影响社会区划分的因素以及天津市人口空间结构分布,帮助人们了解城市的人口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城市的空间布局[4].周春山,许学强对广州市的空间结构做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5].简美锋,万智恩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石家庄市的人口重心迁移所带来的影响变化[6].杨上广,丁金宏研究了最具城市特色的上海市的人口空间结构分布情况以及产生的种种社会效应[7].陈学刚,杨兆萍利用GIS 的技术研究了乌鲁木齐市的人口密度空间变化是由南向北慢慢减少的,人口分布整体看呈“T ”型,人口分布呈现多中心的集聚特点并得出了辖区开发历史长短[8].王学军,张善余都描述了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结合对研究人口地理的帮助[9-10].赵军,符海月采用GIS 技术研究了人口重心的移动,并将移动轨迹绘制成图片的形式,直观反映了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便于科学制定人口政策[11].冯健,周一星对整个中国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一些社会影响,还有对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了客观的评价[12].目前各位学者关于人口空间结构分布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就目前而言,南京市作为中国发展较好的城市之一,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稍有欠缺.根据这个分析南京市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政治经济的转变,推动城市房地产发展组织方式和规划方法还有价值观的转化,影响社会分化的空间转化过程以及找出其推动南京市发展的动力因素,既可以用于南京市未来发展规划的参考方案,以期对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借鉴,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研究区概况南京,江苏省省会,简称“宁”,地处北纬31ʎ14ᵡ—32ʎ37ᵡ,东经118ʎ22ᵡ—119ʎ14ᵡ,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江苏省西南部.本次以南京市11个市辖区(高淳区、鼓楼区、建邺区、江宁区、溧水区、六合区、浦口区、栖霞区、秦淮区、玄武区、雨花台区)为研究对象.其总面积为6587km2,2016年常住人口数为82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为678.14人,城镇化率83%,是长三角及华东唯一的特大城市.本次研究时间节点选择为2012年与2016年,其中2012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数为709.4万人,2016年常住人口数与之相比增加约17%,人口增加幅度较为明显.同时,南京市行政区划范围形状不规则,呈纵向狭长形,对南京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1数据来源本文以南京市高淳区、鼓楼区、建邺区等11个市辖区为研究对象,对2012与2016年两个时间节点为对象进行对比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年与2016年《南京市统计年鉴》.2研究方法2.1人口集中指数模型人口的集中指数是用来反映各个地区人口的集中分布程度,通过计算人口分布集中的指数来判断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均衡,计算公式:C=12∑Nt=1PtP-StS(1)式中:C代表了某一个地区的人口集中指数,t代表研究区域里面的行政单元或者是地区的数量,P t代表第t个地区里的人口数量,P是整个研究的地区总的人口数,S t表示第t个统计地区的土地面积,S为研究地区的总面积,N是研究地区内的行政单元的个数.2.2人口重心迁移模型人口重心实际上就是指在研究区域内某一个时刻的人口分布在空间平面上的力矩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点,常常用来测定一个地区人口分布变迁的情况,并且通过观察这个地方的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和重心的移动速度,来说明人口分布在空间变化上的特征和变化的原因,我们可以利用人口坐标公式表示某一地区的人口重心迁移变化,公式形式如下:X=∑P i x i/∑P i Y=∑P i y i/∑P i(2)式中:X i,Y i为各区县的行政地理中心,P i为各区县的人口总数.2.3人口密度模型人口密度的大小与地区人数和地区面积有关,是人口分布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指标,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一个地区的人口是否密集.计算人口密度公式:D=Pi /Si(3)式中:D为第i个地区域内的人口密度,P i表示第i个地区的人口数量,S i代表第i个地区的地区面积.2.4回归分析法20世纪90年代初,Clark提出了人口密度距离衰减模型[13],计算公式:d x =de-bx(4)式中:d x为距离市中心x处的人口密度,x是距离市中心的距离,d0为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b为常数.d越大,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越大,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越多,城市越拥挤.1969年纽林等人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计算公式:d x =de bx-cx2(5)式中:b,c为常数.由于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比中国早,所以不论上述人口密度分布模型如何,它主要针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的,其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城市还必须进一步讨论.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控性和正确性,本研究还选取了回归分析法对其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进行探讨,使用数据统计学原理和数学处理的方法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确定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自变量的相互关系,建立一个相关性程度高的回归函数,如对数函数,倒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等,以期得出南京市的人口分布规律.3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3.1南京市人口离散状况城市内的自然、经济因素错综复杂,不同的环境对人口分布有不同的影响,利用人口集中指数C值能较为准确地衡量人口的集中程度.