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ERP实质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ERP实质的理解
陈启申:我对ERP实质的理解摘要:所谓纲举目张,首先要正确理解ERP的实质,认识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下面谈谈我的理解。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三十多年,我国ERP事业日趋成熟,形势喜人;ERP已经被公认为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但从总体来看,发展依然很不平衡,不同群体对ERP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有很大差别,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论点,还在影响ERP事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一些不实的论点和实施方法上的偏差,怎样才能把ERP讲透,在业内取得一个比较接近一致的看法,是值得深思和共同努力的重大课题。
在诸多问题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处理好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业务之间的关系。“消除两张皮”已经呼吁了十几年,但是在许多企业里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的CIO和CEO缺乏沟通和共同语言,反映了对ERP实质理解存在严重差异。
国家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口号,是不是就含有技术与业务密切结合的意思?这个战略如果具体落实到ERP系统,我的理解是:用ERP系统解决用手工管理难以解决的业务问题;反过来,企业管理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又推动ERP内涵不断充实与扩展。
这里提出了10个影响ERP成败、带有“分水岭”性质的观点,愿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引起关注,取得共识。这10个观点是:
1.信息化管理和手工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管理模式
2.ERP的实质是解决方案,不是单纯的软件
3.ERP是覆盖企业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4.ERP的管理指导思想
5.实施ERP必须具备的企业文化
6.实施ERP的动力是“我要干”
7.坚持企业主体意识和从管理需求出发
8.“一把手(高层管理团队)工程”是ERP成败的决定因素
9.信息化规划必须支持企业的经营战略
10.成功实施ERP的规范流程--知理-知己-知彼-知用
所谓纲举目张,首先要正确理解ERP的实质,认识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下面谈谈我的理解。
1.信息化管理和手工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管理模式
信息化管理决不是手工管理的翻版,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用下表说明。
正因为管理模式不同,说明信息化管理是在做一件“过去从来没有这样干过的事”,只有当传统模式解决不了问题才需要信息化。因此,实施ERP必然是一种管理创新和改革。换句话说,没有改革的决心,就无法实施ERP。
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管理(如ERP)具备许多手工管理无法做到的功能特点,可以从9方面概括,即:规范、透明、共享、快速、细化、惟一、模拟、警示、强化。
简要说明如下。
实现这9个字所取得的效果像“规范流程”、“掌控全局”,“快速响应”、“实时分析”、“决策有据”、“预警提示”等等,都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且是传统手工管理难以做到的。就是说:信息化管理要做手工管理做不到的事,而不是照搬手工管理模式
如果有的企业“自我感觉良好”,以为现有的管理模式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投资ERP或搞信息化。应当看到,在全球剧烈竞争的形势下,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不实现信息化(尤其当竞争对手都已实现了信息化),就像联想公司总裁柳传志说的:“只能是等死”。在全球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只有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才能应对任何突发的危机,不致在危机面前手足无措。
2.ERP的实质是解决方案,不是单纯的软件
人们习惯于把ERP理解为一个软件,多数ERP产品提供商也以“软件公司”冠名,的确,实现ERP的功能必须通过一个软件。但是世上ERP软件上百种,此消彼长;每一种产品的行业定位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各有特色;新技术不断出现,各公司的投入和发展差别很大,在具体功能上有很大差异,各有所长。究竟哪一个软件产品能够代表ERP?因此,不能把ERP和软件直接划等号,软件只是实现ERP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
国外已经习惯把ERP产品称为“solution(解决方案)”或“application(应用系统)”而不称“package (软件包)”或“software(软件)”;对各个子系统也不称“module(模块)”而称“function(功能)”,功能是针对问题的,而模块则是软件的组成。在上节探讨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中谈到,信息化管理是要解决传统手工管理解决不了的问题,它的实质是一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软件。因此,一个企业要上ERP,首先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必定是:“你上ERP想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看到不同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有各种完全不同的做法,并由此产生绝然不同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把ERP的实质理解为软件还是解决方案。不同理解造成不同的行为和工作方法,请见下表:
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对ERP的片面认识),造成错误的实施行为,是ERP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实施ERP最大的风险。因此,高层管理团队统一思想认识,正确理解ERP,并使之成为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是保证ERP项目顺利执行的重要前提。
3. ERP是覆盖企业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ERP不同于各种单项业务信息化系统,它是一种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它的着眼点是企业的全流程,也就是从获取商情(捕捉市场机遇),拿到订单开始,经过一系列的业务运作,最
后把产品或服务交到客户手中,并收回货款。这是一种始于客户、终于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与客户共赢的流程。
在这样的全流程中,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信息孤岛的实质就是割断了流程。因此,实施ERP,企业全体员工必须牢牢树立全局、整体、系统和集成观念,才能使ERP实施取得成效。有了这样的观点,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结合企业的需求,确定实施ERP的步骤;也可以正确理解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关系和“谁是核心”的问题。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必须实现协同运作,才能使ERP充分发挥作用,效益是人用出来的,人的因素决不可忽视,企业文化和人的思想境界是“人的因素”最重要的内涵。
任何业务运行的结果,都是通过一系列的业务流程造成的。为了判断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纠正偏差,避免错误重复发生,就必须追溯业务流程,找出原因。要掌控业务全流程,首先流程必须可视化,只有流程透明,才能做到信息集成和实时共享。但是,当“信息”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时,要想流程透明、信息共享,会遇到各种阻力。为了克服阻力,只有坚持深化管理改革。显然,实施ERP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和管理改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许多管理问题都不是靠一个甚至几个部门就能解决的,比如说库存量居高不下,资金占用过多,资金周转周期过长这类问题,决不是单靠加强库存管理就能够解决的,要从全流程的角度逐层深入剖析。有些企业做需求分析只是把每个部门提出的问题,加以汇总,这是经常遇到的一种错误做法。部门提出的问题往往只考虑局部,为自己方便,甚至可能以牺牲整体利益换取局部利益,不一定有全流程的整体概念,不一定能满足实现企业战略的要求。
对ERP的发展过程,同样也要从信息集成覆盖的业务流程范围来理解。提出ERP概念的美国Gartner公司对ERP的原始定义是:打破企业四面墙,实现内外信息集成,管理整个供需链,信息集成的范围延伸到企业的上下游,并不是仅限于企业内部管理。对内部集成来讲,Gartner提出3个方面,即同产品研发设计的集成,内部核心业务的集成和数据采集的集成(超出MRP II的范围)。对外部集成来讲,就是同客户和供应商以及各合作伙伴的信息集成,换言之就是供需链集成;覆盖的业务流程范围是相当广阔的。见下图。我国真正实现这一要求的企业还是不是很多,信息化管理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也是人们常说的“信息化没有终点”的道理。