其中,人口集中指数C最大值为1,最小为0,C的数值在0和1之间,C的值越接近1,就说明人口分布越集中,C值越靠近0就说明人口分布越分散,人口向某一个地区集中的偏向越小,如果C为0的时候说明人口没有任何集中的倾向,在各地域几乎均匀分布.经计算,南京市2012年人口集中指数C为0.3758,2016年人口集中指数为0.4307,说明南京市近5年来人口分布的离散程度没有特别大的转变.3.2南京市人口重心偏移状况使用人口重心偏移模型可以为制定南京市以后人口如何分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10].通过使用Arcgis工具对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后的南京市2012年和2016年人口重心变化图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12年和2016年46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南京市人口重心都在秦淮区,人口分布格局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总体上看2012-2016年南京市人口增加了很多,但是人口重心偏移不明显.3.3南京市人口密度状况利用了Arcgis 软件对南京市2012年和2016年的人口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南京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图1),南京市2012年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鼓楼区,其次是秦淮区,但是两者的人口密度差距不是很大.人口密度最小的是溧水区,高淳区和六合区的人口密度也很小.2016年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依然为鼓楼区,其次为秦淮区,最低的也还是溧水区和高淳区,但是鼓楼和秦淮两个区域的人口密度都有着很大的提升,溧水与高淳人口密度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原因在于鼓楼和秦淮作为主城区,这两个地区有着太多吸引人口的因素,如大型的商业贸易圈新街口等,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夫子庙等,以及发达的地铁交通,多条线路的转乘站设立在这两个区.图1南京市2012、2016年人口密度图3.4南京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研究本次研究以人口密度为基础数据,采用等距离缓冲区标识法来获取等距离环带区域内的环带人口密度.以南京市人口密度最大的秦淮区、玄武区和鼓楼区范围的几何中心为中心,以不同半径来做缓冲区,来测量和分析不同圈层中国人口状况.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市中心位置,以秦淮区、玄武区和鼓楼区几何中心为中心;(2)建立缓冲区;(3)用不同半径的缓冲区切割南京市行政区划图;(4)对标识后的不同圈层的属性进行操作;(5)根据每个环带重新切割之后的各距离段所占各行政总面积比例,计算出各距离段各行政区的实际面积,然后计算各环带的面积得到南京市人口密度与距离数据矩阵(表1).表1南京市2012和2016年人口密度与距离矩阵环带序号距离/(km )2012年人口密度/(人/km 2)2016年人口密度/(人/km 2)15927813044210627491053151660173642011431198525895937630798833735763796840743774945662686105054656111555245371260494508136542944356第3期柏培源,等:基于GIS 的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续表1序号距离/(km )2012年人口密度/(人/km 2)2016年人口密度/(人/km 2)14704094221575439452168051652917855225361890522536199552253620100522536根据人口密度距离矩阵,可以看出,从中心以5km 为半径向外扩散,其人口密度大体上呈减小的趋势.为得出南京市的人口密度变化具体规律,在SPSS 中使用11种不同的函数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南京市2012年和2016年人口密度函数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值.其中Sig 是回归关系的显著性系数,当Sig <=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如果Sig >=0.05,则意味着使用当前模型的两个模型之间的回归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应该用其它分析模型替代.F 代表方差分析值.所以,在满足Sig <=0.05条件下,2012年的人口模型R2最大的是倒数函数模型和S 曲线模型R2值最大为0.929和0.900,2016年的人口模型拟合R2最大的同样是倒数函数模型和S 曲线模型,R2值最大为0.907和0.897.结果表示倒数函数模型和S 曲线模型的效果均比较好,但是虽然倒数函数的R2稍大,但依据其2012年和2016年散点和曲线分布图(图2)来看,S 曲线模型最合适.即2012年、2016年南京市人口分布规律可以用S 曲线模型:Y (x )=b 0e +b 1/x 来表示.其中,2012年南京市各区县人口密度函数为:Y (x )=6.041e +17.981/x2016年南京市各区县人口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Y (x )=6.037e +19.929/x式中:x 表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Y 表示距离x 处的人口密度.2012年和2016年南京市人口密度函数都可以采用S 曲线模型.S 曲线方程拟合的结果为一条衰减并趋于水平的曲线,由2012年和2016年曲线拟合图形(图2)可知,在距离市中心越近的区域人口密度越大,随着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加大人口密度在下降,并且下降的速度逐渐减慢,并在一定距离以后随距离增加人口密度趋于固定值,这是因为南京市85-100km 的圈层只有一个高淳区,其人口密度是固定不变的.图22012、2016年人口密度不同函数模型拟合曲线图4人口分布的影响4.1南京市人口分布对政治的影响南京市密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这一带,人口的集中导致政府对该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增加以及政策侧重.例如社会治安方面的水平,多个大型的市医院建立在鼓楼区和秦淮区提供医疗保障,在这两个地区周边开发了大量的高层公寓楼盘以应对住房问题,在交通方面鼓楼玄武秦淮这一区域通过大量公交、地铁枢纽建设来满足高人口密度所需的公共交通需求,然后南京市近些年的地铁建设也主要从这几个区域向外延展,其中几个最大的转乘站都设立在这一带,另外这一带还有着专门的部队驻扎提供军事保障.66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4.2南京市人口分布对经济的影响南京市2016年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江宁区1747.79亿元,其次是栖霞区、鼓楼区分别为1302.54,1238.92亿元.其中栖霞与鼓楼最小的占地面积获得最大的生产总值,这与区域的人口分布有着极大的关联,这一带是人口聚集地,有着新街口,夫子庙等家喻户晓的购物场所,以及很多的贸易都在这边展开,各项娱乐投资也看中了这一带的人流量,此外这一带的房价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高出很多,这也是因为这一带人口数量特别多,所以对住房需求量特别大.4.3南京市人口对生态的影响人口过于集中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很明显的一点是秦淮河,当年无数诗人作家游历秦淮河都赋诗赞美.然而由于过于集中的人口导致秦淮河被污染的越来越严重,早些年秦淮河河水污染严重,后来得到政府的重视,加强了对秦淮河的治理才有所改善,但是过大的人口压力还是使得南京主城区一带的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5建议与结论5.1结论(1)通过对南京人口集中指数研究发现:南京市自2012年起,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政策以及人口压力的影响,由于交通的便利,长江以北浦口区出现了集中人口的新动力,吸引人口向心迁移.(2)通过对南京近几年的重心迁移的研究发现:近几年南京市的人口重心一直在秦淮区,虽然六合江宁溧水高淳一带地势广阔,但全市的人口重心依旧在主城区,这说明主城区对人口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吸引力,主城区不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就业机会、公共娱乐、基础设施方面也远远好于周边县城.这是引起大量人员涌向主城区的主要原因.(3)通过对南京市几年来人口密度的研究发现:南京市秦淮区和鼓楼区人口集中明显,江宁区及再向南以及长江北边人口较为分散.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南京市目前发展重心过于集中在长江南边一带,南京市作为长江沿线城市,应当以长江为中心两岸平衡的发展,此外南京市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也很大,所以南京各地都呈现人口密度变大的情况.(4)通过对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研究表明,南京市的人口分布从中心向外大致以S 曲线的形式递减.城市人口变化趋势以及集中程度在距中心20km 的距离处出现明显的分割状态,在20km 圈层以内人口分布高度集中状态,同时从中心向外递减的程度也相对较大.相反,在20km 以外人口密度的规模较小,虽然变化仍以减弱的形式呈现,但其变化的程度较20km 以内的圈层相对平缓.5.2南京市未来人口规划发展的建议南京市长江以南地区人口集中过大,应当加快向外围迁移人口的进程,进一步改善长江南边一带浦口等地的交通,将地铁线路开发到南京的每一片地区,加大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加大对周边一带的经济投入,可以以长江为中间线发展长江沿线的经济圈,加大六合区以及江宁区的开发,形成多基中心,吸引人群向这两个区移动,另外依旧要注重较为偏僻的溧水高淳一带,这一带地广人稀,使各个区域拥有一个集中人口的新动力,可以用来集中人口发展城市化进程,而不是单一地集中在一个区间.将南京市的每一个地区都发展成具有吸引人口迁移的城市,并且吸引更多的人才涌入.当然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就需要对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保障制度有所提升,加快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同时,还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质量.参考文献:[1]叶明.城市人口空间分析及其GIS 应用模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6-8.[2]刘峰,马金辉,宋艳华,等.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 的人口分布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18-21.[3]韩杰,李丁,崔理想,等.基于GIS 的兰州市人口空间结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2):27-32.[4]马维军,刘德钦,刘宇.人口GIS 在天津市人口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 ].测绘科学,2008,33(1):159-162.[5]周春山,许学强.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J ].热带地理,1997,17(1):53-60.[6]简美锋,万智恩.石家庄市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对比研究[J ].经济视角,2001(2):4-7.[7]杨上广,丁金宏.极化开发的人口空间影响及社会效应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5):66-71.[8]陈学刚,杨兆萍.基于GIS 的乌鲁木齐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与变化规律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12-16.[9]王学军.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J ].地理研究,1997,16(3):70-74.[10]赵军.符海月.GIS 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 ].测绘工程,2001,10(3):41-43.[11]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4-69.[12]沈建法,王桂新.90年代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的模型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00(5):45-52.[13]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04-315.[责任编辑:徐明忠]76第3期柏培源,等:基于GIS 的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南京城市人口分布
![南京城市人口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4ea4e044f7ec4afe04a1df6c.png)
1990-2009南京男女人口变化趋势图
年龄构成(人口金字塔图)
从以上图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 1.南京城市总人口处于不断增长中。 • 2.男女性比例都是不断增长的趋势,且男性比例 一直高于女性比例。 • 3.出生率较高,老龄化现象不严重。 • 4.人口增长比例比较协调,城市协调发展,优生 优育的计划实行的比较好。
南京人口数量区域分布
• 截至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 人口758.89万,其中户籍人口 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 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 为18%。在户籍人口中,市区 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 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 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为长 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 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 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 台八区,超过南京市区总人口 的40%。
南京人口调查
单位:万人
2004 2005 年份 总人口 583.60 595.8
2006 2007 2008 2009 607.23 Biblioteka 17.17 624.46 629.77
299.74 305.24 310.40 314.70 317.38 319.16 男(性 别比) 283.86 290.55 296.82 302.47 319.36 310.61 女(性 别比) 性别比 105.60 105.06 104.58 104.04 103.36 102.75
案例: 各地每年都要分析当年的人口形势,将当年的数据与上一年的数 据进行对比。许多分析报告在列举了对比数据后得出结论:“今年的 工作比上一年有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如果我们仔细察看各项指标的数量,发现变化并不大,如计划生育 率由88.5%上升到89%,出生率由15.4‰下降为14.9‰(这其中由于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能导致出生率下降),多孩出生由165人减少 为149人,多孩率由2.2%下降为2%等等。根据这些数据的变化,得 出的定性结论应当是:“工作稳步发展,人口增长保持平稳的态势”。 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分析主要是指对数据的分析,并由“定量”的 描述引申到定性的判断。如果忽视定性的分析,那么,所谓定量分析 不过是数量变化的文字描述而已。把握好定性分析的关键在于,定性 分析应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即“定量”在前,“定性”在后。那种先 “定性”,再计算数量变化的做法,违背了“定量”与“定性”的基 本规律。这样进行的定量分析,只是给定性的结论加一些数量的点缀。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https://img.taocdn.com/s3/m/ac4ba25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7.png)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陈浩;陈友华;陈昭【期刊名称】《人口与社会》【年(卷),期】2024(40)2【摘要】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
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其人口学特征呈现高学历化和大龄化趋势,其空间分布从核心区集聚向近郊区集聚转变。
基于以上变迁特征,重新认识了南京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其程度,发现:(1)2000—2010年期间,南京经历了核心区和近郊区人口普遍增长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外来流动人口是此时期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2010—2020年期间,南京进入大规模城市郊区化阶段,核心区人口减少而近郊区人口集聚度显著增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取代外来流动人口成为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3)2020年,南京的近郊区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率高达54.4%,表明南京仍处于“迁居不迁户”的“半郊区化”状态,近郊区并未成长为相对独立于核心区、功能相对完整的综合性城区。
郊区化带来了不均衡的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要关注和积极应对核心区人口流失与人口结构衰退过快、近郊区“人户分离率”过高和远郊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等问题。
【总页数】14页(P40-53)【作者】陈浩;陈友华;陈昭【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2【相关文献】1.大城市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广州为例2.人口结构视角下的大城市周边农村功能提升规划策略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周营村为例3.南京市农民阶层生存状态实证研究--基于对127户南京市农民问卷调查的分析4.土地利用视角下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可达性研究——基于南京市主城区的实证5.辽宁省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1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南京人口发展报告
![2023南京人口发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e6047f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a.png)
2023南京人口发展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和预测南京市在2023年的人口发展情况。
通过对南京市历史人口数据以及当前的人口趋势进行分析,本报告将提供对未来人口变化的合理预测。
南京市人口历史背景南京市是中国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南京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区,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南京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根据历史数据显示,南京市的人口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显著的增长。
从1978年的约300万人口增长到2020年的约900万人口,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三倍。
这种快速的人口增长对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前人口趋势在过去的几年里,南京市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南京市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
此外,南京市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最新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南京市的总人口约为920万人。
与2019年相比,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短缺,限制了南京市的人口增长。
2.高房价和生活成本使得一些居民选择离开南京市,前往周边城市或其他发达城市。
3.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进一步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
未来人口发展预测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规划,预计南京市的人口在2023年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预计2023年底,南京市的总人口将超过950万人。
人口结构方面,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年轻人口数量将有所下降。
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政策的指导,以下几个因素将对未来人口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虽然土地资源相对有限,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将为南京市吸引更多人口提供条件和动力。
2.教育和就业机会:南京市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和科技中心,将继续吸引大量的学生和年轻人前来学习和就业。
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与协调思路―――以南京市为例
![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与协调思路―――以南京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a2cc25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13.png)
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与协调思路―――以南京市为例【摘要】南京市作为中国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之一,其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体现在不同人口群体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上;而产业结构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则表现在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上。
为了协调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南京市需要从吸引人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教育水平等方面着手,构建人口与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政府还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人口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实现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
未来,南京市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人口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持续繁荣发展。
【关键词】南京市,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互动影响,协调思路,互动机制,政策建议,未来发展1. 引言1.1 南京市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背景介绍南京市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
南京市人口数量稳步增长,2019年末人口总量已达886万。
南京市人口结构呈现出以城市居民为主体,农村居民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
南京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支撑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南京市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对产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而产业结构的发展也会对人口结构产生反馈作用。
在未来发展中,南京市需要深入研究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议,实现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为南京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南京市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南京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需求产生直接影响。
随着南京市人口结构的年龄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健康、服务业等行业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这就促使南京市产业结构向这些高附加值的领域转变,如医疗保健、文化创意产业等,满足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人口流动对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快速 增长 , 与南 京 2 0 0 0年 以来 大 力 实 施 “ 城 三 一
区” 战略 , 市框 架 迅速 拉 开 、 城 城市 经 济 实力 快 速 提 升有 直 接 关 系 。2 0 0 9年 全 市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达 到
心 和热 点问 题 之一 。作 为 2 0 0 7年 开 展 的南 京 市 城 市 总体规 划修 编重 要 专 题 之一 , 京 市 人 口规模 专 南 题 在人 口预测 方法 上 严 格遵 循 了 建设 部颁 布 的《 城 市 人 口规模 预测 规 程 》 讨 论 稿 ) ( 的要 求 , 时 又结 同 合 南京 的实 际 , 重 从 水 、 地 资 源 和 大 气 容 量 等 注 土 角 度深 入分 析 了南 京 人 口的极 限容 量 , 外 还 结合 此 南 京城 市定 位 和 未来 经 济 发 展 提 供 的 可 能 就 业 岗 位 对人 口分 析 数 据 进 行 了校 核 。该 专 题 人 口预 测 和分 析 的结 论 为 确 定 南 京 未 来 合 理 的建 设 用 地 规 模、 引导城 市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导 城 市 和 交 通设 施 引 布局起 到 了十分 重要 的作用 。
到 6 97 2 . 7万 人 , 长 率 为 16 % 。在 户 籍 人 口增 增 .2
城市发展研究 1 8卷 2 1 0 1年 8期 U b nSu isV 1 1 . 0 1 r a tde o. 8No 82 1
的规 定 , 即包含 户籍 人 口以及 居 住 满 半 年 以上 的外 来流 动 人 口。2 0 0 9年 末 , 京 市 常 住 人 口 7 1 3 南 7 .1 万 人 , 中户籍 人 口 6 9 7 其 2 . 7万 人 , 住人 口 1 1 5 暂 4 .4
O
图 1 南 京 都 市 圈户 籍 人 口增 长趋 势 图
京 ,10 5 200 )
【 要】 口规模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中的基 础性 工作 , 摘 人 本研 究结合 南京城 市总体规 划修编 对城 市人 口规模 进行 了
多 方案 、 多角度 的预 测 与校 核 , 针 对 现 状 问题 和 城 市 发 展 目标 提 出 了相 应 的人 口发 展 策 略 和 空 间布 局 建 议 , 科 学 确 定 城 并 为 市 用地 规 模 和 用地 布 局 提 供 了 支撑 。
6 8
年来 , 外来 高素 质人 口 的迁入 成 为 南 京 人 口增 长 的
主要 动 因 , 而人 口的 自然 增 长则 对 城 市 人 口增 长 的 贡 献 较 小 , 南 京 人 口增 长 的 贡 献 在 1 % 左 右 。 对 0 20 0 0~2 0 0 9年 , 京 市 户 籍 人 口 由 5 4 8 南 4 . 9万 增 加
43 2 0亿元 ,0 0年 以 来 年 均 增 长 速 度 达 到 1 % 左 20 7
右 , 别 高于全 国 、 省 同期平 均水平 6个 百分 点和 分 全
3个 百分 点 。正是经 济 的快 速发 展 和 中心 城 市地 位
的不 断提 升 , 带动 了城市 人 口总量 的不 断增 长 。 才
南京 占都 市 圈城 市 人 口比 重 还 要 更 高 。 城 市 人 口
划 的前提 和 基 础 , 合 理 配 置 空 间资 源 、 筹 安 排 是 统 城 市各项 建设 的 重要 依 据 。在 城 市 总体 规 划 中 , 城
市 建设用 地 规模 主要 是 根 据城 市 人 口规 模 来 确 定 的, 因此 , 市 人 口规 模 预 测 成 为 城 市 规 划 中 的核 城
70 0 60 0
圈 2 0 00
—
5 00
— 2 0 01
40 0 3o 0 20 0
10 O
口 2 0 02
口 2 0 0 3
● 2 0 04
圜 2 0 0 5
1 南 京 市 人 口发 展 现 状 与 特 征 分 析
根据建 设部 的 有关 规 定 , 次 南 京 城市 总体 规 本 划城 市人 口 的统 计 口径 按 照 第 五 次 全 国人 口普 查
【 章编 号 】 0 6—3 6 2 1 ) 8—0 6 文 10 8 2(0 1 0 0 8—0 7
南 京 市 人 口规 模 预 测 与 空 间分 布 引 导 研 究
程 茂 吉 ( 南京师 , 1 . 范大学地学院, 江苏南京,0 5 2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 0 ;. 10 江苏南
【 关键 词】南京 ; 口规模预测 ;空间布局 人 【 中图分 类号】T 9 4 U 8 【 文献标识码 】 A
人 口与 用 地 规 模 预 测 工 作 是 科 学 编 制 城 市 规
来 南京 人 口的 增 长 速 度 一 直 快 于 周 边 城 市 。2 0 09 年 南京 市户籍 人 口占都 市 圈总人 口的 2 % , 2 0 5 比 04 年 2 % 的比重有 所提 高 。如果 按 照 常住 人 口计算 , 4
12 人 口增长主 要征如 下 :
1 1 常住 人 口总量 快速 增长 .
南 京作 为省会 城市 和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 , 周 边 对
区域甚 至 全 国的人 口都 具 有 一 定 的 吸 引力 , 十多 近
在 经济快 速增 长 的 带 动下 , 京 市 人 口增 长呈 南 现 不 断加快 趋势 ( 1 。2 0 图 ) 0 0—2 0 0 9年 , 京 市 总 南 人 口从 5 2万 人 增 长 到 7 1万 人 , 均 增 长 率 为 8 7 年 3 1% , . 7 大大 高于 19 2 0 9 0— 0 0年 1 8 % 的年 均增 长 .5 速 度 。从南 京都 市圈 等更 大 区域 层 面看 ,0 0年 以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